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貌似甲状舌管囊肿的异位甲状腺

李晓红;田京发

关键词:甲状舌管囊肿, 异位甲状腺, 先天性异常, 甲状腺组织, 综合检查, 明确诊断, 发育异常, 病理确诊, 中部, 障碍, 尾端, 术后, 上皮, 胚胎, 临床, 颈部, 鉴别, 错构, 残留, 病变
摘要:异位甲状腺(Etopi thyroid)与甲状舌管囊肿(Thyroglossal cyst)均为颈部先天性异常.异位甲状腺属于甲状腺胚胎发育异常或错构的甲状腺组织,是甲状腺始基向尾端生长过程中,甲状舌管下降障碍,形成部位不同、大小各异的甲状腺.而甲状舌管囊肿源于甲状舌管的残留上皮,病变常位于颈前正中部.临床上二者的鉴别仍需注意,我院近2年先后收治2例“貌似甲状舌管囊肿的异位甲状腺”,第1例经术后病理确诊,第2例经综合检查后,于术前业已明确诊断.报告如下.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鼻内镜下微波分离鼻腔粘连

    自1994~1999年,我科开展鼻内镜下用耳鼻咽喉多功能微波治疗仪分离鼻腔粘连78例,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好克医疗器械厂BD-Ⅱ型鼻内镜0°、30°和70°镜体;广东和佳医疗器械厂EBH-Ⅳ耳鼻咽喉微波综合治疗仪.本组鼻腔粘连78例(84侧),男46例,女32例.年龄16~63岁,平均27.8岁.病程2个月~6年,平均7个月.单侧粘连72例,双侧粘连6例;鼻腔鼻窦术后继发粘连72例(76侧),鼻咽癌、上颌窦癌放射治疗后继发粘连4例(6侧),鼻出血填塞治疗后引起粘连2例(2侧);单纯鼻甲与鼻中隔粘连58例(61侧),窦口鼻道复合体、上颌窦自然孔粘连12例(13侧),后鼻孔膜性闭锁1例(1侧),多发性粘连7例(9侧).全部病例均在1%丁卡因肾上腺素表面麻醉下,取半卧位或仰卧位,头略偏向术者,将微波治疗仪功率调到35~45W范围,在鼻内镜直视下导入微波治疗探头直接压在粘连带上,启动脚踏开关,能量呈脉冲状输出,将粘连带烧断,粘连带两侧的部分组织稍变白色即可,逐一将粘连部位烧灼,自然孔的粘连带必需烧透,周围粘膜可多凝固些,以保证术后自然孔的引流通畅.取2片明胶海绵,用1ml强的松龙注射液浸泡软化后,在2片明胶海绵间挤入红霉素眼膏填入微波治疗后的创面间.术后用麻黄碱地塞米松滴鼻液滴鼻14d,于7d后及时清理鼻腔内分泌物,3个月、6个月和1年随诊复查,观察疗效.

    作者:朱忠寿;程道俊;李志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喉癌手术与复发

    目的探讨喉癌手术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T3、T4喉癌手术1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了与手术相关的复发因素.结果随访5年以上,健在11例,复发8例.结论喉癌手术与预后直接相关的因素主要是术式的恰当选择和颈淋巴结转移的处理,手术切缘的病理检查只能部分反映原发灶是否切除彻底.本文深刻的教训是对喉癌的颈淋巴结转移处理不当,而导致了不良预后.

    作者:缪东生;姜凤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乙状窦后径路小脑脑桥角手术并发症

    目的探讨经乙状窦后径路小脑脑桥角手术并发症的类型及处理方法.方法对近10年来施行乙状窦后径路小脑脑桥角手术3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6例患者除2例神经性聋未愈外,其余并发症均治愈.结论了解手术并发症的类型及发病机理对预防和处理并发症是重要的.

    作者:王锡温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原发性喉结核18例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加强对原发性喉结核这一少见疾病的认识,以减少对此病的误诊误治.方法我们对1988~2000年12年间经病理确诊,并排除了肺结核及肠结核的18例原发性喉结核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文18例同以往喉结核相比,在发病年龄、病变部位及临床表现诸方面有极大差异.结论由于抗结核药的应用及肺结核的控制,原发性喉结核的症状日益不典型:①年龄偏大,老年患者居多;②声嘶多为首发症状;③病变部位多集中于真假声带,故在临床上对该病应有足够的认识,以期早确诊、早治疗,减少不必要的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徐世翔;徐有坤;宿天河;庄运岭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经鼻内镜下摘除蝶鞍占位性病变(附7例分析)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下蝶鞍手术方法的适应证、应用价值及应用前景,并探索性提出经鼻-经鼻中隔-经筛-经蝶入路摘除蝶鞍巨大肿块.方法蝶鞍占位性病变病人共7例:垂体微腺瘤5例、巨大垂体腺瘤1例、鞍区炎性坏死性肉芽肿1例.6例采用经鼻-蝶入路;1例采用经鼻-鼻中隔-筛-蝶入路.结果术前症状在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除1例术前有一眼失明者外),无1例出现严重并发症,6例蝶鞍占位获得全切;1例获得次全切.结论经鼻内镜下摘除蝶鞍占位性病变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内镜下经鼻-鼻中隔-筛-蝶入路为蝶鞍巨大肿块的切除提供了一条较佳的手术途径.

    作者:蒋卫红;赵素萍;肖健云;谢志海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p16蛋白和PCNA在不同恶性程度的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及相关性

    目的研究p16蛋白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在人脑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16和PCNA表达情况.结果①p16在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程度(LI mean=28.50%)显著低于非肿瘤脑组织(LI mean=62.25%),而且其表达强度随肿瘤恶性程度增高而下降;②p16与PCNA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83,P<0.01).结论免疫组化方法联合检测p16蛋白和PCNA的表达情况能较密切地反映星形细胞瘤的恶性程度且对预后判断有一定意义.

    作者:陈永平;蒋海鹰;陈晨;沈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慢性鼻窦炎伴多发或复发性鼻息肉83例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提高慢性鼻窦炎伴多发或复发性鼻息肉手术治疗疗效的方法.方法采用改良的Caldwell-Luc手术联合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伴多发或复发性鼻息肉83例.结果对83例病例术后随访6个月至4年,治愈69例,占83.13%;好转13例,占15.66%;无效1例,占1.21%.结论采用改良的Caldwell-Luc手术联合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伴多发或复发性鼻息肉,可增加手术安全性,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手术时间,减轻病人痛苦,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

    作者:施小恬;俞丽萍;金国荣;叶霞;施剑斌;张友益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第2,3鳃裂联合瘘管1例

    患者男,17岁.出生后即发现颈前左下方有一逐渐增大的包块,1岁时在当地医院手术切除,后经反复换药抗炎治疗,切口一直不愈合,间断溢脓,进流汁时有液体渗出,但无食物残渣.1995年7月患者就诊我院外科以“颈段食道皮肤瘘”收入院,请我科行食道镜检查食道内未见瘘口,X线碘油吞服造影见碘油从左侧梨状窝流入颈部软组织内.瘘管口注射碘油造影见:瘘管向颈上内方深部走行,而转入我科.查体:一般情况好,颈软、甲状腺及气管未见异常.左侧锁骨上窝锁骨中点上方有一瘘口,周围皮肤糜烂,瘢痕增生,可挤出少许脓性分泌物.

    作者:张学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小儿气管支气管鳞癌1例报道

    小儿气管支气管鳞癌极罕见,自然人口发病率为1/50万.我院1978年9月30日曾收治1例因误吸硫酸住院的幼儿.当时行了紧急气管切开,插胃管.20 d后拔管出院.1个月后,患儿因受凉出现咳喘,口唇青紫、三凹征明显再次住院.于原切口处切开气管,但在下插气管套管时受阻,支气管镜检查:“气管切口下方约2cm至隆突处有弧形灰白色膜状物,占据约2/3管腔,右侧支气管开口处管腔亦明显变窄,表面覆盖灰白色膜状物.”

    作者:陈月婵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喉癌术后复发的临床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喉癌术后复发的临床因素.方法对1991年1月~1998年6月间收治的21例复发性喉癌进行复发原因分析.结果局部复发15例(3例局部复发伴颈淋巴结转移),其中前联合及对侧喉腔5例,同侧喉腔2例、会厌前间隙2例、声门下区1例、喉前软组织1例、下咽部1例,声门旁隙及喉前软组织1例、下咽及颈前软组织2例,颈淋巴结转移复发6例,主要位于颈淋巴结levelⅡ、Ⅲ.结论正确掌握喉癌的分期及分型,选择合理术式,了解各型喉癌的病理发展规律可以减少复发机会.

    作者:邱连升;林泼水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三壁填塞法治疗萎缩性鼻炎

    目的提高萎缩性鼻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鼻腔外、下、内三壁相结合的方法于粘骨膜下填塞硅胶以缩窄鼻腔.结果术后0.5~1年随诊46例,临床痊愈78.26%,显效10.87%,有效8.70%,无效2.17%.结论三壁填塞法可使大部分病人鼻腔达到理想的缩窄程度,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冯连铭;史海旭;毛贺娟;张华荣;张爱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鼻咽癌放射治疗失败后手术治疗的有关问题

    目的通过对本院1989~1992年鼻咽癌放射治疗失败后手术治疗23例的回顾性分析,探索其手术适应证、术式及禁忌证等有关问题.方法对放疗后原发灶复发5例,颈淋巴结转移灶复发7例,放疗后转移5例,颅底侵犯4例,颞下窝侵犯2例的手术,阐明有关问题.结果手术后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52%及35%,手术并发症发生率7%.结论①鼻咽癌放疗失败后的手术治疗,术前必须明确病灶是未控、复发、转移或瘢痕增生;②手术应根据病灶部位及范围选择不同径路及方式进行;③对已有远处器官转移、颅底破坏侵及脑组织或恶病质患者不宜手术治疗.

    作者:况光仪;林振群;谭业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烧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大出血1例

    烧伤合并严重吸入性损伤,常需经气管切开术置入气管导管以解除下呼吸道梗阻,保持呼吸道通畅.但是此手术可能导致气管内大出血,一旦发生,可危及患者的生命.下面报道1例烧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并发大出血.患者男,49岁.因瓦斯爆炸致全身多处火焰烧伤16h而于1996年8月1日急送入院,患者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史.体查发现:头、面、颈、四肢及会阴等多处烧伤面积达74%并有呼吸道烧伤.入院后即行气管切开术,置F-18号导管,术后常规护理,期间曾经多次植皮手术.9月12日1pm出现呼吸急促,从气管导管处喷出鲜红色血液约10ml,立即抽吸,气管内滴入止血药物及静脉给药,出血停止,喉镜检查发现气管后壁光滑,未见出血及溃疡,前壁看不清,更换较小气管导管.9月26日下午4点再次从气管导管喷出鲜红色血液约10ml,随即大量喷血,抢救无效死亡.

    作者:王先成;赵柏程;鲁青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鼻咽癌染色体3p14的精细等位基因缺失分析

    目的进一步明确鼻咽癌染色体3p14区域等位基因杂合性丢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 LOH)的频率与共同缺失区范围,以便分离该区域内与鼻咽癌相关的候选抑瘤基因.方法选择位于3p14的6个高密度微卫星多态标记,对32例鼻咽癌组织进行LOH分析.结果 71.88%(23/32)的鼻咽癌在至少1个位点发生LOH,丢失频率较高的3个位点是D3S1313(46.43%)、D3S1300(50.0%)和D3S1312(44.44%).在存在丢失的23例患者中,8例表现为一个连续的非随机的LOH区域,其小共同缺失区为D3S1313~D3S1312(约3.4个厘摩).且该区域的缺失与鼻咽癌临床分期、EB病毒感染有明显关系.结论鼻咽癌在3p14的小共同缺失区位于D3S1313~D3S1312之间,该区域可能存在一个尚未克隆的与鼻咽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抑瘤基因.

    作者:邓燕飞;田芳;卢永德;陈主初;袁建辉;杨新明;谢鼎华;邵细芸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喉、气管外伤的治疗体会

    喉、气管外伤是耳鼻咽喉科的危重急诊之一,约占全身外伤的10%.如果处理不及时可造成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我院自1992年6月以来收治喉、气管外伤共21例,经手术和保守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21例中,男16例,女5例.年龄18~65岁,平均35.6岁.外伤原因为交通事故11例,暴力打击伤7例,刎颈2例,自缢1例.其中闭合性挫伤10例,开放性挫伤11例,咽喉腔与外界相通者6例,颈部复合伤2例.

    作者:吴治钦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经腭切除治疗儿童少年后鼻孔巨大息肉

    儿童少年后鼻孔巨大息肉临床罕见,临床表现常与鼻腔、鼻咽肿瘤相似,传统手术治疗后易复发.1982~1999年,我们采用经口腔硬腭径路治疗儿童少年后鼻孔巨大息肉3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例1,女,13岁,瘦小.进行性右鼻塞伴打鼾、呼吸困难3年.检查见右侧鼻腔及鼻咽部充满灰白色新生物,向下垂入口咽部,表面不光滑.首诊鼻息肉、鼻咽纤维血管瘤待删.术中见肿物单发,蒂位于鼻中隔后部,基底宽约0.3cm×0.3cm,呈分叶状,质韧,经右总鼻道侵入鼻咽部,蝶窦正常.切除后肿物大小6.5cm×4.0cm×3.5cm,病理诊断为息肉.术后无并发症,随访10年未见复发.

    作者:张延平;周凤书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翼点入路对大脑前动脉的显微应用解剖

    目的探索经翼点入路大脑前动脉及其穿通支的显微解剖及其临床应用.方法对10具(20侧)红色乳胶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灌注头颈部标本的大脑前动脉及其穿通支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结果大脑前动脉A1段变异多,右侧A1发育不全多见,A1外径左侧大于右侧.A2左右走行和前后走行各约占一半.大脑前动脉穿通支大多数由A1上壁、内上壁发出并向后、上方行走.A1近端3~5mm、中1/3区域穿通支少.结论 A1变异多,这可能与前交通动脉瘤形成有关;在大脑前动脉下壁、外侧壁解剖或在A1近端3~5mm、中1/3区域临时夹闭A1可减少A1穿通支的损伤.

    作者:莫万彬;袁贤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貌似甲状舌管囊肿的异位甲状腺

    异位甲状腺(Etopi thyroid)与甲状舌管囊肿(Thyroglossal cyst)均为颈部先天性异常.异位甲状腺属于甲状腺胚胎发育异常或错构的甲状腺组织,是甲状腺始基向尾端生长过程中,甲状舌管下降障碍,形成部位不同、大小各异的甲状腺.而甲状舌管囊肿源于甲状舌管的残留上皮,病变常位于颈前正中部.临床上二者的鉴别仍需注意,我院近2年先后收治2例“貌似甲状舌管囊肿的异位甲状腺”,第1例经术后病理确诊,第2例经综合检查后,于术前业已明确诊断.报告如下.

    作者:李晓红;田京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44例喉部分切除术的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喉部分切除术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了我科自1987~1993年间44例喉癌患者行喉部分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其中,声门型25例,声门上型18例,声门下型1例;Ⅰ~Ⅱ期24例,Ⅲ~Ⅳ期20例.结果全部病例的言语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均能经口进食,总的拔管率为73.3%.Ⅰ~Ⅱ期的5年生存率为87.5%,Ⅲ~Ⅳ期的5年生存率为65%.总的5年生存率为77.27%.结论喉部分切除术是治疗喉癌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对一些晚期喉癌病例需要慎重选择.

    作者:周永清;尚耀东;赵国庆;吴艳桥;马少民;柳英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气管插管后持续性声嘶的原因及其治疗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后持续性声嘶的原因及评估杓状软骨复位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78例病人通过检查及疗效观察,确定声嘶原因.采用杓状软骨复位术及肉芽摘除术治疗.结果 78例中,71例为杓状软骨脱位(91.03%),5例声带麻痹(6.41%),2例喉内肉芽形成(2.56%).杓状软骨脱位的病人全部治愈;声带麻痹治疗无效;喉肉芽形成的病人,1例治愈,另1例发音改善.结论杓状软骨脱位、声带麻痹及喉内肉芽形成是气管插管后持续性声嘶的主要原因;杓状软骨复位术对杓状软骨脱位所致的声嘶疗效明显.

    作者:孙安科;唐胜平;陈文弦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