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智立;姜昕;何奕涛
2006年Takahashi小组将4种转录因子导入小鼠成纤维细胞,令其重编程为具有胚胎干细胞特性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细胞),该成果开启了干细胞研究的新篇章.近年,研究者们就如何提高体细胞重编程效率及安全性,进而推动iPS细胞在临床领域的应用,展开了广泛研究.应用iPS细胞作为细胞移植供体已成为帕金森病细胞移植治疗研究的新热点,而帕金森病患者特异性iPS细胞的获取更为研究帕金森病发病机制、新药筛选及疗效评估提供了新工具.
作者:杜阳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癫痫猝死(SUDEP)的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和预防SUDEP.目前关于SUDEP发病机制可能有:心律失常、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癫痫发作相关性呼吸衰竭以及发作后大脑电活动广泛抑制等.发病风险包括:男性病人、年轻患者、慢性癫痫、频繁癫痫发作、多种抗癫痫药物的应用及夜间癫痫发作等.本文就SUDEP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降低癫痫患者的猝死率.
作者:张仕飞 刊期: 2012年第06期
1 对癫痫持续状态定义的再认识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广泛定义为出现两次以上的癫痫发作,发作间期意识未完全恢复;或者一次癫痫发作持续30 min以上.因其可能延误启动治疗时间,30 min的时间定义目前备受争议.有证据表明全面性痉挛性癫痫持续状态(generalized convulsive status epilepticus,GCSE)持续20 ~ 30 min就会导致神经元不可逆损害[12],因此控制SE发作必须争分夺秒.大量证据表明,除非进入持续状态,否则无论原发或继发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持续时间一般不会超过2 min[3,4],因此国内外均有学者建议一旦强直阵挛发作时间超过5 min,即开始强有力的抗癫痫持续状态治疗.
作者:刘煜;常婷;林宏;宿长军;苗建亭;李宏增;李柱一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诱导线粒体自噬在帕金森病(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将细胞分为MPP+(0 mmol/L)对照组、MPP+(1 mmol/L)处理组和MPP+ (2 mmol/L)处理组,共同转染EGFP-LC3和RFP-MI-TO后加入MPP+处理48 h.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自噬水平的变化,甲丹磺酸尸胺(MDC)检测自噬空泡聚集,免疫荧光法检测EGFP-LC3和RFP-MITO亚细胞共定位,流式技术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及活性氧.结果 MPP+1 mmol/L及MPP+2 mmol/L组LAMP2A、Beclin1和LC3-Ⅱ/LC3-Ⅰ的灰度值与对照组相比均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MPP+处理组自噬水平增加,自噬空泡增加,外源性LC3表达上调,EGFP-LC3和RFP-MITO存在亚细胞共定位.MPP+1 mmol/L及MPP+2 mmol/L组线粒体膜电位较对照组降低;MPP+1 mmol/L及MPP+2 mmol/L组线粒体活性氧较对照组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PP+通过调控线粒体自噬水平致线粒体氧化应激损伤.
作者:马耀华;王雪晶;荆婧;马明明;杨期东;唐北沙;滕军放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高龄颈动脉狭窄患者施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1年5月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介入放射诊疗中心实施脑保护下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22例超高龄颈动脉狭窄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6例,年龄80-85岁,平均81.8岁.21例单侧颈动脉狭窄放置1枚支架;1例左侧颈动脉狭窄合并左椎动脉狭窄同时进行了治疗,分析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等.结果 在围手术期内出现严重并发症2例,术中出血1例,1例术后10小时出现心跳骤停,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9.1%,高于可以接受的6%,对所有病例随访3-18个月(平均7个月),按mRS评分0分20例,7分1例,无一例出现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高龄患者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需进一步评价.
作者:刘叶辉;李慎茂;缪中荣;吉训明;朱凤水;焦力群;何川;凌锋 刊期: 2012年第06期
在现代影像技术发展基础上,应用工程建模计算流体动力学及理想几何模型模拟体内外流体运动无创分析脑脊髓系统流体力学环境,发现Anold-Chiari畸形Ⅰ型(Arnold-Chiari malformation type Ⅰ,ACM-Ⅰ)对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动力学,如流向、流速、阻力、压力梯度及脑脊髓组织顺应性和力学性能有较大影响.研究脑脊液动力学对脑脊髓的影响,为研究病理病生、临床手术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杨中鑫 刊期: 2012年第06期
自发性颈部动脉夹层(spontaneous cervical artery dissection,sCAD)是50岁以下缺血性卒中的常见原因,其发病与动脉壁结构和/或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为头痛、Horner征、脑梗死以及颅神经麻痹等.血管超声具有较高的诊断、监测和随访价值.MRI/MRA诊断sCAD准确率高,新的黑血显像技术能提供卓越的管腔和管壁的可视效果.CTA动脉壁增厚是sCAD敏感且特异的预测指标,多模CTA在某些方面优于MRA.DSA是诊断sCAD的金标准.目前治疗尚未达成共识,主要的方法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在卒中复发或死亡风险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溶栓安全性得到证实,有效性有待提高.血管内治疗已初步显示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可慎重选择.大多数sCAD预后较好,复发率低.
作者:胡珏 刊期: 2012年第06期
随着人类寿命延长,神经变性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造成巨大负担.目前治疗神经变性疾病的手段有限,且效果不佳.近研究结果显示,沉默信息调节蛋白1(SIRTl)可能具有治疗神经变性性疾病的潜能.SIRT1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能够提高神经元对毒性物质(如MPTP、淀粉样蛋白和突变的SOD等)的抵抗力,促进神经网络的形成.本文就SIRT1在神经变性疾病中可能治疗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刘晔;王俊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椎管内原始神经外胚层瘤是罕见的小圆细胞类恶性肿瘤,以儿童或青年为多发年龄,病理组织学以原始低分化和不同程度的神经分化为特点.按照其起源可以分为中枢性和外周性两大类.由于病例较少,目前关于椎管内原始神经外胚层瘤的文献资料主要是病例报告和个别病例的治疗经验.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没有特异性,目前尚没有统一的临床诊断标准.治疗主要以主要以手术切除后行放、化疗综合治疗,预后差,关于椎管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诊治意见未见结论性报告.本篇主要介绍椎管内原始神经外胚层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特点、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案和预后等特点,为椎管内原始神经外胚层瘤的临床治疗及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宋启民;戴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高迁移率蛋白A2(high mobility group A2,HMGA2)是一种非组蛋白染色体蛋白,参与转录、分化和胚胎发育等生理过程,同时还与许多人类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研究表明HMGA2蛋白过表达与垂体瘤侵袭性、级别和大小等有关.Let-7是microRNA家族的成员之一,正常生理情况下其与发育、肌肉形成、细胞粘附和基因调节有关,同时还可以调节细胞周期原癌基因RAS、CDC25a、cyclinD.Let-7缺失或低表达后导致HMGA2过表达,从而引起垂体瘤等多种人类肿瘤发生.本文将对let-7与HMGA2的相互关系及它们对垂体瘤的影响做一综述.
作者:颜丙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高级别胶质瘤主要指胶质母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和间变性少突星形细胞瘤,具有高复发率、致残率和致死率的特点.本文结合新文献,对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制定的高级别胶质瘤指南中所涉及的流行病学、病理分型、分子标志、预后因素、治疗策略和缓解评估等细则进行详细介绍和解读.
作者:范存刚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究伽玛刀(γ-刀)治疗眼眶及眶颅沟通脑膜瘤的中长期疗效及差异.方法 54例眼眶内及眶颅沟通脑膜瘤患者接受γ-刀治疗,其中眼眶内脑膜瘤32例,眶颅沟通脑膜瘤22例,肿瘤中位容积8.29cm3(0.22~32.6cm3),肿瘤边缘平均剂量4.2 Gy(10.0~17.0 Gy),40%~55%等剂量线.结果 随访5~187个月,平均57个月,治疗后患者视力提高6例,维持不变31例,下降12例,失明5例;影像学显示肿瘤消失3例,缩小26例,无变化17例,增大8例,肿瘤总体控制率达85.2%,其中眶内脑膜瘤控制率90.6%,眶颅沟通脑膜瘤控制率77.3%.伽玛刀治疗后主要不良反应为眼部疼痛、眼睑肿胀、球结膜充血水肿等.结论 伽玛刀治疗眼眶及眶颅沟通脑膜瘤具有长期控制肿瘤生长,可保留多数患者视力,并发症少等优点;眼眶内脑膜瘤在肿瘤控制及视力预后均好于眶颅沟通脑膜瘤.
作者:宗永青;徐德生;刘晓民;刘东;李彦和;张宜培 刊期: 2012年第06期
脂蛋白酯酶(LPL)是调节脂代谢的关键酶.脂蛋白酯酶基因的多态性改变,影响脂质代谢,减轻或增加患者罹患动脉粥样硬化甚至脑梗死的风险.脂蛋白酯酶与其他生物分子,如核酸、蛋白质等相互作用,可介导炎症因子释放,促进动脉粥样硬化,也可增加其活性,加速脂肪分解.虽然有关脂蛋白酯酶的研究,均显示其与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但报道的结果并不一致,甚至相反.
作者:顾彬 刊期: 2012年第06期
垂体瘤是颅内常见的肿瘤,能引起内分泌功能障碍.垂体腺瘤的发病机制及调节功能的研究都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垂体腺瘤癌基因激活和抑制基因功能丧失的调节机制;细胞内信号传导机制的异常.其中,Raf/MEK/ERK信号通路已被认为是疾病病因中的主要的途径之一.Raf/MEK/ERK信号通路在进化过程中是保守的,用于控制细胞生长、分化和生存.该信号通路功能的改变与人类多种类型的肿瘤有关包括垂体腺瘤.Raf/MEK/ERK信号通路在垂体腺瘤的产生中的角色,为临床干预与治疗垂体瘤提供可能性.本文对Ra/MEK/ERK信号通路在垂体肿瘤产生的作用,评估其作为垂体腺瘤的干预与治疗目标的疗效作一综述.
作者:张慧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的危险因素和预防策略.方法 对9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根据是否发生LDVT分为LDVT组和对照组,对患者长期卧床、血浆纤维蛋白原、股静脉穿刺、静脉曲张、高血压、性别、吸烟、饮酒、糖尿病、肥胖、Hunt和Hess分级等相关因素与LDVT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9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LDVT组1 8例(18.37%),对照组80例(81.63%).高龄、长期卧床、股静脉穿刺、高血压、高血浆纤维蛋白原、Hunt和Hess分级高为LDVT较显著的危险因素(P<0.05);而静脉曲张、饮酒、吸烟、糖尿病、肥胖、性别等因素与LDVT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LDVT患者多见于年龄偏大、合并高血压等、Hunt和Hess分级较高,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较高、股静脉穿刺者.
作者:黎伟;闫爱萍;李文彬;朱德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持续腰大池置管引流在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对62例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分为两组,35例行持续腰大池置管后脑脊液引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过程,27例予以常规脱水降颅压治疗,对其预后进行对比临床分析.结果 置管组35例患者均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无不良反应.对照组27例患者中2例死亡,4例出现脑脊液漏.结论 腰大池置管引流是一种通过持续、均匀引流脑脊液降低颅内高压,清除血性脑脊液的方法,安全有效,在脑外伤中具备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作者:王俊;贾若飞;刘庆;阙思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脑缺血发生早期的神经元凋亡与PI3K/Akt信号通路密切相关,通过多种途径干预此信号通路可调控神经元的凋亡,为脑缺血的治疗研究提供靶点,本文就其可能的调控神经元凋亡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许艺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近年来血管因素在阿尔兹海默病(AD)的发生、发展中越来越受到关注.AD患者具有血管扭曲、室周静脉壁胶质增生、血管淀粉样变等血管病理结构改变;有肯定的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血管危险因素.神经血管单元和血脑屏障的破坏可导致淀粉样蛋白在脑内的沉积,在AD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脑血流量下降以及脑血管反应性的下降均反映AD患者脑血管的“不健康”状态.
作者:高永哲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前,虽然已有大量的抗癫痫药上市,但仍有大约30%的癫痫患者对目前的抗癫痫药耐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炎症过程可能在痫性发作的发生及维持方面均发挥着复杂而重要的作用.因此,对炎性因子的调控及特异性炎性反应途径的干扰可能成为抗癫痫药作用的新的渠道.本文主要从临床和实验研究的证据探讨癫痫与炎症的关系,阐述炎性反应在癫痫发生和进展中的复杂机制,对抗炎性药物对癫痫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邹雪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颅内静脉血栓(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由多种病因所致的脑静脉系统狭窄或闭塞,颅内静脉回流受阻,颅内压增高的一种脑血管病.目前,其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主要有CT、MRI、MRV以及DSA等.MRI联合MRV检查可以直接反应静脉窦内血栓病变,被认为是诊断CVST的首选方法;而DSA可以动态观察颅内血液循环,是CVST可靠、直接的诊断方法.在治疗方面,病因治疗、抗凝治疗、血管内治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其中,由于抗凝治疗可以防止血栓扩展,促进血栓溶解,被认为是治疗CVST的首选方法,而对于急性期CVST患者以及抗凝治疗无效的患者,血管内治疗则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式.本文就国内外有关CVST的不同影像学诊断及治疗方法的优缺点展开综述.
作者:崔旭波 刊期: 201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