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红;杨新明
脑膜瘤10例:岩尖3例、鞍结节1例、蝶骨嵴6例(其中2例侵入前颅底及眶内);海绵窦旁颅咽管瘤1例;岩尖神经鞘瘤1例。大型肿瘤(直径>6cm)5例,中型肿瘤(直径3~6cm)6例,小型肿瘤(直径<3cm)1例。 所有病人均行MRI检查,以了解肿瘤与颅底结构关系。对肿瘤内有较多血管流空信号者,采用术前放疗或放射介入超选择性供血动脉栓塞,以减少肿瘤血供。 将Yasargil切口延至耳前颧弓下2cm,额部在发际内过中线4cm。切开皮肤后,确认颞浅动、静脉,保留其后支于皮瓣外,在其前方切开帽状腱膜及颞浅筋膜,于颞深筋膜浅层分离皮瓣,以保护面神经分支。至颧弓处,在下颌关节前方,于腮腺和咬肌间剥离咬肌筋膜,显露颧弓,予以离断。如向后过度分离,易损伤颞下颌韧带。将颞肌剥离,翻向颞下。钻颅孔4处,第1孔在额骨颧突后方,即所谓关键孔,第2孔位于第1孔上方冠状缝上,第3孔位于颧弓根的正上方,第4孔位于第3孔上方颞骨鳞状缝上。如扩大为颧颞眶入路,则另增加2颅孔,第5孔位于眉间矢状线上,第6孔位于其后方冠状缝上。去除颞骨瓣后,将近颅底部分骨质咬除或以电钻磨去。颧颞眶入路时(本组中2例),游离眼眶上半部眶筋膜,用脑压板向下拔开眼球,于眶顶板前缘内、外方向眶内打2小孔,由此送入线锯,锯开眶顶板及眼眶内、外上缘,取下上眼眶。 12例患者中有6例肿瘤全切除(50%),3例肿瘤次全切除(25%),3例肿瘤大部切除(25%),未产生面神经分支损伤或下颌关节活动障碍等手术并发症。 讨论:颧颞入路显微手术可充分满足中颅底肿瘤的手术要求。取下颧弓后,可使颞肌不受颧弓阻挡,完全与颞骨剥离,翻向颞下,使中颅底的视觉空间直径扩大1cm以上,只需轻抬颞叶即可使中颅底暴露满意,减少对颞叶的牵拉和损伤。对肿瘤向天幕下生长者,又可较易切开小脑天幕(本组中3例),显露斜坡上半部、岩尖、脚间池等部位;对向前颅底及眶内侵犯的肿瘤,可以颧颞眶入路,打开眶顶甚至外侧壁,充分暴露眶内及前颅底,容易达到全切除的目的。
作者:兰青;黄强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我院收治1例鼻部脑膜脑膨出病人,采用夹层法一期整复脑膜脑膨出及鼻部畸形,一期泪囊鼻腔吻合成功,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患者男,19岁,因鼻部畸形伴右眼溢泪于1997年9月2日入院。6岁时因先天性鼻部脑膜脑膨出在外院行发际冠状切口开颅有机玻璃修补术,鼻部畸形未整复,且进行性加重,出现右眼溢泪及脓性分泌物。查体:鼻根膨隆宽大,鼻梁宽平且左偏。鼻中隔重度左偏,右侧鼻腔中鼻甲以上有1球形囊性肿物,挤压右泪囊有脓性分泌物外溢。CT示:鼻骨外膨变形,前颅底下偏右有囊性肿物约4.0cm×4.0cm×5.0cm,CT值与脑组织相似,颅底缺损约2.0cm×3.0cm。手术方法:全麻,右侧鼻切开径路,锯下右鼻骨备用。分离肿物,打开包膜取出灰白色已萎缩脑组织约10g。见1透明有机玻璃与颅前窝分隔。颅底缺损约2.0cm×2.5cm,在有机玻璃内上角可见脑脊液波动性外溢。向上延长切口,制作蒂在下方的骨膜瓣、额肌瓣约4.0cm×4.0cm,先翻转骨膜瓣向内下衬里修补硬脑膜,再翻转额肌瓣中衬加固,然后将右鼻腔外侧壁上部粘膜瓣向上托衬,均缝合固定完成缺损修补。矫正鼻中隔偏曲,行泪囊鼻腔吻合,全厚皮瓣移植于右鼻腔粘膜缺损处,碘仿纱条填塞。骨折左鼻骨,修整鼻骨根部及上颌骨额突,修整复位右鼻骨,钢丝固定。逐层缝合,外鼻固定,术毕。术后第10d解除固定,15~18d分次抽出碘仿纱条。随访6个月无脑脊液鼻漏及溢泪,鼻部矫形满意。2 讨论 鼻侧切开径路夹层法整复鼻部脑膜脑膨出取材方便,可修补较大颅底缺损,具有修补严密、成功率高、可同一术野一期整复鼻面畸形并行泪囊鼻腔吻合等优点。临床上应注意:①额骨膜瓣、额肌瓣长度面积要足够大,蒂部血运要保证;②防止感染,泪囊及鼻腔术前清洁消毒,术后联合大量应用抗生素;③适当应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有利皮瓣愈合;④术前常规CT检查了解颅底缺损情况。
作者:李光华;梁继锋;董立鹏;西玉虎;刘昕;肖君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为了提高对侧颅底手术中颈静脉球空间形态的认识。方法对20具成人尸头40侧颈静脉球高度、顶部骨质气化、毗邻结构进行了解剖观测。结果发现颈静脉球与面神经垂直段短距离为2.67±1.23mm(0~4.62mm),左右侧无显著差异;与鼓室小间隔为:右侧3.12±1.46mm(0~6.16mm),左侧4.86±2.04mm(1.02~9.26mm),P<0.05;高位颈静脉球出现率为17.5%(7/40),右侧为30%(6/20),左侧为5%(1/20),P<0.05;右侧颈静脉球高度为9.29±1.78mm(6.58~14.26mm),左侧为6.04±2.98mm(0~11.84mm),P<0.001;颈静脉球顶部骨质硬化时其高度为5.33±3.21mm(0~9.54mm),非硬化时高度为8.90±2.08mm(2.68~14.26),P<0.001;颈静脉球到内耳道短距离为:右侧5.82±1.64mm(3.16~8.62mm),左侧8.02±2.38mm(4.26~17.12mm)P<0.05。结论正常人左、右侧颈静脉球区解剖有一定规律及差异,熟悉颈静脉球解剖,有助于侧颅底手术顺利进行。
作者:梅桢峰;孙敬武;叶非常;王明善;刘认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为提高对喉纤维组织细胞瘤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报道1例喉纤维组织细胞瘤的病理改变及其手术治疗过程,并综合文献复习。结果随访15个月无局部复发和转移。结论发生于喉部的纤维组织细胞瘤为良性者,临床罕见,以外科治疗为主,预后好。
作者:黎可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患者男,28岁,农民。因右鼻塞、间常鼻出血6年,加重伴右侧头痛2月入院。1990年始出现右侧鼻塞,右鼻腔间歇性出血,多次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鼻息肉”,曾经在1992年、1994年两次行“鼻息肉”摘除术,术后虽鼻腔通气改善,症状好转,但3个月后鼻腔再次出血。近2个月来右鼻腔完全阻塞;鼻出血频繁,为鲜红色,平均每日50ml。体查:右鼻腔充满淡红色半透明肿块,其前端见坏死及糜烂,触之极易出血。CT检查示右侧鼻腔,右上颌窦及前后组筛窦高密度影,上颌窦后外侧壁受压变薄。于1996年10月15日在全麻下行右鼻侧切开,术中见肿块位于右侧中鼻道,右上颌窦,前后组筛窦及蝶窦,呈暗红色,质脆,易出血,大小约6.0cm×5.0cm×3.0cm,完整摘除后检查未见骨质破坏。术中出血约600ml。病理诊断:右鼻腔鼻窦毛细血管瘤。
作者:毛春晖;王绥远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上颌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1例上颌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临床病例,其中单纯手术切除9例,手术切除加液氮冷冻治疗12例。结果随访4年单纯手术切除组复发2例,均行再次手术切除加液氮冷冻治疗无复发。手术切除加液氮冷冻治疗12例无复发。结论上颌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手术切除加适当的液氮冷冻治疗优于单纯手术切除,冷冻治疗可能对本病起抑制生长的作用。
作者:谢金城;王思忠;刘宇星;邹小量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患者男,59岁。23年前因咽部异物感发现软腭右侧近舌腭弓有一1.0cm×1.0cm暗红色肿物,穿刺抽出鲜血,诊断为血管瘤。予95%酒精0.5ml作患部注射,每周1次,共5次。瘤体缩小、变硬;20年前右侧舌腭弓近舌根处长出约1.0cm×0.5cm肿物,性质同前。同法治疗2次,瘤体变硬;6年前肿物向外发展延至翼下颌皱襞,约3.5cm×2.5cm,酒精注射8次,CO2激光烧灼2次后瘤体消失;4年前扁桃体上极处又出现肿物,血管造影显示右侧面动脉增粗,末梢部尤甚,口咽部偏右见3.0cm×3.0cm血管染色区,其内为不规则血管影。血管内注入鱼肝油酸钠2ml和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治疗后咽部瘤体坏死、脱落,代之以瘢痕组织。 3年前软腭右半侧至翼下颌皱襞又有大块不规则肿物突出,表面不光滑,灰白色,质硬,性质与前截然不同,活检证实为腺泡细胞癌。全麻下行下唇正中切口,下颌骨升支、软腭、口咽右侧壁病灶切除,右侧预防性颈清扫,胸大肌肌皮瓣口咽侧壁、软腭修复术,术后皮瓣生长良好,进食顺利。 1年前出现咳血,胸片示右肺上叶、左侧下叶分别有3.5cm×3.0cm,4.5cm×4.0cm肿块影,边缘光滑,考虑肺转移。行介入性灌注化疗、栓塞术2次,1年后复查,右肺转移灶消失,左肺转移灶明显缩小。
作者:尹金淑;黄璟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我科自1993年6月~1998年6月在鼻内窥镜下用Nd-YAG激光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574例。现将经2~5年随访的318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318例中,男175例,女143例。年龄15~62岁。病史3~45年。治疗双侧者273例,单侧者45例。设备:杭州市桐庐医疗仪器厂生产的鼻窦内窥镜;武汉市武昌激光设备厂生产的Nd-YAG激光机(波长1.064um,功率0~100W)。治疗方法:先清理鼻腔,去除分泌物,用1%地卡因加1‰肾上腺素棉片表麻满意后用鼻内窥镜检查肥大的部位和程度,特别注意下鼻甲后端。随后在鼻内窥镜监视下,将YAG激光光纤及其引导管送入鼻腔治疗部位,用40~80W的功率对下鼻甲进行漂白、划痕或插入下鼻甲粘膜下照射,对部分病例行下鼻甲表面气化或碳化,每次治疗约20min,治疗时反复用吸引器吸除鼻腔烟雾,以保持视野清晰。318例中,治疗1次者207例,2次者79例,3次者26例,4次者6例。治疗间隔为3个月。治疗后鼻腔滴麻黄素地塞米松滴鼻液5~7d,一般无需其它用药。治疗后鼻甲形成一黑色创面,术后10~14d痂皮脱落,创面愈合,不留瘢痕,鼻腔生理功能恢复正常。2 疗效评定 治愈:自觉症状全部消失,鼻内窥镜复查正常;好转:仍有轻微鼻塞,鼻内窥镜复查时见鼻甲形态稍大;无效:症状改变不明显,复诊时鼻甲仍肥大、鼻腔仍有较多鼻涕,鼻中隔粘膜亦肥厚。 本组318例,随访时间短2年,长5年。治愈253例,占79.56%;有效51例,占16.03%;无效14例,占4.41%;总有效率95.59%,无1例因治疗而加重,无1例发生并发症。本组治疗无效者有14例,占4.41%,均是下鼻甲肥大伴有中鼻甲肥大或/和息肉样变、鼻中隔粘膜肥厚者,经3~4次治疗后无明显效果。因而在病例选择上应有针对性。
作者:郑家法;李少秋;郭禄盛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46例鼻真菌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鼻真菌病CT扫描其主要特点为腔内软组织块影中有密度不均匀的斑片状或点状钙化灶;鼻内窥镜检查在部分患者可发现鼻道和窦口处有干褐色或灰绿色干酪样分泌物。44例经1次手术治愈,1例经2次手术治愈,1例行4次手术,后仍广泛侵犯眼眶、颅底、颅内。结论 CT和鼻内窦镜检查对鼻真菌病的诊断有一定价值;手术彻底引流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艳红;杨新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咽旁隙肿瘤手术方法及入路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1984~1997年经各种手术入路治疗的27例咽旁隙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经口入路仅适于较小肿瘤切除;经腮腺入路主要用于侵入咽旁隙的腮腺深叶肿瘤的切除;经颈或经颈合并下颌升支裂开入路具有手术适应症广、视野较清楚等优点。结论经颈或经颈合并下颌升支裂开入路是一种切除咽旁隙肿瘤的理想入路,术后并发症少和手术安全、彻底。
作者:何健;马世融;陈彤 刊期: 2000年第01期
呼吸道异物术后或术时,苏醒期出现严重呼吸困难乃至呼吸停止者间常可见。多年来我们使用静脉复合麻醉进行手术,效果满意。其中有3例小儿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报道如下: 例1,男性,1岁4个月。因误吸板栗后咳喘17h入院。听诊右肺呼吸音基本消失。胸片示右侧肺气肿。当天手术,于右侧支气管内取出异物。回病房后呼吸平稳,面色稍差,皮肤凉,3h后出现轻咳入睡,又1h后面色腊黄,躯干皮肤冰凉,呼吸浅慢,随之出现呼吸停止,听诊心音不清。立即行心肺复苏及加压给氧后心跳立即恢复,2min后自主呼吸恢复,此时测温35℃以下。立即保温治疗,1h后体温36.2℃,面色转红,四肢转暖,5d后痊愈出院。 例2,女性,10个月。误吸青豆咳喘5d入院。体温38.2℃,Ⅱ°梗阻性呼吸困难,双肺呼吸音低。立即手术,于声门下及2侧支气管内取出8块碎青豆。术后45min突然口周青紫,Ⅲ°梗阻性呼吸困难,立即吸氧,吸痰及给氟美松注射,症状无缓解,行插管时见下咽腔有较多脓液潴留,吸引后见大量脓液从声门溢出,杓状软骨水肿明显。多次从管内吸出稠脓痰共20ml左右。曾3次因脓栓堵塞管口出现呼吸困难加重。后用庆大霉素及糜旦白酶将脓栓推入气管再反复吸引,使呼吸困难改善,3h后分泌物明显稀少,7h后拔管,第7d出院。 例3,男性,2岁。误吸生板栗后咳喘2d入院。于左侧支气管内取出异物。术后30min患侧呼吸音再次减低,吸氧后血氧饱和度80%。再次镜检见气管及左侧支气管壁上有灰白色块状物,未夹出,吸出两块稠脓栓后左肺呼吸音恢复,停止吸氧后血氧饱和度达97%。 讨论:①低体温对呼吸的影响例1抢救后体温35℃以下,但实际可能还低,因体温表的低限度是35℃。据文献记载,当体温降至35℃时,各种生理功能可转为抑制状态,患者逐渐进入昏迷。随着体温降低,中枢缺氧,周围血管收缩,循环阻力加大,后出现呼吸心跳停止。当时正值隆冬夜晚,输入较冷液体,患儿处于饥饿状态(术前禁食),对寒冷的耐受力减低;低体温时对麻醉药物的代谢也减慢;这些因素使患儿呼吸受到抑制,逐渐浅慢甚至停止。当患儿处于反应极度低下状态时,如不仔细观察,极易丧失抢救机会,因此应重视测温和保暖。 ②术后呼吸道分泌物潴留例2为多异物,阻塞时间长,因此异物取出后其下方的脓液不断上涌,加之术后苏醒期无咳嗽及吞咽反射,使大量脓液堵于声门及气管内引起梗阻。分泌物增多对小儿呼吸道的影响远较成人为重,有时甚至大于异物本身。据报道,1个粘液栓子即可造成肺不张。因此手术中应尽量并及时吸尽分泌物。
作者:林建云;张铁松;徐慧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对庆大霉素所致活体豚鼠前庭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豚鼠皮下注射庆大霉素连续10天,造成内耳损伤。实验组同时腹腔注射bFGF,对照组则注射生理盐水。检测两组豚鼠的前庭功能,前庭终器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对照组前庭损伤明显重于实验组。结论 bFGF对庆大霉素所致活体豚鼠前庭损害有保护作用。
作者:熊敏;姜泗长;顾瑞;杨伟炎;张素珍;翟所强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采用光镜放射自显影(Light microscopic autoradiography, LM-ARG)及电镜放射自显影(Electron microscopic autoradiography, EM-ARG)技术,观察小鸡再生听毛细胞及其突触连接的特征。方法 7d龄纯种伊莎鸡20只,实验组(n=14),连续皮下注射庆大霉素10d;对照组(n=6)。皮下注射生理盐水,用药第4d开始注射氚标记胸腺嘧啶核苷,分别于停药当天及第7d取标本作LM-ARG和EM-ARG。结果停药当天组光镜下标记细胞多为支持细胞,位于损伤区基底膜上至表层之间;电镜下有标记的毛细胞位于腔面,银颗粒呈卷丝状,准确定位于细胞核上,毛细胞下可见尚未成熟的神经突触,内含较多囊泡及线粒体,突触特殊结构尚不明显。停药第7d时光镜发现受损区有标记的成熟毛细胞;电镜下再生毛细胞及突触特征与当天组相似。对照组未见标记的毛细胞和支持细胞。结论:庆大霉素中毒后鸡基底乳头中细胞增殖活跃,基底乳头中某些支持细胞作为前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增殖分化为毛细胞。再生毛细胞及其突触结构尚待进一步发育成熟。本结论为毛细胞再生及其神经突触的恢复提供了直接依据。
作者:聂国辉;汪吉宝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催乳素垂体腺瘤经蝶显微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总结119例催乳素垂体腺瘤采取经蝶显微手术治疗的安全性与远期疗效。本组女107例,男12例。年龄13~56(平均36.7)岁。术前均经CT扫描或MRI确诊,其中大腺瘤15例(12.61%),微腺瘤104例(87.4%)。手术采取经唇下-鼻中隔-蝶窦入路或经鼻前庭-鼻中隔-蝶窦入路行肿瘤切除术。结果术后并发症少,无死亡。103例(86.6%)行随访观察,随访期6月~7.5年(平均3.5年),88例(85.4%)获治愈效果。结论采用经蝶显微手术切除本型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章翔;费舟;顾建文;傅洛安;易声禹;张剑宁;张志文;宋少军;梁景文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我科收治化脓性耳廓软骨膜炎病人男18例,女4例。年龄23~68岁。发病时间4~12d。咬伤4例,外伤继发感染6例,浆液性者开窗术后感染4例,耳针后继发感染4例,冻伤继发感染4例。脓肿形成8例。 单用头孢哌酮14例(单用组),头孢哌酮加脓肿切开引流8例(清创组)。2组头孢哌酮用法均为:头孢哌酮2.0g+5%葡萄糖盐水250ml静脉滴注,2次/d,疗程10~16d,平均为13d。 单用组14例中,治愈8例(57.14%),有效6例(42.86%),总有效率为100%;清创组8例中治愈4例(50%),有效4例(50%),总有效率为100%。2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均未发现药物不良反应。 耳廓皮肤与软骨膜紧密联结,皮肤创伤,感染易引起软骨膜发炎,炎性渗出物积存在软骨膜下,妨碍软骨的血液供应,可导致软骨的大片坏死,在愈合过程中,因纤维化与瘢痕挛缩而致耳廓增厚、卷曲、变形。 耳廓化脓性软骨膜炎常见的致病菌为绿脓杆菌,故应及早用抗绿脓杆菌的抗生素,并在炎症消退后数天方可停用;若脓肿形成,应及早切开引流,清除坏死软骨,并每日换药,冲洗脓腔。
作者:倪菊芳;郑静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喉鳞癌微血管密度与颈淋巴结转移及病理临床分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抗Ⅷ因子相关抗原的抗体标记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并测定喉鳞癌组织微血管密度。结果①颈淋巴结转移组喉鳞癌的微血管密度显著高于非转移组(32.1518±6.489∶18.0672±4.983,P<0.01);②喉鳞癌微血管密度大于均数组则颈淋巴结转移率显著增高(P<0.01);③病理临床分期晚期组喉鳞癌的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早期组(P<0.01)。结论喉鳞癌微血管密度可作为预测其颈淋巴结转移的一项指标。
作者:张光平;王希军;宋江顺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纯化EB病毒特异性DNA酶(EBV-DNase)为鼻咽癌血清学诊断方法—血清EBV-DNase抗体的检测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多重纤维素柱层析对用联合化学诱导的方法制备的EBV-DNase粗提物进行纯化。结果在SDS-PAGE检测中,从粗提物到纯化终产物,蛋白质带逐渐减少直至单一条带,其分子量为52kD,其对应的每毫克蛋白质酶单位分别为5.46,49.19,134.86,391.25,967.78。酶纯化倍数为177.2。结论纤维素柱层析方法较满意地将EBV-DNase从粗提物中分离纯化,得到理想的纯化产物,为鼻咽癌血清EBV-DNase抗体检测提供纯化的抗原。
作者:李泽卿;田勇泉;肖健云;赵素萍;陶正德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为喉癌部分切除后采用胸骨舌骨肌瓣修复声带的手术方式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6具(52侧)头颈部标本的胸骨舌骨肌的形态特征、血管神经支配进行观测。结果该肌长度平均为91.1mm,上部宽19.3mm、中部宽15.5mm、下部宽11.8mm;供应动脉起始直径平均为1.2mm、干长13.7mm。末端静脉直径1.5mm、干长24.7mm。结论该肌修复声带在形态学基础上有可行性,制备肌瓣时应在肌的外缘切取,并尽可能用肌筋膜包绕创面。
作者:陈合新;钟世镇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体外光动力学治疗(PDT)引起鼻咽癌(NPC)细胞死亡的作用机制。方法对鼻咽癌细胞株HNE1体外光动力学治疗前后形态学变化进行动态观察。结果对照组HNE1细胞培养3h,6h,12h,24h和48h后细胞形态与正常培养组HNE1细胞形态相比较无明显改变。PDT 12h后,实验组HNE1细胞开始变形皱缩,细胞界限模糊,细胞透光度和立体感较差,治疗24~48h后细胞发生凋亡。结论体外光动力学治疗对HNE1具有明显的杀伤效应并诱导HNE1细胞凋亡。PDT治疗鼻咽癌可能通过其诱导NPC细胞凋亡而发生效应。
作者:王承龙;赖金平;唐发清;肖健云;田勇泉;邓波;罗均利 刊期: 2000年第01期
近年来,耳鼻咽喉科尖锐湿疣发病率有增多趋势。我科自1982年1月至1998年5月收治外耳道尖锐湿疣21例,现将临床资料完整的18例分析、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8例中男11例,女7例,男女之比为1.6∶1。年龄为23~54岁。其中30~40岁者12例,占66.67%。职业:商人7例,驾驶员5例,歌舞厅服务员4例,干部2例。本组均单耳发病,其中左耳12例,右耳6例。病程26天~11个月。14例有婚外性接触史,5例有舔阴行为。本组全部病例有用不洁物挖耳习惯。 临床表现为:耳持续性流少量混有血丝渗出液15例,外耳道发痒12例,耳内闷胀感10例,听力减退10例,耳鸣7例,耳痛4例,眩晕4例,咳嗽2例。耳镜检查:外耳道各壁有多个淡红色粟粒大疣状丘疹7例;鼓膜紧张部赘生物2例;松驰部赘生物1例;外耳道充满菜花状赘生物8例。赘生物作病理检查,诊断为外耳道尖锐湿疣。 女7例妇科检查,诊断为外阴尖锐湿疣;男11例泌尿外科检查,其中8例患尿道尖锐湿疣,3例正常。 治疗:7例粟粒大疣状丘疹,用50%的三氯醋酸外涂;11例较大的赘生物首先手术切除,其基底部用50%三氯醋酸涂擦,隔日1次,直到病灶消退。口服无环鸟苷,每次0.2g,每日4次。肌注板蓝根,每次2ml,每日2次。5例经10~15d治疗后痊愈,随访半年,2例复发,再治疗10d,半年后复查,无复发。10例经16~20d治疗后痊愈,随访半年,无复发。3例经21~27d治疗后痊愈,随访半年,1例复发,再治疗7d,半年后复查,无复发。
作者:应利安 刊期: 200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