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璇
目的:探析多层螺旋CT技术分析手术时间窗对脑疝术后脑梗死的效果影响.方法:研究时间:选取2014年10月—2017年2月,研究对象:90例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疝患者,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后,采用随机信封法分,根据手术时间窗的不同,参照组(>3h)和实验组(≤3h)各45例,所有患者均在术后采用层螺旋CT技术监测患,观察患者术后的梗死病灶数目、范围.结果:手术时间窗不同,实验组患者的梗死病灶数目、范围均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针对脑疝患者术后给予多层螺旋CT技术进行监测脑梗死情况,手术时间窗越长,患者脑梗死的发病率越高,因此,在临床上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尽量减少脑梗死疾病的发生情况.
作者:朱洪军;张远超;杨超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针对性气道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方法:以随机数字表法为依据将120例重症颅脑损伤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分为两组,以常规护理方式对6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干预,以针对性气道护理对观察组60例患者进行干预,对比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组患者ICU入住时间、每日排排痰量、吸痰次数、吸痰所需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针对性气道护理方式对重症颅脑损伤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进行干预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排痰情况,并可降低患者死亡率,临床价值显著,可推广应用.
作者:唐丽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对肺结节患者分别开展常规剂量CT扫描工作以及低剂量CT扫描工作加以疾病诊断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2月—2017年3月收治的120例肺结节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选择数字奇偶法对肺结节患者分组;对照组:常规剂量CT扫描;观察组:低剂量CT扫描;对肺结节诊断结果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诊断优良率(100.0%)同对照组肺结节患者(98.33%)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肺结节形态学特征同对照组肺结节患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对于肺结节患者,临床分别选择对其开展常规剂量CT扫描工作以及开展低剂量CT扫描工作,终均可以获得较为显著的诊断优良率,并且终获得的肺结节形态学特征基本一致,但是选择开展低剂量CT扫描工作,可以将对患者产生的辐射量加以有效降低.
作者:温竞;吉玉刚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多普勒微栓子监测对于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梗死疾病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5月期间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120例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住院期间均进行颅部多普勒微栓子监测,观察并比较所有患者的监测结果.结果:120例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经颅多普勒微栓子监测后,微栓子阳性患者有51例,所占比例为42.5%;微栓子阴性患者有37例,所占比例为30.83%;比较微栓子阳性患者与微栓子阴性患者的血小板及高密度脂蛋白数值得出,微栓子阳性患者的血小板显著高于微栓子阴性患者;高密度脂蛋白数值低于微栓子阴性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栓子是反应急性脑梗死病情的重要指标,经颅多普勒微栓子监测可反应急性脑梗死的病情变化,可早期监测病情进展并使患者得到早期、有效的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陈大龙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支气管哮喘患者护理进程中临床护理路径模式的构建措施及应用效果.方法:结合8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入院时间先后将其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对照组44例)及临床护理路径干预(观察组44例),比较两组患者哮喘症状消失时间和治疗总时间、出现的不良反应例数、对支气管哮喘疾病治疗期间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护理干预前后呼吸功能指标水平的改善幅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哮喘症状消失时间和治疗总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仅出现2例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的9例(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5.5%)与对照组患者(79.6%)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且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干预前后呼吸功能指标水平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将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应用在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护理进程中效果良好,可以使护理服务更加程序化,节省更多资源,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尤思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其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80例,随机等分为两组,一组为观察组,一组为对照组,观察组选用循证护理对患者进行护理,对照组选用一般护理对患者进行治护理,分析对比两组护理的住院时间、患者满意程度、复发率、患者了解率等.结果:观察组中患者的住院时间(9.0±2.0)d,复发率为8%,患者了解率为90%,患者的满意程度为85%;对照组中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5±1.5)d,复发率为25%,患者的了解率为70%,患者的满意程度为65%.结论:循证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有很好的疗效,能够有效地降低复发率和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了解率和满意程度.
作者:周春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分析血糖波动对糖尿病慢性肾病损害造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到我院治疗糖尿病的患者75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分为三组,A组26例为正常白蛋白尿组、B组25例为微量白蛋白尿组、C组24例为大量白蛋白尿组,应用自我血糖监测,计算平均血糖标准差,对比统计三组血糖波动情况及糖尿病、肾病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A组与B组的空腹血糖标准差及餐后两小时血糖标准差相比较,(P>0.05)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然而C组的空腹血糖标准差及餐后两小时血糖标准差明显高于A组、B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组糖尿病、肾病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B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糖波动可促进糖尿病患者慢性肾损害的发生、发展,血糖波动越大,糖尿病、肾病并发症的发生率越高.
作者:汪饶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将CT与MRI检查应用于早期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探讨各自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早期脑梗塞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CT和MRI检查,比较两种检测方式的阳性检出率及影像学特征.结果:CT共检查出脑梗塞病灶99个,MRI检查出的病灶数量为382个;CT共检出阳性患者38例,检出率为63.33%,MRI共检出阳性患者55例,检出率为91.67%.两种检查方法的病灶检出数量及阳性检出率比较存在较大差异,且影像学特征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和CT检查都是早期脑梗塞的主要诊断方式,但MRI的病灶检出率更高,影像学特征更为明显,诊断结果也更加确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高原福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对40葡萄胎的超声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超声检查对于葡萄胎疾病诊断的临床作用.方法:选取我院经超声诊断为葡萄胎的40例患者资料,将其术后病理诊断与超声诊断结果相对比,分析超声诊断葡萄胎的准确性.结果:2010年1月—2016年5月我院超声诊断为葡萄胎40,均行清宫术治疗,组织送病理检查,病检结果为完全性葡萄胎30例,部分性葡萄胎6例,侵蚀性葡萄胎2例,绒毛膜癌1例,稽留流产1例.超声诊断准确率为95%.结论:超声诊断葡萄胎准确率较高,超声检查可以作为一种关键的随访手段,对于葡萄胎清宫手术或是后期的治疗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减少患者的疾病复发的可能性,减少患者因疾病带来的不良反应,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总之,超声检查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香龙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布加综合征(BCS)与肝硬化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及鉴别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6年10月在我院功检科检出的5例BCS和21例门脉性肝硬化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资料.结果:BCS的重要特征是病变主要累及下腔静脉和肝内静脉,病变处血管存在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等现象,且血管内血流紊乱、方向异常,也可无血流信号;肝脾增大,有腹水.肝硬化患者多数为肝脏缩小,脾大,门脉增宽.结论: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BCS及肝硬化的诊断符合率较高,且能对二者做出明确的鉴别诊断,这对确定临床治疗方案和对基层医院BCS患者的转诊,可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李俊成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胸腰椎骨折病例的CT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6年2月收治的5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病理确诊,对其进行X线检查与CT检查,对两种诊断方式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且将其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结果:CT诊断与手术病理的诊断符合率为90%,显著高于X线检查的70%(P<0.05);X线检查在椎弓根间距增宽、椎体脱位、骨折片突出椎管、附件骨折、椎体压缩以及骨折线上与手术病理的诊断符合率显著低于CT诊断(P<0.05);患者的CT诊断满意度为98%,显著高于X线检查的68%(P<0.05).结论:相对于X线检查,CT诊断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其诊断率更高,具有更好的诊断功能与诊断效果,属于一种安全、可靠的诊断方式,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刘浪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析二维超声联合四维超声对产前诊断胎儿畸形的临床意义.方法:2014年4月—2017年4月.我院共接生胎儿2300例,对其中疑为胎儿畸形的孕产妇实施二维超声检测以及二维超声+四维超声的联合检测,依照胎儿出生情况对检测结果准确性进行判定.结果:经分娩证实,共有79例确实存在胎儿畸形.由本次研究可知,在检测准确率上,二维超声组远不及联合检查组(79.75%<94.94%),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分析检测结果可知,在畸形分布类型上,两组检测均以神经系统畸形高,其次则为心脏畸形,以消化系统畸形与颜面部畸形的发生率低,两组检测在畸形分布类型上并无较大差异(P>0.05).结论:二维超声联合四维超声在产前胎儿畸形诊断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并且在畸形类型上检测较为全面,可在产前诊断中予以推广.
作者:杨宁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并观察腹部彩超在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确诊中的辅助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我院收治的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腹部彩超检查,观察并分析患者的彩超图像特征,通过彩超诊断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总结腹部彩超在该病中的诊断正确率.结果:56例患者经腹部彩超检查的结果为:29例胆固醇息肉、10例炎性息肉、5例胆囊腺瘤、6例胆囊腺癌、6例胆囊腺肌症、0例胆囊结石,与临床病理学检查结果相比较,确诊率为91.07%(51/56),误诊率为8.93%(5/56).结论:腹部彩超在诊断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时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可极大的使临床误诊率降低,从而为临床诊断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者:姜学文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诊治的肝硬化合并小肝癌4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单纯肝硬化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都进行超声造影诊断.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超声表现明显不一致,观察组的肝动脉血流量、峰值速度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阻力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造影在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能有效反映肝动脉系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很好的诊断价值.
作者:陈浩;杨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分析社区高血压患者开展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本研究时间为2015年2月—2016年2月,患者资料来源于此期间就诊于我院的68例为高血压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干预1个月后,对比分析干预前后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情况以及患者治疗依从性情况.结果:干预后,患者的血压水平较干预前显著下降(P<0.05),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率为94.12%,治疗依从率为97.06%,远远高于干预前(P<0.05).结论:健康教育在社区高血压的患者护理干预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有利于提高患者的防治意识及依从性,值得广泛开展.
作者:王晓青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技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血管狭窄程度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3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进行检测,检查斑块的好发部位,大小、形态、回声性质、管腔狭窄程度及血流情况.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于颈总动脉分叉处71例,占52.59%;颈内动脉起始部32例,占23.70%;颈外动脉起始部5例,占3.70%;颈动脉主干27例,占20.00%.低回声斑块25个,等回声斑块20个,强回声斑块60个,混合回声斑块36个.管腔轻度狭窄85例,中度狭窄35例,重度狭窄14例,血管闭塞1例.结论:高频彩超技术能早期诊断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及血管腔的狭窄程度,能有效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作者:阿凤珍;朱博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对剖宫产瘢痕妊娠应用M R I的诊断价值进行研究.方法:我院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诊治的20例经过手术及病理证实为剖宫产瘢痕妊娠的患者,分析其MRI表现及临床症状.结果:通过对所选的20例患者进行MRI检查,孕囊均能够清晰的显示,在子宫前下壁峡部剖宫产瘢痕处,是主要分布位置.结论:子宫瘢痕妊娠的诊断,利用MRI,能为临床治疗和诊断提供借鉴.
作者:张正斌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采取经腹部或经阴道超声检查用于宫外孕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8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宫外孕的患者为对象,采取经腹部及经阴道超声检查的手段,观察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的契合情况.结果:82例宫外孕患者总共诊断出79例,误诊3例,诊断的准确率为96.3%.结论:宫外孕使用经腹部或者经阴道超声检查的手段,可以大大提高宫外孕的诊断率.
作者:殷显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本次研究主要为了分析进展性脑挫裂伤疾病的高危因素,并研究其与该疾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8例进展性脑挫裂伤患者设为研究组,48例非进展性脑挫裂伤患者为对照组,并对患者的高危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通过对两组患者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之后发现,在脑挫裂伤体积、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损伤部位、合并糖尿病、患者入院GCS评分以及D-二聚体水平方面,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具有明显差异.此外,通过对高危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之后发现,这六方面是进展性脑挫裂伤发生的高危因素,除合并糖尿病以及D-二聚体水平两方面,其他的都与患者疾病的预后存在相关性.结论: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可知,进展性脑挫裂伤疾病的高危因素较多,且大多与患者疾病的预后存在相关性关系.
作者:单学仕;蔡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对弹性髓内钉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骨折临床疗效进行探究、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肱骨骨折的患儿93例作为研究对象,以不同的手术方式为分组依据,即A组、B组,A组共46例患者并给予其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B组47例患者,给予其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研究完成后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疤痕长度以及术后并发症等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和疤痕长度均明显少于B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和疤痕长度;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2.17%)明显少于B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14.39%),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由研究可知,利用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骨折的效果要显著高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效果,其优势在于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以及术中出血量少,并且在患者术后其身体恢复情况也比较快,在儿童肱骨骨折的治疗上发挥了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继续推广和使用.
作者:李逢春 刊期: 201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