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美国肝病研究学会新推荐的慢性乙型肝炎诊治指南

徐国光;巫善明;骆成榆

关键词:美国肝病研究会, 乙型肝炎, 慢性, 指南
摘要:全世界估计有3.5亿人口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在美国约有125万HBV感染者.乙型肝炎携带者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危险因素.慢性HBV感染的自然史是有差异的,慢性HBV感染者需要长期监测并决定是否或何时需要抗病毒治疗干预,且观察预后.本指南是由美国肝病研究学会实践指导委员会主持和批准的,初在Hepatology,2001,34:1225-1241发表.
世界感染杂志相关文献
  • 2005年1至2月份传染病世界疫情简报

    1 禽流感与人禽流感1.1 禽流感 2005年1月18日至2月3日,泰国Nakhon Sawan中心省份超过500只野鹳在泰国大的淡水湿地Boraphet水库边死亡.研究人员对来自7个省80种大约6800只鸟做了禽流感H5N1病毒的序列分析,在部分野鹳中发现有H5N1病毒感染,证实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在野鸟中再次出现.截止2005年2月3日,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在泰国禽间流行已波及8个省份.

    作者:张占卿;卢洪洲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重症监护病房病人医院感染的监测及预防

    目的分析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医院感染情况,探讨预防感染的方法及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02年12 月间624例ICU住院病人的有关临床资料.结果医院感染126例,感染率为20.19%,明显高于同期医院平均感染率(4.60%),ICU医院感染的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多,占73.81%.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条件致病菌,其中以G-菌为主.结论 ICU是医院感染的高发科室,应加强监测,严格无菌操作,加强消毒隔离,合理使用抗生素,降低医院感染率.

    作者:阎红霞;殷小基;杨桂芹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上海市主要传染病流行趋势和防治对策

    了解上海市传染病流行特征,为制定科学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收集近50a上海市传染病疫情报告、主动监测、人群抗体水平监测等资料,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对传染病疫情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前上海市主要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甲乙类传染病继续维持低发水平,但由于人群免疫水平变化、环境改变和人口流动等导致的新发现和重新出现的传染病的威胁已经形成,传染病防治面临新的挑战.

    作者:张胜年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通过相关文献出现频率的变化分析感染病原微生物构成的变趋势

    目的了解全国范围内不同病原微生物危害的严重程度或感染(分离)频度及其变化趋势.方法统计1983年1月至2004年5月期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中不同病原菌微生物以及相关词汇出现的频率,分析医学界对不同种类病原微生物关注程度的变化趋势.结果从1985年开始,细菌和病毒的文献出现频率呈缓慢下降趋势而支原体和衣原体文献频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临床常见的8种病原菌在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按2004年绝对频率的高低依次为金葡菌、铜绿假单胞菌、链球菌属、克雷伯菌、肠球菌属、不动杆菌属、阴沟肠杆菌、MRSA和变形杆菌属;同期与病原菌耐药有直接关系的β-内酰胺酶和超广谱酶以及抗感染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万古霉素和亚胺培南等在文献中的出现频率也呈增高趋势.结论相对于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而言,感染性疾病的危害性虽然有所下降,但耐药率不断升高,多重耐药菌株逐渐增多的病原菌依然是对人类健康巨大的威胁.此外,病原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将是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主要的病原菌.

    作者:于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老年慢乙肝病人前S1抗原的变化

    为了解老年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特点,测定60例老年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前S1抗原,并进行分析.

    作者:孙莲娜;陈建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鼻内给予IFN-γ对小鼠弓形虫感染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鼻内给予IFN-γ对小鼠弓形虫感染的保护作用.方法 BALB/c小鼠经口感染弓形虫速殖子前或后鼻内给予IFN-γ,或感染前鼻内给予注射用水(对照组),观察小鼠健康状况及死亡情况,在感染后d30处死小鼠,计数肝、脾、脑组织内弓形虫速殖子.结果感染前和感染后鼻内给予IFN-γ后小鼠存活率和体重高于对照组(P>0.05和P<0.01),肝、脾、脑中速殖子的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鼻内给予IFN-γ对小鼠弓形虫感染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孟晓丽;元海军;殷国荣;刘红丽;陈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宫颈环形电切除术在宫颈病变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宫颈环形电切除术(LEEP)在诊断和治疗宫颈病变中的应用.方法对经阴道镜及活检初步诊断为各种宫颈病变的86例病人,采用宫颈LEEP治疗,宫颈病变移行区切除组织送病理检查,观察不良反应,统计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LEEP治疗成功率为96.5%(83/86),平均手术时间为5.1min,出血量每例平均9.1mL.无继发性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LEEP为诊断和治疗宫颈病变提供可靠的病理标本,对诊断、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徐军;陆杲川;施慧静;李静芳;周红卫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重视对细菌产AmpC酶的检测与研究

    AmpC酶是革兰阴性细菌产生的头孢菌素酶,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严重耐药和对氨基糖苷类等多种抗生素交叉耐药,根据其产生机制分为染色体介导型和质粒介导型.检测方法主要为表型检测和采用PCR、核酸杂交技术等方法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近年来AmpC酶的检出率逐年增高,细菌耐药性增强,应加强监测和研究.

    作者:刘朝晖;陈劲龙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改善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功能的作用

    目的探讨干扰素治疗对改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功能的作用.方法分别采集23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干扰素治疗前和治疗满4mo时的抗凝外周静脉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和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作用下培养7d使DCs增殖、成熟.以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技术检测DCs的表型;以ELISA法检测DCs单独培养上清液中IL-12的水平;用DCs与HBsAg 共同孵育,丝裂霉素C处理后,再与自体PBMCs共同培养,加入3H-TDR,收集细胞测定cpm值;同样以HBsAg刺激的DCs经丝裂霉素C处理后,再与自体PBMCs共同培养,用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IFN-γ和IL-5的水平.实验中以8例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干扰素治疗4mo时慢性乙型肝炎病人DCs的增殖水平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在相同培养条件下,细胞总量平均增加了2.8倍;DCs表面CD80表达水平在治疗前、后未见显著变化,而CD86,HLA-DR和ICAM-1的表达在治疗前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表达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治疗前 DCs 分泌IL-12的水平及DCs的抗原提呈作用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均显著增加,与对照组之间未见显著性差异;治疗前DCs刺激PBMCs 分泌IL-5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增加;而IFN-γ的分泌水平在干扰素治疗后略有下降,但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慢性乙肝病人存在外周血DCs功能的缺陷,干扰素治疗能显著改善DCs的功能状态,促进DCs的增殖和成熟,增强DCs的抗原提呈作用,上调机体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

    作者:朱传武;钱峰;王海燕;李明;费晓峰;吴建鸿;童福易;吴妹英;杨齐英;马欣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慢性乙型肝炎不同分度病人血清HA、PCⅢ水平与部分肝功能指标的关系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不同分度病人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水平与部分肝功能的关系.方法检测122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血清HA.、PCⅢ水平及部分肝功能指标(TBIL、DBIL、ALT、AST、ALB、GLO).结果血清HA.、PCⅢ及肝功能指标TBIL、DBIL、ALT、AST、GLO水平在慢性乙型肝炎轻度组、中度组与重度组中逐渐增高,中度组与重度组之间均有明显差异.血清ALB在轻度组、中度组与重度组中逐渐减少,中度组与重度组之间有明显差异.血清HA与DBIL、AST、ALB相关,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分别为0.2586、0.2362、-0.3880;血清PCⅢ与AST、ALB相关,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分别为0.2258、-0.3610.而血清HA.、PCⅢ与TBIL、ALT及GLO均无相关性.PCⅢ与DBIL亦无相关性.结论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血清纤维化指标HA、PCⅢ与AST、ALB相关,血清HA与DBIL亦相关.

    作者:张文学;马勇;严家春;王莉;丁体龙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含Triclosan和Sodium Monofluorophoshate新型牙膏对牙菌斑量和唾液中变异链球菌数的影响(摘要)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乙型肝炎病毒S与GM-CSF融合基因在HepG2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对乙型肝炎DNA疫苗的免疫增强作用.方法采用PCR方法,扩增乙型肝炎S基因约680bp的片段和GM-CSF(包括甘氨酸接头)基因450 bp的片段.通过基因定向克隆技术,构建融合基因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S-GM-CSF,并在HepG2细胞中表达.结果经酶切、PCR及DNA测序鉴定,融合基因表达质粒pcDNA3.1-S-GM-CSF成功构建.将其转染HepG2细胞后,RT-PCR检测目的基因的转录,表达的融合蛋白能与抗-HBs、抗-GM-CSF单克隆抗体(mAbs)均产生特异性反应.结论融合基因表达载体pcDNA3.1-S-GM-CSF的成功构建并表达,为进一步研究乙型肝炎融合基因疫苗奠定了一定实验基础.

    作者:郭晓兰;唐恩洁;邓健康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意外微小创伤引起实验室获得性寄生虫感染

    本文对国内外由于微小创伤而引起的实验室获得性寄生虫感染的病例进行综述,分析可能的感染途径和原因,并对感染后一些有效的处理方法进行总结.

    作者:许逊;苏兆亮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脑卒中急性期病人下呼吸道医院感染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脑卒中急性期病人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0年4月至2003年10月在本科住院的急性脑卒中病人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脑卒中急性期病人发生下呼吸道医院感染与病人意识不清、吞咽功能障碍、长期卧床等因素有密切关系.结论脑卒中急性期病人下呼吸道感染是由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预防和治疗医院下呼吸感染需采取综合措施.

    作者:卓安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影响86例重型肝炎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观察重型肝炎的预后因素.方法对86例重型肝炎从年龄、性别、临床分型、肝衰竭分期、病原学、并发症、肝功能及治疗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年龄>40岁、慢性重型肝炎、肝衰竭晚期、出现腹水、消化道出血及Ⅱ级以上肝性脑病、PTA<30%的病人,预后较差.结论年龄、临床分型及肝衰分期是预测重型肝炎预后的三个主要因素.

    作者:阎兰菊;李蒙军;许青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重症监护病房革兰阴性菌监测及药敏分析

    目的了解革兰阴性菌在ICU的分布和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对2003年7月至2004年6月本院ICU所分离的革兰阴性菌菌株的构成及体外敏感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2株革兰阴性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占38.37%(66/172),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22.67%(39/172)和11.05%(19/172),产气肠杆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分别占4.65%(8/176)和4.65%(8/176).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敏感率高.结论明确ICU的革兰阴性菌分布和抗生素的敏感性,有利于合理选择抗生素.

    作者:熊旭东;谢芳;严慧萍;赵辉;孟秋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新生儿细菌感染的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新生儿病房细菌感染的分布和药物敏感性特点.方法采用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推荐的标准纸片扩散法,对我院新生儿感染患儿的标本所分离到的351株细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351株中革兰阳性球菌190株,占54.1%,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占91.6%;革兰阴性杆菌161株,占45.9%,其中肺炎克雷白菌、大肠杆菌占55.3%.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高,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性为100%;对青霉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性高.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性低,其次为阿米卡星和哌拉西林/三唑巴拉,对头孢噻肟、头孢他啶等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率达58%以上;非发酵菌中的绿脓杆菌对舒普深、哌拉西林/三唑巴坦的耐药性低.结论新生儿感染的细菌均有严重的耐药性,加强耐药性监测,掌握病原菌及耐药性的新动态,对合理使用抗生素十分重要.

    作者:汪净萍;王传清;陈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大鼠实验性肝硬化门脉高压形成中肝脏内皮素A、B型受体的动态变化

    目的观察大鼠实验性肝硬化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外周血中ET-1含量和肝脏中内皮素A和B受体(endothelin receptors,ETR)mRNA表达的动态变化,以期对其在门脉高压中动态变化的特点有进一步的了解.方法通过四氯化碳(CCl4)介导大鼠实验性肝硬化门脉高压模型,放免法检测ET-1;半定量RT-PCR法观察不同时期肝组织中ETRA和ETRB mRNA的表达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外周血ET-1含量在wk8升高了59%(P<0.05),wk10升高的更加明显,且ET-1的升高与门脉高压的形成显著相关(r=0.79,P<0.01);在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肝脏中ETRA在后期的表达下降了39%(P<0.05),ETRB的表达从wk2开始就有47%的增加(P<0.05),其后一直维持着高水平的表达,且ETRB的表达增高与门脉高压的形成显著相关(r=0.83,P<0.01).结论外周血中ET-1含量的增高和肝脏中ETRB表达的增加可能是形成肝硬化门脉高压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许夕海;陈澍;卢清;施光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Rosco纸片扩散法检测酵母样真菌的药物敏感性分析

    目的了解酵母样真菌的药物敏感性.方法临床标本分离出酵母样真菌68株,采用ID32C卡结合CHROMager念珠菌显色培养基进行鉴定分型,用Rosco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68株酵母样真菌中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占72.1%.分离菌株对氟康唑、酮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的敏感率分别为79.4%、83.8%、98.5%、98.5%、91.2%.结论在选用抗真菌药物之前,应进行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作者:吴译筠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16SrRNA基因检测在临床细菌学鉴定中的应用

    传统的细菌鉴定方法,尽管特异性高,但耗时长、阳性率低,很难满足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而以基因扩增为主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不仅能快速、准确检测病原菌,而且在发现新的菌种方面也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苏维奇;纪迎春;姜岩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世界感染杂志

世界感染杂志

主管:

主办:上海市预防医学会,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