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高尿酸血症与糖尿病前期及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研究

李尚娥;方毅;郭庆玲

关键词:老年, 高尿酸血症, 糖尿病前期, 胰岛素抵抗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高尿酸血症与糖尿病前期以及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方法:84例高尿酸血症糖尿病前期老年患者作为观察组,64例血尿酸水平正常糖尿病前期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并将观察组根据血糖水平再次分为空腹血糖受损组(A组,n=48)与糖耐量异常组(B组,n=36),分别检测所有患者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糖耐量试验,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在各组之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血尿酸、FPG、HOMA-I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ISI则显著低于对照组;A组患者血尿酸、FPG、2hPG、FINS、HOMA-IR均显著高于B组,而IFG组ISI则显著低于B组;观察组血尿酸水平与FPG、2hPG、FINS均呈显著正相关,而血尿酸水平与ISI则呈显著负相关。结论:HUA患者较容易合并IFG及IGT,且胰岛素抵抗状态与HUA有密切关系,良好的控制血尿酸水平将对PMD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食管管状胃侧侧吻合术在食管癌手术手术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食管管状胃侧侧吻合术在食管癌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4年3月~2015年6月在我院手术的食管癌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其手术方法,分为传统手术组(40例)和管状胃侧侧吻合术组(40例)。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肺功能、生活质量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别;两组患者手术前6MWT、FVC和FEV1等肺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别,手术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手术前升高,且管状胃组高于传统手术组;手术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无明显差别,手术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均较手术前增高,且管状胃组增高更明显;管状胃组吻合口瘘和胃排空障碍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两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狭窄和胸胃瘘发生率无明显差别。结论:食管管状胃侧侧吻合术在食管癌手术中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可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马振东;谭广俊;冯顶威;蒋士广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联合应用利福喷丁与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治疗难治性肺结核86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利福喷丁与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治疗难治性肺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难治性肺结核患者8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试验组患者给予利福喷丁与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联合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链霉素、异烟肼和利福平三药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患者疗后总有效率高达97.7%,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6%,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联合应用利福喷丁与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治疗难治性肺结核,治疗效果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林日暇;冯伯荣;林昌锋;徐颖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合并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探讨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合并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144例IM患儿的临床资料。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测定采用速度法,血清C反应蛋白(CRP)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白细胞计数(WBC)测定采用电阻抗法,肝脏肿大采用肝脏B超判断,CD4+细胞计数、CD8+细胞计数、CD4+细胞/CD8+细胞比值测定采用流式细胞仪法。结果:①144例IM患儿,其中75例患儿血清ALT大于其参考区间上限(45U/L),占比52.08%。②血清ALT异常的75例IM患儿,45U/L<血清ALT<90U/L共31例(41.33%),90U/L≤血清ALT<200U/L共29例(38.67%),血清ALT≥200U/L共15例(20.00%)。144例IM患儿肝损害发生率为30.56%(44/144)。③肝损害患儿组与非肝损害患儿组性别、血清CRP相比差异无显著性,肝损害患儿组年龄、WBC、肝脏肿大阳性率、CD8+细胞计数显著高于非肝损害患儿组,CD4+细胞计数、CD4+细胞/CD8+细胞比值显著低于非肝损害患儿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IM患儿肝损害与患儿年龄、WBC、肝脏肿大、CD8+细胞计数、CD4+细胞计数、CD4+细胞/CD8+细胞比值等指标相关。

    作者:傅英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正中小切口减压结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观察正中小切口减压结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以2014年3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其治疗方式小切口组(52例)和开放手术组(48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相关指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小切口组患者肌肉剥离长度明显较开放手术组短,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明显较开放手术组少,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别;两组患者手术前椎体前缘压缩度、后凸Cobb's角、VAS和ODI得分无明显差别,手术后两组椎体前缘压缩度和后凸Cobb's角较术前均明显改善,且小切口组改善更为明显;手术后1个月和6个月随访结果显示两组患者VAS和ODI得分均较手术前降低,且小切口组的得分均低于开放手术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小切口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开放手术组,两组患者神经根损伤和二次骨折发生率无明显差别。结论:正中小切口减压结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胸腰椎骨折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相关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马明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超声介入联合胆道镜对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超声介入联合胆道镜对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2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6例;观察组采用超声介入联合胆道镜取石术治疗;对照组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情况、症状改善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胃动素(MTL)、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治疗费用、体温恢复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治疗后MTL水平显著升高,VIP水平显著降低;观察组治疗后MTL显著高于对照组,VI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35%)显著低于对照组(1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介入联合胆道镜取石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疗效确切,能显著改善患者胃肠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李勇;常青;刘智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不同手术方式子宫肌瘤切除术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研究

    目的:观察不同手术方式子宫肌瘤切除术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子宫肌瘤切除术的120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其中经腹腔镜切除者65例,采用开腹切除者55例,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为期1年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一般情况、术后妊娠结局以及术后子宫瘢痕愈合、盆腔粘连情况。结果:腹腔镜组患者出血量(86.28±8.86)ml,明显较开腹组少,住院时间为(4.21±1.05)天,明显较开腹组短,而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别;两组患者术后发生盆腔粘连的情况存在显著差异:开腹组患者术后发生中、重度盆腔粘连的例数明显多于腹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患者术后自然妊娠率无明显差别,两组自然妊娠的患者中,流产、早产、正常分娩和剖宫产的例数无明显差别。结论:虽然不同的手术方式对妊娠结局无明显影响,但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创伤较开腹手术小,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且降低术后盆腔粘连的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晓丽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颈椎板成型术在颈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观察颈椎板成型术在颈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4年6月~2015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颈椎管狭窄症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其治疗方式分为微创颈椎板成型术组(55例)和颈后路单开门术(50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手术前后JOA评分、轴性症状发生率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颈椎板成型术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较颈后路单开门术组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手术前的JOA评分无明显差别,治疗后,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均较治疗前增高,且颈椎板成型术组增高更明显;颈椎板成型术组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颈后路单开门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手术前生活质量得分无明显差别,手术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均较手术前增高,且颈椎板成型术组增高更明显。结论:颈椎板成型术在颈椎管狭窄症中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蔡佳;努尔买买提·阿木提;吴潇;张玉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早期手术干预对急性重症胆管炎预后的影响

    目的:分析不同手术时机治疗急性重症胆管炎的疗效差异,为早期手术干预此类患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接诊的80例急性重症胆管炎患者资料进行研究,根据手术治疗时机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0例患者,均为入院8h内行手术治疗,对照组40例患者,在入院8h后进行手术,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术后24h血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胆汁引流量、APACHE-Ⅱ评分以及预后情况。结果:①察组术后24h胆汁引流量、血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APACHE-Ⅱ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发生功能能障碍器官个数与住院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施行手术有助于改善急性重症胆管炎的预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袁庆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武汉市某医疗联合体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效果研究

    目的:从配备和使用情况分析医疗联合体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效果。方法:对武汉市某三甲医院及其直管的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家由政府管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现场调查,搜集医疗机构2011年~2013年药品配备、使用数据,抽取了1043张有效医生处方;对医联体管理者、医生和药师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对数据使用描述性分析、χ2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不同机构间的基药制度实施效果。结果:2013年直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药品种配备比例、品规配备比例,相对于2011年的增长分别为41.2%和37.8%;高于非直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1.7%和-0.1%。2013年该三甲医院和其直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药物出库金额比例相对于2011年涨幅较大,分别为63%和35%,而非直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增长了10%。由三甲医院下派的医生门诊病例处方基本药物品种使用比例分别高于社区医生、医院医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下派医生门诊病例处方含基本药物的病例比例高于医院医生,且差异有统计意义。结论:医疗联合体模式利于促进医院医生用药习惯改变,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补偿机制不健全、低价基本药物供应和质量无保障是目前医疗联合体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作者:谭全晟;董瑞琪;王全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6月~2016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12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61例,对照组患者口服胺碘酮片200mg/次,3次/d;联合治疗组给予胺碘酮片和美托洛尔片,起始剂量为口服12.5mg/次,2次/d,随后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1%,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率[(71.7±8.7)、(63.6±7.3)次/min]和QTd[(49.7±15.3)、(42.5±15.6)ms]均明显减少,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的室性早搏次数[(1832.3±532.6)次]、房性早搏[(359.3±177.6)次]和交界性早搏次数[(433.1±163.2)次]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美托洛尔联合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效果优于单药治疗,建议临床推广。

    作者:楚轶;卢少平;程锦;凡学龙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外伤性颅骨缺损患者外科治疗后并发症状况研究

    目的:探讨外伤性颅骨缺损患者外科治疗后并发症情况,并分析,为临床的进一步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10月~2014年05月期间收治的80例外伤性颅骨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颅骨修补术,比较接受不同材料颅骨修补术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并进一步比较不同年龄和不同缺损面积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关系。结果:术后中青年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4%低于老年组患者53.9%;缺损面积>40cm2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4.1%高于缺损面积≤40cm2患者17.4%;三维钛网修补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0.2%,低于二维钛网修补组患者55.0%和自体颅骨修补组患者45.0%。结论:中青年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老年组患者;颅骨缺损面积越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越高;应用三维钛网作为修补材料,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二维钛网修补术和自体颅骨修补术。

    作者:孙健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特重度烧伤患者凝血功能动态变化特点及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特重度烧伤患者凝血功能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对患者预后可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特重度以上烧伤患者60例,根据患者治疗结局分为存活组(57例)和死亡组(3例),观察两种患者在入院15d内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变化情况。结果:死亡组在住院3d、5d、9d、11d、13d,15d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住院5d、9d、11d、13d,15d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存活组在入院后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开始上升,至入院5d达到高峰后开始下降,至第15d始终处于下降状态;死亡组在入院后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同样上升,并至第5d达到高值后开始下降,但在第9d又开始上升,至11d达到高值开始下降,至15d一直处于下降状态。结论:凝血功能异常严重的患者更容易出现病情恶化甚至死亡,而死亡较常集中在入院后3~5d以及9~11d。

    作者:范荣辉;朱秀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复杂胫骨骨折疗效对比

    目的:探讨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复杂胫骨骨折疗效对比。方法:将74例我院收治的复杂胫骨骨折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7例。研究组采用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开始负重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内翻角(TPA)、后倾角(PSA)显著低于对照组,膝关节活动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Rasmussen分级显著优于对照组,经秩和检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关节强直、延迟愈合、膝内翻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膝关节不稳、不愈合、切口感染、骨坏死的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复杂胫骨骨折的疗效优于锁定钢板内固定术,且能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魏志强;安志良;费林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显微外科技术联合外固定支架在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技术联合外固定支架在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1年1月~2016年1月选择在我院诊治的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60例,根据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在术后给予外固定支架治疗,观察两组预后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观察组术后1个月的切口感染、骨髓炎、植入物疼痛、肌腱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所有并发症都对症处理后好转。观察组术后1个月跟骨Bohler角和Gissane角分别为30.59±4.33°和121.49±6.49°,而对照组分别为25.33±3.42°和125.39±7.13°,在组内与组间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1个月的优良率分别为93.3%和70.0%,观察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显微外科技术联合外固定支架在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中的应用能促进Bohler角和Gissane角的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整体预后疗效,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博;张林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两社区老年人糖脂代谢差异性研究

    目的:本研究对长沙市老城区、城乡结合部两个社区310名合适年龄的老年人的高血糖、高脂血症状况进行总结分析,旨在为本地区乃至各地城乡结合部的60周岁以上居民慢性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对一个城乡结合部社区后湖社区,一个老城区社区学堂坡社区老年人分别进行体检。后湖社区153例,学堂坡城区157例,获得两社区老年人各体检项目的结果并进行统计及对比分析,从中发现老年人中糖脂代谢水平差异,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结果:学堂坡社区老年人在高脂血症患病率低于后湖社区老年人,在高血糖方面两社区无明显区别。总体上看两个社区脂代谢异常的发生率较高。结论:后湖社区代表的郊区老年人糖脂代谢异常的发生率要高于学堂坡社区代表的城区老年人,故要密切关注郊区老年人的糖脂代谢状况并提出合理改善的建议。

    作者:朱星鑫;易加祎;黄炀;邓苏珂;向艳莲;于才红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荧光素钠引导的肿瘤切除术对脑胶质瘤的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荧光素钠引导切除脑胶质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脑胶质瘤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显微外科肿瘤切除的方法进行手术,观察组采用荧光素钠引导肿瘤切除的方法进行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手术前后的KPS评分和手术之后的追踪随访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肿瘤全切例数多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手术后的KPS评分均好于手术前,且手术后观察组患者的KPS评分好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荧光素钠引导的肿瘤切除术可以显著提高脑胶质瘤的全切率,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并有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对促进患者的生命健康、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何昊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螺旋CT定性诊断肺磨玻璃结节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螺旋CT定性诊断肺磨玻璃结节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经病理证实的118例肺磨玻璃结节患者的螺旋CT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螺旋CT对肺磨玻璃结节的诊断符合率,同时对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磨玻璃结节的螺旋CT征象进行比较。结果:118例患者中,113例螺旋CT诊断和病理结果相符,准确率为95.76%(113/118)。其中良性符合率为97.92%(47/48),恶性符合率为94.29%(66/70);随着肺磨玻璃结节恶性程度越来越高,病灶越来越不规则,分叶、毛刺、胸膜凹陷、空泡征增多,边缘不清楚增多,不同病理类型肺部磨玻璃结节CT征象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恶性组病灶明显大于良性组,且随着恶性程度越来越高,肺部磨玻璃结节病灶呈明显增大趋势;炎症、AAH与AIS实性成分均为0,IAC实性成分明显大于MIA。结论:螺旋CT对于肺磨玻璃结节的定性诊断率较高,同时对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磨玻璃结节具有较高的鉴别价值,对于术前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蔡榆;盛伟华;李烨;奚月凤;邱志富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血清巨噬细胞炎性蛋白-2在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诊断中临床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血清MIP-2、IL-6及CRP水平对心衰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87例在我院接受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2例合并肺部感染列为观察组,45例单纯患有心力衰竭的患者划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MIP-2及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升高,血清中MIP-2、CRP水平随之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IV级患者血清中IL-6水平明显高于II级和III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显示,当MIP-2取值62.01pg/mL时对心衰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诊断敏感性为90.48%,特异性88.89%,诊断价值优于IL-6及CRP。结论:MIP-2、IL-6及CRP可作为对心衰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诊断指标,其中以MIP-2的诊断价值较高,对心衰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研究价值。

    作者:李静;梅冬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不同年龄段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的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的预后。方法:选取行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按照不同年龄段分为中青年组(<60岁)和老年组(≥60岁)各60例,对其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介入治疗前梗死相关动脉(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组患者多支冠脉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青年组手术并发症,住院天数及心功能恢复情况均优于老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青年组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老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青年组术后1年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老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青年组病死率和老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优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及时进行介入治疗,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同样也能有利于预后恢复。

    作者:王蕊;张文勇;王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手术早期NSCLC的效果分析

    目的:观察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对早期NSCLC的手术效果。方法:以2014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早期NSCLC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接受胸腔镜手术者42例,接受开胸手术者48例。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肺功能、生活质量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胸腔镜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和住院时间均少于开胸组,而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别;手术前两组患者的6MWT、FVC、FEV1、FEV1/FVC、MMEF和PEF无明显差异,手术后,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增高,而胸腔镜组变化更为明显;手术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分和各维度得分无明显差别,经过手术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均有所提高,胸腔镜组提高更为明显;胸腔镜组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较开胸组低,而两组患者持续肺漏气、喉返神经损伤和慢性疼痛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别。结论: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对早期NSCLC患者有较好的手术效果,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高巍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湖南省教育厅

主办:湖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