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丙型肝炎病毒5'NCR和NS5B基因分型结果的比较

谢怡;尹有宽;张继明;张清波;邬祥惠;翁心华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 基因分型
摘要:目的:比较5'NCR和NS5B基因序列进行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结果的一致性.方法:用RT-PCR和套式PCR扩增HCV RNA阳性的37份标本的部分5'NCR和部分NS5B,PCR产物经回收、纯化后直接进行测序分析.比较NS5B 222bp的基因片段和5'NCR 213bp的基因片段分型结果.结果:5'NCR序列的基因分型结果显示:33份为1b型,3份为2a型,1份为3a型;其中仅1份1b型通过对NS5B序列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显示为2a型.二者间的差异为2.7%.结论:基于5'NCR和NS5B两种方法对丙型肝炎病毒作基因分型具有高度一致性.
世界感染杂志相关文献
  • 艾滋病的各系统病变与临床(二)艾滋病的消化系统、肾脏病变

    1消化系统病变1.1消化道表现 主要表现为腹泻、吞咽困难、吞咽痛、消瘦、腹痛、消化道出血和黄疸等.特别是腹泻、吞咽困难和消瘦.

    作者:骆成榆;黄琴;陈良;徐伟民;巫善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临床常见病原菌耐药性监测

    目的:了解我院临床常见病原菌构成及其耐药现状.方法:对我院2002年1月至12月间临床标本分离的细菌及念珠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2002年度我院排名前5位的菌种依次是: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鲍曼不动杆菌.它们对所试抗菌药物呈现较高的耐药率.结论: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作者:侯天文;张林;陈兴;龙建国;张健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耐药肺炎链球菌感染的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特征

    长期以来,下呼吸道感染是常见的引起死亡的感染性疾病之一,而肺炎链球菌是其中常见的菌株.近年来其他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四环素、磺胺类等耐药株和多细菌耐药的相继出现,对于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治疗提出了新的挑战.

    作者:贺玉韵;卢洪洲;翁心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胆固醇结石和非胆石症病人胆囊细菌感染分析

    目的:比较胆固醇类结石病人和非胆石症病人胆道细菌感染情况.方法:用不依赖细菌培养的半定量PCR和16SrRNA序列对照法,检测76例胆固醇类结石病人胆囊粘膜、胆汁和胆石中细菌DNA,与34例非胆石病人对照.结果:①胆石组和非胆石组胆汁细菌DNA阳性率分别为77%和67%,胆囊粘膜细菌DNA阳性率分别为64%和69%,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②胆石组细菌种类主要为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动杆菌、链球菌、鞘氨醇单胞菌、脆弱类杆菌和痤疮丙酸杆菌,胆石组菌种比非胆石组丰富,非胆石组菌种基本上均能在胆石组中找到.结论:胆固醇结石与非胆石症病人胆道细菌感染率相似,胆固醇结石中存在细菌不足以证明细菌参与胆固醇结石的形成.

    作者:陈广平;朱雷明;蔡端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流式细胞仪检测Th1/Th2类细胞因子方法学建立(附1例SARS患者分析)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细胞因子检测方法.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CBA技术检测Th1/Th2类细胞因子,详细介绍试验原理,试验过程,试验结果的获取及分析,提供1例SARS患者不同病期的血浆细胞因子检测结果.结果:Th1/Th2类细胞因子在发病初期均异常增高,以Th1类细胞因子干扰素-v(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增高突出;随着病情的进展,Th1类细胞因子迅速下降,而Th2类细胞因子下降不明显;在发病极期则表现为Th2类细胞因子为主导.结论:使用流式细胞仪CBA技术检测细胞因子网络,使用标本少、精确性高、可重复性好.

    作者:张永宏;闫惠平;吴昊;檀玉芬;温韬;陈新月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加强消毒管理,预防SARS院内感染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是我国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具有感染率高、病死率高、传染性强的特点.

    作者:贾淑梅;郭明华;柏亚玲;李哲;李武平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SARS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Th1/Th2类细胞因子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发病中的变化,并作临床分析,以进一步阐明SARS的发病机理,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测定40例临床确诊SARS患者血清IL-2、IL-10、IFN-γ和TNF-α水平,同时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外周血淋巴细胞等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另取1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SARS患者急性期血清IL-2、IL-10、IFN-γ和TNF-α水平显著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急性期SARS患者血清IL-2、IL-10、IFN-γ和TNF-α水平显著高于恢复期和随访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恢复期SARS患者各项指标亦高于随访期和正常对照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结论:血清IL-2、IL-10、IFN-γ和TNF-α可能参与对SARS感染的免疫应答和肺脏的炎性损伤过程;测定细胞因子有助于了解患者免疫功能状态,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檀玉芬;温韬;闫惠平;冯霞;张永宏;吴昊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YMDD变异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探索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过程中HBV YMDD变异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提取HBV DNA作为模板,扩增包括YMDD基序基因编码序列在内的HBV多聚酶基因,扩增产物用针对突变位点的限制性内切酶,经6%聚丙烯酰铵凝胶电泳后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原理鉴定HBV YMDD变异,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资料数据的,检验及二分类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单用拉米夫定治疗的72例共检出HBV YMDD变异34例,总阳性率47.2%,随拉米夫定用药时间延长,疗程不同的三组(6mo组、7~12mo组、1 3~27mo组)患者YMDD变异发生率依次增高且有显著性差异(25%、55%、87.5%,P<0.05).用拉米夫定与干扰素联合治疗的41例,仅检出YMDD变异8例,阳性率19.5%,联用拉米夫定/干扰素组YMDD变异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用拉米夫定组47.2%(P<0.01).患者的性别、年龄、民族及抗病毒治疗中未用拉米夫定等因素与HBV YMDD变异的阳性率无关联(P>0.05).结论:单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诱发HBV YMDD拉米夫定耐药变异,而且随治疗时间延长变异发生率增加,但联用拉米夫定与干扰素可降低HBV YMDD拉米夫定耐药变异的发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性别、年龄、民族等不影响HBV YMDD变异发生率.

    作者:李春明;周洪;张跃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临床检出病原菌及其药敏分析

    目的:对我院2002年一年内各科室送检标本检出的细菌及其对抗生素耐药情况进行分析,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方法: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VITC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细菌鉴定及药敏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全年分离病原菌1183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350株,占29.6%;革兰阴性杆菌833株,占70.4%.主要致病菌的构成及其耐药情况与国内三级医院基本相似.结论:临床医生应和实验室人员经常沟通,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利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并抑制耐药菌的出现.

    作者:孙国娣;叶古祥;徐龙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对17266名高中毕业生HBsAg阳性情况的调查

    我们观察近3a应届高中毕业生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作者:霍润辉;赵芹;徐存华;唐小凤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用消毒液浸泡口镜方法介绍

    口镜是口腔科的常用工具之一,口镜污染可能引发院内感染已日益受到医务人员的重视.我科自2001年5月起用500mg/L含氯消毒剂及2%戊二醛消毒液浸泡口镜,取得较好效果.

    作者:邹建平;童玉芝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黄芪蛰虫口服液对慢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黄芪蛰虫口服液对慢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四氯化碳诱导大鼠慢性肝损伤模型,造模同时用不同剂量黄芪蛰虫口服液灌胃,每天一次,连续6wk.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检测肝功能.结果:黄芪蛰虫口服液能减轻慢性肝损伤的组织病理改变,显著降低肝损伤大鼠血清ALT、AST值,P<0.05或P<0.01,以中剂量组效果为显著.结论:黄芪蛰虫口服液对大鼠慢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贾晓黎;程延安;党双锁;何谦;陈云茹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卡他莫拉菌感染

    奈瑟菌科包括5个菌属:奈瑟菌属、莫拉菌属、金氏菌属、不动杆菌属和Oligella菌属.其中莫拉菌属又包含莫拉(Moraxella)和布拉汉(Branhamella)两个亚属,对上述命名和分类仍存在争议[1].

    作者:卢洪洲;潘孝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基层医院门诊抢救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体会

    1阿托品中毒的识别阿托品化与阿托品中毒的识别对成功抢救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至关重要.

    作者:胡克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血清纤维化指标对慢性肝炎炎症活动和纤维增生程度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脯氨酸肽酶(PLD)、ⅢⅡ型前胶原(PCⅢ)、层粘蛋白(LN)和Ⅳ型胶原(ⅣC)]对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不同炎症活动和纤维增生程度的血清纤维化指标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用ROC曲线法对血清纤维化指标对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价.结果:血清HA水平在轻度与重度炎症活动程度、在轻度与重度纤维增生程度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441,P=0.0487);血清PCⅢ水平在轻度与重度炎症活动程度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60),在轻度与重度纤维增生程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9547);血清ⅣC、LN和PLD水平在轻度与重度炎症活动程度、在轻度与重度纤维增生程度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20).血清HA与病理分级分期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P<0.01);血清PCⅢ与病理分级呈显著正相关(P<0.005),与病理分期无显著相关(P>0.05);血清ⅣC、LN和PLD与病理分级分期均无显著相关(P>0.05).血清HA≥285ng/mL和≥195ng/mL分别为鉴别轻度炎症与重度炎症、轻度与重度纤维化的佳水平,其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1.7%和94.6%、27.6%和90.0%;血清PCⅢ≥125μg/L为鉴别轻度炎症与重度炎症的佳水平,其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0.0%和94.1%.结论:血清HA在排除重度炎症和重度纤维化、血清PCⅢ在排除重度炎症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肝脏组织学检查仍为准确判断慢性肝炎炎症活动程度与纤维增生程度首选手段.

    作者:张占卿;王渭康;叶佩燕;徐庆年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抗弓形虫药物的研究进展

    弓形虫遍布于世界各地,人群感染率相当广泛,许多国家的感染率在25%~50%左右,欧洲一些发达国家高达80%以上,我国在5%~10%左右[1].

    作者:卢慎;陆天才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亚胺培南敏感与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离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亚胺培南(IP)敏感与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A)在医院内的流行情况及其耐药谱特性,以期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对在1998年1月至2003年5月间从临床标本分离的588株PA进行16种常用抗生素敏感性测定;采用x2检验比较IP敏感组与耐药组PA在临床分布及耐药性之间的差别.结果:IP敏感组与耐药组PA菌株在各病区的分布均以颅脑外伤病区为高,分别为37.1%和45.2%;IP敏感组与耐药组在标本分布上均以痰液多见,分别为57.8%和59.0%.在588株PA中,对IP敏感449株(76.4%)、耐药73株(12.4%)、中介度66株(11.2%).多粘菌素E对两组PA均保持了极高的敏感性;两组PA对增效磺胺甲恶唑的耐药率均为100.0%;两组菌株对磷霉素的耐药率均较高,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耐药组对其余12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均明显高于敏感组(P<0.01,P<0.05).结论:IP敏感组与耐药组PA均主要引起颅脑外伤病人下呼吸道感染;与敏感组相比,临床分离的IP耐药组PA对绝大多数常用抗生素呈现出更强的耐药性,并且其多重耐药状况十分严重.治疗PA引起的感染,应以抗生素敏感性试验资料为依据,可选用多肽类及其他敏感的抗生素.

    作者:诸葛青云;李芙蓉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抗内毒素治疗对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索抗内毒素治疗对肝硬化患者的意义.方法:采用鲎试剂基质显色法及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70例肝硬化患者血清内毒素(LPS)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对其中30例患者口服氟哌酸及乳果糖抗内毒素治疗.结果:肝硬化患者LPS及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1),且随Child-Pugh积分的增加而逐步升高(P<0.01或P<0.05),LPS与TNFα呈显著正相关(r=0.556,P<0.05).抗内毒素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LPS及TNFα水平(P<0.01).结论:口服氟哌酸及乳果糖联合抗内毒素治疗对改善患者的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作者:肖宏;王冯滨;高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加强发热门诊感染管理,预防SARS院内感染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是近20年来影响大、范围广的新传染病[1],具有感染率高、传染性强的特点,在家庭和医院有显著的聚集现象.医院内传播是造成疫情扩散的重要原因,而医院发热门诊和隔离留观室是医院内感染的高危区域,因此加强发热门诊的感染管理,对于预防院内感染、控制传播至关重要.我院在SARS疫情来临之际,及时组建了发热门诊和隔离留观室,并加强了对该区域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有效防止了医院内感染和疫情的播散.

    作者:刘冰;张永生;田玉兔;李晓康;李向东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医院感染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近年来,我院护理部对影响护理工作预防医院感染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了医院感染的发生,总结如下.

    作者:贾庆英;赵广安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世界感染杂志

世界感染杂志

主管:

主办:上海市预防医学会,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