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同种异体组织工程软骨修复气管壁缺损的实验研究

吕威;张连山;蔡哲;周童亮;李丹

关键词:组织工程, 同种异体, 软骨细胞, 聚乳酸(PLA), 气管壁修复
摘要:目的探讨以同种异体的软骨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可吸收材料PLA作为支架,应用组织工程学方法形成的新生软骨组织修复动物气管壁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将出生3~5 d的新西兰大白兔乳兔四肢关节软骨组织酶解,分离出软骨细胞,接种到PLA可吸收支架上,移植到成年新西兰大白兔的背部皮下,7周后形成新生软骨组织修复实验动物颈部气管前壁约10 mm×10 mm大小的缺损,术后观察8周,组织标本行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检查.结果软骨细胞-PLA复合物在同种异体的动物体内形成新生组织,经组织学染色,证实为软骨组织.新生组织工程软骨修复动物气管壁缺损后8周,气管管腔通畅,无狭窄;组织学染色证实修复处软骨组织生长良好,无坏死?p吸收.结论同种异体幼年动物的软骨细胞-PLA复合物在有免疫力的动物体内形成的组织工程软骨可以作为气管壁缺损的修复材料.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喉、气管及支气管异物诊治20年回顾

    目的提高对呼吸道异物的诊治水平,总结诊治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方法对1980年1月~2000年1月20年内确诊的喉、气管及支气管异物75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呼吸道异物的发生率为5.8%,前、后10年比较无明显差异;男比女为2∶1,年龄2个月至74岁,小儿占97.2%,其中3岁以下占73.2%;异物种类以花生类多,占36.7%,异物存留时间5小时至6个月,1周以内占86.5%;92.4%经支气管镜取出异物,前、后10年1次手术成功率分别为64.5%和92.9%,气管切开率分别为30.6%和6.9%.死亡10例,其中术中1例、术后7例和麻醉所致2例,6例证实有异物,4例未发现异物.结论①呼吸道异物的发生率无明显减少趋势.②全麻下硬管支气管镜检是目前呼吸道异物取出的主要方法,合适的麻醉有利于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③短期内多次手术是产生并发症甚至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④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心肺功能监护对于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郭运凯;蔡霞红;谢鼎华;杨新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Foley管取儿童食道异物4例体会

    Foley管系用于体腔引流(如膀胱引流等)的一种特制导管.它的导入端处有一富弹性的隐形气囊,按所需大小向其充气后,可将Foley管导入端处的隐形气囊充盈成球形气囊.此设计原为防止导管脱出体腔而起内固定之用,根据这一特性,笔者于2001年2月~2002年10月,用Foley管取出儿童食道异物4例,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白忠;吴平;郑明秀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枕下经颈-颈静脉突入路达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研究

    目的研究一期切除颈静脉孔区复杂性肿瘤的微创手术入路.方法选择经10%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头颈标本10具,显微镜下模拟枕下经颈-颈静脉突入路的手术操作,逐层显露颈静脉孔区,研究该区显微解剖特征及显露范围.结果该入路直接沿乙状窦、颈内静脉的移行方向显露颈静脉孔区结构,其中后颅窝可经枕下显露,颞下窝藉寰椎与下颌升支间的自然间隙显露.通过切除颈静脉突和迷路下骨质分别自后、外、下和上方显露颈静脉孔.头侧直肌是界定颞下窝结构和枕下三角内结构的确切标志.后组颅神经,交感干和颈内动、静脉行于其前方,椎动脉寰椎上段及其周围的静脉丛行于其后方.结论枕下经颈-颈静脉突入路可自多个方向充分显露颈静脉孔区结构,且可保护面神经、迷路、耳蜗和椎动脉等结构免受不必要的损伤.

    作者:刘庆;袁贤瑞;姜维喜;罗端午;潘亚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言语障碍儿的诱发性耳声发射的检测分析(附31例报告)

    目的研究言语障碍儿(speech disorder children, SDC)的诱发性耳声发射(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EOAE)的特征,评价其对SDC的听力诊断作用.方法应用Capella耳声发射分析仪对31例SDC进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DPOAE)和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ransient evoked otoacaustic emission,TEOAE)检测,同时每例均进行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声导抗测试,以ABR检查结果为标准,评价EOAE的诊断价值.结果 SDC的EOAE的幅值、信噪比(S/N-ratio)、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fficient, Corr)明显低于正常儿(P<0.01),扫描时间、叠加次数明显高于正常儿(P<0.01),其检出率明显低于正常儿(P<0.01).以ABR为标准,DPOAE和TEOAE的灵敏度同为95.5%,特异度分别为80%和60%,准确度分别为95.2%和93.5%.结论 SDC的EOAE明显异常于正常儿,EOAE对SDC的听力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DPOAE的频率特异性对SDC的听力评估、助听器选配可能更有意义.

    作者:欧阳顺林;张建国;肖健云;冯永;严小玲;翟锦明;卢洁贞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大型听神经瘤肌电图监护与术后面神经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面肌肌电图与大型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预后的关系,探讨可以预测术后面神经功能的面肌肌电图的定量指标.方法对32例大型听神经瘤在面肌肌电图监护下行显微手术切除,测定面神经脑干端与内听道端刺激阈值,计算其比值,并对比值与术后的面神经功能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29例于面神经的脑干端和内听道端刺激后均引出动作电位,脑干端的刺激阈值为(3.64±5.80) mA(0.5~31.50 mA),内听道端刺激阈值为(3.00±5.11) mA(0.4~28.00 mA),脑干端刺激阈值与内听道端刺激阈值的比值为:1.24±0.16(1.00~1.60);用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脑干端刺激阈值与内听道端刺激阈值与术后1 d、3 d、1周、3个月、6个月和1年的面神经功能无相关性(P>0.05),而脑干端刺激阈值与内听道端刺激阈值的比值与术后6个月和1年的面神经功能呈正相关(r=0.521,P=0.018;r=0.614,P=0.004).结论面肌EMG术中监护可以帮助术者早期辨认和确定大型听神经瘤面神经的走行方向,肿瘤切除后确认面神经结构是否完整,脑干端刺激阈值与内听道端刺激阈值的比值可以预测面神经功能的预后.

    作者:潘亚文;袁贤瑞;姜维喜;罗端午;刘尚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经额经鼻内镜联合径路修补额窦脑脊液鼻漏

    目的建立一种治疗额窦脑脊液鼻漏的新技术.方法 7例额窦脑脊液鼻漏,5例行经额-鼻内镜联合径路额窦脑脊液鼻漏修补术,其余2例行单纯经鼻内镜脑脊液鼻漏修补术.结果 4例一次手术修补成功;2例接受了二次手术,另1例三次手术才修补成功.平均随访3年.尽管7例脑脊液鼻漏终都修补成功,但接受经额经鼻内镜联合径路手术的病人比单纯行经鼻内镜脑脊液鼻漏修补术的病人术后恢复快得多.结论经额-鼻内镜联合径路是额窦脑脊液鼻漏治疗的首选手术径路.

    作者:谢民强;黄郁林;李仲汉;文卫平;刘贤;许庚;李源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激光辅助悬雍垂腭咽成形术的近期和中期客观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激光辅助悬雍垂腭咽成形术(laser-assisted uvulopalatoplasty, LAUP)治疗阻塞性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近期和中期疗效.方法门诊和住院确诊为OSAHS接受LAUP治疗的病人,41例有术前、术后6个月多导睡眠监测仪(polysomnograph, PSG)资料,41例中27例有术后2年PSG资料.对术后近期和中期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41例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从术前38.6±4.5下降至术后6个月的19.1±5.4(P<0.01),显效率为41.5%(17/41);27例中AHI术前、术后6月,术后2年分别为38.4±4.8、19.6±5.3和23.1±4.9,三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年显效率为37.0%(10/27),与术后6个月的显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UP治疗OSAHS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周本忠;王胜国;丁燕;姬长友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微波选择性热凝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应用研究及治疗机制探讨

    目的研究微波热凝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40例变应性鼻炎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8例施以微波选择性多点热凝治疗,对照组72例服用抗组胺药物氯雷他定治疗.结果两组的近期有效率分别为95.59%和93.06%(P>0.05),远期有效率为83.68%和41.30%(P<0.01).结论微波治疗变应性鼻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平;李灼伟;匡嘉丽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声门下浆细胞肉瘤1例

    病人,女,64岁.因声嘶气促,咽喉异物感2个月,于2003年6月4日入院,专科检查见双侧声带稍充血、光滑、动度好,右声门下可见肉红色新生物,表面欠光滑,不活动,声门下区稍狭窄,右室带稍充血,喉室黏膜光滑.颈部CT扫描显示右侧声门下区有占位性病变,并累及右侧声带、食道入口平面、气管后壁及杓状软骨.颈部X片示右声门下区新生物.术前查血常规、胸片、蛋白电泳正常,尿中Bence蛋白测定阴性.

    作者:杜泽秀;杨红;徐仲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FNAC诊断甲状腺炎的临床评价

    目的评价甲状腺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fine-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 FNAC)在诊断亚急性甲状腺炎和桥本甲状腺炎中的作用.方法对疑似甲状腺炎120例采用血清T3、T4、TSH检测加甲状腺核素扫描以及甲状腺FNAC两种方式检查,同时观察甲状腺针吸后的咽喉疼痛反应.结果 120例甲状腺病变中86例经FNAC确诊,其中亚急性甲状腺炎40例、桥本甲状腺炎42例、桥本甲亢4例.甲状腺FNAC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5.6%、82.6%、92.9%.甲状腺FNAC对甲状腺炎确诊数与同位素检查确诊数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疼痛组45人和无痛组75人中,针吸疼痛持续时间大于4 h的人数分别为25例和11例,两组针吸疼痛反应阳性人数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甲状腺FNAC是诊断甲状腺炎的重要方法,但具有严重咽喉疼痛者不宜优先选择此法.

    作者:王志斌;康劲松;崔永华;彭丹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石膏固定法治疗耳廓假性囊肿48例

    我科自2001年3月~2003年7月用石膏固定法治疗耳廓假性囊肿48例,获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作者:周红胤;黎可华;彭增龙;林湘如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24例中耳癌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24例中耳癌的诊断与治疗,提高5年生存率.方法:回顾性总结24例中耳癌的诊断与治疗过程,根据Stell分期(1985),本组T1期8例,T2期12例,T3期4例,分别采用乳突根治术(T1期);乳突根治术或颞骨次全切术(T2期);颞骨次全切术(T3期).全部病例均辅以术后放射治疗40~60 GY.结果随访5年以上,T1、T2、T3期病人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8);50%(6/12);0%(0/4).T1期与 T3期病人5年生存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总的5年生存率是58.3%.结论根据中耳癌所累及的范围而选择术式,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5年生存率的关键.

    作者:邹苑斌;黄健男;赵晓明;张学辉;傅向军;彭树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会厌鳃裂囊肿1例

    鳃裂囊肿临床上多位于颈部,位于会厌极为罕见.我科收治会厌鳃裂囊肿1例,报道如下.

    作者:王刚;吴玮;杨慧;王鸿南;丁瑞英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36例耳廓假性囊肿的手术治疗

    耳廓假性囊肿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其治疗方法甚多,效果大多不理想.近年来,我科采取手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王胜国;周本忠;崔尚贤;汪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喉癌及喉正常黏膜组织蛋白质组差异表达的初步研究

    目的研究喉癌及癌旁喉正常黏膜组织蛋白质组的差异表达.方法用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分离喉癌及癌旁喉正常黏膜组织总蛋白质,银染显色、PDQUEST 2DE软件分析所获得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找出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取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进行质谱鉴定.结果获得分辨率和重复性均较好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并鉴定出与喉癌发生密切相关的12种蛋白质.其中有10种蛋白质在喉癌组织中特异表达,分别是Angiopietin-2, sprouty homologues, Inhibitor of apoptosis-like protein 2 (ILP-2), urokinas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 uPAR, Wnt-3a protein,癌基因Transforming protein N-Ras、P21以及c-Met等.connexin 31.1,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两种蛋白质在癌旁喉正常黏膜组织中特异表达.结论本研究利用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分离喉癌及癌旁喉正常黏膜组织总蛋白质,首次建立了重复性较强的喉癌及喉正常黏膜组织蛋白质组表达图谱,且两者蛋白质的表达明显不同,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分别参与细胞的癌变、细胞间的信号传导、肿瘤血管生成,这对研究喉癌的癌变机制,寻找与喉癌诊断和治疗相关的肿瘤标志物相当重要.

    作者:张红茹;肖健云;赵素萍;唐瑶云;李萃;冯雪萍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闭合性喉气管损伤的诊断与治疗的经验

    随着交通事故、工伤及各种意外事件发生率增高,喉外伤发病率也日益增加.由于临床对急诊期闭合性喉气管软骨及黏膜损伤的严重性估计不足、处理不当易产生严重并发症,如喉狭窄[1].因此,闭合性喉气管损伤的处理较之开放性损伤难度更大[2].1976年12月~2002年9月我们共诊治闭合性喉气管损伤32例,报道如下.

    作者:路学美;张素华;张世红;沈玲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耳内镜下儿童顽固鼻出血的治疗

    儿童鼻出血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其好发部位多为鼻中隔前下方黎氏区,经前鼻镜鼻腔处理通常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但对于出血部位靠近鼻腔后部的病人,由于不易看清出血部位难以行针对性治疗,虽经多次填塞后仍会有顽固性鼻出血.我科自2001年1月~2002年12月使用耳内镜检查治疗不能用鼻内镜插入的儿童顽固鼻出血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光辉;牟虹;梁传余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同种异体组织工程软骨修复气管壁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以同种异体的软骨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可吸收材料PLA作为支架,应用组织工程学方法形成的新生软骨组织修复动物气管壁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将出生3~5 d的新西兰大白兔乳兔四肢关节软骨组织酶解,分离出软骨细胞,接种到PLA可吸收支架上,移植到成年新西兰大白兔的背部皮下,7周后形成新生软骨组织修复实验动物颈部气管前壁约10 mm×10 mm大小的缺损,术后观察8周,组织标本行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检查.结果软骨细胞-PLA复合物在同种异体的动物体内形成新生组织,经组织学染色,证实为软骨组织.新生组织工程软骨修复动物气管壁缺损后8周,气管管腔通畅,无狭窄;组织学染色证实修复处软骨组织生长良好,无坏死?p吸收.结论同种异体幼年动物的软骨细胞-PLA复合物在有免疫力的动物体内形成的组织工程软骨可以作为气管壁缺损的修复材料.

    作者:吕威;张连山;蔡哲;周童亮;李丹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改良乳突根治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85例临床疗效观察

    改良乳突根治术与经典的乳突根治术相比,术中尽量保存残留鼓膜及听骨链,保持和改进听力,尽量获得一期干耳.现将我科1997年1月~2002年2月采用改良乳突根治术的85例病人作一回顾性分析.

    作者:邓晓奕;徐开伦;邓世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修正性鼻内镜手术治疗

    目的总结修正性鼻内镜手术治疗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手术体会.方法采用Messerklinger技术对84例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病人行筛窦、蝶窦开放,额窦、上颌窦窦口扩大等修正性手术治疗.结果治愈51例,好转17例,无效16例.治愈率为60.7%,有效率为80.9%,无效率为19.1%.结论修正性鼻内镜手术是治疗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有效方法.选择具有定向定位作用的解剖参照点是手术安全的基础;选择恰当的术式、实施精细的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结构变异、出血、鼻息肉病等因素是手术失败的原因.

    作者:罗志强;彭华;张先锋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