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光
目的介绍与鼻内镜手术相关的新设备和技术.方法综述近年鼻内镜手术新设备的研究进展及与临床应用相关的文献.结果新设备主要包括三维图象技术、电视导航系统、电动切割吸引器、立体内镜和人工智能化设备,这些设备的应用明显提高了手术治疗效果.结论新设备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鼻内镜外科的发展.
作者:谢民强;许庚;肖健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评价前、中、侧颅底手术径路的实用性、可靠性及有效性.方法自1984年6月至1998年12月,对30例颅底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治疗.病变位于前颅底者13例,中颅底2例和侧颅底15例(包括4例中、外耳道癌患者).累及前颅底者采用发际内大冠状切口并切除部分额骨入颅,或经额窦后壁入颅,然后实行颅面联合切除肿瘤.涉及中、侧颅底肿瘤则采用经颈-下颌入路方法整块切除肿瘤.中、外耳癌则实行颞骨次全切除术.结果全组30例无手术死亡,无严重并发症,合并脑脊液漏等轻度并发症者6例(20%),均经保守治愈.全组2年生存率为68%,5年生存率55.56%.结论上述资料显示所提出的颅底恶性肿瘤手术径路方法安全可靠,适合于大多数前、中、侧颅底恶性肿瘤的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树春;石胜利;刘文中;徐成钧;方风琴;李延国;李振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喉部分切除术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了我科自1987~1993年间44例喉癌患者行喉部分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其中,声门型25例,声门上型18例,声门下型1例;Ⅰ~Ⅱ期24例,Ⅲ~Ⅳ期20例.结果全部病例的言语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均能经口进食,总的拔管率为73.3%.Ⅰ~Ⅱ期的5年生存率为87.5%,Ⅲ~Ⅳ期的5年生存率为65%.总的5年生存率为77.27%.结论喉部分切除术是治疗喉癌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对一些晚期喉癌病例需要慎重选择.
作者:周永清;尚耀东;赵国庆;吴艳桥;马少民;柳英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烧伤合并严重吸入性损伤,常需经气管切开术置入气管导管以解除下呼吸道梗阻,保持呼吸道通畅.但是此手术可能导致气管内大出血,一旦发生,可危及患者的生命.下面报道1例烧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并发大出血.患者男,49岁.因瓦斯爆炸致全身多处火焰烧伤16h而于1996年8月1日急送入院,患者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史.体查发现:头、面、颈、四肢及会阴等多处烧伤面积达74%并有呼吸道烧伤.入院后即行气管切开术,置F-18号导管,术后常规护理,期间曾经多次植皮手术.9月12日1pm出现呼吸急促,从气管导管处喷出鲜红色血液约10ml,立即抽吸,气管内滴入止血药物及静脉给药,出血停止,喉镜检查发现气管后壁光滑,未见出血及溃疡,前壁看不清,更换较小气管导管.9月26日下午4点再次从气管导管喷出鲜红色血液约10ml,随即大量喷血,抢救无效死亡.
作者:王先成;赵柏程;鲁青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我科自1996~1999年上半年共收治各类疑难食管异物9例,均于全麻食管镜下取出.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9例患者中,男6例,女3例.年龄8~20岁2例,40~70岁6例,90岁1例.异物类型:巨大带卡环牙托(附有8颗义齿)1例,带卡环义齿1例,塑料鸡心项链坠1例,巨大鱼骨1例,扁平长条形鸡骨5例.9例均有明确误吞误咽史,均经胸片或食管钡棉透视确诊.异物存留部位:均位于食管入口下方中上段食管.8例有试图强行咽下异物史.
作者:怀德;张亚龙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用化疗与放疗综合治疗10例晚期喉和喉咽鳞癌,保留器官,替代手术治疗.方法化疗与放疗按一定程序给予顺铂和5-氟尿嘧啶3个周期,放疗总量至70Gy.结果原发灶肿块完全消退者(CR)7例,肿块大直径和小直径乘积缩小≥50%者(PR)3例;颈部转移淋巴结CR 5例,PR 3例.2年生存率70%.结论对晚期喉、喉咽鳞癌,化放疗不仅疗效好,并且保留了器官,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高仕俊;李奇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提高慢性鼻窦炎伴多发或复发性鼻息肉手术治疗疗效的方法.方法采用改良的Caldwell-Luc手术联合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伴多发或复发性鼻息肉83例.结果对83例病例术后随访6个月至4年,治愈69例,占83.13%;好转13例,占15.66%;无效1例,占1.21%.结论采用改良的Caldwell-Luc手术联合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伴多发或复发性鼻息肉,可增加手术安全性,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手术时间,减轻病人痛苦,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
作者:施小恬;俞丽萍;金国荣;叶霞;施剑斌;张友益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后持续性声嘶的原因及评估杓状软骨复位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78例病人通过检查及疗效观察,确定声嘶原因.采用杓状软骨复位术及肉芽摘除术治疗.结果 78例中,71例为杓状软骨脱位(91.03%),5例声带麻痹(6.41%),2例喉内肉芽形成(2.56%).杓状软骨脱位的病人全部治愈;声带麻痹治疗无效;喉肉芽形成的病人,1例治愈,另1例发音改善.结论杓状软骨脱位、声带麻痹及喉内肉芽形成是气管插管后持续性声嘶的主要原因;杓状软骨复位术对杓状软骨脱位所致的声嘶疗效明显.
作者:孙安科;唐胜平;陈文弦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评估听骨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用自体残存听小骨雕刻成形重建听骨连接.结果术后3个月,171/196耳听力提高>15 dB,总有效率为87.24%;143/196耳达到应用听力水平;骨-气导间距<20 dB为68%,1年后为64%,随访3~5年仍保持术后的听力水平.结论采用自体残存听小骨行听骨成形术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先天性中耳畸形及外伤性听骨链中断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蒋立新;柴丽;陈少茹;卢承泉;黄永宁;孙研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声带息肉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159例病人,根据息肉的大小、位置、范围及基底部的情况,选择了4种手术方式,提出了间接喉镜与纤维喉镜联合使用摘除息肉的新术式.结果随访3个月~2.5年,效果良好.结论根据不同病情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是保证治疗效果的重要步骤.
作者:曹洪玲;浦章杰;王海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对本院1989~1992年鼻咽癌放射治疗失败后手术治疗23例的回顾性分析,探索其手术适应证、术式及禁忌证等有关问题.方法对放疗后原发灶复发5例,颈淋巴结转移灶复发7例,放疗后转移5例,颅底侵犯4例,颞下窝侵犯2例的手术,阐明有关问题.结果手术后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52%及35%,手术并发症发生率7%.结论①鼻咽癌放疗失败后的手术治疗,术前必须明确病灶是未控、复发、转移或瘢痕增生;②手术应根据病灶部位及范围选择不同径路及方式进行;③对已有远处器官转移、颅底破坏侵及脑组织或恶病质患者不宜手术治疗.
作者:况光仪;林振群;谭业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男性,42岁.因咽痛、发热6d,加重伴颈部肿痛3d于1999年3月6日入院.6d前出现咽痛、发热,于外院治疗,诊断为“右侧扁桃体周脓肿”,作脓肿切开排脓及抗感染治疗.3d前出现吞咽困难,伴右颈侧肿胀疼痛,且逐渐往下蔓延至胸部,咯出黄色恶臭脓痰,出现呼吸困难,而转来我院.
作者:农振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经乙状窦后径路小脑脑桥角手术并发症的类型及处理方法.方法对近10年来施行乙状窦后径路小脑脑桥角手术3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6例患者除2例神经性聋未愈外,其余并发症均治愈.结论了解手术并发症的类型及发病机理对预防和处理并发症是重要的.
作者:王锡温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儿童少年后鼻孔巨大息肉临床罕见,临床表现常与鼻腔、鼻咽肿瘤相似,传统手术治疗后易复发.1982~1999年,我们采用经口腔硬腭径路治疗儿童少年后鼻孔巨大息肉3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例1,女,13岁,瘦小.进行性右鼻塞伴打鼾、呼吸困难3年.检查见右侧鼻腔及鼻咽部充满灰白色新生物,向下垂入口咽部,表面不光滑.首诊鼻息肉、鼻咽纤维血管瘤待删.术中见肿物单发,蒂位于鼻中隔后部,基底宽约0.3cm×0.3cm,呈分叶状,质韧,经右总鼻道侵入鼻咽部,蝶窦正常.切除后肿物大小6.5cm×4.0cm×3.5cm,病理诊断为息肉.术后无并发症,随访10年未见复发.
作者:张延平;周凤书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异位甲状腺(Etopi thyroid)与甲状舌管囊肿(Thyroglossal cyst)均为颈部先天性异常.异位甲状腺属于甲状腺胚胎发育异常或错构的甲状腺组织,是甲状腺始基向尾端生长过程中,甲状舌管下降障碍,形成部位不同、大小各异的甲状腺.而甲状舌管囊肿源于甲状舌管的残留上皮,病变常位于颈前正中部.临床上二者的鉴别仍需注意,我院近2年先后收治2例“貌似甲状舌管囊肿的异位甲状腺”,第1例经术后病理确诊,第2例经综合检查后,于术前业已明确诊断.报告如下.
作者:李晓红;田京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下蝶鞍手术方法的适应证、应用价值及应用前景,并探索性提出经鼻-经鼻中隔-经筛-经蝶入路摘除蝶鞍巨大肿块.方法蝶鞍占位性病变病人共7例:垂体微腺瘤5例、巨大垂体腺瘤1例、鞍区炎性坏死性肉芽肿1例.6例采用经鼻-蝶入路;1例采用经鼻-鼻中隔-筛-蝶入路.结果术前症状在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除1例术前有一眼失明者外),无1例出现严重并发症,6例蝶鞍占位获得全切;1例获得次全切.结论经鼻内镜下摘除蝶鞍占位性病变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内镜下经鼻-鼻中隔-筛-蝶入路为蝶鞍巨大肿块的切除提供了一条较佳的手术途径.
作者:蒋卫红;赵素萍;肖健云;谢志海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喉癌手术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T3、T4喉癌手术1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了与手术相关的复发因素.结果随访5年以上,健在11例,复发8例.结论喉癌手术与预后直接相关的因素主要是术式的恰当选择和颈淋巴结转移的处理,手术切缘的病理检查只能部分反映原发灶是否切除彻底.本文深刻的教训是对喉癌的颈淋巴结转移处理不当,而导致了不良预后.
作者:缪东生;姜凤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颞骨内受损面神经在硅胶管内再生的可行性及再生质量.方法选用20只成年大耳白兔,用硅胶管桥接左耳颞骨内面神经缺损,观察神经传导速度、有髓纤维直径、纤维横断面积及髓鞘厚度.结果①术后3个月电生理显示面神经再生,术后5个月传导速度明显加快;②纤维直径、纤维面积和髓鞘厚度在再生神经与正常神经之间存在较大差别,但随着修复时间的延长,差距减小.结论硅胶管修复颞骨内面神经缺损可取得良好的再生效果,具有实验可行性.
作者:蔡萍;刘公汉;华清泉;吴展元;肖伯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自1981~1998年,我院对300例声带小结、声带息肉的病人作地塞米松声带注射治疗,疗效令人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300例全部为门诊病人,男76例,女224例.年龄17~50例,平均32.5岁.其中139例为声带小结,161例为声带息肉(97例为双侧).全部病例均经药物治疗1~3个月,疗效欠佳.治疗方法:声带注射均在门诊进行.患者取坐位.用1%丁卡因咽喉部喷雾麻醉9次(上咽、下咽、喉部各3次),用注射器吸取地塞米松5mg(1ml),然后间接喉镜下用自制的长5号注射针头在声带中1/3外侧缘粘膜下约2mm,缓慢注入地塞米松药液0.3~0.5ml,至声带轻度隆起.注射完毕,嘱患者发声,声音嘶哑加重但无憋气症状者为注射成功.术后嘱患者禁声休息3~7d,7~10d后复诊,效果不满意者可于10~15d后重复注射,多者注射次数达5次,全部病例均随访6个月~3年.
作者:赵艳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索经翼点入路大脑前动脉及其穿通支的显微解剖及其临床应用.方法对10具(20侧)红色乳胶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灌注头颈部标本的大脑前动脉及其穿通支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结果大脑前动脉A1段变异多,右侧A1发育不全多见,A1外径左侧大于右侧.A2左右走行和前后走行各约占一半.大脑前动脉穿通支大多数由A1上壁、内上壁发出并向后、上方行走.A1近端3~5mm、中1/3区域穿通支少.结论 A1变异多,这可能与前交通动脉瘤形成有关;在大脑前动脉下壁、外侧壁解剖或在A1近端3~5mm、中1/3区域临时夹闭A1可减少A1穿通支的损伤.
作者:莫万彬;袁贤瑞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