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敏C反应蛋白在预测药物治疗急性阑尾炎疗效中的作用

陈军;范国峰

关键词:
摘要:急性阑尾炎是普通外科和急诊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毫无疑问,急性阑尾炎的一线治疗仍是阑尾切除术.但是近期临床研究提示,药物治疗无并发症的单纯性阑尾炎可能是安全有效的,同时具有并发症少、费用低等优点[1-2].本临床研究进一步探讨抗生素药物治疗对急性阑尾炎的疗效,明确hs-CRP预测药物治疗失败的佳截断值.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心脏骤停后应用目标性体温管理的加拿大联合指南

    目标性体温管理(targeted temperature management,TTM)以前称为治疗性低温、保护性低温(在中国通常称为亚低温治疗),2002年以来已经成为心脏骤停复苏后治疗的重要内容.加拿大急诊医师协会在2006年发布了相应的指南,2015年联合加拿大危重病医学会、神经重症学会、危重病研究协作组联合更新了指南.目的是为临床医师提供基于询证医学的专家建议,这是在综合已有研究的结果、加拿大的价值观、加拿大的卫生体系及应用TTM的临床情形基础上形成.具体内容如下.

    作者:蒋守银;张茂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国际复苏联合会和美国心脏学会关于心脏骤停后体温管理的建议

    轻度低温治疗(32 ~34℃)被推荐用于心肺复苏后仍然昏迷的患者已有十多年.新近有研究发现33℃和36℃低温的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国际复苏联合会高级生命支持工作组进行了系统评价,以回答3个问题:(1)对于心肺复苏后昏迷的患者,需要应用轻度低温治疗还是目标性体温管理?(2)如果需要使用,理想的开始时机是什么?(3)理想的持续时间为多久?

    作者:蒋守银;张茂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2015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指南更新的解读

    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在2015年10月中旬公布了《2015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以下简称《指南更新》).与2010年指南不同,新版指南主要针对具备充分科学研究和富有争议的主题进行评估审核.与大家的预期一样,新版指南并未在复苏的技术层面有更多突破性的更新,而是在相关系统的构建和具体技术的细化等方面进行了修正和补充.下面将从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术(CPR)、人工CPR与机械CPR及亚低温治疗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作者:唐子人;赵燊;唐万春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心肺脑复苏临床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

    心肺脑复苏包括了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三大重要器官,任一脏器的结构或功能的损害均可能导致不可逆的死亡结局.由于心肺脑复苏的临床研究受到伦理学的限制,动物实验又很难模拟出真实的心脏骤停的疾病模型,而且猝死瞬间发生,相关因素错综复杂,使得这一领域研究的进展相对缓慢.2015版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颁布,使全球医生的目光再次聚焦在这一涉及拯救生命的专业技术领域.指南包含的内容既有现代科技成果的临床应用,也有普通市民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技能.

    作者:魏红艳;廖晓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10例羊水栓塞成功救治临床分析

    羊水栓塞(amniotic fluid embolism,AFE)是产科凶险的急症之一,是指在分娩过程中羊水突然进入母体血循环引起急性肺栓塞、过敏性体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肾衰竭等一系列病理改变的严重分娩并发症[1].羊水栓塞分为急性和迟发性,急性羊水栓塞多在发病几分钟或3h内死于肺栓塞、肺动脉高压、心功能衰竭;迟发性羊水栓塞因缺乏急性羊水栓塞的典型临床表现,更易导致误诊误治.近年来,随着临床医生对羊水栓塞的重视及诊疗技术与水平的提高,该病的病死率明显下降,丽水学院医学与健康学院妇产科2000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救治羊水栓塞病例10例,所有患者全部抢救成功,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周赞华;季红薇;金卓杏;陈晓方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超敏C反应蛋白在预测药物治疗急性阑尾炎疗效中的作用

    急性阑尾炎是普通外科和急诊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毫无疑问,急性阑尾炎的一线治疗仍是阑尾切除术.但是近期临床研究提示,药物治疗无并发症的单纯性阑尾炎可能是安全有效的,同时具有并发症少、费用低等优点[1-2].本临床研究进一步探讨抗生素药物治疗对急性阑尾炎的疗效,明确hs-CRP预测药物治疗失败的佳截断值.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陈军;范国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七氟醚对心脏骤停大鼠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

    目的 观察吸入性麻醉药七氟醚对心肺复苏后大鼠心肌保护的作用.方法 窒息法建立心脏骤停模型.3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七氟醚组、对照组,假手术组仅予麻醉及气管插管,七氟醚组在心肺复苏时即予以1小肺泡有效浓度(minimum alveolar concentration,MAC)七氟醚吸入,对照组进行常规心肺复苏.每组半数大鼠在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4h及24 h行心脏超声测定心功能.每组剩余大鼠ROSC后4h取材、提取线粒体,分光光度计法评估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开放程度,Western blot法测定胞质中细胞色素C的表达.结果 ROSC后大鼠舒张期左室后壁明显增厚(LVPWd)、心输出量(CO)明显下降.ROSC后4h七氟醚组LVPWd增厚程度(mm)较对照组减轻(1.95±0.14) vs.(2.32±0.34),P<0.05;心输出量(mL/min)高于对照组(46.94±3.61) vs.(38.77±6.63),P<0.05;加入氯化钙诱发线粒体肿胀,七氟醚组吸光度下降程度较对照组减轻(0.048 ±0.007) vs.(0.069 ±0.011),P<0.01.心肺复苏后细胞色素C在胞质表达明显增多,七氟醚组胞质中细胞色素C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少(1.02±0.22) vs.(1.59±0.31),P<0.05.结论 七氟醚可以改善复苏后心功能不全,下调MPTP开放,减少细胞色素C向胞质的释放.

    作者:李恒杰;魏红艳;邓宇斌;李芳;卢远征;胡春林;李欣;廖晓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县市级医院急诊医学科的地位和作为

    急诊医学是以对急性伤病作出及时判断,评估其危险情况,并进行针对性地处置以避免进一步恶化或死亡,并为其他专科进一步救治创造有利条件的临床专门学科,也包括突发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1].在县域龙头医院,急救医学是区域群众医疗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县级综合性医院急诊医学建设无论是对医院本身还是区域医疗体系建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袁海鸿;李子龙;汪正权;宋斌;陈立庭;方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从Basic开始谈急诊医学生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

    与专科医生相比,急诊医生面临着太多的不确定性,诸如患者病情的不确定性、患者经济状态的不确定性、患者就诊时间的不确定性等,专业的特点决定了成为合格的急诊医生必须具备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面临着诸多的急危重症患者,明确的诊断、及时的治疗需要基于长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急诊专业能考验医生的应变能力、基础知识和综合判断能力.

    作者:米玉红;刘潇潇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又到春暖花开时

    又是一个绚丽多彩、繁花似锦的春天!今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深入人心,中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医改也到了克难攻坚的关键阶段.中国的急诊医学事业面临发展提高的大好历史机遇,我们从事急诊医学的专业人员,面对新机遇,应该创新思维,不能被传统的经验束缚住创新的思想,用创新引领发展,全面推进中国急诊医学学科的大发展.

    作者:王建安;马岳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血栓性微血管病患者肾动脉阻力指数与肾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血栓性微血管病(TMA)患者肾动脉阻力指数(RRI)与肾功能的相关性,为患者急性肾损伤(AKI)可预见性的诊断、处理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2014年8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46例TMA患者为研究对象,于入院当日测量患者右肾小叶间动脉的RRI并记录血清肌酐(SCR)及肾小球滤过率(GFR)数值,按照2012年“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指南中A KI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AKI组和非AKI组,比较组间差异,分析RRI对AKI的诊断意义及RRI与SCR、GFR的相关性.所有患者在肾损伤重时再次测量RRI(RRI*),记录此时的SCR(SCRmax)与GFR(GFRmin),计算△RRI(RRI*-RRI)、△SCR(SCRmax-SCR)、△GFR(GFR-GFRmin),并将治疗期间达到A KI诊断标准的36患者进一步分为KDIGO-1期、KDIGO-2期及KDIGO-3期3个组,比较RRI*组间差异,分析△RRI与△SCR、△GFR的相关性.结果 入院时以RRI >0.7来诊断AKI,敏感度为92.3%,特异度为80.1%.患者入院及肾损伤严重时的RRI与同时期的SCR显著正相关(r1=0.709,P<0.01;r2=0.675,P<0.01),与GFR显著负相关(r1=-0.728,P<0.01;r2=-0.709,P<0.01).3组AKI患者R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979,P=0.001),但△R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34,P=0.537);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3组A KI患者的△RRI与ASCR、△GFR之间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 监测TMA患者的RRI有助于A KI的诊断并能评价肾损伤程度,但不能准确反映肾损伤的变化趋势.

    作者:高爽;马帅;张放;郭树彬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空气污染急性健康效应对急诊科组织管理的影响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空气污染问题不断加剧,严霞危害着人体健康,是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等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与人群发病率和病死率有着密切联系[1-5].空气污染的急性健康效应影响着全人群,同时其负面的健康效应(如发病和死亡)引起医院急诊科就诊人次的明显增多.当空气污染严重时,医院急诊科接纳病患负荷的增加量不容小觑.在对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如群体中毒或灾难造成的批量伤员,医疗机构启动预设的应急预案以满足激增的急救需求,提升救援效率.然而,有关空气污染急性健康效应造成的公共卫生事件尚未得到足够的关注.本文以我国空气污染的人群急性健康效应为出发点,并从空气污染作为公共卫生事件的角度,对急诊科组织管理策略提出新的思路.

    作者:刘昌景;黄飞;聂时南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体外循环下行肺动脉切开取栓术在超声动态监视下成功抢救1例急性巨大块肺栓塞

    1 资料与方法患者男性,39岁,因胸闷间断发作,呼吸困难4d收入院.患者25 d前患者曾因左侧股骨颈骨折于外院行柯氏钉固定手术治疗.查体:T36.9℃;P 115次/min;R 18次/min;BP 120/86 mmHg(1 mmHg =0.133 kPa),半卧位,呼吸急促,口唇发绀,指甲黏膜青紫,心率115次/min;两肺呼吸音粗.影像学检查:(1)急查床旁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显示,右心增大,由下腔静脉向右房内延伸不规则长条形血栓,随心脏舒缩摆动,主肺动脉远端内及左、右肺动脉近段可见血栓,三尖瓣中度反流,根据三尖瓣反流法估测肺动脉收缩压为55 mmHg,中度肺动脉高压,主肺动脉及其分支增宽.(2)双下肢静脉彩超示,左下肢胫后静脉及肌间静脉血栓.(3)急查CT肺动脉造影(CTPA)示,双侧肺动脉主干及部分分支充盈缺损,符合肺动脉栓塞(图1、图2).

    作者:何小梅;王军;郭学佳;张会军;张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短时程复合亚低温改善长时间室颤家猪复苏预后的研究

    目的 比较短时程亚低温对长时间室颤家猪短期复苏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取体质量34~ 36 kg左右健康雄性种猪14头,通过右心室致颤电极诱发室颤并维持11 min,之后采取人工胸外按压及球囊面罩通气,按压通气比为30:2,每2 min轮换操作者.复苏6 min后给予120 J双向波除颤,若未能获得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继续给予心肺复苏及必要时电除颤.连续复苏12 min仍无ROSC认为复苏失败.对ROSC家猪,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常温组(normothermia group,NT)及复合降温组(combined hypothermia group,CH).CH组立即给予4℃生理盐水静脉输注并联合体表物理降温,在120 min内将核心体温降至32 ~ 34℃并维持2h后主动复温,2h将体温升至基础体温水平.记录两组家猪致颤前基础状态下血流动力学、血气及乳酸.记录ROSC后心输出量、心率、核心体温变化.每24h评估动物神经功能直至观察终点.组间比较采用Fisher检验或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两组动物基础状态下体质量、平均动脉压、心输出量、Ph、呼气末二氧化碳水平、血乳酸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复苏过程中,两组动物在总复苏时间、首次除颤成功率、ROSC比例、首次除颤ROSC比例、总除颤次数及肾上腺素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时间上,CH组明显长于NT组[(96.00±0.00) h vs.(49.71 ±43.65)h,P=0.031],同时NT组96 h生存率亦高于N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方面,CH组在复苏后96 h内各时间段均优于N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即使2h短时程的亚低温,也可以明显改善11 min室颤家猪的短期复苏预后.

    作者:李恒;杨正飞;黄子通;李永勤;余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优势手接触胸壁对高仿真模型人胸外按压质量的影响

    目的 应用智能高仿真模型人的实时反馈系统研究优势手接触胸壁对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胸外按压质量的影响.方法 研究纳入228名武汉大学2013级临床医专业研究生,完成相同的心肺复苏课程学习.模拟抢救一位中年男性院外发生心脏骤停的情景,要求学生在高仿真模型人SimMan Essential上完成5个循环完整的成人单人徒手心肺复苏.依据学生的优势手与实际按压中的接触胸壁用手分为非优势手组(non-dominant hand,NH)和优势手组(dominant hand,DH).将两组学生的胸外按压质量(按压频率、深度及回弹情况)运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的整体按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按压频率的区间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DH组达到正确按压频率(> 100次/min)的比例显著高于NH组(97% vs.92%,P=0.002).两组的按压深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DH组(44±8)mmvs.NH组(43 ±8) mm,P=0.001;并且在NH组中,第5个循环的按压深度明显下降,为(41±8)mm,分别与第1个循环(44 ±7) mm,笫2个循环(43±7) mm及第3个循环(43 ±8) mm的按压深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学生整体CPR按压回弹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NH组中充分回弹(100%)的比例较DH组多(85% vs.79%,P<0.05).结论 医学生使用优势手接触胸壁进行胸外按压时,可以获得相对较高质量的CPR,主要体现在具有更快胸外按压频率的趋势以及更深的胸外按压深度,同时能够延缓疲劳的出现.

    作者:江山;江城;赵剡;徐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祈福中国急诊

    新年的钟声再次敲响,中国急诊人踏入崭新的一年.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分会向奋战在临床的广大急诊医务工作者致敬.你们辛苦了!受《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之托,在这个继往开来、辞旧迎新的日子,与大家聊聊理想、谈谈家常、展望急诊新时代.无论何时,这个世界属于年轻的一代.中国急诊有着而立之年的锐气,年轻队伍的体魄,以及思维复兴的源动力.这一代急诊人能够感受并参与中国急诊的发展和壮大,可以说无比幸运.这是历史给予我们的极其珍贵的礼物.

    作者:于学忠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及核因子-κB在急性胰腺炎中的共同作用

    目的 急性胰腺炎(AP)作为一种常见的急腹症,以其发病急、进展快,常伴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而闻名并引起中外学者对其治疗措施的广泛探讨.随着重症监护措施的改进,其治疗效果有所改善,但并发症率及病死率仍较高.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复杂,尚存在很多争议.近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及核因子-κB (NF-κB)对急性胰腺炎过程中的调控机制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并有可能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就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及核因子-κB与急性胰腺炎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吴禹岑;刘岩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急诊行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探讨

    目的 分析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型)患者急诊行外科手术治疗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期对临床进一步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09年1月至2015年6月197例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型)并急诊行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对术前、术中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从而筛选出易致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组197例患者死亡23例,病死率为11.68%.通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冠心病病史、二次开胸止血、左室射血分数≤50%,转运时间≥180 min,阻断时间≥120 min,肌酐≥130 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患者术前肾功能衰竭(肌酐≥130 μmol/L),术中阻断时间≥120 min与术后早期死亡高度相关.结论 主动脉夹层患者手术风险很大,术前需全面评估患者全身情况及各项指标,术中操作温柔仔细迅速,缩短术中阻断时间,尽早完成手术,围手术期积极采取各项措施,提高外科于术治疗的安全,降低早期患者死亡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张明明;伊力哈木江·克尤木;吴元元;木拉提·阿布都热合曼;李俊红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耐受性与安全性

    肠内营养(EN)是有肠道功能的重症患者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具有预防黏膜萎缩、维持肠道结构完整性及提高免疫力等优点.指南推荐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高剂量儿茶酚胺类药物可降低EN的耐受性,应停止EN.脓毒症休克时内脏灌注减少,不同的血管活性药物对内脏灌注的影响也有差异,既可增加灌注也可减少灌注.胃肠灌注不足时给予EN可增加临床罕见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本文总结了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重症患者EN的耐受性和安全性,从而为EN的早期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于娣;龙玲;赵鹤龄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心肺复苏中自主循环恢复预测及识别方法研究进展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心搏骤停时常用的抢救方法.2010年CPR指南强调高质量胸外按压,建议除颤后继续按压2 min后再判断循环以减少按压中断时间.然而,临床中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多发生在按压过程中,此时持续按压不利于自主循环稳定.因此在CPR中识别ROSC十分重要.目前临床上可用于CPR中ROSC的预测和识别方法包括:触及脉搏搏动、波幅谱面积、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冠脉灌注压、中心静脉氧饱和度、胸外按压分数、局部脑氧饱和度、光学容积描记图、结膜氧张力、经胸阻抗容积描记术及超声心动图.本文对以上CPR过程中ROSC预测及识别方法做一综述.

    作者:李晨;徐军;刘小禾;柴艳芬;于学忠 刊期: 2016年第01期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主管:急诊医学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