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液体正平衡与严重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李燕玲;杨智;苏伟;周慧;杨自力

关键词:严重脓毒症, 急性肾损伤, 液体正平衡
摘要:目的 探讨液体正平衡与严重脓毒症性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市人民医院ICU的90例严重脓毒症AK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严重脓毒症性AKI患者28 d预后情况分组为存活组(n=26)和死亡组(n=64),评价患者液体正平衡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1)两组患者年龄及病情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死亡组容量负荷更高,与存活组相比较,其液体平衡的平均值更高[(1 112.12 ±546.85) mL与(644.69±474.93) mL,P=0.00]、尿量更少[(1 224.07±708.79) mL与(2 032.36±723.53)mL,P=0.00). (2)在ICU治疗期间,早、晚期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replacement therapy,CRRT)组的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晚期CRRT组患者平均每日容量负荷明显高于早期CRRT组患者[(1 178.81 ±397.03) mL与(287.22±433.53) mL,P=0.00],其氧合指数更差[(211.22±42.56)与(169.46±57.40),P=0.04].(3)与严重脓毒症性AKI患者的28 d病死率有关的变量分别为CRRT治疗、氧合指数和液体平衡>500 mL;其中液体平衡> 500 mL是影响严重脓毒症AKI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液体正平衡量越大,患者预后越差;CRRT治疗是影响严重脓毒症AKI患者预后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严重脓毒症性AKI患者有较高的病死率,持续的液体超负荷会导致严重脓毒症AKI患者病死率的增加,早期进行CRRT治疗能够减轻肾衰竭患者的液体潴留,改善组织氧合情况.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丙二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浓度评估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研究进展

    1 脓毒症、氧化应激及常用的氧化应激指标脓毒症(sepsis)是感染情况下宿主反应失调导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1].脓毒症在临床上十分多见,高病死率[2]和高治疗费用[3]使脓毒症成为了危重病医学研究的焦点.据报道,2011年美国用于治疗脓毒症的费用高达200亿美元,占总临床医疗费用的5.2%[3].近年来,脓毒症的发病率还在逐年增长[4],病死率也居高不下[5],并且研究发现存活的脓毒症患者往往会存在长期的生理、心理和认知障碍[6].早期判断脓毒症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时有效地采取治疗措施,有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预后和节约医疗资源,因此很多研究致力于寻找可以判断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生物学指标[7-10].

    作者:许俞露;方强;方雪玲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Bruton酪氨酸激酶和核因子-κB在高氧诱导肺损伤中的作用

    目的 观察Bruton酪氨酸激酶(Bruton's tyrosine kinase,Btk)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在高氧诱导的急性肺损伤(hyperoxia-induced acute lung injury,HALI)小鼠肺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探讨两者在HALI发生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昆明小鼠7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高氧暴露3d组(H3d组)、高氧暴露3d+抑制剂组(H3d +Ⅰ组)和抑制剂组.光镜下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总蛋白含量(TP)和肺湿/干质量比值(W/D);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肺组织Btk、p-Btk和pNF-κBp65蛋白表达;采用RT-qPCR法测定肺组织白细胞介素-6(IL-6) mRNA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 (MCP-1)含量.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对照组与抑制剂组比较,各测定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H3d+Ⅰ组比较,H3d组肺组织病理损伤明显增加且BALF总蛋白含量和W/D比值均明显增高,(分别为P=0.002,P=0.0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H3d组肺组织Btk、p-Btk和pNF-κB p65表达量明显高于H3d +Ⅰ组(分别为P=0.002,P=0.013,P=0.000).H3d组肺组织IL-6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4)、抑制剂组(P=0.000)和H3d+Ⅰ组(P=0.021);H3d组血清MCP-1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 =0.002)、抑制剂组(P=0.000)和H3d+Ⅰ组(P =0.009).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各组小鼠肺组织Btk或p-Btk表达水平与pNF-κB p65表达量之间呈正相关(r=0.902;r=0.954,P<0.01).结论 Btk可能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而介导IL-6和MCP-1等炎症细胞因子释放,在HALI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抑制Btk的活性可有效减轻肺损伤的严重程度.

    作者:孟辉;曹大伟;刘超锋;侯明霞;何方;张新日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血乳酸联合PIRO评分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联合乳酸和PIRO(易感性、感染打击、反应和器官功能障碍)评分对脓毒症患者进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预测价值,并与降素原(PCT)进行比较,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入选2015年4月至2016年7月在本院急诊就诊的脓毒症患者752例,根据是否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分为MODS组(488例)和非MODS组(264例);按入院后28 d内是否存活,分为存活组(477例)和死亡组(275例),分别检测PCT、乳酸水平和计算PIRO评分分值,并根据不同PIRO评分分组比较PCT、乳酸的变化趋势,建立ROC曲线,观察标记物、PIRO评分单独及联合后对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结果 脓毒症合并MODS组或死亡组PCT、乳酸水平和PIRO评分明显高于无MODS组和生存组,PIRO评分分值越高,乳酸和PCT越高,呈明显正相关,乳酸联合PIRO评分ROC曲线下面积(AUCs)为0.906,显著高于PCT (0.716)、乳酸(0.851)和PIRO评分(0.840)(P均<0.0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CT、乳酸、PIRO评分均进展为MODS的独立影响因子,血乳酸与PIRO评分联合变量预测进展为MODS较单独乳酸和PIRO评分明显增加(P<0.01).结论 血乳酸联合PIRO评分对于脓毒症患者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作者:张向群;刘波;徐爱民;刘禹赓;曾红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心肺复苏中的辨证施治

    猝死是临床上危急的情况.针对猝死直接且有效的医疗手段就是心肺复苏术(CPR),因此提升院内外心肺复苏质量是提高猝死患者复苏成功率的关键.美国每年约36万院外心搏骤停患者,其中非创伤性出院存活率为10.6%[1];《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显示我国每年猝死总人数高达54.4万例,位居全球各国之首[2],院内外心搏骤停患者生存率仅为1%左右.因此,我国心肺复苏的现状不容乐观,亟待进一步提高.

    作者:李晨;徐军;朱华栋;于学忠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海蜇蜇伤研究进展

    海蜇(jellyfish)为海生的腔肠动物,隶属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目,根口水母科,海蜇属.通常指包括海蜇属在内的大型水母,被人类认知的水母大约有1000多种,常见水母有:白色霞水母、口冠海蜇、僧帽水母、可食用的海蜇等.每年6~9月份,水母成群出现于沿海海域,此时正是海滨城市旅游的旺季,海蜇蜇伤的机会也在增加.蜇伤后主要引起皮肤的病变,重者累及心肺肾脑等脏器而危及患者生命.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我国海蜇蜇伤近年呈增多趋势,应开展其预防和治疗的相关研究.

    作者:霍书花;徐曙光;苏小云;田英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提高脓毒症中自噬对重要脏器保护效应的认识

    脓毒症(sepsis)是极其复杂、具威胁又难以治疗的临床病症,对其认识由初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逐步完善发展至今的因机体应答失调所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相应的,脓毒症的诊断主要以脏器衰竭评估为基础,其量化指标为平均序贯脏器衰竭评估(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分数升高2分以上.业已明确,成功救治脓毒症的关键是重要脏器功能的保护以及功能失常的纠正.

    作者:吴田田;姚咏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高容量血液滤过在脓毒症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脓毒症是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临床上证实有细菌存在或有高度可疑感染灶.细胞因子的瀑布样反应,导致促炎/抗炎介质之间的失衡,是脓毒症发生发展的主要病理机制之一.脓毒症可进一步发展为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近年来,尽管临床医生尝试多种治疗手段[1-2],严重脓毒症病死率仍达30%~50%[3].

    作者:王力军;余慕明;柴艳芬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急诊选择性重复整复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作用

    桡骨远端骨折是急诊科常见骨科疾病,约占骨科急诊患者的1/6,占全身骨折的6.7% [1-2].骨折的复位优劣对骨折愈合可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手法整复是急诊保守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重要环节.骨折端的良好复位,不仅有利于腕关节功能的恢复,而且可抑制创伤性关节退变的发生[3].在日常急诊治疗中,总会有部分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经首次手法整复后,骨折位置尚未达到理想的复位状态,选择适合的患者重复整复,采用精准的小角度跟进式的补充手法纠正,终可获得良好的骨折复位.

    作者:魏立友;赵刚;张宏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心脏骤停患者恢复自主循环后的优化治疗:来自加拿大心血管协会/加拿大心血管重症监护协会/加拿大心脏病介入协会的联合声明

    近日,加拿大心血管协会(Canadian Cardiovascular Society)/加拿大心血管重症监护协会(Canadian Cardiovascular Critical Care Society)/加拿大心脏病介入协会(Canadian Association of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联合发布了基于GRADE循证医学方法学的优化心脏骤停恢复自主循环(ROSC)后的治疗指南.该指南是继2015年10月至2016年1月欧美关于心脏骤停高级生命支持指南更新之后的又一重磅发布.

    作者:江利冰;蒋守银;张茂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在脓毒症诊断和危险分层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新喋呤(neopterin,Np)在脓毒症早期诊断和危险分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研究纳入于2013年4月至2014年2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急诊科的82例患者并分为两组,分别为非脓毒症组8例、脓毒症组74例.患者入院后24 h内进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Ⅱ评分(APACHEⅡ评分),并检测血浆Np和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分析两组患者血浆中Np水平、PCT水平以及两者与APACHE Ⅱ评分的关系;74例脓毒症患者根据APACHEⅡ评分分为三组:Ⅰ组(评分< 15分,27例),Ⅱ组(评分15-24分,32例),Ⅲ组(评分≥25分,15例),比较各组间血浆Np水平、PCT水平差异,将Np水平分别与血浆PCT水平和APACHEⅡ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脓毒症组血浆Np水平、PCT水平及APACHEⅡ评分较非脓毒症组有所升高(P<0.05);脓毒症组血浆中Np水平、PCT水平随病情严重程度提高逐渐升高(P<0.05);脓毒症组血浆中Np水平与PCT水平、APACHE Ⅱ评分均呈正相关(P<0.01);Np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为0.79,PCT的ROC下面积为0.75,两者均具有较高诊断准确性.结论 新喋呤在脓毒症早期诊断和危险分层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作者:刘君钊;刘铮;刘鸿;卢彩兰;李燕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2016年欧洲创伤与急诊外科协会急性肠系膜缺血指南解读

    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又称“肠系膜血管疾患”、“急性肠缺血综合征”,是临床上少见却极为凶险的一类疾病.在未经系统治疗的情况下,该病能够引起肠道梗阻、坏死,进一步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甚至死亡.

    作者:戴晶;金红旭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奇怪的抽搐-鬼附身?——一例抗GABAb受体脑炎病例讨论

    患者男性,47岁,主因“发作性四肢抽搐伴意识丧失20余天”于2016年8月31日来诊.患者因40 d前有蜱虫叮咬史,故首先就诊于感染科急诊.感染科考虑目前无发热,无呕吐,外院CT未见异常,可以考虑做脊髓脑脊液穿刺检查,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故于2016年9月1日收入神经内科.患者入院前20余天(2016年8月12日)吃饭时突发左手不适,表现左手强直,不能活动,随后出现双上肢屈曲抽搐,呼之不应,无舌咬伤,持续3~4 min后抽搐停止,诉乏力头沉.无发热,无言语不清,未予在意.

    作者:王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冲动是魔鬼——一例颈部外伤病例讨论

    患者男性,22岁,主因“颈部刺伤后7h”于10月16日7:00入院.患者7h前被刀刺伤颈部,刀颈前刺入,刀柄外露,伤口少量出血,患者无咳痰、咳血、呼吸困难等,右下肢肌力及感觉消失.既往体健.查体:T:36.3 ℃,P:69次/min,R:16次/min,BP:122/79 mmHg (1mmHg =0.133 kPa).神清,对答准确,颈前正中偏右,刀柄外露,伤口极少量渗血,周围无气肿,心肺腹未及异常阳性体征,左侧躯体乳头平面以下感觉消失,双上肢感觉、肌力正常,左下肢肌力减退,为Ⅳ级,感觉减退,右侧下肢感觉、肌力消失.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存在.

    作者:翟永志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应用PESI评分管理院前经济舱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研究

    经济舱综合征(economy class syndrome,ECS)是指由于长时间空中飞行,静坐在狭窄而活动受限的空间内,双下肢静脉回流减慢、血流淤滞,从而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TE),又称为机舱性血栓形成.长时间坐车(火车、汽车、马车等)旅行也可以引起DVT和(或)PTE,所以广义的ECS又称为旅行者血栓形成(traveler's thrombosis)[1-2].由于患者是在旅行进程中,如何预测患者死亡风险及预后情况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作者:郭旭昌;管健;张文;朱永;吕华;雷菊蕊;钟光耀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老年性鼻出血的诊治分析

    鼻出血是耳鼻咽喉科为常见的急诊之一[1].它既可单纯由鼻腔血管破裂引起,也可由某些全身性的疾病继发所致.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老年性鼻出血发病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老年人生理机能的变化,使老年性鼻出血的诊断和治疗具有特殊性,而且老年人病情变化快,需要临床医生及时快速的进行处理[2].

    作者:刘艳锋;谢鼎骏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高压氧综合治愈严重足部软组织感染一例

    患者男,64岁,1月前右足磕碰后,出现疼痛、肿胀,伴有发热,体温高39℃,就诊于当地医院,给予抗感染等治疗后,病情无好转,并有所加重,期间出现休克、败血症、严重肾功能不全,随后行血液滤过等治疗,患者病情逐渐好转,无发热,肾功能恢复,但足部破溃一直未愈,随后出院,就诊于长春市中医院,继续给予抗感染治疗,患者再次出现反复高热,且右足局部皮肤化脓破溃加重,为进一步治疗就诊于本院.

    作者:邢宝鹏;王洪;刘惠博;李海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液体正平衡与严重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液体正平衡与严重脓毒症性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市人民医院ICU的90例严重脓毒症AK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严重脓毒症性AKI患者28 d预后情况分组为存活组(n=26)和死亡组(n=64),评价患者液体正平衡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1)两组患者年龄及病情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死亡组容量负荷更高,与存活组相比较,其液体平衡的平均值更高[(1 112.12 ±546.85) mL与(644.69±474.93) mL,P=0.00]、尿量更少[(1 224.07±708.79) mL与(2 032.36±723.53)mL,P=0.00). (2)在ICU治疗期间,早、晚期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replacement therapy,CRRT)组的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晚期CRRT组患者平均每日容量负荷明显高于早期CRRT组患者[(1 178.81 ±397.03) mL与(287.22±433.53) mL,P=0.00],其氧合指数更差[(211.22±42.56)与(169.46±57.40),P=0.04].(3)与严重脓毒症性AKI患者的28 d病死率有关的变量分别为CRRT治疗、氧合指数和液体平衡>500 mL;其中液体平衡> 500 mL是影响严重脓毒症AKI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液体正平衡量越大,患者预后越差;CRRT治疗是影响严重脓毒症AKI患者预后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严重脓毒症性AKI患者有较高的病死率,持续的液体超负荷会导致严重脓毒症AKI患者病死率的增加,早期进行CRRT治疗能够减轻肾衰竭患者的液体潴留,改善组织氧合情况.

    作者:李燕玲;杨智;苏伟;周慧;杨自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血清sCD163对卒中相关性肺炎早期诊断的研究

    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 associated pneumonia,SAP)是指原无肺部感染的卒中患者羅患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炎症,为卒中发生后的7d内所并发的下呼吸道感染,是卒中后急性期首要的死亡原因[1-3].

    作者:朱伟东;张赟华;马黄钢;张茂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难以琢磨的腹痛——一例克罗恩病病例讨论

    患者女,19岁,主因“间断腹痛1个月,加重2d”于2016年9月19日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自诉疼痛位置不定,主要为右下腹及脐周胀痛,偶伴恶心,无呕吐,于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门诊就诊,完善腹部超声未见明显异常,妇科超声提示少量盆腔积液,予对症处理,腹痛症状间断缓解.

    作者:张素巧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ICU机械通气患者气管切开时机的选择

    目的 评估气管切开时机对ICU长期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ICU 94例长期机械通气患者,根据气管切开时间分为两组:早期组(A组)定义为气管切开距气管插管的时间≤7 d,晚期组(B组)为>7d.比较两组患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总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和病死率,对气管切开距气管插管的时间与机械通气时间及入住ICU时间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早期气管切开组较晚期气管切开组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及VAP发生率明显下降(均P<0.05),两组患者总住院时间及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气切时间与机械通气时间和入住ICU时间均有显著相关性(均P<0.05).结论 早期气管切开可以缩短ICU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和降低VAP发生率.

    作者:赵秀宝;王勇强;张会云;姚芳超;王兵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主管:急诊医学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