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面中部翻掀术联合鼻内镜术切除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

贺广湘;孙虹;马艳红;蒋明;陈江波;李和清

关键词:鼻肿瘤/外科学, 乳头状瘤/外科学, 内镜检查
摘要:目的 探讨面中部翻掀术联合鼻内镜术切除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疗效。方法 采用面中部翻掀术联合鼻内镜术切除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11例。上网检索了近5年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治疗的相关文献,对不同手术方式的复发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 随访12~66个月,无1例复发。结论 采用这种联合手术方式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彻底切除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方法。具有避免面部切口、肿瘤切除彻底、复发率低的优点。术后定期鼻内镜随访可确保复发肿瘤的早期发现及妥善处理。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耳源性脑膜炎24例报告

    耳源性脑膜炎是常见的耳源性颅内并发症之一。临床上分为局限性和弥漫性2类。本文报告属后一类。现将我院1980~1991年收治的506例慢性中耳乳突炎病例中确诊并发耳源性脑膜炎的24例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中男16例,女8例。10岁以内11人,11~20岁10人,21~30岁3人。年龄6个月~29岁。其中学生6人,干部2人,学龄前儿童1人,农民13人。  既往耳流脓24人,伴耳痛17人;病程5年以下11人,6~10年10人,10年以上3人;急性发作至就诊短1d,长1个月。局部检查:24例外耳道全有脓性分泌物,外耳道肉芽9例,耳后瘘管2例,耳后脓肿4例,耳道狭窄和耳后疤痕各1例。乳突部压痛7例,鼓膜大穿孔或无鼓膜17例,边缘性穿孔2例,鼓膜窥视不清5例。1.2 脑膜炎症状及体征  高热24例,其中伴寒颤18例,头痛21例,恶心、呕吐20例,脑膜刺激征阳性20例,脑脊液检查阳性16例,其两者均阳性10例。

    作者:陈月婵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鼻窦粘液囊肿的鼻内镜手术治疗

    我们于1995~1998年在鼻内窥镜下手术治疗鼻窦粘液囊肿患者21例,现报告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21例中,男13例,女8例。年龄16~65岁。鼻窦囊肿部位:筛窦6例,上颌窦11例,蝶窦 2例,额窦2例;8例伴有鼻息肉。全部患者术前均行鼻窦CT冠状位和轴位检查,术后病理检查符合鼻窦粘液囊肿的诊断。  手术在局麻下进行,对于筛窦囊肿,利用0°或 30°内窥镜下咬除部分筛窦骨壁,尽可能剥除囊壁;上颌窦囊肿选择其位于窦腔后外壁或内侧壁近窦口处者,首先切除钩突,然后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在30°或70°镜下清除囊肿;蝶窦囊肿则在0°镜下把中鼻甲后端部分切除,经蝶筛隐窝寻找蝶窦自然开口,向下向内扩大窦口,开放蝶窦,不要求完整切除囊壁;额窦囊肿在30°镜观察下开放前组筛窦,找到额窦开口或用穿刺针抽到囊液后扩大囊肿开口,使充分引流,若疑有前颅底骨质缺损可保留部分囊壁。本组病人术中出血平均60ml,大部分在30~50ml之间。术后用碘仿纱条填塞,2~3d后拔除,每日用抗生素激素液冲洗术腔,每2~3d在鼻内窥镜下清理术腔1次,15d后每周1次,持续1~2个月。本组患者在鼻内窥镜下均能获良好暴露,无明显手术并发症。术后窦腔引流通畅,痊愈出院。随访8个月~4年,无复发,其中有13例随访时间>2年。

    作者:梁建平;袁弘;侯萍;陆秋天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原发性喉真菌病诊治体会(附3例报告)

    原发于喉部真菌病非常少见。临床上容易误诊,确诊有时颇费周折。本文报告3例如下。1 临床资料与结果  3例均为女性,年龄36~37岁。诱发原因:感冒1例,月经紊乱1例,过度说话1例。从发病到确诊时间为12~15d。在其它医院分别诊断为:咽喉炎、声带息肉、声带肿物等。曾用抗生素、激素治疗。1例无效,2例加重。  3例均声嘶较重,其中2例干咳,2例喉异物感或阻塞感,1例感气短。全身症状不明显。1例失眠,2例焦虑。检查:全身体格检查无异常,耳鼻无异常,咽部轻度充血。3例双侧声带中1/3表面见灰白色膜状物,表面光滑,稍隆起。2例声带运动无障碍,1例声门闭合稍差。胸部透视或照片均无异常。声带表面膜状物涂片、培养未发现真菌。未发现其他部位真菌感染灶。3例病理确诊为喉曲霉菌病。

    作者:王泽光;莫宋平;邓建华;黎永璇;杨福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颈肋13例临床分析

    本组13例中,男9例,女4例。年龄20~64岁,其中27~33岁9例。病程5个月~2年。临床症状:颈痛 13例,放射性肩背痛11例,咽喉部异物感10例,颈部发胀不适10例,上胸部隐痛8例,深呼吸颈深部疼痛6例,上肢蚁走感5例,上肢厥冷2例,肩关节活动受限2例,上胸部不适1例。13例中有9例接受过多种抗生素治疗,2例行扁桃体切除术,1例服用消炎痛片1个月。来院就诊次数多达8次。检查:锁骨上方1.0~2.5 cm有明显压痛点7例。本组13例颈部X线照片显示,左侧颈肋6例,右侧4例,双侧3例,均发生于第7颈椎。

    作者:应利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Ⅶ及Ⅷ脑神经复合束与前庭神经切断术的解剖研究

    目的 探讨Ⅶ、Ⅷ脑神经复合束的应用解剖与前庭神经切断术径路的关系。方法 选用新鲜或福尔马林固定的带软组织尸耳34只,采取从上向下和从后向前联合进路暴露内耳道的方式进行解剖学研究。结果 ①Ⅶ、Ⅷ脑神经复合束在由内耳道底向脑干行经过程中,存在着神经吻合、神经融合及神经旋转的独特现象;②耳蜗前庭裂亦存在3类变化。结论 保留听力的前庭神经切断术应尽量选择暴露内耳道的径路进行。

    作者:蔡昌枰;孙济治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乳突进路颞骨次全切除术

    目的 为寻求中耳癌有效的治疗方法和佳的手术途径。方法 我们采用乳突进路行颞骨次全切除术12例,其中中耳、乳突及岩尖一并切除者6例,颈动脉骨管全程开放4例,均无出血、脑脊液漏等并发症。结果 术后追踪观察2年以上者9人,其中5年以上者6人,3人死亡,长生存者至今已9年。结论 此术式操作方便,视野清晰,可酌情应用。

    作者:李玲香;张莉;李建瑞;陈海燕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鼻咽癌组织TRAIL mRNA的表达

    目的 分析鼻咽癌(NPC)组织细胞凋亡诱导分子TRAIL mRNA的表达。方法 从NPC组织提取的细胞总RNA逆转录生成第1条cDNA链后,再用DNA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经电泳、溴乙锭染色后分析TRAIL mRNA的表达。结果 20例NPC患者癌组织17例可检测到TRAIL mRNA的表达,其表达阳性率为85%。8例非NPC鼻咽组织有5例可检测到TRAIL mRNA的表达,表达阳性率为62.5%。临床早期(临床分期Ⅰ~Ⅱ期)NPC组织TRAIL表达阳性率与晚期(临床分期Ⅲ~Ⅳ期)NPC组织的表达阳性率无显著差别。结论 NPC组织存在TRAIL mRNA,其表达阳性率与临床分期无密切关系。

    作者:王光平;王行炜;王承龙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扁桃体挤切术后并扁桃体周围脓肿1例

    患者男,32岁。因咽喉部反复性疼痛伴咽异物感3月,诊断为“慢性扁桃体炎”收入院。查:一般情况良好,心、肺、肝、脾无异常。两侧扁桃体Ⅱ°,无充血,隐窝口无分泌物附着,咽后壁少许淋巴滤泡增生,稍红。白细胞总数8.6×109/L,中性粒细胞76%,淋巴细胞24%。入院后第2d在局麻下行双侧扁桃体无血挤切术,手术顺利,无残体遗留,无渗血,术后给予青霉素640万单位加止血敏0.3静脉点滴Qd,多贝尔氏溶液漱口。次日患者悬雍垂轻度水肿,白膜生长良好,体温37.6℃。术后第3d患者咽痛加重,悬雍垂水肿明显,改用先锋霉素Ⅵ号6.0+地塞米松10mg静脉点滴Qd,第4d患者以上症状加重,有憋气感。查:左侧软腭肿胀,充血,悬雍垂向右偏斜。在左侧咽腭弓肿胀明显处穿刺,抽出脓液约5ml,次日又抽出脓血约3ml,加用来立信200ml静脉点滴Qd,以后患者症状逐渐减轻,咽部体征逐渐消退。脓液细菌培养为耐青霉素金萄菌,只对菌必治、来立信敏感。术后第8d患者痊愈出院。

    作者:杜文平;张会珍;江喜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人喉上皮细胞的原代培养

    目的 探讨人喉上皮细胞的原代培养条件及其增殖、分化特点。方法 采用低血清(2%)并添加促生长因子的培养基,对中晚期引产胎儿的喉粘膜进行组织块原代培养,并通过倒置显微镜、透射电镜、细胞角蛋白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原代培养细胞的特性。结果 组织块接种成活率为(47±11)%,3d后即可见生长晕,10~14d时汇合成片,细胞呈扁平、多角形,胞浆含张力原纤维,细胞间可见丰富的桥粒连结,细胞角蛋白表达阳性。结论 本实验采用的培养条件适宜人喉上皮细胞的生长,所获细胞纯度高,培养过程简便;从生物学行为来看,体外培养的人喉上皮细胞同样具有增殖能力和分化潜能,是进行癌变研究的良好对象。

    作者:柯朝阳;吴展元;肖伯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MRI对鞍区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MRI对鞍区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7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鞍区病变的MRI征象。结果 垂体腺瘤37例,动脉瘤10例,颅咽管瘤12例,鞍区脑膜瘤9例,鞍区星形细胞瘤2例。结论 MRI能正确显示鞍区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范围及周围结构的受累情况,对鞍区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韩再德;杨迎;陈伟;HAN Zai-de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颅颌面联合切除术后大型缺损的游离组织瓣修复

    目的 探讨游离组织瓣修复颅颌面联合切除术后大型缺损的应用价值。方法 自1980年7月以来,对25例恶性肿瘤侵及颅底的患者,共32块组织瓣进行各类游离组织瓣修复术。其中胸大肌肌皮瓣15例,胸大肌皮瓣联合前臂桡侧皮瓣5例,背阔肌肌皮瓣5例(其中2例联合前锯肌)。结果 除1例死于急性脑水肿外,无其它严重并发症发生。本组技术开展早期组织瓣移植后血管危象出现率较高(3/7),其主要表现为静脉吻合口栓塞,而以后的出现率则明显降低(2/25)。25例游离组织瓣,除1例前臂皮瓣全部坏死及1例胸大肌皮瓣坏死外,其余全部成活。结论 游离组织瓣修复颅颌面联合切除术后大型缺损克服了早期带蒂组织皮瓣修复中长度及组织量不足,并减少了术后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有利于患者术后外形及功能的恢复。

    作者:孙坚;张志愿;邱蔚六;林国础;唐友盛;竺涵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不同环境对正常青年人诱发性耳声发射检测的影响

    目的 研究正常青年人在隔音和非隔音环境下的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探讨环境噪声对耳声发射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Capella耳声发射仪对正常听力青年人102耳分别在隔音和非隔音环境下记录DPOAE和TEOAE。结果 两种环境下DPOAE的幅值无显著差异,信噪比(S/N-ratio)、叠加次数、扫描时间有显著性差异;TEOAE的幅值、信噪比、相关系数(Corr)、叠加次数、扫描时间均有显著性差异;隔音和非隔音环境下的DPOAE、TEOAE的通过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环境噪声(55~65dBSpL)对DPOAE幅值(除0.5kHz外)无明显影响,对TEOAE有显著影响;在听力筛选时,尤其是在非隔音环境下应用DPOAE较TEOAE准确率高;不但具有频率特异性,且可明显降低假阳性率。

    作者:欧阳顺林;肖健云;方俭生;冯永;田湘娥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支撑喉镜下经鼻内镜激光治疗声带良性病变

    声带良性病变手术方式有多种,常用的有间接喉镜下手术和纤维喉镜下激光手术。但对于病变较广或基底较宽的病变, 采用这些手术方法往往难以奏效,需要支撑喉镜手术或支撑喉镜显微镜下手术。运用鼻内镜结合激光治疗声带良性病变,目前尚未见文献报道。为此,我们自1998~2000年在支撑喉镜下经鼻内镜激光治疗声带息肉、声带小结等范围较广、基底较宽的良性病变31例。现报告如下。1 村料和方法  31例声带良性病变患者,男8例,女23例。年龄14~56岁,平均30岁。其中体积较大(米粒至黄豆大小)的声带息肉21例,基底较广的声带小结10例,主要症状为声嘶,病程2个月~8年,平均29个月。  采用湖北孝感市阳光医疗器械责任有限公司生产的Nd-YAG激光,型号YAG-100,光纤直径24mm,大输出功率100W,鼻内镜采用杭州市桐庐医疗光学仪器总厂生产的福澳牌鼻内镜,型号BDJ-E。

    作者:龙卫东;肖章建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生物陶瓷人工听骨的临床应用(附40耳报告)

    慢性中耳炎常导致听骨链破坏、残缺,引起听力下降,临床上对此类病人需行听骨链重建,以提高听力,以往曾用各种不同的材料作为听骨赝附物,但存在着生物不相容等问题。为了探索一种具有排斥小、导音功能良好的材料,我们应用武汉工业大学生物材料研究中心研制的羟基磷灰石(hyroxyapatite, HA)生物陶瓷听骨行听骨链重建,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1995年10月~1997年12月在我科行HA听骨植入术36例(40耳),其中残余性中耳炎30例(34耳),胆脂瘤型中耳炎6例(6耳),其中2例为二期行HA手术。男25例,女11例。年龄18~29岁。术前行X线拍片和纯音测听检查,术前患耳气导下降至30~50dB,骨导下降至0~10dB。鼓膜贴补试验未见明显提高。术后对移植鼓膜及听力情况进行随访0.5~3年。羟基磷灰石经过高压煅制成增强多孔的生物陶瓷听骨,分为“P”和“T”2型,这2型的上端均为蘑菇状,下端不同的是“P”型为杯凹状,“T”型为光滑柱状,有各种长度供选择,也可磨削至所需长度和形状。

    作者:翁祖勋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带蒂乳突骨膜瓣覆盖乳突根治术腔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索怎样缩小胆脂瘤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SOM)乳突根治术腔及促进术腔上皮愈合、早日干耳。方法 采用带蒂乳突骨膜瓣覆盖术腔。结果 37例患者经本术式处理后不能促进乳突根治术后的早日干耳。结论 乳突根治术腔创面的愈合,主要仍取决于病变是否彻底清除和术腔引流是否通畅。乳突骨膜瓣作用不大。

    作者:张汉清;冯文杰;胡雨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右眼至上颌窦及颈部贯通伤1例

    患者男,25岁。因夜间从树上跌下,树枝从右眼角内眦处刺入90min以“右眼睑贯通伤,右眼眶、上颌窦异物、右颈部皮下血肿”急症入院。自诉夜间爬上果树后不慎头朝下跌落,落地时有树枝从右眼内侧刺入,用手折断露出伤口外的部分树枝后,开始有少量出血,剧烈疼痛。  入院体查:T 37.8℃,P 108次/分,R 20次/分,Bp 120/75 mmHg,神志清楚,表情痛苦,左侧偏头位,胸廓对称,心、肺、腹部未见异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专科检查:右上睑青紫肿胀,上睑内眦角及下睑内眦部皮肤全层不规则撕裂,深达眶骨,于泪囊窝后部、额窦下方可探及指头粗细树枝断端并刺向后外下方,树枝和周围组织嵌顿较紧,不易拔出,探针向下不能探入,右眼球完整,被挤向外侧。检查视力:右眼视力:指数/1米(VoD: F.C./1m)。左侧眼、眼底及视力正常。检查口腔及鼻腔内,右侧壁均未见异常突起及出血。颈部检查:颈软,活动轻度受限,气管居中,右颈侧舌骨水平近下颌角处皮肤瘀血肿胀,局部隆起,皮下有硬块,明显压痛。X线片头颅正侧位示右眶、上颌窦及颈部未见明显骨质破坏。

    作者:胡永芳;刘仲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微波治疗鼻咽喉病所致并发症3例

    近年来,由于微波满意的疗效,方便的操作,已被广泛用于治疗鼻咽喉疾病。随着治疗病例的增加,并发症也逐渐暴露出来,现将我科1995年以来,出现的3例典型并发症报告如下:  例1,男,24岁,持续性鼻阻伴头昏10年。检查:双下鼻甲肥大,呈“桑椹”样改变。用1%麻呋液收缩鼻甲不明显。诊断:双侧慢性肥厚性鼻炎。行双下鼻甲粘膜下微波凝固术。输出功率30W,时间到双下甲缩小、粘膜变白为止。术后2周,清理左鼻腔时发现,鼻腔管状混合性血痂阻塞,取出该物,下鼻甲骨暴露,粘膜残留处假膜附着。右鼻腔正常。给复方薄荷油滴鼻,每日4次,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加服多种维生素及三磷酸腺苷等促进细胞生成的药物。2个月后复查,下鼻甲虽长出粘膜,但严重萎缩。

    作者:尹为民;田兴华;张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轻度鼻中隔偏曲的新概念及80例症状疗效分析

    目的 证实轻度鼻中隔偏曲在某些个体可引起头晕、头痛、“类颈椎病样症状”及“类晕厥先兆样症状”,提醒临床医生对轻度鼻中隔偏曲诊治的重视,减少误诊误治。方法 收治偏曲高度≤0.3cm、不压迫鼻腔外侧壁的轻度鼻中隔偏曲80例,对其可产生的头部、颈肩部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手术疗效进行观察。结果 头部症状消失缓解率为86.0%(P≤0.01),头晕、头痛消失缓解率为96.2%;颈肩部症状消失缓解率为80.2%(P≤0.01);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缓解率为90.5%(P≤0.01),均有非常显著意义。结论 轻度与重度鼻中隔偏曲一样,在某些患者可引起1种或多种症状,甚至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作者:肖世德;蒲念;胡正国;朱琍;张瑞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第一鳃裂畸形2例

    例1:女,9岁,右耳垂下瘘口溢液反复肿疼9年。患儿自幼右耳垂下、下颌角后皮肤有一瘘口,挤压时有分泌物溢出,局部反复肿疼,曾在多家医院切开排脓6次。查体:右耳垂下1.5cm、下颌角后皮肤有一针尖大瘘口,挤压无分泌物溢出,局部皮肤多处切口瘢痕。入院诊断:鳃裂瘘管。全麻下在瘘口周围作梭形切口,剥离瘘管,追踪至茎乳孔附近,瘘管以囊袋状与外耳道软骨相连。完整切除瘘管。术后病理报告为鳃裂瘘管,内表面覆鳞状上皮,生有毛发,外有软骨层。术后出现右侧轻度周围性面瘫,应用地塞米松及维生素B类药物,3个月后面瘫完全恢复,瘘管无复发。

    作者:程万民;王其友;张建新;王少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Calpain在卡铂引起的耳蜗Ⅰ型传入神经系统损害中的作用

    目的 研究观察Calpain在灰鼠耳蜗内的定位及其注射卡铂后不同时间的表现。方法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卡铂引起的耳蜗毛细胞及其传入神经系统中Calpain的活动变化。结果 发现卡铂首先损坏耳蜗Ⅰ型传入神经的树突并伴有Calpain的破坏活动。结论 卡铂引起的耳蜗Ⅰ型传入神经系统的早期破坏可能是由于细胞内形成的高钙浓度激活了Calpain的活性,由此导致了Ⅰ型传入神经原的蛋白质水解变性。

    作者:丁大连;王家东;Richard J.Salvi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