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明;周洪;张跃新
目的:探讨Th1/Th2类细胞因子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发病中的变化,并作临床分析,以进一步阐明SARS的发病机理,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测定40例临床确诊SARS患者血清IL-2、IL-10、IFN-γ和TNF-α水平,同时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外周血淋巴细胞等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另取1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SARS患者急性期血清IL-2、IL-10、IFN-γ和TNF-α水平显著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急性期SARS患者血清IL-2、IL-10、IFN-γ和TNF-α水平显著高于恢复期和随访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恢复期SARS患者各项指标亦高于随访期和正常对照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结论:血清IL-2、IL-10、IFN-γ和TNF-α可能参与对SARS感染的免疫应答和肺脏的炎性损伤过程;测定细胞因子有助于了解患者免疫功能状态,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檀玉芬;温韬;闫惠平;冯霞;张永宏;吴昊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弓形虫遍布于世界各地,人群感染率相当广泛,许多国家的感染率在25%~50%左右,欧洲一些发达国家高达80%以上,我国在5%~10%左右[1].
作者:卢慎;陆天才 刊期: 2003年第06期
麻疹为冬春季高发传染病,以6mo~5a小儿发病率高.6mo以下的婴儿由于从母体获得被动免疫性抗体,故患麻疹少见.现对我院7a来收治的6mo以下小儿麻疹的临床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刘百坤;楮晓旭;梅忠卓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了解我院临床常见病原菌构成及其耐药现状.方法:对我院2002年1月至12月间临床标本分离的细菌及念珠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2002年度我院排名前5位的菌种依次是: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鲍曼不动杆菌.它们对所试抗菌药物呈现较高的耐药率.结论: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作者:侯天文;张林;陈兴;龙建国;张健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了解本地区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用培养法检测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并作10种常用抗生素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1089份标本中支原体感染329例(30.2%);其中单独Uu感染236例,单独Mh感染76例,两种支原体合并感染17例.对10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强弱依次为:阿奇霉素、美满霉素、强力霉素、交沙霉素、乙酰螺旋霉素、可乐比妥、罗红霉素、氧氟沙星、红霉素和四环素.结论:支原体是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其检测和药敏试验对临床合理用药进行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邰宏明;闻平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是近20年来影响大、范围广的新传染病[1],具有感染率高、传染性强的特点,在家庭和医院有显著的聚集现象.医院内传播是造成疫情扩散的重要原因,而医院发热门诊和隔离留观室是医院内感染的高危区域,因此加强发热门诊的感染管理,对于预防院内感染、控制传播至关重要.我院在SARS疫情来临之际,及时组建了发热门诊和隔离留观室,并加强了对该区域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有效防止了医院内感染和疫情的播散.
作者:刘冰;张永生;田玉兔;李晓康;李向东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慢性乙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是临床医生感到棘手的问题,也是众多肝病工作者一直在努力探讨的课题.近年来,我们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陈一东;李仲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晶珠肝泰舒胶囊有保护肝脏和抗病毒双重作用,我们治疗观察68例,报告如下.
作者:佘会元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黄芪蛰虫口服液对慢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四氯化碳诱导大鼠慢性肝损伤模型,造模同时用不同剂量黄芪蛰虫口服液灌胃,每天一次,连续6wk.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检测肝功能.结果:黄芪蛰虫口服液能减轻慢性肝损伤的组织病理改变,显著降低肝损伤大鼠血清ALT、AST值,P<0.05或P<0.01,以中剂量组效果为显著.结论:黄芪蛰虫口服液对大鼠慢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贾晓黎;程延安;党双锁;何谦;陈云茹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胸腺肽对肝硬化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63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其中29例给予常规治疗,34例除常规治疗外加用胸腺肽治疗,流式细胞仪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同时检测15例正常人的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肝硬化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T辅助/诱导细胞亚群(CD4+)、T辅助淋巴细胞/T抑制淋巴细胞(CD4+/CD8+)较正常对照明显降低(P<0.01),胸腺肽治疗组治疗后CD3+、CD4+、CD4+/CD8+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亦较肝硬化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升高(P<0.01),CD8+则降低(P<0.01).结论:胸腺肽能显著提高肝硬化患者外周血CD3+、CD4+、CD4+/CD8+水平,增强患者免疫功能.
作者:张卫国;刘俊杰;吴清明;谢国建;王小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前应用米非司酮的治疗及手术效果.方法:将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52例进行药物治疗,月经d3口服米非司酮25mg/d,连续3mo为一疗程,治疗前后均采用彩色超声监测子宫及附件病灶大小.结果:治疗期间患者出现闭经,痛经及下腹坠胀感症状消失,子宫及附件病灶体积明显缩小(P<0.01),活动度好转.手术中见种植病灶体积缩小,病灶周围充血粘连减轻.结论:米非司酮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前治疗效果好,不良反应小,手术中盆腔充血粘连减轻,病灶萎缩坏死,界限清晰,避免了手术损伤,减少了术中出血和手术时间.
作者:连玲 刊期: 2003年第06期
长期以来,下呼吸道感染是常见的引起死亡的感染性疾病之一,而肺炎链球菌是其中常见的菌株.近年来其他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四环素、磺胺类等耐药株和多细菌耐药的相继出现,对于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治疗提出了新的挑战.
作者:贺玉韵;卢洪洲;翁心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血清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脯氨酸肽酶(PLD)、ⅢⅡ型前胶原(PCⅢ)、层粘蛋白(LN)和Ⅳ型胶原(ⅣC)]对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不同炎症活动和纤维增生程度的血清纤维化指标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用ROC曲线法对血清纤维化指标对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价.结果:血清HA水平在轻度与重度炎症活动程度、在轻度与重度纤维增生程度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441,P=0.0487);血清PCⅢ水平在轻度与重度炎症活动程度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60),在轻度与重度纤维增生程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9547);血清ⅣC、LN和PLD水平在轻度与重度炎症活动程度、在轻度与重度纤维增生程度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20).血清HA与病理分级分期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P<0.01);血清PCⅢ与病理分级呈显著正相关(P<0.005),与病理分期无显著相关(P>0.05);血清ⅣC、LN和PLD与病理分级分期均无显著相关(P>0.05).血清HA≥285ng/mL和≥195ng/mL分别为鉴别轻度炎症与重度炎症、轻度与重度纤维化的佳水平,其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1.7%和94.6%、27.6%和90.0%;血清PCⅢ≥125μg/L为鉴别轻度炎症与重度炎症的佳水平,其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0.0%和94.1%.结论:血清HA在排除重度炎症和重度纤维化、血清PCⅢ在排除重度炎症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肝脏组织学检查仍为准确判断慢性肝炎炎症活动程度与纤维增生程度首选手段.
作者:张占卿;王渭康;叶佩燕;徐庆年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从2002年11月16日首例SARS发病至今,在WHO多中心协作组织的合作下,研究进展神速.本文仅对一年来突破性的SARS研究大事作一回顾.
作者:任淑敏;李健;王萍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乙肝病毒(HBV)T1762/A1764变异后对病人HBV DAN定量、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应用错配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38例HBVT1762/A1764变异组病人和30例无HBVT1762/A1764变异的对照组病人的HBV DNA定量、ALT、AST、TBil和层粘蛋白(LN)、ⅢⅡ型前胶原(PⅢP)、Ⅳ型胶原(CIV)、血清透明质酸(H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差异.结果:HBVT1762/A1764变异组病人HBV DAN定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肝纤维化指标LN、PⅢP、CIV、TNF-α、TGF-β 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肝功能结果无差异.结论:HBVT1762/A1764变异后复制水平减低;HBVT1762/A1764变异会加重肝纤维化的病理进程.
作者:宋明全;钱冬萌;王斌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索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过程中HBV YMDD变异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提取HBV DNA作为模板,扩增包括YMDD基序基因编码序列在内的HBV多聚酶基因,扩增产物用针对突变位点的限制性内切酶,经6%聚丙烯酰铵凝胶电泳后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原理鉴定HBV YMDD变异,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资料数据的,检验及二分类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单用拉米夫定治疗的72例共检出HBV YMDD变异34例,总阳性率47.2%,随拉米夫定用药时间延长,疗程不同的三组(6mo组、7~12mo组、1 3~27mo组)患者YMDD变异发生率依次增高且有显著性差异(25%、55%、87.5%,P<0.05).用拉米夫定与干扰素联合治疗的41例,仅检出YMDD变异8例,阳性率19.5%,联用拉米夫定/干扰素组YMDD变异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用拉米夫定组47.2%(P<0.01).患者的性别、年龄、民族及抗病毒治疗中未用拉米夫定等因素与HBV YMDD变异的阳性率无关联(P>0.05).结论:单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诱发HBV YMDD拉米夫定耐药变异,而且随治疗时间延长变异发生率增加,但联用拉米夫定与干扰素可降低HBV YMDD拉米夫定耐药变异的发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性别、年龄、民族等不影响HBV YMDD变异发生率.
作者:李春明;周洪;张跃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前,全球范围内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约有1亿以上.HCV是引起慢性肝病的主要原因之一,部分病例可能发展成肝硬化、肝功能衰竭或肝细胞癌.HCV感染宿主细胞的机制尚不清楚.近年研究发现,CD81是HCV的病毒受体,HCV可通过与之结合入侵靶细胞,因而在HCV感染宿主细胞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作者:陈瑞烈;贺永文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PLD在病毒性肝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观察160例不同类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PLD治疗前后变化及与肝功能指标的相互关系.结果: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PLD活性均显著升高.急性肝炎PLD与ALT、AST呈显著正相关,慢性肝炎PLD与AST呈显著正相关;急性病毒性肝炎PLD恢复时间早于ALT.结论:PLD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程度,而且也是一项敏感的反映肝细胞损害的肝功能指标.
作者:马立新;季明昉;王钧殚;叶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比较胆固醇类结石病人和非胆石症病人胆道细菌感染情况.方法:用不依赖细菌培养的半定量PCR和16SrRNA序列对照法,检测76例胆固醇类结石病人胆囊粘膜、胆汁和胆石中细菌DNA,与34例非胆石病人对照.结果:①胆石组和非胆石组胆汁细菌DNA阳性率分别为77%和67%,胆囊粘膜细菌DNA阳性率分别为64%和69%,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②胆石组细菌种类主要为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动杆菌、链球菌、鞘氨醇单胞菌、脆弱类杆菌和痤疮丙酸杆菌,胆石组菌种比非胆石组丰富,非胆石组菌种基本上均能在胆石组中找到.结论:胆固醇结石与非胆石症病人胆道细菌感染率相似,胆固醇结石中存在细菌不足以证明细菌参与胆固醇结石的形成.
作者:陈广平;朱雷明;蔡端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是我国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具有感染率高、病死率高、传染性强的特点.
作者:贾淑梅;郭明华;柏亚玲;李哲;李武平 刊期: 200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