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抗敏止痒液的质量研究

周顺;刘丰贤

关键词:抗敏止痒液, 质量标准, 薄层色谱, 高效液相色谱
摘要:目的:研究抗敏止痒液的质量控制标准.方法:采用TLC法对抗敏止痒液中千里光、苦参、大黄等进行定性鉴别,采用HPLC法测定制剂中绿原酸的含量.结果:千里光、苦参、大黄的薄层色谱鉴别专属性强;绿原酸的线性范围为2μg ~ 12μg,r=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8%,RSD<2.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灵敏、重现性好,可作为抗敏止痒液的质量控制标准.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掌浅弓的应用解剖研究

    目的:研究掌浅弓的形态学特征,为临床手部血管修复,吻合或断掌再植时修复掌浅弓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28具成人尸体的56例手进行层次解剖,充分暴露掌浅弓,观察其类型、形状、对称性及分支.结果:掌浅弓分4型即尺动脉型、桡尺动脉型、正中尺动脉型、尺动脉掌深弓分支型;桡尺动脉型为多见.掌浅弓有4种形状,即弧线形、单弓形、不完全形、鞍形.弧线形与单弓形多见,不完全型、鞍型较少见.掌浅弓左右两侧对称性多见,占59.3%.掌浅弓的分支有3~6条,45例发出小指尺掌侧固有动脉,占80.5%.21例小指尺掌侧固有动脉与第3指掌侧总动脉共干,占37.5%.30例发出3条指掌恻总动脉,占53.6%.22例发出4条指掌侧总动脉,占39.3%.结论:临床手外科手掌损伤修复重建掌浅弓时应充分注意掌浅弓的分型、形状、对称性和分支.

    作者:曹交欢;王浩;王胜;梁聪;袁立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加速康复外科治疗在老年急诊胆囊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FTS)治疗在老年急诊胆囊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4例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FTS组29例和对照组25例.FTS组入院即贯彻FTS理念,术前禁食水6h,不留置胃管和尿管,手术顺利及局部炎症渗出较轻者不留置腹腔引流管,术后早期(12h左右)指导患者进清淡流质和下床活动等.结果:两组患者均治愈,未发生胆漏、黄疸、腹腔出血及腹腔感染等并发症;FTS组开始进食、下床活动、排气、术后输液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结论:FTS应用有利于降低老年患者对手术的应激反应,缩短住院天数,加速康复.

    作者:丁燕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紫花牡荆素对卵巢癌OVCAR-3细胞系肿瘤球形成的影响

    目的:研究紫花牡荆素(casticin,CAS)是否抑制卵巢癌OVCAR-3细胞系肿瘤球形成能力.方法:肿瘤球形成法检测不同浓度CAS(1.0、3.0、10.0 μmol/L)对OVCAR-3细胞系肿瘤球形成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分析探讨CAS影响OVCAR-3细胞系肿瘤球形成机制是否涉及其下调干细胞标志物CD44蛋白表达.结果:CAS以浓度依赖方式抑制OVCAR-3细胞系肿瘤球形成能力.与亲本细胞相比,OVCAR-3细胞系球形成细胞高表达CD44蛋白.CAS显著下调OVCAR-3细胞系球形成细胞CD44蛋白表达.结论:CAS抑制卵巢癌OVCAR-3细胞系肿瘤球形成与其下调干细胞标志物CD44蛋白表达相关.

    作者:厉碧荣;李劼;王静云;杨小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2Y12受体基因多态性对氯吡格雷抑制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目的:探讨老年不稳定心绞痛患者P2Y12受体基因多态性对氯吡格雷抑制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筛选255名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检测P2Y12外显子C34T和G52T多态性.测定服氯吡格雷前及服该药300mg后6h血小板聚集率.结果:P2Y12外显子C34T、G52T的位点基因突变频率分别为16.01%和25.00%,其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在5μmol/LADP诱导血小板聚集实验中,34T突变型组血小板聚集率降低的程度显著大于34C野生型组;52T突变型组血小板聚集率降低的程度显著小于52G野生型组.结论:老年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存在P2Y12受体基因多态性,P2Y12受体外显子C34T突变增强氯吡格雷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G52T突变减弱氯吡格雷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作者:谭艳武;罗伟陵;赵迪诚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HPLC法测定中风通络丸中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的含量

    目的:建立中风通络丸中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的含量同时测定法.方法:色谱柱为依利特Hypersil-ODS (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5%甲酸溶液;梯度洗脱:0~ 15 min,乙腈10% ~20%;15 ~ 25 min,乙腈20% ~ 50%;25 ~ 35 min,乙腈50% ~ 60%;35 ~ 40 min,乙腈60% ~ 95%,;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丹参酮ⅡA为270 nm,丹酚酸B为286 nm;柱温为30℃.结果:丹参酮ⅡA的线性方程为:Y=4×106X+ 175439(r=0.9998),线性范围为0.1861 ~0.4839μg,加样回收率为99.15%,RSD为1.20%;丹酚酸B的线性方程为:Y=2×106X +36551(r=0.9998),线性范围为0.6258 ~2.1902 μg,加样回收率为100.19%,RSD为1.44%.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重现性好,可以用于中风通络丸的质量控制.

    作者:潘勇;刘丰贤;邹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NO及TNF-α在SD大鼠慢性末端回肠炎发病过程中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NO及TNF-α在实验性慢性末端回肠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造模组、缝线组、对照组.测血清NO的浓度,取大鼠回肠末端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RT-PCR检测TNF-α的表达.结果:病理:2周时造模组与缝线组末端回肠均出现急性炎症表现.造模组8周为慢性炎症反应期.缝线组8周与对照组无差异性.造模组血清中NO浓度高于对照组及缝线组,且随着病程的延长明显增加;NO浓度与镜下炎症评分呈正相关,术后2W及8W时,造模组较对照组表达水平高,2周时,造模组与缝线组NO浓度无显著性差异,8周时,造模组与缝线组明显高于缝线组.造模组末端回肠组织TNF-α的表达水平在术后8W与2W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缝线组及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CTI发病过程中,血清NO浓度增加,且与炎症程度呈正相关,TNF-α表达随着时间延长明显增加.表明NO及TNF-α在CTI的发病中可能起着一定的作用.

    作者:周红梅;周国华;周红宇;张晖;邱亚娟;冷明芳;王为;颜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抗敏止痒液的质量研究

    目的:研究抗敏止痒液的质量控制标准.方法:采用TLC法对抗敏止痒液中千里光、苦参、大黄等进行定性鉴别,采用HPLC法测定制剂中绿原酸的含量.结果:千里光、苦参、大黄的薄层色谱鉴别专属性强;绿原酸的线性范围为2μg ~ 12μg,r=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8%,RSD<2.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灵敏、重现性好,可作为抗敏止痒液的质量控制标准.

    作者:周顺;刘丰贤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双J管结壳与留置时间及原发病的关系

    目的:观察双J管结壳的形成,探究结壳与留置时间及原发病的关系,为双J管的留置时间通提供参考.方法:前瞻性选取40例在输尿管内放置双J管的泌尿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结石纽和非结石纽,每组各20例.结石组患者术前有尿路结石,非结石组患者术前无尿路结石.各组双J管留置时间均为75天.术后第15、30、45、60天,通过膀胱镜检、腹部平片检查(除外已发现双J管结壳者)或肉眼检查双J管(第75天),记录双J管结壳的形成.结果:至术后第75天,结石组有5例退出,非结石组有4例退出.术后第15天,结石组和非结石组双J管结壳率分别为6.67%和6.25%;术后第30天,结石组和非结石组双J管结壳率分别为20.00%和12.05%;术后第45天,结石组和非结石组双J管结壳率分别为26.67%和18.75%;术后第60天,结石组和非结石组双J管结壳率分别为47.67%和31.25%;术后第75天,结石组和非结石组双J管结壳率分别为60.00%和43.75%.术后第30天以后,结石组双J管结壳率比非结石组显著升高.结石组和非结石组双J管的结壳率与其留置时间呈正相关.结论:双J管的结壳率与其留置时间呈正相关.对于术前有尿路结石的患者,置管第30天以后其双J管结壳率明显高于术前无尿路结石的患者.

    作者:刘武;钱坤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DFOG抑制卵巢癌A2780细胞系球形成细胞自我更新与活化FoxO3a相关

    目的:研究7-二氟甲氧基-5,4'-二正辛烷氧基金雀异黄素(DFOG)抑制人卵巢癌A2780细胞系球形成细胞自我更新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A2780细胞,干细胞条件培养基悬浮培养扩增球形成细胞(sphere forming cells,SFCs).Western blot分析SFCs的CD133和CD44蛋白及磷酸化FoxO3a蛋白表达水平;MTT法测定SFCs增殖活性;肿瘤球形成试验检测SFCs自我更新能力.结果:A2780细胞系SFCs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与亲本细胞相比,SFCs高表达CD133及CD44并具有更高的磷酸化FoxO3a蛋白表达水平.DFOG以浓度依赖的方式抑制SFCs增殖与自我更新,并下调SFCs中磷酸化FoxO3a蛋白水平.结论:DFOG抑制人卵巢癌A2780细胞系球形成细胞自我更新与其活化FoxO3a蛋白相关.

    作者:宁映霞;邓宇傲;曹建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P波离散度与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与P波离散度的关系.方法:根据动脉硬化仪检查结果将167例患者分为动脉硬化组(baPWV≥1400cm/s)和对照组(baPWV< 1400cm/s),根据每份心电图Ⅻ导联测得的P波间期计算P波离散度(Pd).全部研究对象均测血压、ABI.结果:两组间比较,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吸烟人数及服用他汀类药物人数存在差异;动脉硬化组P波离散度数值较正常对照组大;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baPWV与Pd相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aPWV与Pd呈正相关,baPWV可能对房性心律失常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作者:吕青山;张颖捷;郑庆;李慎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感染所致104例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感染因素导致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1年1月~ 2013年12月期间,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明确由感染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的104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血小板减少程度、感染部位、感染病原生物、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骨髓细胞学、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乳酸脱氢酶、血沉及出血情况.结果:(104例患者中Ⅰ度血小板减少26例,占25.0%,Ⅱ度血小板减少42例,占40.4%,Ⅲ度血小板减少16例,占15.4%,Ⅳ度血小板减少20例,占19.2%;降钙素原检测68例,其中63例升高,均数为1.08+0.52ng/mL,与血小板数目负相关(r=-0.643,P<0.01).C反应蛋白检测89例,76例升高,平均34.7+ 21.6 mg/L,与血小板数目负相关(r=-0.660,P<0.01).乳酸脱氢酶检测44例,29例升高,均数为628.21 +223.42U/L,与血小板数目负相关(r=-0.818,P<0.01).血沉检测96例,86例升高,平均46.8+ 30.2mm/h,与血小板数目负相关(r=-0.700,P<0.01).57.6%(60例)伴有贫血,22.4%(23例)伴有白细胞减少,11.7%(12例)同时伴贫血和WBC减少,25.0%(26例)伴有白细胞升高.本组患者有48例行骨髓检查,增生活跃以上39例、增生低下9例;6例巨核细胞总数大于150个,7例小于7个,35例巨核细胞总数在7 ~ 150个之间;21例有临床出血.结论:感染所致的血小板减少患者血小板数目与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乳酸脱氢酶和血沉负相关.

    作者:段华新;彭浪;杨扬;庄鑫;肖佩玲;周明;李薇;谭熹;李林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丁苯酞软胶囊对帕金森伴抑郁患者的协同治疗作用观察

    目的:探讨丁苯酞治疗帕金森合并抑郁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神经营养因子-3(NT-3)、急性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2年1月1日~2013年4月30日来我院接受治疗的帕金森合并抑郁60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丁苯酞实验组,每纽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丁苯酞实验纽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时间12周.治疗前后采用HAMD、UPDR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并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NT-3、CRP水平.结果:经12周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RP水平、HAMD、UP-D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而NT-3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丁苯酞实验组HAMD、UPDRS评分下降比对照组更明显.结论:采用丁苯酞治疗帕金森合并抑郁具有良好的疗效,可明显降低血清CRP、升高NT-3水平并改善抑郁症状.

    作者:周望溪;伍苏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STAB1表达与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病人生存的关联

    目的:前期的研究发现Stab1为GBM的一个特异性差异表达基因,本文通过对其他GBM表达公共数据库的进一步挖掘结合实验验证从而推测STAB1的表达与GBM生存之间的关系.方法:对TCGA数据库中的GBM基因表达谱芯片数据进行Cox回归分析和生存分析;用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方法检测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病理科1999-2012年间GBM肿瘤31例中STAB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GBM生存之间的关系.结果:用Cox回归分析和生存分析以及结合免疫组化实验发现STAB1的表达与GBM的生存有显著相关性(HR=1.96,P=1.98e-04),为GBM预后的一个危险因素.在GBM病人中,STAB1阳性表达组生存时间显著低于阴性表达组.结论:结合STAB1潜在促进血管生成的功能,本文从临床关联的角度进一步说明STAB1在GBM中的重要性.

    作者:粟艳林;谌思;李悦;陈秋霞;彭小宁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肺复康方对中晚期肺鳞癌的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肺复康方治疗中晚期肺鳞癌的疗效.方法:将8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纯对症支持疗,治疗组单纯采用中药肺复康方治疗.观察靶病灶控制情况、生活质量变化免疫功能等.结果:两组临床获益率(CR+ PR+ SD)/n×100%比较,治疗组为68.29%明显高于对照组36.58%.治疗后生活质量改善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为75.61%明显高于对照组51.22%.两组治疗后免疫功能变化比较,在NK、IL-2、CD4+/CD8+等方面,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单纯中药肺复康方治疗中晚期肺鳞癌的疗效优于单纯对症支持治疗.

    作者:王云启;梁慧;何欣;胡广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肝叶切除联合术后硬质胆道镜治疗复杂肝内胆管结石

    目的:探讨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复杂肝内胆管结石方法.方法:对28例复杂肝内胆管结石病人和53例非复杂肝内胆管结石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胆漏、切口感染、结石残余及结石复发例数.结果:与非复杂相比,复杂组的术中量出血量、胆漏、切口感染、结石残余及结石复发例数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复杂组虽然手术次数增加,但手术效果和非复杂组无统计学差异,因此肝叶切除联合术后经T管窦道取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复杂肝内胆管结石方法.

    作者:何海清;伍华飞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湖南某医院286例宫颈细胞学ASC-US诊断的处理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宫颈细胞学检查结果为ASC-US(未明确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的处理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86例液基细胞学检查(TCT)诊断为ASC-US的患者同时行高危型HPV-DNA检测和阴道镜下活检.结果:286例宫颈细胞学ASC-US诊断中,HPV阳性207例,占72.4%(207/286);HPV阴性79例,占27.6%(79/286);病理检查结果为:207例HPV阳性ASC-US患者组中,炎症80例(38.6%)、尖锐湿疣59例(28.5%)、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65例(31.4%)、宫颈浸润癌3例(1.5%);79例HPV阴性ASC-US患者组中,炎症56例(70.9%)、尖锐湿疣16例(20.2%)、CIN 7例(8.9%)、未检出宫颈浸润癌.高危型HPV阳性ASC-US患者组中CIN的检出率(31.4%)明显高于阴性组(8.9%),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ASC-US患者的处理应给予足够的重视,HPV DNA检测可将CIN从ASC-US中有效地检出,从而减少经阴道镜下活检以明确子宫颈癌前病变的病例数.

    作者:周桂华;廖小芳;叶湘漓;胡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抗心磷脂抗体和抗β2糖蛋白与早期妊娠丢失关系的探讨

    目的:探索抗心磷脂抗体与早期妊娠丢失的相关性临床研究.方法:选择株洲市中心医院2012年1月~2013年7月妇产科门诊接诊的98例首次早期妊娠丢失患者(包括自然流产及稽留流产),在诊断妊娠丢失时抽取外周静脉血查抗心磷脂抗体IgGIgM及抗胆糖蛋白(抗β2GP1),并将同期孕12 ~13周正常健康孕妇109例做为对照,查外周静脉血抗心磷脂抗体IgG、IgM及抗β2GP1,两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率48.98%,其中IgG及IgM均阳性者30例,仅IgG阳性者11例,仅IgM阳性者7例;抗β2GP1阳性率19.39%.对照组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率9.17%,其中IgG及IgM均阳性者1例,仅IgG阳性者5例,仅IgM阳性者3例,抗β2GP1阳性率0.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抗心磷脂抗体阳性、抗β2糖蛋白与早期妊娠丢失有相关性,在有妊娠丢失史的患者中,建议常规检查抗心磷脂抗体及抗β2糖蛋白.

    作者:王劲进;柒铭铭;赖慧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2011~2013年株洲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中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株洲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中传染性标志物的感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降低血液浪费,确保用血安全.方法:采用试剂盒提供的操作方法,对2011年1月~ 2013年12月株洲地区130214人份无偿献血者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HIV抗体(抗-HIV)、梅毒抗体(抗-TP)及ALT等5项进行血液检测,并对血液检测不合格结果进行x2检验.结果:株洲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总不合格率为2.98%,且逐年呈下降趋势(x2=15.778,P<0.01),其中HBsAg、抗-HCV、抗-HIV、梅毒抗体、ALT的阳性率分别为1.34%、0.64%、0.13%、0.87%、2.14%.结论:加强无偿献血宣传,建立长期固定低危献血者队伍,加强献血前的健康征询和病史调查,在献血前增加梅毒快速筛查,开展血液检测新技术新方法,提高检测水平,保证血液质量,减少血液资源浪费.

    作者:卢艳;谭艳阳;李薇;罗莉娜;汤卓雄;田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产生ESBLs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本医院培养病原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 Ls)的产生情况,为临床有效地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双纸片扩散法对2010 ~2013年临床分离的2783株大肠埃希菌和1510株肺炎克雷伯菌进行ESBLs筛选,并用确证试验加以确认.结果:ESBLs总检出率为41.99%,其中大肠埃希2为40.57%,肺炎克雷伯菌为43.18%.经x2检验,不同年度大肠埃希2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的总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2010 ~2013年,不同年度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的阳性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确证试验中,头孢他啶、头孢他啶/棒酸检测出ESBLs的总阳性率为30.65%,使用头孢噻肟、头孢噻肟/棒酸检测出ESBLs的总阳性率为37.66%.经x2检验,两组不同底物检出率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临床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进行ESBLs检测是非常必要的,在首选头孢类抗生素的同时,要考虑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的可能性.

    作者:廖松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单侧与双侧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疗效比较

    目的:对比单侧与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 2014年2月我科采用PKP治疗的60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侧28例,双侧32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X线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观察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椎体Cobb角及椎体平均高度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椎体Cobb角及椎体平均高度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组手术时间、X线透视次数及骨水泥用量均显著少于双侧组(P<0.05);单侧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为14.3%,双侧组为2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与双侧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单侧PKP具有手术时间短、X线暴露少、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低等优点.

    作者:阳春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湖南省教育厅

主办:湖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