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利安
目的报告单鼻孔直接经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32例显微手术的运用经验,并与其它经蝶入路进行比较。方法将扩张器插入手术侧鼻孔(通常采用右侧)直抵蝶窦前壁进行扩张,显露蝶窦开口,凿开前壁,进行手术。结果 31例肿瘤近全切除,1例大部切除。1例术后脑脊液鼻漏。结论此入路与其它经蝶切除鞍区病变的术式相比,对鼻部组织损伤小,不必分离鼻中隔和两侧粘膜,省时,简单,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洪生;谭振美;刘洪泉;王阳春;魏少波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对庆大霉素所致活体豚鼠前庭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豚鼠皮下注射庆大霉素连续10天,造成内耳损伤。实验组同时腹腔注射bFGF,对照组则注射生理盐水。检测两组豚鼠的前庭功能,前庭终器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对照组前庭损伤明显重于实验组。结论 bFGF对庆大霉素所致活体豚鼠前庭损害有保护作用。
作者:熊敏;姜泗长;顾瑞;杨伟炎;张素珍;翟所强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为了提高对侧颅底手术中颈静脉球空间形态的认识。方法对20具成人尸头40侧颈静脉球高度、顶部骨质气化、毗邻结构进行了解剖观测。结果发现颈静脉球与面神经垂直段短距离为2.67±1.23mm(0~4.62mm),左右侧无显著差异;与鼓室小间隔为:右侧3.12±1.46mm(0~6.16mm),左侧4.86±2.04mm(1.02~9.26mm),P<0.05;高位颈静脉球出现率为17.5%(7/40),右侧为30%(6/20),左侧为5%(1/20),P<0.05;右侧颈静脉球高度为9.29±1.78mm(6.58~14.26mm),左侧为6.04±2.98mm(0~11.84mm),P<0.001;颈静脉球顶部骨质硬化时其高度为5.33±3.21mm(0~9.54mm),非硬化时高度为8.90±2.08mm(2.68~14.26),P<0.001;颈静脉球到内耳道短距离为:右侧5.82±1.64mm(3.16~8.62mm),左侧8.02±2.38mm(4.26~17.12mm)P<0.05。结论正常人左、右侧颈静脉球区解剖有一定规律及差异,熟悉颈静脉球解剖,有助于侧颅底手术顺利进行。
作者:梅桢峰;孙敬武;叶非常;王明善;刘认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咽旁隙肿瘤手术方法及入路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1984~1997年经各种手术入路治疗的27例咽旁隙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经口入路仅适于较小肿瘤切除;经腮腺入路主要用于侵入咽旁隙的腮腺深叶肿瘤的切除;经颈或经颈合并下颌升支裂开入路具有手术适应症广、视野较清楚等优点。结论经颈或经颈合并下颌升支裂开入路是一种切除咽旁隙肿瘤的理想入路,术后并发症少和手术安全、彻底。
作者:何健;马世融;陈彤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催乳素垂体腺瘤经蝶显微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总结119例催乳素垂体腺瘤采取经蝶显微手术治疗的安全性与远期疗效。本组女107例,男12例。年龄13~56(平均36.7)岁。术前均经CT扫描或MRI确诊,其中大腺瘤15例(12.61%),微腺瘤104例(87.4%)。手术采取经唇下-鼻中隔-蝶窦入路或经鼻前庭-鼻中隔-蝶窦入路行肿瘤切除术。结果术后并发症少,无死亡。103例(86.6%)行随访观察,随访期6月~7.5年(平均3.5年),88例(85.4%)获治愈效果。结论采用经蝶显微手术切除本型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章翔;费舟;顾建文;傅洛安;易声禹;张剑宁;张志文;宋少军;梁景文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采用光镜放射自显影(Light microscopic autoradiography, LM-ARG)及电镜放射自显影(Electron microscopic autoradiography, EM-ARG)技术,观察小鸡再生听毛细胞及其突触连接的特征。方法 7d龄纯种伊莎鸡20只,实验组(n=14),连续皮下注射庆大霉素10d;对照组(n=6)。皮下注射生理盐水,用药第4d开始注射氚标记胸腺嘧啶核苷,分别于停药当天及第7d取标本作LM-ARG和EM-ARG。结果停药当天组光镜下标记细胞多为支持细胞,位于损伤区基底膜上至表层之间;电镜下有标记的毛细胞位于腔面,银颗粒呈卷丝状,准确定位于细胞核上,毛细胞下可见尚未成熟的神经突触,内含较多囊泡及线粒体,突触特殊结构尚不明显。停药第7d时光镜发现受损区有标记的成熟毛细胞;电镜下再生毛细胞及突触特征与当天组相似。对照组未见标记的毛细胞和支持细胞。结论:庆大霉素中毒后鸡基底乳头中细胞增殖活跃,基底乳头中某些支持细胞作为前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增殖分化为毛细胞。再生毛细胞及其突触结构尚待进一步发育成熟。本结论为毛细胞再生及其神经突触的恢复提供了直接依据。
作者:聂国辉;汪吉宝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鼻窦解剖及其变异与鼻窦炎和手术的关系。方法观察100具颅骨、10个尸头,复习750例鼻窦炎鼻窦冠状CT和1 000例内窥镜鼻窦手术记录,研究中鼻甲、钩突、上颌窦自然口和鼻囟门(含上颌窦骨性裂口)、前鼻颅底、筛蝶区域和鼻中隔的解剖学和影像解剖学,分析解剖、变异与鼻窦炎和手术的关系。结果①中鼻甲、钩突、前鼻颅底、筛蝶区域和鼻中隔均存在解剖变异;②中鼻甲、钩突和鼻中隔的变异在有鼻窦炎侧明显多于无鼻窦炎侧;③中鼻甲和钩突可作为内窥镜鼻窦手术的解剖标志;④手术前和手术中应重视鼻顶颅底和筛蝶区域的解剖变异。结论鼻窦解剖及其变异对鼻窦炎发生和指导手术极为重要。
作者:李源;许庚;刘贤;张革化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46例鼻真菌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鼻真菌病CT扫描其主要特点为腔内软组织块影中有密度不均匀的斑片状或点状钙化灶;鼻内窥镜检查在部分患者可发现鼻道和窦口处有干褐色或灰绿色干酪样分泌物。44例经1次手术治愈,1例经2次手术治愈,1例行4次手术,后仍广泛侵犯眼眶、颅底、颅内。结论 CT和鼻内窦镜检查对鼻真菌病的诊断有一定价值;手术彻底引流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艳红;杨新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非听力因素对新生儿听性行为反应的影响,为提高新生儿行为测听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提供参考。方法 102名正常新生儿按分娩方式分为顺产组42例,剖宫产组60例,经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transient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 TEOAE)测试;后声场给声,刺激声分别为3kHz纯音、高频窄带噪声及白噪声,声强为90 dBSPL分析恒定强度下眼睑反应、头颈反应、面部反应、肢体反应的引出率。结果 102名新生儿均可引出良好的TEOAE波形。眼睑反应的引出率两组无差异,高频窄带噪声的头部反应引出率顺产组高于剖宫产组(P<0.05),3kHz纯音和白噪声的面部反应引出率顺产组明显高于剖宫产组(P<0.01),三种刺激声的肢体听反应引出率顺产组均高于剖宫产组(P<0.01)。结论除听力因素外,其他可能导致新生儿宫内缺氧的因素有可能对新生儿听性行为反应产生影响,眼睑反应是新生儿中听性行为反应灵敏的观察指标。
作者:周涛;吴展元;李艳红;陶泽璋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咽旁隙肿瘤的MRI表现特点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2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咽旁隙肿瘤的MRI征象进行分析,并与手术和病理结果相比较。结果 MRI对咽旁隙肿瘤定位和定性准确;不同组织来源的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在MRI特征上有不同;良性肿瘤界限清楚,信号分布均匀,T1WI主要表现为中等信号;恶性肿瘤信号分布不均匀,T1WI表现为低中信号。结论本研究结果证实,MRI在诊断咽旁隙肿瘤中有其自身的特点,可作为临床重要诊断手段。
作者:郑有华;潘朝斌;曾融生;任材年;张志光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突发性聋是一种突然发生的感音神经性耳聋,常表现为单侧突然耳聋、耳鸣、或伴眩晕等症状,发病率较高;作者等用甲钴胺(商品名为弥可保)治疗28例,并与常规用药组25例对照,结果如下。1 材料和方法 选符合突聋诊断依据和疗效分级标准的患者53例,甲钴胺组28例,男15例,女13例。平均年龄为51.5岁。单耳发病,发病时间2d至10个月。其中有心血管疾病者8例,伴眩晕者7例;对照组25例,男14例,女11例。平均年龄56.2岁。单耳发病,发病时间1d至6个月。有心血管疾病者6例,伴眩晕者8例。2组情况无显著差异。 甲钴胺治疗组采用日本卫材株式会社的产品Methycobal(中国药品注册号×970376)500mg加入生理盐水20ml静脉注射,1次/d,连续10d为1个疗程。对照组应用ATP、辅酶A、复方丹参注射液静滴,连续14d为1个疗程。 疗效判断按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委会的疗效分级标准评定,共分4级:痊愈、显效、有效、无效。2 结果 治疗组6例无效,其余22例平均于用药后第2周产生疗效。甲钴胺组有效率比对照组略高。2组治疗后的有效率比较见表1。治疗中未见明显毒、副作用。
作者:沈伟;戴泓;赵福珍;陈菊仙;高会真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患者男,56岁。因右侧鼻阻伴头痛1年,加重1月,于1998年2月6日以鼻石入院。检查:右侧鼻腔可见一巨大结石,阻塞整个总鼻道,有较多黄稠分泌物;鼻中隔穿孔,结石横跨鼻中隔至左侧鼻腔,但未完全阻塞左侧总鼻道,分泌物较少,稀薄。试从鼻腔取出结石,因太大未成功;又用咬骨钳试图将结石咬碎后取出,但因其质地硬,亦难如愿。于是在唇龈间正中做一横形切口,约4cm长,分离至梨骨,切开鼻腔底粘膜,暴露结石,将结石斜形取出。结石约4cm×2cm×1.5cm大小,呈灰褐色,表面呈桑椹状,质硬。鼻腔底粘膜糜烂,广泛性渗血,用凡士林纱条压迫止血,切口缝合,24小时取出鼻腔凡士林纱条未渗血,鼻腔通气良好,未感头痛。因鼻中隔穿孔太大,未行修补,切口Ⅰ期愈合。 讨论:患者20年前曾有过碎石击伤鼻部史,碎石存留于鼻腔,构成核心,鼻腔分泌物及泪液中之盐类,绕此核心沉积,日益增大形成鼻石。
作者:田省霞;薛琨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我科收治化脓性耳廓软骨膜炎病人男18例,女4例。年龄23~68岁。发病时间4~12d。咬伤4例,外伤继发感染6例,浆液性者开窗术后感染4例,耳针后继发感染4例,冻伤继发感染4例。脓肿形成8例。 单用头孢哌酮14例(单用组),头孢哌酮加脓肿切开引流8例(清创组)。2组头孢哌酮用法均为:头孢哌酮2.0g+5%葡萄糖盐水250ml静脉滴注,2次/d,疗程10~16d,平均为13d。 单用组14例中,治愈8例(57.14%),有效6例(42.86%),总有效率为100%;清创组8例中治愈4例(50%),有效4例(50%),总有效率为100%。2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均未发现药物不良反应。 耳廓皮肤与软骨膜紧密联结,皮肤创伤,感染易引起软骨膜发炎,炎性渗出物积存在软骨膜下,妨碍软骨的血液供应,可导致软骨的大片坏死,在愈合过程中,因纤维化与瘢痕挛缩而致耳廓增厚、卷曲、变形。 耳廓化脓性软骨膜炎常见的致病菌为绿脓杆菌,故应及早用抗绿脓杆菌的抗生素,并在炎症消退后数天方可停用;若脓肿形成,应及早切开引流,清除坏死软骨,并每日换药,冲洗脓腔。
作者:倪菊芳;郑静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为喉癌部分切除后采用胸骨舌骨肌瓣修复声带的手术方式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6具(52侧)头颈部标本的胸骨舌骨肌的形态特征、血管神经支配进行观测。结果该肌长度平均为91.1mm,上部宽19.3mm、中部宽15.5mm、下部宽11.8mm;供应动脉起始直径平均为1.2mm、干长13.7mm。末端静脉直径1.5mm、干长24.7mm。结论该肌修复声带在形态学基础上有可行性,制备肌瓣时应在肌的外缘切取,并尽可能用肌筋膜包绕创面。
作者:陈合新;钟世镇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患者男,59岁。23年前因咽部异物感发现软腭右侧近舌腭弓有一1.0cm×1.0cm暗红色肿物,穿刺抽出鲜血,诊断为血管瘤。予95%酒精0.5ml作患部注射,每周1次,共5次。瘤体缩小、变硬;20年前右侧舌腭弓近舌根处长出约1.0cm×0.5cm肿物,性质同前。同法治疗2次,瘤体变硬;6年前肿物向外发展延至翼下颌皱襞,约3.5cm×2.5cm,酒精注射8次,CO2激光烧灼2次后瘤体消失;4年前扁桃体上极处又出现肿物,血管造影显示右侧面动脉增粗,末梢部尤甚,口咽部偏右见3.0cm×3.0cm血管染色区,其内为不规则血管影。血管内注入鱼肝油酸钠2ml和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治疗后咽部瘤体坏死、脱落,代之以瘢痕组织。 3年前软腭右半侧至翼下颌皱襞又有大块不规则肿物突出,表面不光滑,灰白色,质硬,性质与前截然不同,活检证实为腺泡细胞癌。全麻下行下唇正中切口,下颌骨升支、软腭、口咽右侧壁病灶切除,右侧预防性颈清扫,胸大肌肌皮瓣口咽侧壁、软腭修复术,术后皮瓣生长良好,进食顺利。 1年前出现咳血,胸片示右肺上叶、左侧下叶分别有3.5cm×3.0cm,4.5cm×4.0cm肿块影,边缘光滑,考虑肺转移。行介入性灌注化疗、栓塞术2次,1年后复查,右肺转移灶消失,左肺转移灶明显缩小。
作者:尹金淑;黄璟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实验性面神经损伤后的再生速度。方法在立体定位下,面神经核团内注射标记蛋白前体结合闪烁计数技术研究豚鼠面神经损伤后的神经再生速度。结果用快、慢轴浆转运测出的外周面神经平均再生速度分别为2.84±0.12mm/d与3.16±0.08mm/d,再生延隔时间分别为2.67±0.11d与1.40±0.07d。结论研究得到豚鼠外周面神经损伤后的神经再生速度。
作者:马宏敏;王锦玲;黄维国;邱建华;尚跃东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患者男,28岁,农民。因右鼻塞、间常鼻出血6年,加重伴右侧头痛2月入院。1990年始出现右侧鼻塞,右鼻腔间歇性出血,多次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鼻息肉”,曾经在1992年、1994年两次行“鼻息肉”摘除术,术后虽鼻腔通气改善,症状好转,但3个月后鼻腔再次出血。近2个月来右鼻腔完全阻塞;鼻出血频繁,为鲜红色,平均每日50ml。体查:右鼻腔充满淡红色半透明肿块,其前端见坏死及糜烂,触之极易出血。CT检查示右侧鼻腔,右上颌窦及前后组筛窦高密度影,上颌窦后外侧壁受压变薄。于1996年10月15日在全麻下行右鼻侧切开,术中见肿块位于右侧中鼻道,右上颌窦,前后组筛窦及蝶窦,呈暗红色,质脆,易出血,大小约6.0cm×5.0cm×3.0cm,完整摘除后检查未见骨质破坏。术中出血约600ml。病理诊断:右鼻腔鼻窦毛细血管瘤。
作者:毛春晖;王绥远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体外光动力学治疗(PDT)引起鼻咽癌(NPC)细胞死亡的作用机制。方法对鼻咽癌细胞株HNE1体外光动力学治疗前后形态学变化进行动态观察。结果对照组HNE1细胞培养3h,6h,12h,24h和48h后细胞形态与正常培养组HNE1细胞形态相比较无明显改变。PDT 12h后,实验组HNE1细胞开始变形皱缩,细胞界限模糊,细胞透光度和立体感较差,治疗24~48h后细胞发生凋亡。结论体外光动力学治疗对HNE1具有明显的杀伤效应并诱导HNE1细胞凋亡。PDT治疗鼻咽癌可能通过其诱导NPC细胞凋亡而发生效应。
作者:王承龙;赖金平;唐发清;肖健云;田勇泉;邓波;罗均利 刊期: 2000年第01期
近年来,耳鼻咽喉科尖锐湿疣发病率有增多趋势。我科自1982年1月至1998年5月收治外耳道尖锐湿疣21例,现将临床资料完整的18例分析、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8例中男11例,女7例,男女之比为1.6∶1。年龄为23~54岁。其中30~40岁者12例,占66.67%。职业:商人7例,驾驶员5例,歌舞厅服务员4例,干部2例。本组均单耳发病,其中左耳12例,右耳6例。病程26天~11个月。14例有婚外性接触史,5例有舔阴行为。本组全部病例有用不洁物挖耳习惯。 临床表现为:耳持续性流少量混有血丝渗出液15例,外耳道发痒12例,耳内闷胀感10例,听力减退10例,耳鸣7例,耳痛4例,眩晕4例,咳嗽2例。耳镜检查:外耳道各壁有多个淡红色粟粒大疣状丘疹7例;鼓膜紧张部赘生物2例;松驰部赘生物1例;外耳道充满菜花状赘生物8例。赘生物作病理检查,诊断为外耳道尖锐湿疣。 女7例妇科检查,诊断为外阴尖锐湿疣;男11例泌尿外科检查,其中8例患尿道尖锐湿疣,3例正常。 治疗:7例粟粒大疣状丘疹,用50%的三氯醋酸外涂;11例较大的赘生物首先手术切除,其基底部用50%三氯醋酸涂擦,隔日1次,直到病灶消退。口服无环鸟苷,每次0.2g,每日4次。肌注板蓝根,每次2ml,每日2次。5例经10~15d治疗后痊愈,随访半年,2例复发,再治疗10d,半年后复查,无复发。10例经16~20d治疗后痊愈,随访半年,无复发。3例经21~27d治疗后痊愈,随访半年,1例复发,再治疗7d,半年后复查,无复发。
作者:应利安 刊期: 2000年第01期
脑膜瘤10例:岩尖3例、鞍结节1例、蝶骨嵴6例(其中2例侵入前颅底及眶内);海绵窦旁颅咽管瘤1例;岩尖神经鞘瘤1例。大型肿瘤(直径>6cm)5例,中型肿瘤(直径3~6cm)6例,小型肿瘤(直径<3cm)1例。 所有病人均行MRI检查,以了解肿瘤与颅底结构关系。对肿瘤内有较多血管流空信号者,采用术前放疗或放射介入超选择性供血动脉栓塞,以减少肿瘤血供。 将Yasargil切口延至耳前颧弓下2cm,额部在发际内过中线4cm。切开皮肤后,确认颞浅动、静脉,保留其后支于皮瓣外,在其前方切开帽状腱膜及颞浅筋膜,于颞深筋膜浅层分离皮瓣,以保护面神经分支。至颧弓处,在下颌关节前方,于腮腺和咬肌间剥离咬肌筋膜,显露颧弓,予以离断。如向后过度分离,易损伤颞下颌韧带。将颞肌剥离,翻向颞下。钻颅孔4处,第1孔在额骨颧突后方,即所谓关键孔,第2孔位于第1孔上方冠状缝上,第3孔位于颧弓根的正上方,第4孔位于第3孔上方颞骨鳞状缝上。如扩大为颧颞眶入路,则另增加2颅孔,第5孔位于眉间矢状线上,第6孔位于其后方冠状缝上。去除颞骨瓣后,将近颅底部分骨质咬除或以电钻磨去。颧颞眶入路时(本组中2例),游离眼眶上半部眶筋膜,用脑压板向下拔开眼球,于眶顶板前缘内、外方向眶内打2小孔,由此送入线锯,锯开眶顶板及眼眶内、外上缘,取下上眼眶。 12例患者中有6例肿瘤全切除(50%),3例肿瘤次全切除(25%),3例肿瘤大部切除(25%),未产生面神经分支损伤或下颌关节活动障碍等手术并发症。 讨论:颧颞入路显微手术可充分满足中颅底肿瘤的手术要求。取下颧弓后,可使颞肌不受颧弓阻挡,完全与颞骨剥离,翻向颞下,使中颅底的视觉空间直径扩大1cm以上,只需轻抬颞叶即可使中颅底暴露满意,减少对颞叶的牵拉和损伤。对肿瘤向天幕下生长者,又可较易切开小脑天幕(本组中3例),显露斜坡上半部、岩尖、脚间池等部位;对向前颅底及眶内侵犯的肿瘤,可以颧颞眶入路,打开眶顶甚至外侧壁,充分暴露眶内及前颅底,容易达到全切除的目的。
作者:兰青;黄强 刊期: 200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