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丰;卢永德;祝道桂;刘嘉
目的探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作用于耳蜗时外毛细胞凋亡现象及其凋亡发生特点.方法用一定剂量的丁胺卡那霉素对15只豚鼠行耳蜗造模后利用光镜、TUNEL标记技术(teminal - deoxynucl eotidy transferase mediated d- UTP nick- end labeling)原位检测凋亡发生.结果肌注丁胺卡那霉素1d后即可诱发豚鼠耳蜗底转外毛细胞发生凋亡,随着用药时间延长,其余各转外毛细胞亦发生凋亡,甚至出现部分外毛细胞丢失现象.结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作用于耳蜗系统时可引起外毛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豚鼠耳蜗听毛细胞损伤的一条途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耳毒性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引起耳蜗毛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巴云鹏;董明敏;董民场;汤文学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鼻咽癌中血管生长因子VEGF、bFGF的表达及其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35例鼻咽癌(其中15例同时取颈部转移癌组织),20例鼻咽粘膜不典型增生组织和10例慢性炎症组织中VEGF、bFGF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①35例鼻咽癌中17例(48.6%)VEGF表达阳性,明显高于非癌对照组(6.7%,P=0.000);有颈淋巴结转移鼻咽癌中VEGF的表达(73.3%)明显高于无颈淋巴结转移者(30%,P=0.018);晚期(Ⅲ、Ⅳ期,70.6%)明显高于早期(Ⅰ、Ⅱ期,27.8%,P=0.018);但鼻咽癌原发灶中VEGF的表达与颈部转移灶中的表达无相关性(P>0.05);②35例鼻咽癌中有8例(22.9%)bFGF表达阳性,明显高于非癌对照组(3.3%,P=0.031).但鼻咽癌中bFGF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和临床分期无关,也与肿瘤的N分期无关(P>0.05).结论①VEGF与鼻咽癌的生长及颈淋巴结转移有关,它可能可以作为预测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的指标;②bFGF可能与鼻咽癌的生长有关系,但与肿瘤的颈淋巴结转移可能无关.
作者:谭东兴;谢民强;邵春奎;李永平;林健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索异种胶原生物膜(戊二醛交联乙醇浸泡的Ⅲ型猪皮胶原生物膜)作为人鼓膜移植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方法以异种胶原生物膜对30耳鼓膜穿孔者行鼓膜成形术,以观察移植术后鼓膜愈合状态.结果30耳中27耳移植成功.结论该移植材料是一种富有实用价值的人鼓膜移植材料.
作者:侯小萍;萧轼之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鼻咽癌染色体脆性部位FRA3B区域的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 .方法选择FRA3B区域附近的6个微卫星多态标记对30例鼻咽癌进行MSI分析.结果 MSI的发生率为63.33%(19/30),其中复制错误(Replication Errors, RER)阳性率为36.67%(11/30).MSI频率较高的3个位点为D3S1547(30.8%)、D3S1313(34.6%)和D3S1300(37.5%).临床Ⅰ~Ⅱ期患者MSI频率高于Ⅲ~Ⅳ期(P<0.05).结论揭示FRA3B脆性部位的MSI为鼻咽癌形成过程中的早期分子事件,可能参与了鼻咽癌的发病.
作者:邓燕飞;田芳;卢永德;陈主初;谢鼎华;杨新明;袁建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提高对耳鼻咽喉科HIV感染的认识,以便能及时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04例HIV感染阳性者在耳鼻咽喉.头颈部的表现.结果 HIV感染阳性104例中84例(80.76%)有耳鼻咽喉-头颈部病症表现,多同时患两种以上疾病.化脓性感染居首位,患中耳炎、鼻炎、鼻窦炎、扁桃体炎、扁桃体周脓肿者88例,病毒感染表现为头颈部皮肤、粘膜带状疱疹19例,口咽真菌感染23例,颈淋巴结病12例,颈淋巴结核2例,颈部Kaposi肉瘤转移1例,喉Kaposi肉瘤6例.结论 HIV感染使人体免疫力下降,易发生耳鼻咽喉-头颈部机遇性感染和肿瘤,应引起重视.
作者:薛明学;黄祖仁;乔宁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报告12例爆震性聋的诊治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给氧、营养神经、扩血管药物和贴补法修补鼓膜等方法治疗爆震性聋12例.结果 12例(24耳)听力恢复正常20耳,显效2耳,无效2耳,总有效率为91.67%;11例(14耳)鼓膜穿孔修补后2个月全部愈合,有效率为100%.结论爆震性聋经及时而有效的治疗,效果较为满意.
作者:何平;张俊杰;李殷;沈文力;张亚铭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自1996年以来,我们采用鼓室置管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42例(81耳),并随访1~2年,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42例(81耳),男24例,女18例.年龄6~13岁,平均8.5岁,病程1个月~2年,平均8个月,42例均表现为听力下降和不同程度鼻塞、流涕,其中19例打鼾,9例曾有耳痛史.查鼓膜呈淡蓝色、橙红色或混浊失去光泽,部分病例见新生血管,均不见液平线,鼓膜活动差或消失.
作者:杜友红;杨小雄;唐作撰;张艳红;李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女,30岁.因左侧咽部肿胀伴左颈部肿物1个月余而入院.患者入院前1个月出现左侧咽部肿胀,同时左颈部出现一无痛性包块,抗生素治疗无效,且左颈部包块逐渐增大.入院诊断为:左颈部咽旁肿物待查.检查:左侧咽部扁桃体、软腭向前内侧凸出,左侧颈部下颌角处可扪及核桃大小圆形肿物,质硬,无压痛,不活动.
作者:何健;陈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食管异物严重并发症的诊治经验.方法通过对1979~1999年间所收治的食管异物中出现严重并发症的23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23例食管异物严重并发症,治愈16例(占69.57%),死亡7例(占30.43%).结论食管异物如不及时取出,可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可导致死亡.
作者:刘雄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鼻咽癌患者放疗前后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变化.方法鼻咽癌患者46例,正常对照组32例,检测其血液中放疗前后SOD含量改变.结果放疗前鼻咽癌患者SOD水平(76.21 NU/ml±28.28NU/ml)明显低于对照组(101.03NU/ml±37.39 NU/ml),放疗后有明显提高(101.86 NU/ml±31.50NU/ml).放疗前鼻咽癌Ⅱ期SOD水平(88.5 NU/ml±32.36 NU/ml)高于Ⅲ期(70.34NU/ml±29.73NU/ml)及Ⅳ期(75.9NU/ml±20.98NU/ml).放疗后SOD水平CR(肿瘤完全缓解)组(103.21 NU/ml±30.85NU/ml)稍高于PR(肿瘤部分缓解)组(97.23NU/ml±29.89NU/ml).结论鼻咽癌患者血SOD含量与癌瘤负荷及临床分期呈负性相关.
作者:魏瑞;袁君;朱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比较和评价下鼻甲部分切除术和Nd:YAG激光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患者接受下鼻甲部分切除术和Nd:YAG激光术的结果.其中46例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50例行Nd:YAG激光术.结果术后3个月随访,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总有效率86.96%,Nd:YAG激光术总有效率88.0%,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前者术后并发出血者19.6%,后者为4.0%.结论下鼻甲部分切除术与Nd:YAG激光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效果相似.两者均在局麻下进行,非常安全、有效.但Nd:YAG激光具有简单、无切口、操作容易、术后出血少等特点.
作者:唐青来;殷团芳;卢永德;谢鼎华;李友忠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外伤性颅前窝底筛板区缺损的临床特点,并对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1月~1999年12月的37例外伤性颅前窝底筛板区缺损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及随访结果.结果随访6个月~3年,37例均存活,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Ⅳ级5例,V级32例.均无脑脊液漏.单独或合并有各种后遗症30例.结论清创术中及时发现筛板区缺损极为重要;缺损小于1cm,用骨蜡及医用胶修补即可;缺损大于1cm,除用骨蜡外还需应用筋膜或肌瓣修补;硬脑膜严密缝合对预防脑脊液漏非常重要;术后颅内及伤口感染对修补的成功与否有直接影响,应严格、彻底地进行清创.由于手术是在头面部进行,操作者应按美容学原则处理创面.
作者:蒋争鸣;贾若飞;王九善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头颈部横纹肌肉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头颈部横纹肌肉瘤的病史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 8例中手术切除加化疗加放疗5例,手术切除加化疗1例;乳突探查术1例;化疗加放疗1例.手术切除6例中,5年生存率为62.5%(5/8).结论采用手术与放疗和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案能明显提高生存率.
作者:赵艳梅;贺红梅;田广永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热休克蛋白(HSP70)在中耳胆脂瘤组织中的异常表达,探讨HSP70与胆脂瘤的关系及其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染色法、计算机图像定量分析法,对25例中耳胆脂瘤和10例正常外耳道皮肤中HSP70的表达情况进行观察.结果在25例胆脂瘤上皮组织的全层及上皮下结缔组织中炎性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胞浆中均有HSP70强表达,部分核中也有强表达.10例正常外耳道皮肤中HSP70为弱表达.计算机图象分析仪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胆脂瘤上皮中HSP70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为0.3309±0.0070,正常外耳道上皮为0.1798±0.0020,胆脂瘤上皮中HSP70的含量显著高于外耳道皮肤(P<0.001).结论 HSP70可能参与了胆脂瘤的形成和发展.
作者:薛秋红;金康业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鼻内镜手术前后鼻粘膜组织病理学变化.方法对46例患者术前和术后4个月进行鼻内镜检查和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术后4个月炎性细胞、粘膜下结构增厚、水肿、鳞状细胞化生和息肉明显减轻,而杯状细胞、粘膜下层腺体、病理性腺体和纤维化,术后无明显变化(P>0.05).与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鼻内镜观察相一致.结论鼻内镜术后4个月鼻粘膜仍不稳定,且仍处于病变恢复阶段.因此术后随访时间应不少于4个月或更长,以防止复发.
作者:贺广湘;蒋明;马艳红;陈江波;李和清;王天生;孙虹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和总结垂体腺瘤显微手术中避免损伤垂体柄的操作经验;探讨术中垂体柄的损伤与术后发生尿崩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垂体腺瘤显微手术中,镜下完整保护垂体柄结构,其术后发生尿崩症的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0例垂体腺瘤显微手术均采用经眶额下入路,术中均可清楚见到垂体柄的解剖结构,避免过度牵拉和烧灼垂体柄.术后2例患者发生暂时性尿崩症持续2个月,未出现顽固性尿崩症.结论垂体腺瘤显微手术后发生尿崩症与术中垂体柄损害有关,术中避免损伤垂体柄的操作,术后可以减少尿崩症的发生和减轻尿崩症的程度.
作者:霍雷;刘运生;袁贤瑞;姜冰;刘景平;姜维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总结报告鼻翼缺损修复手术体会.方法 6例鼻翼缺损根据外伤缺损面积及患者年龄分别采用旋转皮瓣,推进皮瓣修复和复合耳廓组织移植修复.结果 6例均一次手术成功,形态和功能良好.结论该术式对鼻翼缺损小于2 cm者修复效果满意.
作者:刘慧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扩大前颅窝底入路切除颅鼻眶沟通肿瘤的效果,并对一些手术技巧加以改进.方法采用经扩大前颅窝底入路对5例颅鼻眶沟通肿瘤进行了手术切除.结果肿瘤全切3例,近全切1例,大部分切除1例.术后并发症:脑脊液漏1例,5例嗅觉均丧失,全组无手术死亡.结论采用该入路切除颅鼻眶沟通肿瘤,具有显露好,颅底重建可靠等优点.突向中颅窝侧方较多的肿瘤则需结合颞部入路,对不能用颅骨内板行骨性重建者采用自体的额骨条重建,效果较好.
作者:周玉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总结颈部囊性淋巴管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治过程.方法分析8例手术效果.结果 8例术后随访1~5年,无1例复发.结论早期彻底切除囊肿是本病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永奇;刘贤;谢民强;李源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孤立性蝶窦病变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1988年1月~1999年12月我科收治的孤立性蝶窦病变14例的临床表现及诊治经过进行分析.结果 14例中,炎性病变11例,异物2例,恶性肿瘤1例.临床表现以视力下降、头痛、回吸涕中带血为主.CT检查11例次,MRI检查7例均有阳性表现,12例内镜检查有7例阳性.治疗方法除1例保守治疗外,余均经手术治疗.2例经鼻外筛蝶窦径路,11例经鼻内镜下鼻腔径路.结论对不明原因的头痛、进行性视力下降的患者,临床上应高度怀疑蝶窦病变,应及早进行鼻内镜、CT或MRI检查,早期治疗,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鼻内镜下经鼻腔蝶窦径路是治疗孤立性蝶窦病变的优选术式.
作者:汪银凤;孙敬武;胡燕明;王明善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