学术投稿

小儿急性肠套叠肠坏死相关因素分析

吴臻斐;陈聪德;林进汉;刘平;李仲荣;陈肖鸣

关键词:肠套叠, 肠, 损伤, 儿童
摘要:目的 分析肠套叠伴肠坏死的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收治的219例肠套叠手术患儿临床资料,其中肠坏死42例(肠坏死组),非肠坏死177例(非肠坏死组).对两组病程、年龄、白细胞计数等计量资料进行t 检验;对两组性别、肠套叠类型、B超提示肿块位置、套叠头部有无病变、有无肠间积液等进行x2检验;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了解影响肠套叠肠坏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儿在病程、年龄、肠套叠类型、B超提示肿块位置、有无肠间积液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 回归分析提示肠套叠类型、病程以及B超提示肿块位置与肠坏死相关.结论 在小儿急性肠套叠的发病因素中,病程长短与B超提示肿块位置是影响肠坏死的主要因素.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小儿外伤性支气管断裂诊疗分析

    目的 探讨外伤性小儿支气管断裂的病因、诊断要点、手术方法 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回顾天津市儿童医院2000年7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7例外伤性支气管断裂患儿的病例资料,对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手术方法 及并发症的防治等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7例中,5例于伤后24 h内入院,1例于伤后30 d入院,1例于伤后50 d入院.对5例早期病例及早实施支气管成形术;2例晚期病例因肺实变行肺切除术.7例均痊愈出院,住院时间7 ~ 12 d.均随访2年,效果良好.结论 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有效防治术后并发症是治疗外伤性支气管断裂的关键.

    作者:许海华;王继忠;郭志平;李宗凯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婴幼儿血管瘤的诊治进展

    婴幼儿血管瘤是起源于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 ,Ecs)的良性肿瘤.在白种人新生儿中发病率高达10%,而在亚洲和非洲家庭中发病率相对较低[1-2].婴幼儿血管瘤通常出现在出生后早期(1~2周),整个病程表现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及凋亡之间平衡改变的过程.多数婴幼儿血管瘤可以自行消退,但20%的血管瘤因其显著的生长性,或者侵犯、影响正常生理功能甚至威胁婴幼儿的生命而需要临床解决[3-4].目前临床上对婴幼儿血管瘤的诊治已有初步了解,但尚缺乏系统的阐述.本文就婴幼儿血管瘤诊治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吕云霄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婴幼儿阻塞性脑积水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比较

    目的 回顾性分析2005年以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2岁以下阻塞性脑积水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ETV)与传统的脑室腹腔分流术(VP shunt)治疗婴儿阻塞性脑积水的疗效.方法 2005年以来作者收治36例阻塞性脑积水患儿,均为单纯导水管狭窄,根据手术方式分为ETV治疗组和VP shunt治疗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临床症状,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6例中,ETV治疗组20例;VP shunt治疗组16例.均手术顺利,无术中并发症.ETV组有2例术后当天出现癫痫,考虑为间脑发作,经药物治疗后未再复发;1例出现脑室内出血,1例出现硬膜下出血,均予药物治疗后吸收;1例术后第10天出现伤口渗液、脑脊液漏,改行VP shunt治疗后痊愈;ETV组成功率95%,再手术率5%,近期并发症发生率25%,无远期并发症.VP shunt组16例中,1例术后第10天出现头端伤口感染,予抗感染治疗后好转,2个月后出现颅内感染,行拔管术,抗感染治疗好转后重新置管;1例术后5个月后复发脑积水,行ETV后好转;1例转流功能障碍,行再次VP shunt后好转;1例分流管头端脱出,行再次VP shunt后好转,手术总成功率75%,再手术率25%,近期并发症发生率6.25%,远期并发症发生率18.75%.结论 2岁以下婴幼儿阻塞性脑积水ETV与分流治疗对比,ETV近期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VP shunt,长期随访未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远期并发症明显少于VP shunt,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江峰;赵阳;孙莲萍;金惠明;马杰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新生儿嵌顿疝并发育不良睾丸横过异位1例

    患儿,男,28 d,主因发现右侧腹股沟及阴囊红肿伴呕吐、腹胀1 d,血便1次急诊入院.患儿足月顺产,生后无缺氧窒息史.既往无右侧腹股沟可复性肿物病史.体查:体温37.1 ℃,脉搏136次/分,呼吸41次/分,体重4.7 kg.精神欠佳,心肺检查未见异常.全腹膨隆,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质稍硬,肝肋下2 cm可扪及,叩诊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弱.右侧腹股沟及阴囊部位明显红肿,水肿蔓延至阴茎及左侧阴囊.

    作者:刘向阳;霍文正;尹亮;苏永红;李洪涛;齐子龙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新生儿全结肠巨结肠阑尾壁内神经元标记物和神经支配分布的评价

    目的 对新生儿全结肠巨结肠(TCA)阑尾神经分布的免疫组化进行研究,比较TCA阑尾和正常新生儿阑尾肠神经分布的差异.方法 收集本院新生儿TCA患儿阑尾10例,将常见型HD近端正常乙状结肠组织和因肠旋转不良行阑尾切除术的10例新生儿设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对S100蛋白、外周蛋白和蛋白基因产物9.5(PGP9.5)的表达进行比较,通过LEICADM生物显微镜下测量单位面积肌层组织中神经标记物阳性表达面积百分比.数据分析应用SPSS14.0软件进行t检验.结果 ①TCA患儿阑尾病理结果显示黏膜下和肌层没有或仅见少量神经干,神经节细胞缺如,对照组均找到神经干和发育成熟神经节细胞,但肠旋转不良阑尾管壁内神经节细胞发育较小,神经束和神经纤维亦明显减少.②对照组PGP9.5、外周蛋白和S100免疫组化染色均呈强阳性,但肠旋转不良阑尾组织染色密度明显低于正常乙状结肠组织(P<0.01).③TCA阑尾壁内免疫表达阳性细胞缺如,神经纤维表达微弱或无表达,密度明显少于肠旋转不良组(P<0.01).结论 新生儿肠旋转不良阑尾仅见少量正常或发育不成熟的神经节细胞,神经标志物表达密度较正常乙状结肠明显减少,提示新生儿期阑尾神经束和神经节细胞可能存在发育未成熟;PGP9.5、S100和外周蛋白在新生儿TCA患儿阑尾的表达明显减少,可以帮助诊断.

    作者:郑珊;Basnet Anupama;黄焱磊;陈莲;肖现民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乌司他丁对婴幼儿体外循环细胞免疫功能的保护作用

    目的 观察体外循环对婴幼儿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乌司他丁对免疫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湖南省儿童医院2010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连续50例体重10 kg以下的室间隔缺损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乌司他丁组和(U组)对照组(C组),每组25例.U组在体外循环预充液中加入乌司他丁10 000 U/kg,C组未使用乌司他丁.选取CPB启动前、结束后1 h、1 d、7 d共4个时间点,采集静脉血以流式细胞仪行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结果术后1 d U组CD4+高于C组(P<0.05),CD3+及CD4+/CD8+明显高于C组(P<0.01),CD8+明显低于C组(P<0.01).术后7 d U组CD3+、CD4+、CD4+/CD8+明显高于C组(P<0.01).结论 体外循环可抑制婴幼儿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乌司他丁能够改善体外循环造成的免疫抑制.

    作者:陈仁伟;祝兴元;周文武;刘平波;高纪平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脊柱侧弯合并脊髓纵裂136例的临床特征及骨嵴形态学分析

    目的 探讨先天性脊柱侧弯合并脊髓纵裂骨嵴在椎管内的形态、节段、位置等形态学特点,提出新的纵裂分型方法,以期指导临床工作.方法 回顾性分析136例先天性脊柱侧弯合并脊髓纵裂患儿的临床资料以及CT、MRI等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 Ⅰ型及Ⅱ型脊髓纵裂在胸腰段的发生率高,腰段及胸段次之,颈段较少;Ⅰ型脊髓纵裂中椎管内骨嵴的发生节段以腰段多,其次为胸腰段及胸段,颈段罕见.骨嵴以贯通型多见,存在腹侧型及背侧型,但数量较少.结论 先天性脊柱侧弯患者常合并脊髓纵裂畸形,完善术前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脊髓纵裂及骨嵴的形态特点,根据骨嵴在椎管内背侧、腹侧或是否贯通进行分类,对脊髓纵裂的病情评估及手术方法 的选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曹隽;孙琳;孙保胜;张学军;李承鑫;祁新禹;于凤章;潘少川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腹腔镜下空肠隔膜狭窄手术2例

    肠狭窄是小儿较少见的消化道畸形,是由于胚胎发育时肠空化不全所致.山西省儿童医院2008年9月及2009年1月收治2例空肠隔膜狭窄患儿,经腹腔镜下手术切除隔膜肠吻合治疗,获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病例一,男性,6个月,生后出现不规则呕吐,3~5 d或7~9 d呕吐1次.

    作者:席红卫;崔强强;王建峰;崔娆;靳园园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腹腔镜经脐及肛门自然腔道巨结肠根治术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监视下联合经肛门直肠内拖出结肠切除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及其类缘性疾病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3~11月,对15例常见型和长段型先天性巨结肠及其类缘病患儿实施经脐单孔腹腔镜监视下联合经肛门直肠肌鞘入路游离左半结肠或全部结肠,然后拖出在体外完成直肠乙状结肠或次全结肠切除术.结果 全部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11例行直肠乙状结肠切除术,4例行次全结肠切除术;手术时间105~225 min,平均(138±18)min;切除肠段35~80 cm,估计术中出血5~20 mL,无围手术期并发症.13例获随访,随访期间患儿无吻合口狭窄或便秘复发,肛管直肠测压反应良好;2例失访.结论 经脐单孔腹腔镜辅助巨结肠根治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安全、有效、可行,创伤更小,术后无可见的手术瘢痕,达到了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的美观效果.

    作者:孙驰;于增文;李索林;李英超;耿娜;徐伟立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IL-6、TNF-α及sICAM-1在婴幼儿体外循环肺损伤中的表达及超滤干预效果

    目的 探讨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肺损伤机理及改良超滤对肺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4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20例)、改良超滤组(M组,20例).M组在转流结束后应用改良超滤.分别在转流前(T1),转流结束后20 min(T2),术后2 h(T3),术后6 h(T4),术后12 h(T5)及术后24 h(T6)测定记录呼吸停顿压(Ppause)、潮气量(TV)、呼吸频率(F)、吸入氧浓度(FiO2)和吸气比例(insp )并测量动脉血浆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粘附因子(sICAM-1)浓度.结果 两组体外循环术后较术前肺静态顺应性(Cstat)、氧合指数(OI) 明显降低,肺泡-动脉氧分压(AaDO2)明显增加,在T3、T4 、T5时间M组Cstat、OI明显高于C组;AaDO2明显低于C组.IL-6、TNF-α及sICAM-1浓度术后均明显升高,sICAM-1浓度高峰较迟.在T2、T3、T4、T5时间IL-6、TNF-α及sICAM-1浓度两组无明显差别.结论 术后肺功能损害可能与CPB术后大量炎性细胞因子释放及黏附因子合成与分泌导致肺毛细血管内皮损伤有关.改良超滤可迅速滤出水分,提高胶体渗透压,改善患儿肺通气功能和换气功能,具有良好肺保护作用,但无明显降低血浆中炎性因子浓度的作用.

    作者:马黎明;褚衍林;乔衍礼;武广华;李平萍;张来住;刘宏生;程前进;李祥;张洪宇;陈国庆;郑善光;刘高利;安国营;孙卓祥;董海新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小儿睾丸肿瘤23例诊治体会

    目的 探讨小儿睾丸肿瘤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深圳市儿童医院2005 ~ 2009年收治的23例睾丸肿瘤患儿临床资料,年龄2个月至9岁.多以无痛性阴囊肿块就诊.术前常规进行血清AFP、胸部CT、睾丸及腹膜后超声检查,睾丸MRI检查.采用高位精索离断式睾丸切除、睾丸瘤体剔除、腹膜后淋巴结清扫等术式,术中均行冰冻病理切片,术后根据瘤体性质进行相应化疗.随访6个月至5年,监测血清AFP动态变化,以及阴囊、腹股沟、腹膜后超声和胸片检查.结果 23例中,病理检查结果提示卵黄囊瘤11例,畸胎瘤8例,横纹肌肉瘤1例,精原细胞瘤1例,皮样囊肿2例.高位精索离断式睾丸切除术13例,睾丸肿瘤剔除术10例.获随访21例,平均随访时间19个月,卵黄囊瘤Ⅰ期9例,术后化疗1个疗程;Ⅱ期2例,术后1个月复查AFP阳性,PET检查提示阴囊残留复发1例,腹膜后转移1例.畸胎瘤8例,皮样囊肿2例,行保留睾丸的瘤体剔除术,均无瘤存活.结论 睾丸恶性肿瘤应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卵黄囊瘤Ⅱ、Ⅳ期应采取手术加化疗.良性睾丸肿瘤可行肿瘤剔除术而保留睾丸组织.

    作者:李守林;刘晓东;姜俊海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582例

    目的 回顾性分析腹腔镜手术治疗1 582例腹股沟斜疝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5年9月到2010年6月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利用腹腔镜技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 582例,患儿年龄2个月至14岁,中位年龄1.75岁.对腹股沟内环采用双股4号慕斯线经皮荷包关闭结扎,对隐匿性开放的内环口经家长同意予同法一并关闭.患儿均于术后第1周复诊.结果 经腹腔镜探查发现,1582例中135例男性患儿和30例女性患儿右侧内环口隐匿开放,214例男性患儿和33例女性患儿左侧内环口隐匿开放.以上内环口隐匿开放的患儿均于同次手术中行双侧内环口结扎.术后随访1 ~ 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3个月),出现复发疝11例,占0.70%,并再次予腹腔镜下修补手术,未发现再发病例.结论 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操作简单,切口美观,对精索无损伤,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特别是能在一次手术中发现隐匿开放的内环口,并通过同时结扎,避免再发病例的发生.

    作者:寿铁军;李勇;马能强;龚晟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经肛门改良Soave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80例疗效分析

    青岛市儿童医院2003~2007年应用经肛门改良Soave术治疗80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疗效满意,现从手术适用证、手术结果、术后并发症及排便控制等方面进行分析.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80例中,男48例,女32例,手术年龄2个月至6岁,平均10个月,体重5~25 kg,平均10 kg.伴随畸形:先天性心脏病10例,Down's综合证3例,其他先天性疾病8例.

    作者:刘鸿坚;杨传民;祁泳波;王千;于丹;张晋绥;张强;李伟;李友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经脐单孔法腹腔镜阑尾切除术120例

    目的 总结经脐单孔法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临床经验及疗效.方法 对120例阑尾切除术患儿采取自脐孔置入单孔腹腔镜,将阑尾拖出体外进行常规切除的方法 完成手术.结果 120例患儿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36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67例,坏疽性阑尾炎15例,阑尾脓肿2例.105例行单孔法腹腔镜手术获得成功,12例改为两孔法,3例中转开腹手术.患儿均治愈,7例术后出现脐部感染.结论 单孔法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具有创伤小,痛苦少,康复快,隐蔽性及美容效果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黄华;侯广军;耿宪杰;黄敏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胆道闭锁肝纤维化相关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是导致婴幼儿终末期肝病的常见原因,也是目前儿童肝移植的第一位适应症.该疾病以肝内外胆道的纤维闭塞性病变为特点,常迅速引起胆汁性肝硬化而导致患儿死亡,患儿平均生存时间仅19个月[1].法国巴黎Bicetre医院小儿外科曾对271例行Kasai手术或其变异术式的胆道闭锁患儿进行了长达20年的随访,结果仅有63例(23%)患者带自体肝脏长期生存,而其中的61例肝穿刺活检提示存在不同程度的肝硬化表现[2].肝纤维化是影响胆道闭锁患儿长期生存率及生存质量的主要不利因素,研究胆道闭锁肝脏纤维化发生的机制及防治肝纤维化病变是胆道闭锁治疗过程中不能忽视的重大课题.

    作者:邓盼墨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脐膨出膀胱外翻1例

    脐膨出合并膀胱外翻临床罕见,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近期收治1例,现报道如下.患儿母亲孕30周时产前检查发现脐部肿物,后定期随访.患儿男,孕39周顺产,出生体重3 600 g,生后发现脐部凸出直径约5 cm大小肿物,肿物头侧表面有囊膜覆盖,尾侧可见约3 cm×3 cm大小腹腔内脏器组织显露于体表,黏膜外翻.经尿道插入尿管由腹部膨出组织腔内露出,腔内有清亮液体流出,证实膨出物为外翻膀胱组织.患儿生后局部即用硅胶手套覆盖保护,转入NICU护理.心脏彩超:卵圆孔未闭,动脉导管未闭.

    作者:顾琦;王有亮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156例小儿精索静脉曲张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小儿精索静脉曲张的手术适应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湖北省妇幼保健院近7年来收治的156例精索静脉曲张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56例中,28例行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其中10例为首诊时仅轻或中度精索静脉曲张,无患侧坠胀疼痛或睾丸发育不良而未行手术,随诊1 ~ 5年症状加重遂行手术治疗;4例虽为重度精索静脉曲张、但无患侧坠胀疼痛或睾丸发育不良的患儿,家长不同意手术;124例患儿随诊1 ~ 5年未见睾丸发育异常.结论 对出现患侧疼痛、睾丸萎缩或诊断为重度精索静脉曲张的患儿应行手术治疗.对于无睾丸发育异常的轻中度精索静脉曲张患儿不应行预防性手术,但需定期检查至生育期.

    作者:何联;杨星海;陈海涛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普萘洛尔治疗225例儿童血管瘤疗效及安全性初步分析

    目的 通过对口服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的临床病例进行分析,评价其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2009年12月至2010年11月湖南省儿童医院皮肤科采用口服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患儿225例,其中男74例,女151例;年龄20 d至16岁,平均9.13个月;单发性血管瘤199例;多发性血管瘤18例(2~5个部位),其中合并肝血管瘤1例;婴儿泛发性血管瘤6例,其中合并肝血管瘤3例;血管瘤-血小板减少综合征2例.以15例血管畸形为对照组,入院后完善心电图、腹腔B超、肿块彩超、心脏彩超,核磁共振、甲轴全套、血糖及肝肾功能后,予以普萘洛尔1.5~2 mg·kg-1·d-1,分2次口服,服药前3 d予心电监护,服药观察3~4 d后带药回家继续服药,并每1~2个月门诊复诊,按4级评分法评价疗效,均于2010年12月统一随访.结果 213例坚持口服普萘洛尔1个月以上患儿中,疗效Ⅰ级(差)19例,Ⅱ级(中)52例,Ⅲ级(好)60例,Ⅳ级(优)82例,有效率91.08%,17例完全痊愈.其疗效明显优于血管畸形组(P<0.001),且随着用药时间延长,疗效增加.不良反应少,发生率为2.08%,1例心率减慢,1例手足凉,2例出院后转氨酶升高.结论 普萘洛尔治疗儿童血管瘤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可作为婴幼儿血管瘤的一线治疗药物.

    作者:汤建萍;蒋艳玲;常静;罗勇奇;韦祝;曾迎红;孙磊;树叶;周斌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在儿童纤维结肠镜检查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在不同年龄儿童纤维结肠镜检查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ASA I或II级全麻气管插管手术的患儿60例,根据年龄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年龄3个月至2岁;B组2 ~ 6岁;C组6 ~ 12岁.按丙泊酚3 mg/kg,瑞芬太尼1 μg/kg实施麻醉诱导,以丙泊酚6 mg·kg-1·h-1、瑞芬太尼0.25 μg·kg-1·min-1持续静脉泵入维持麻醉,观察并记录诱导前、诱导后、置喉罩时、入镜时、停药时以及拔喉罩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脑电双频指数(BIS)值;记录停药至拔喉罩时间.结果 ①诱导后、入镜时、停药时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与诱导前相比均明显下降(P<0.01),置喉罩和拔喉罩时与诱导后相比,SBP、DBP、HR值升高,与诱导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苏醒迅速,A 组与B、C组拔喉罩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 ③3组在诱导后、置喉罩时、入镜时、停药时BIS值下降明显(P<0.01 ),拔喉罩时BIS恢复至诱导前水平.结论 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在不同年龄儿童结肠镜检查中应用,诱导平稳安全,麻醉后苏醒迅速.

    作者:张建敏;王芳;吕红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儿童单纯性膝关节骨软骨骨折的关节镜治疗

    目的 探讨小儿单纯性膝关节髌骨、股骨髁骨软骨骨折的关节镜诊断与处理方法.方法 2008~2010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经关节镜诊治小儿单纯性膝关节髌骨、股骨髁骨软骨骨折患儿9例,其中男3例,女6例,年龄7~15岁(平均11.3岁),病程3 d至4周(平均1周),左膝4例,右膝5例.其中髌骨4例,股骨内髁3例,外髁2例.3例为单纯性软骨骨折,改良Outerbridge分级为Ⅲ级,6例骨折累及软骨下骨,改良Outerbridge分级为Ⅳ级.1例采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2例行微骨折术钻孔处理以刺激软骨生长,6例行单纯关节清理术.结果 伤口均I期愈合,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5~7 d膝关节肿胀、疼痛基本消失,2周左右重返学校,6周左右拆除膝关节保护支具开始膝关节正常负重工作.随访3~9个月,平均6个月,膝关节lysholms评分均为优,Tegner运动评级4级以上,患儿原有症状消失,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结论 对于小儿单纯性膝关节骨软骨骨折,关节镜下早期诊断和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蒋欣;李箭;刘利君;彭明惺;唐学阳 刊期: 2011年第01期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主管: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湖南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