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血流图自动分析探讨

姚雪祥;王净净;梁建武

关键词:脑血流图, 拐点, 二阶微分, 自动分析, 血流动力学
摘要:指出原有脑血流图在仪器原理与结构、分析方法、分析指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介绍脑血流图自动分析的原理、方法.认为不能按分析心血流图的方法分析脑血流图,脑血流图的特征是波形上的拐点及拐点之间相对幅值的变化,其他分析指标都可以拐点为基础设置和划分.运用血液流体动力学原理、信息系统的分析方法、研究输入与输出关系,用二阶微分函数识别脑血流图上波形曲线上的拐点、实现脑血流图分析指标量化、保证脑血流图波形数据的可靠性和标准化,是实现脑血流图自动分析的关键.拐点的识别解决了波形识别等脑血流图自动分析的关键问题,为脑血流图分析客观化、标准化和自动化开辟了新途径.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当归拈痛汤联合西药治疗顽固性皮肤瘙痒的临床观察

    瘙痒是很多皮肤病的主要症状,而顽固性瘙痒则是迫使很多患者就诊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解决令病人寝食难安的瘙痒是每个临床皮肤科医生都会遇到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对常规治疗无效的病人,医者常颇感棘手.我科2004年7月至2005年5月采用当归拈痛汤联合西药治疗有顽固性瘙痒症状的慢性湿疹、泛发性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患者共65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组对照,现报告如下.

    作者:向亚平;黄进华;鲁建云;陈静;左成忻;欧阳恒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畅胃舒肝汤治疗慢性胃炎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畅胃舒肝汤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畅胃舒肝汤治疗50例,对照组采用三九胃泰颗粒治疗43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症状疗效、胃镜及组织病理学疗效、幽门螺旋杆菌(HP)根除率及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在症状疗效、胃镜及组织病理学疗效及改善主要症状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在HP根除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畅胃舒肝汤治疗慢性胃炎疗效可靠.

    作者:李灿;张四方;朱伟光;何明大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电针不同穴组对急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NPY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不同穴组对急性脑缺血大鼠72 h后脑组织神经肽Y(neuroptide Y NPY)含量和NPYmRNA表达的影响,比较电针不同穴组的针刺效应并探讨其抗脑缺血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2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人中、百会组,肝俞、肾俞组,曲池、足三里组,每组5只;右颈外动脉插入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MCAO)模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NPY,RT-PCR半定量分析法测NPYmRNA的表达.结果大鼠MCAO急性脑缺血72 h后,电针人中、百会组及肝俞、肾俞组使脑组织NPY含量及NPY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曲池、足三里组对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电针人中、百会组及肝俞、肾俞组可抑制脑组织NPYmRNA的表达,降低NPY的含量,对抗脑缺血损伤,且两穴组针刺效应相近而优于曲池、足三里组.

    作者:李铁浪;严洁;邓常青;沈菁;胡蓉;王灵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30例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分期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及观察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对30例骨折患者采用分期治疗:I期临时固定(伤后1~3 d),II期创伤修复(伤后3~20 d),IⅡ期终固定(伤后3周后).结果经1年追访,骨折一期愈合28例,占9333%;延迟愈合2例,占6.67%;无骨不连发生.并发症发生率:切口感染3例(10%),胫骨钢板内固定者钢板外露1例(9.0%),延迟愈合2例(6.67%),未发生骨不连及筋膜间室综合征.结论中西医结合分期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能提高骨折愈合率,减少并发症.

    作者:曹恺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小青龙汤及制剂的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小青龙汤出自<伤寒论>,系张仲景所创辛温解表的经典方,由麻黄、桂枝、白芍、干姜、细辛、甘草、法半夏、五味子8味药组成,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止咳平喘等功效,主要用于外寒内饮证,临床上也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慢性及急性发作的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老年性肺气肿等症.

    作者:李靖;杨永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针刺对不完全性截瘫兔损伤脊髓神经元细胞核影响的动态研究

    目的探讨针灸对不完全性截瘫兔损伤脊髓神经元内细胞核体密度定量的动态变化及其对针灸脊髓修复的意义.方法将健康雄性家免6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针灸组.将模型组、针灸组造模成不完全性脊髓损伤,采用督脉针刺法合神经干刺激疗法,治疗不完全性截瘫兔,于针刺6 h、7 d、15 d后分别做损伤脊髓细胞核的电镜观察,用细胞形态立体计量法计算细胞核体密度.结果6 h内针灸1次可维持细胞核体密度正常状态,与模型组差异显著,7 d时核计数明显高于模型组,低于正常组.15 d时核计数近似正常组,明显高于模型组.结论针刺可逆转神经元的凋亡,与针刺抑制细胞核裂解有关,从而达到修复损伤脊髓的目的.

    作者:刘洁;胡湘明;李杰;吴晓英;张国民;袁肇凯;YUAN Zhao-kai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三叶虫茶对肾性高血压大鼠神经免疫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三叶虫茶对肾性高血压大鼠降血压作用及对血浆神经肽含量、细胞因子水平等的影响.方法采用两肾一夹法制造肾性高血压模型(2K1C-RHR),将造模成功后大鼠共分为7组:模型组、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虫茶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六味地黄丸组、卡托普利组,动态观测三叶虫茶对大鼠易激惹程度、饮水量、尿量、体质量等一般状况,以及降血压过程中对血浆CGRP、TNF、IL-2含量的影响并分析该变化与AngⅡ水平的关系.结果RHR血压升高,血浆AngⅡ水平升高、CGRP含量降低、TNF含量升高、IL-2含量降低;三叶虫茶高、低剂量对此均有改善作用(P<0.01).结论三叶虫茶能降低RHR血压,并对血浆神经肽含量和细胞因子水平等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可能是三叶虫茶降血压作用的主要途径和机制之一.

    作者:陈晓阳;文礼章;李晟;秦莉花;邓冰湘;彭芝配;蒋孟良;史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雷公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和生活质量评价

    目的以甲氨喋呤(M似)为对照,观察接受雷公藤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疗效,旨在科学地评价雷公藤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作用.方法80例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入雷公藤组和MTX组,分别服用雷公藤片6片/d,MTX10 mg/周,共12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临床指标及填写类风湿关节炎生活质量量表.结果74例病人完成治疗,雷公藤组总有效率为84.2%,副反应发生率为25.6%,MTX组总有效率为86.6%,副反应发生率为22.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雷公藤能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与M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雷公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肯定,并且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涂胜豪;胡永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药治疗近况

    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它是各种肾脏疾病持续发展的终结果.临床上以代谢产物和毒物潴留,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及某些内分泌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其病情复杂多变且危重.

    作者:雷颖;王小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电针配合超激光照射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耳鸣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超激光照射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耳鸣的疗效.方法感音神经性耳聋耳鸣患者13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68例.治疗组用电针配合超激光照射法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纯用电针法.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总有效率为73.53%.疗效与病程、病情相关.病程越短,听力损失程度越轻,疗效越佳.结论电针配合超激光照射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耳鸣的疗效确切.

    作者:刘金芝;鞠琰莉;欧阳多利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泻心胶囊质量标准的研究

    目的研究泻心胶囊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泻心胶囊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泻心胶囊中大黄素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大黄素的线性范围为2256~180.48 μg,其回归方程为Y=3.5255X-15.420 3,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8.59%,RSD为136%.结论该方法简便、灵敏、准确,可作为制定泻心胶囊质量标准的主要依据.

    作者:邓桂明;陈镇;左亚杰;陈新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中医脉诊传感器的研制与应用

    目的研制符合中医脉诊方法的传感器,以适应脉象客观化检测的需要.方法采用压力应变电阻片,研制了一种中医脉诊传感器,结合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计算机技术,对113名在校大学生的左右手寸关尺三部,进行了脉象检测.结果在100 g压力状态下,男生寸关尺三部的主波峰波幅显著高于女生;男女关部脉象主波峰幅度高,以关部、寸部、尺部的顺序递减.结论中医脉诊传感器在设计上是可行的;应用于人体脉搏的信号采集稳定.

    作者:顾星;王方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丹参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UAP患者1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5例、对照组83例,治疗组在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静滴,1疗程(10 d)后分别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变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血液流变学指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通过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UAP,是有效药物之一.

    作者:李旭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试论针刺得气

    论述针刺得气的表现形式,得气的性质、类型与强弱,分析了影响得气的相关因素,阐述了临床常用的促进得气的方法.对提高针刺临床疗效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作者:袁宜勤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清热化瘀方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清热化瘀方作为预处理药物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0)模型.取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清热化瘀方低、中、高剂量共5组,缺血2 h后再灌注24 h,测定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HE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脑组织病理变化情况.结果清热化瘀方中、高剂量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较对照组轻(中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P<0.01)且与脑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相一致.结论清热化瘀方中、高剂量组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胡国恒;龙华君;陈北阳;龙华丽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疏肝和胃丸对小鼠镇痛及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疏肝和胃丸对小鼠的镇痛、抗炎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合格小鼠50只,分为疏肝和胃高、中、低剂量组,生理盐水组和阿司匹林组5组.采用热板法建立疼痛模型:利用恒温水浴箱升高温度(55±0.5)℃刺激小鼠足底引起痛觉,测定给药前痛阈值,观察灌药后30、60、90 min痛阈值;采用扭体法建立疼痛模型:灌胃给药后,给鼠腹腔注射0.6%醋酸溶液,观察10 min内扭体次数;采用二甲苯致鼠耳廓肿胀法建立炎症模型:给药后,每只小鼠右耳两面涂二甲苯致肿,左耳不涂以作对照,30 min后剪下左右耳,分别在两只耳朵相同的部位打下圆片,称质量,以左右耳片质量差为肿胀度.结果疏肝和胃丸高剂量组对热板法所致的疼痛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中、低剂量组有抑制作用(P<0.05),对扭体法所致疼痛,高、中、低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对二甲苯所致的炎症肿胀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疏肝和胃丸有显著的镇痛及抗炎作用.

    作者:陶灵霞;莫新民;林辉;张国民;刘锐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脑血流图自动分析探讨

    指出原有脑血流图在仪器原理与结构、分析方法、分析指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介绍脑血流图自动分析的原理、方法.认为不能按分析心血流图的方法分析脑血流图,脑血流图的特征是波形上的拐点及拐点之间相对幅值的变化,其他分析指标都可以拐点为基础设置和划分.运用血液流体动力学原理、信息系统的分析方法、研究输入与输出关系,用二阶微分函数识别脑血流图上波形曲线上的拐点、实现脑血流图分析指标量化、保证脑血流图波形数据的可靠性和标准化,是实现脑血流图自动分析的关键.拐点的识别解决了波形识别等脑血流图自动分析的关键问题,为脑血流图分析客观化、标准化和自动化开辟了新途径.

    作者:姚雪祥;王净净;梁建武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慢性乙型肝炎病理舌苔形成与唾液、血清h-EGF含量变化的关系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舌苔变化与唾液、血清表皮生长因子(h-EGF)含量变化及舌苔上皮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GFR)的关系,探讨唾液血清h-EGF在乙肝病理舌苔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2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以15例其它消化系统疾病、15例其它系统疾病及15例健康人做对照组,放免法检测受试者唾液、血清h-EGF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舌苔上皮细胞h-EGFR表达,观察并记录病理舌象进行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病理厚苔组唾液、血清h-EGF含量明显升高(P<0.01).乙肝组白厚(腻)苔、黄腻苔舌h-ECFR表达增强,唾液、血清h-EGF含量明显升高,与其它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慢性乙肝病理舌苔的形成与唾液h-EGF含量的改变有关.

    作者:刘建新;刘新华;周小青;罗尧岳;孙克伟;李定祥;杨军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辨证施针治疗面瘫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针灸临床辨证与非辨证治疗面瘫的疗效及差异.方法将66例面瘫患者随机分成风寒型16例,风热型19例,经络瘀滞型13例3个辨证施治组;非辨证组18例.两组均取穴攒竹、阳白、太阳、迎香、颊髎、地仓、颊车、承浆、翳风、合谷.辨证组中风寒型以灸为主,风热型以梅花针叩刺为主,经络瘀滞型以毫针透刺为主.结果辨证分型组治愈率分别为:风寒型93.75%,风热型89.47%,经络瘀滞型92.31%;非辨证组治愈率为55.56%,与辨证分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辨证施针治疗面瘫治愈率高于非辨证组.

    作者:贺萍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补阳还五汤及其有效部位生物碱、苷对大鼠动脉血栓形成纤溶相关指标的影响

    目的研究补阳还五汤及其生物碱、苷两类有效部位对大鼠颈总动脉血栓形成纤溶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84只随机分为补阳还五汤原方组、生物碱组等7组.先给大鼠喂药后以FeCl3诱导左侧颈总动脉血栓形成,以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和纤溶酶原(PLG)活性,并测定血栓质量.结果①FeCl3可致颈总动脉血栓形成.补阳还五汤、生物碱、苷、抵克利得和低分子肝素均可使血栓质量减轻(P<0.05).②模型组tPA和PLG活性均降低(P<0.05),PAI活性无显著变化(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阳还五汤原方可使血浆tPA、PLG活性升高(P<0.05),而生物碱和苷对tPA和PLG活性无影响.结论低分子肝素(LMWH)和抵克利得可抑制由FeCl3诱导的大鼠血栓形成,表明该模型与凝血功能亢进和血小板活化有关.补阳还五汤及其有效部位生物碱和苷也可抑制该模型血栓形成,原方可使血浆tPA活性和PLG活性升高,提示其作用与促进纤溶功能有关;而生物碱和苷对tPA、PAI和PLG无明显影响,表明其抗血栓作用不是通过促进纤溶而实现的,其作用可能与其它环节有关.

    作者:梁燕;张淑萍;杨静;邓冰湘;邓常青;张秋雁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湖南省教育厅

主办:湖南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