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分析核磁共振成像检查脑部良性肿瘤的诊断效果

张文静

关键词:核磁共振成像, 脑部肿瘤, 良恶性
摘要:目的:了解脑部肿瘤应用核磁共振成像进行良恶性鉴定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取本院2015年4月—2017年6月间脑部肿瘤患者为分析对象,从中随机抽取72例,均接受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对所纳入脑部肿瘤患者临床资料以回顾性方式分析并归纳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在鉴定脑部肿瘤良恶性方面的临床价值.结果:经核磁共振检查诊断后,72例患者中有46例为脑部良性肿瘤,26例为脑部恶性肿瘤.与病理诊断所得进行对比,脑部良性肿瘤患者50例,脑部恶性肿瘤患者22例.在检出率方面,核磁共振成像检查鉴定与病理诊断差异统计学软件处理提示并无意义(P>0.05).结论:对脑部肿瘤患者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方式检查,在肿瘤良恶性鉴定方面有令人满意的效果,同时具备无创、全方位成像、图像清晰和分辨率高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相关文献
  • 3D打印模型辅助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疾病应用3D打印模型辅助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将113例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57例)与对照组(56例),对照组行常规颅内血肿清除术,观察组行3D打印模型辅助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观察两组血肿清除率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d、7d观察组患者血肿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75%,显著低于对照组10.71%的发生率(P<0.05).结论:应用3D打印模型辅助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血肿清除率高,术后不良反应低.

    作者:苗志凯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血管超声特点分析

    目的: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血管超声特点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7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对其超声检查结果与患者病例资料等进行回顾分析,以对患者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特点进行评价分析.结果:76例患者中,有73例患者颈部动脉血管存在异常,异常率为97.4%,共检查发现斑块87处,以颈总动脉分叉处为斑块主要发生部位,此外,颈总动脉与颈内起始处、颈外动脉也存在粥样硬化斑块,且不同程度动脉血管狭窄患者的斑块发生率存在差异,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动脉血管存在斑块样病变,且动脉血管狭窄程度越高斑块发生率越高.

    作者:张应龙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高频彩色多普勒结合经胸心脏探头检查在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诊断效果观察

    目的:讨论分析高频彩色多普勒结合经胸心脏探头检查在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诊断效果观察.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3月,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高频多普勒超声检查和经胸心脏探头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高频多普勒超声检查和经胸心脏探头检查的准确率为96.15%.高频多普勒超声检查对Ⅰ级盗血患者的诊断符合率为25%,明显低于高频多普勒超声检查结合经胸心脏探头检查的诊断符合率,差异比较大,P<0.05,Ⅱ级和Ⅲ级差异比较小,P>0.05.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结合经胸心脏探头检查在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诊断准确率比较高,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减少漏诊情况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范艳丽;赵杰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X线检查在肺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肺癌临床诊断中应用X线检查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经临床病理检查证实为肺癌的患者70例进行研究,纳入对象有完整临床资料,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X线检查与CT检查,将病理结果作为标准,记录X线与CT诊断符合率,同时观察二者诊断时的影像学特征,实施统计学分析.结果:70例患者经病理检查证实中央型肺癌42例、周围型肺癌28例,其中X线检查中央型肺癌符合率为78.57%、周围型肺癌符合率为100.00%,CT检查二者符合率则依次为95.23%、92.86%,统计学比较看出CT检查在中央型肺癌符合率上差异显著(P<0.05),但周围型肺癌符合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从影像学特征上来看,两种诊断方式都有毛刺征或锯齿状、分叶征、胸膜凹陷征、细支气管充气征、空泡影、兔耳征,其中CT诊断检出前述征象率均显著高于X线检查(P<0.05).结论:X线检查肺癌有不错的价值,和CT诊断在一些方面价值相当,但二者又有各自的特点,可作为临床诊断与筛查肺癌的影像学手段,其中X线可作为肺癌初筛工具,结合CT诊断可进一步提高肺癌早期检出率,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避免病情恶化,改善预后.

    作者:黄建胤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柔性线圈行肩关节磁共振扫描时的影像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总结并归纳柔性线圈行肩关节磁共振扫描时的影像质量影响因素.方法:本文将40例因肩关节疼痛来我院检查的患者纳入研究,我院磁共振扫描仪器采用的是柔性线圈,患者均进行肩关节磁共振扫描,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并归纳柔性线圈行肩关节磁共振扫描时的影像质量影响因素.结果:仰卧内旋位检测会导致影像质量重叠,一般采用仰卧外旋位或仰卧中立位进行检测.线圈缠绕过紧、扫描次数、扫描序列、扫描参数等均会影响磁共振扫描的影像质量.结论:线圈缠绕过紧、扫描次数、扫描序列、扫描参数等均会影响磁共振扫描的影像质量,一般通过改变检测体位、避免线圈缠绕过紧、增加扫描次数、适当调整FOV等措施来调整影响质量,采用脂肪抑制技术抑制脂肪和运动伪影.

    作者:裴锐昌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MRI检查与CT检查诊断膝关节损伤的临床效果

    目的:将MRI检查方法和CT检查方法均应用于膝关节损伤患者诊断中,评估临床效果.方法:此文资料是2016年4月—2018年6月本医院纳入诊断的50例膝关节损伤患者,对患者均实施MRI检查和CT检查及关节镜检查,统计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膝关节损伤患者采取MRI检查的检出准确率相比于采取CT检查的检出准确率明显提升,P<0.05,证明数据值之间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膝关节损伤患者诊断中采取MRI检查的效果显著优于CT检查.

    作者:王彦宏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CT诊断分析及临床预后评估

    目的:探讨MSCT在SPTP影像诊断、临床分期、手术完全切除性判断、临床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手术、病理诊断SPTP病例共12例,分析其CT影像学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评价CT诊断准确性、临床分期及手术完全切除预判的正确率;通过术后随访评价术前CT评估临床预后的准确性.结果:术前CT定性诊断与术后病理符合率达91.7%;对肿瘤的分期、手术完全切除预判的准确性达100%;CT临床预后评估与术后随访结果一致性高.结论:通过综合分析SPTP的MSCT影像学表现,可以提高SPTP诊断准确率,对肿瘤临床分期、肿瘤完全切除判断及临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周小忠;刘德樟;黄鑫;周玲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实时床旁超声技术在儿童急腹症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在儿童急腹症诊断上采用实时床旁超声技术的价值.方法:选择在2017年7月—2018年7月间我院收治的110例急腹症患儿参与到本次实验研究当中,全部患儿皆采用实时床旁超声技术检查,并对所得诊断结果和手术、病理、CT诊断结果做对比分析.结果:110例急腹症患儿(急性阑尾炎34例、急性肠套叠76例)中,经实时床旁超声技术检查急性肠套叠符合率98.7%、急性阑尾炎符合率94.1%.经病理与手术检查诊断,实时床旁超声技术的诊断漏诊率为2.7%,诊断总符合率为97.3%.CT检查诊断急性肠套叠符合率90.8%、急性阑尾炎符合率76.5%与实时床旁超声技术相比,差异值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对儿童急腹症的诊断上,应用实时床旁超声技术的诊断方法能够得到准确信息.

    作者:刘雪梅;刘锵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不典型肺结核的X线及CT诊断临床分析

    目的:对X线及CT诊断技术在不典型肺结核患者诊断中的应用方式和应用效果进行详细探究.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7月收治的30例不典型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所有患者采用X线诊断技术、CT诊断技术,后联合应用X线和CT诊断技术.以准确诊断结果为依据,对不同诊断技术的诊断结果准确率以及病变位置进行统计和比较.结果:通过采用X线检查技术,诊断准确率为(24/30)80.0%;通过采用CT检查技术,诊断准确率为(26/30)86.7%;联合应用X线检查和CT检查技术,诊断准确率为(29/30)96.7%,差异显著,P<0.05.通过对30例患者进行诊断,病变部位在上肺者有13例,中下肺者有7例,双肺广泛分布有5例,其他有5例.结论:在对不典型肺结核患者进行疾病诊断时,CT诊断结果的准确性更高,可推广应用,但是,由于两种诊断方式在影像表现方面均具有多样性特征,因此,医师可结合实际情况选择综合诊断方式,提升诊断结果的准确率.

    作者:李强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分析核磁共振成像检查脑部良性肿瘤的诊断效果

    目的:了解脑部肿瘤应用核磁共振成像进行良恶性鉴定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取本院2015年4月—2017年6月间脑部肿瘤患者为分析对象,从中随机抽取72例,均接受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对所纳入脑部肿瘤患者临床资料以回顾性方式分析并归纳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在鉴定脑部肿瘤良恶性方面的临床价值.结果:经核磁共振检查诊断后,72例患者中有46例为脑部良性肿瘤,26例为脑部恶性肿瘤.与病理诊断所得进行对比,脑部良性肿瘤患者50例,脑部恶性肿瘤患者22例.在检出率方面,核磁共振成像检查鉴定与病理诊断差异统计学软件处理提示并无意义(P>0.05).结论:对脑部肿瘤患者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方式检查,在肿瘤良恶性鉴定方面有令人满意的效果,同时具备无创、全方位成像、图像清晰和分辨率高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文静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成人早期股骨头无菌性坏死CT与MRI诊断价值的临床对比

    目的:探讨成人早期股骨头无菌性坏死CT与MRI诊断差异.方法:收集2015年4月—2018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6例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包括120例男性患者,86例女性患者.年龄范围35~79岁,平均年龄(46.79±6.99)岁.以病理资料为金标准,对比不同检查技术对疾病的分期诊断正确率;CT、MRI诊断灵敏度、特异度、误诊率及漏诊率.结果:CT与MRI检查对中期及晚期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诊断正确率相似(P>0.05);与CT相比,MRI对中期及晚期疾病的诊断正确率及总体诊断正确率明显提高,比较有差异(P<0.05);与病理为金标准,CT诊断疾病灵敏度、特异度、误诊率及漏诊率分别为0.73、0.97、0.03、0.27;与病理为金标准,MRI诊断疾病灵敏度、特异度、误诊率及漏诊率分别为0.91、特异度为0.99、误诊率为0.01、漏诊率为0.09;MRI诊断疾病灵敏度、特异度高于CT,误诊率、漏诊率低于CT,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MRI与CT诊断早期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均有较高的诊断正确率,MRI优势体现在诊断中期及后期病变中.

    作者:颜丙峰;马俊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评价CR成像系统检查用于颈椎病诊断的价值

    目的:研究CR成像系统检查用于颈椎病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卫生院放射科于2016年1月—2018年9月期间所收治的286例颈椎病患者,将其列为观察组,抽取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CR成像系统检测,同时选择286例正常受检者,将其列为对照组,针对其影像学改变的发病机理,结合其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探讨CR成像系统检查用于颈椎病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出现齿突与两侧块间距不等宽、齿突与枢椎棘突轴钳不重叠、左右旋转环枢关系异常几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侧位片、前屈侧位片成角位移与水平位移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R成像系统检测方式应用于颈椎病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有效检出其颈椎异常,对于加强早期监控,尽早判定关节错位及枢椎间位移变化等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值得推广.

    作者:张要豹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豆状核叉状征合并颞叶内侧对称性异常信号1例

    豆状核叉状征是影像学上表现为基底节区对称性病变,目前研究发现其多见于合并代谢性酸中毒患者,本文描述了一例影像学符合豆状核叉状征,同时又合并有颞叶内侧改变的患者,并就目前关于豆状核叉状征的研究进展进行回顾,以期为临床上及早识别此征象提供参考.

    作者:张金燕;王昌波;袁民绍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多层螺旋CT诊断急性胸腹部创伤的应用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对急性胸腹部创伤患者分别采取X线与多层螺旋CT诊断后患者病情的检出率.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进入本院接受治疗的58急性胸腹部创伤患者进行此次实验的研究比较,将参与研究的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29例)和对照组(29例),对照组对患者采取X线进行诊断,实验组则对患者采取多层螺旋CT进行诊断.实验组和对照组年龄、性别等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果:在本次研究干预之后,急性胸腹部创伤患者应用X线的检出率为65.52%,急性胸腹部创伤患者应用多层螺旋CT诊断的检出率为82.76%,多层螺旋CT诊断显著高于X线诊断的检出率.结论:在急性胸腹部创伤患者中实施多层螺旋CT诊断的方式显著提升了患者的检出率,进而可以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由此可知,多层螺旋CT诊断的方式在急性胸腹部创伤患者中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作者:秦绪开;辛夫彩;孟晴晴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MSCT对于急性肠坏死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急性肠坏死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表现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18年12例经手术证实发生肠坏死的急腹症患者MSCT影像资料,同时应用多平面重组(MPR)后处理技术进行观察.结果:12例病例均提示伴随肠梗阻、肠壁水肿等表现,CT表现为肠系膜血管充盈缺损、推拉移位;肠管聚集,肠腔扩张积气及气液平改变,不同程度的腹腔积液积血;肠系膜局部脂肪密度增高.结论:MSCT及其后处理重建方法是一种有效的诊断技术,对急性肠坏死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庄毅;姜新宇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经会阴盆底超声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经会阴盆底超声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间的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进行研究,对其进行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查,并且选取同时期的健康女性50例作为对照组,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平静状态下的尿道倾斜角、膀胱下降程度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压力状态下的尿道倾斜角、膀胱尿道后角、膀胱下降程度、大压力状态下膀胱颈移动度以及尿道内口漏斗形成概率相对于对照组较高,P<0.05.结论:经会阴盆底超声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有助于临床医师做出正确诊断,患者得到及时治疗.

    作者:陈凤玲;叶艳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经颅多普勒与颈动脉超声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与颈动脉超声检测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间来我院诊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63例,对其经颅多普勒与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3例患者颈动脉超声诊断的阳性预测率为77.8%(49/63),经颅多普勒诊断的阳性预测率为73.0%(46/63),两者联合诊断的阳性预测率为98.4%(62/63).结论:经颅多普勒与颈动脉超声联合应用,不仅能够较准确地发现颈内动脉有无狭窄、闭塞等病变,还能够清晰地显示出颅内侧支循环情况,有利于发现血管病变的程度、部位及范围,不仅能够为临床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提供可靠依据,还能够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信息,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楠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64例胸腹部创伤的CT影像学表现及诊断分析

    目的:分析CT诊断急诊胸腹部创伤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018年收治64例胸腹部创伤患者,按照不同的诊断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采用螺旋CT诊断方法,对照组采用X摄像成像诊断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符合率.结果:观察组的诊断符合率民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检测结果显示:肾实质内类圆形高密度影,边界清晰;对照组的检测结果显示:无肺纹理的低密度带影,在其内缘可以看见受压迫的萎陷肺脏阴影界限.结论:螺旋CT诊断急诊胸腹部创伤患者具有很好的效果,可以促进临床中诊断准确率的提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车春霞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宫颈机能不全经腹部与经阴道超声检查诊断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分析宫颈机能不全经腹部与经阴道超声检查诊断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8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疑似宫颈机能不全患者60例,依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均为30例.对照组采用经腹部超声检查,研究组采用经阴道超声检查,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宫颈机能不全的检出率和在宫颈内外口成像的满意度.结果:通过采用不同的检查方法,在宫颈机能不全检出率的对比上,研究组病症的检出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两种检查方式成像后,研究组宫颈内外口成像的满意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经阴道超声检查诊断宫颈机能不全,可以有效提高宫颈机能不全患者的检出率,从而让患者实现早期治疗,便于患者疾病的康复.同时采取阴道超声检查,在宫颈内开口的成像更加清晰,便于临床医生尽早作出宫颈机能不全的诊断,加快了患者疾病的有效治疗,这种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以及应用.

    作者:何庆兰;廖晓红;曾红英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

    医学影像学随着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成为医学院校的基础教学课程之一.其课程繁杂,能为临床诊断、疾病检查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促进医学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王波;吴昆华;龚霞蓉;任丽香;张洁;安鸿飞 刊期: 2019年第04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主管: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

主办: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