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脏外伤急诊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一例

顾强;肖颖彬;陈柏成;程伟;郝嘉

关键词:心脏外伤, 急诊体外循环, 失血性休克, 意识模糊, 胸骨横断, 小伤口, 患者, 刀砍伤, 医院, 血压, 胸腔, 胸部, 心率, 脉搏, 呼吸, 查体
摘要:患者男,26岁,因左前胸部刀砍伤后出现失血性休克后急送当地医院,入院查体患者面色苍白,意识模糊,呼吸浅快,约30次/min,血压约70/50 mmHg(1 mmHg=0.133 kPa),脉搏细速,心率140次/min,前胸胸骨中下1/3处可见一横行大小约30 cm大小伤口,胸骨横断,伤口深达胸腔.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E-选择素基因SER128ARG多态性与急性心肌梗死易感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E-选择素基因SER128ARG(S128R)多态性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和正常人群中的分布特点及与AMI的易感相关性,以及对血清E-选择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168例AMI患者和200例健康对照者E-选择素基因多态性,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所有参与者血清E-选择素水平.结果 E-选择素基因S128R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AMI组和对照组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型频率的相对风险分析发现,SR杂合子基因型携带者患AMI的风险是SS纯合子基因型的2.234倍(OR=2.234,95%CI:1.112~4.437);AMI组血清E-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R杂合子基因型携带者血清E-选择素水平显著高于SS纯合子基因型(41.65±8.87)μg/L和(34.23±6.72)μg/L,P<0.05.结论 E-选择素S128R基因多态性与AMI的发病有关联,并影响血清E-选择素水平;提示R基因可能是AMI发病的遗传易感基因.

    作者:魏明;佘红纯;李素娟;卢永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吸入ABC型干粉灭火器干粉中毒一例

    患者男,24岁,消防员.在灭火过程中不慎吸入干粉灭火器干粉后1 d,感咽部灼痛、呛咳、胸闷、憋喘、腹胀,休息后自觉症状不缓解,遂来本院就诊.查体:T37.5℃,P 110次/min,R 24次/min,BP 120/80 mmHg.发育正常,端坐位,憋喘貌.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口唇轻度发绀,呼吸道黏膜充血、轻度水肿.双肺呼吸音粗,肺底可闻及散在湿性啰音.心率110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剑突下轻压痛,无反跳痛,余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邢猛;郝继军;张立雷;张淑涛;郭鑫;刘光河;魏传义;吕秀清;秦爱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我国院前急救体制及网络建设现状浅析

    2003年非典的来临,是对我国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一次很好的考验.国家开始高度重视公共卫生医疗体系建设.然而从这几年的发展过程来看,各地较多地强调硬件建设,而急救中心的体制和网络建设发展不均衡,有待总结、分析,为今后的发展理出一个好的思路.在此,笔者就目前各地急救中心在体制和网络建设方面,谈谈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供同行商榷.

    作者:李剑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胃肠道去污染对无起始症状型中毒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胃肠道去污染干预对无起始症状型中毒病人的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627例无起始症状型中毒病例,比较胃肠道去污染(洗胃和活性炭)干预与否对急诊留观时间、气管插管率、并发症发生率等临床预后指标的影响.结果 干预组和对照组比较气管插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5% vs 5.3%,P=0.51),干预组急诊留观时间明显延长[(11.2±4.7) vs (8.9±5.0),P<0.001],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显著增加(6.5% vs 2.5%,P=0.01).无起始症状型中毒病例中非毒物摄入组和延迟性中毒组两组间胃肠道去污染干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2,P=0.51).结论 洗胃和活性炭等胃肠道去污染干预措施并不能显著改善无起始症状型中毒患者的临床预后,且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和急诊留观时间显著增加;对无起始症状型中毒患者临床上很可能存在过度干预.

    作者:徐腾达;于学忠;王厚力;朱华栋;周玉淑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下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介入治疗

    目的 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下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2医院2005年9月至2007年2月确诊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下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患者27例,观察血流动力学改变、急诊介入治疗特点、住院期间及术后1个月的病死率、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心功能恢复状况.结果 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30 min后血流动力学即开始改善,2~6 h达血流动力学稳定.27例患者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下均成功完成急诊介入治疗,无术中死亡,住院期间死亡2例,随访1个月死亡1例.术后1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和室壁运动评分均较术后第1天显著改善.结论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下的急诊介入治疗能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生存率,显著改善心肌梗死后的心功能状态.

    作者:朱莹;项美香;马骥;王建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腰椎间盘突出继发带状疱疹五例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急性腰腿痛性疾病中占有一定比例,在急诊就诊者中常见,而带状疱疹早期的疼痛表现与其相近,临床上需鉴别诊断,近2年笔者发现其继发带状疱疹发作5例,在诊疗期间先后发作,值得引起临床注意.报告如下.

    作者:陈文奇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多发伤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索多发伤患者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ICU收治的107例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107例多发伤患者分为并发MODS组(n=65例)和非MODS组(n=42例).分别比较两组多发伤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ISS评分、APACHEⅢ评分、GCS评分等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休克发生率上差异的无统计学意义,但在休克纠正是否及时、ISS评分、APACHEⅢ评分、GCS评分、血糖和血小板水平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休克纠正是否及时、ISS评分和APACHEⅢ评分是多发伤患者并发MOD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多发伤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危险因素与休克纠正是否及时、ISS评分和APACHEⅢ评分有关.

    作者:祝伟;陈华文;汤睿;万磊;钟强;李树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经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输卵管妊娠破裂

    输卵管妊娠破裂是妇产科的常见急诊,如何安全有效地抢救患者的生命并保留患者的生育能力是治疗目标.本文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以来经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32例输卵管妊娠破裂的经验,以探讨超选择性经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对输卵管妊娠破裂的治疗价值.

    作者:章家铭;应碧伟;黄求理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急性胰腺炎与非急性胰腺炎急腹症的生化检测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titis,AP)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临床表现复杂,与急性胆石症、急性阑尾炎、急性肠胃炎等急腹症很难鉴别,使得诊断变得困难.如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重症胰腺炎,死亡率高[1-2].为提高重症胰腺炎抢救的成功率,早期、准确地诊断是关键.典型的临床表现尽管对诊断有一定的意义,但实验室检查才是真正的诊断依据.本文就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血淀粉酶(amylase,AMY)、脂肪酶(lipase,LI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前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等这些指标作联合检测,来研究这些指标在急性胰腺炎与其他急腹症中的变化.

    作者:周美霞;管茶英;梁丹青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困惑与思考,挑战与对策

    1 概念的提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是指机体受到休克、创伤、感染、烧伤等严重打击后,同时或相继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或系统功能障碍或衰竭,不能维持自身的生理功能,从而影响全身内环境稳定的临床综合征.其包含早期多器官功能障碍到晚期多器官功能衰竭的连续性程.

    作者:周荣斌;于学忠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急性脑梗死大部分是由于急性血栓形成或栓子阻塞动脉所致,国内外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已证实,溶栓治疗能有效地缩小梗死灶体积并改善神经细胞的功能[1],故急性脑梗死后首选急诊溶栓.目前我国多使用尿激酶动或静脉溶栓,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因费用高、严格的限定时间、医源性等因素使用的较少.现将本院2000年以来应用rt-PA静脉溶栓的28例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姜春莉;信宏;李晨然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血必净对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株增殖的作用

    目的 观察中成药血必净注射液对体外培养的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株(bEnd.3)增殖活力的影响,探讨其促进内皮损伤修复的药物效应.方法 采用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株bEnd.3,分别给予质量浓度为0、5、25和50 mg/ml血必净刺激12、24和48 h后,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MTT)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必净对细胞周期(增殖指数%=(G2-M)%+S%)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非参数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0 mg/ml)相比,血必净5 mg组和25 mg组在12 h和24 h的MTT和增殖指数均明显升高(P<0.05),两组在48 h的增殖指数明显降低(P<0.05),而MTT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 mg组的MTT在12 h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24 h和48 h则显著降低(P<0.05);其增殖指数在12 h和24 h均明显升高(P<0.01),在48 h显著下降(P<0.01).结论 血必净对于体外培养的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在特定药物浓度和时间内具有刺激增殖的作用,提示对内皮细胞的损伤具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作者:沈蕾;孙正达;曹同瓦;边伟;祝禾辰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辛伐他汀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RANTES表达的影响

    目的 通过观察高胆固醇血症患者RANTES表达的变化及辛伐他汀对其表达变化的影响,探讨RANTES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作用及他汀对其作用的影响.方法 2005年5月至2005年10月在我院健康查体中心随机选取健康对照60例和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总胆固醇>6.24mmol/L)80例,分别为对照组和高脂组;高脂组予以辛伐他汀20 mg·d-1,睡前口服,共12周,为他汀组.对照组、高脂组及他汀组治疗12周肘静脉取血,分离血清、血浆并提取单个核细胞.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实时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单个核细胞RANTES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SPSS 12.0分析软件对试验的结果进行方差分析,Microsoft Excel对变量间的相关关系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①高脂组的血浆AngⅡ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92.13±22.03) vs (50.85±12.12),P<0.01],他汀组明显降低[(78.57±18.35) vs(92.13±22.27),P<0.05].②高脂组单个核细胞RANTES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0.87±0.19) vs (0.23±0.05),P<0.01和(1.17±0.22)对(0.38±0.09),P<0.01],他汀组均明显降低[(0.46±0.11) vs (0.87±0.19),P<0.01和(0.69±0.15) vs (1.17±0.22),P<0.01].③高脂组AngⅡ与RANTES表达的相关分析显示,RANTES的表达与血浆的AngⅡ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409,P<0.01).结论 辛伐他汀下调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单个核细胞RANTES表达的增高,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单个核细胞RANTES表达的增高与血浆AngⅡ水平的增高有关.

    作者:李永红;葛志明;李志强;蔡尚郎;安毅;王其新;董果雄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致心电图酷似急性心肌梗死一例

    患者女性,20岁,因头昏乏力4 d,昏迷伴抽搐6 h,于2007年1月17日急诊入院.病程中无胸闷、胸痛.既往体健,无糖尿病史.体检:T不升,P136次/min,R 23次/min,BP 77/44 mmHg(1 mmHg=0.133 kPa).

    作者:欧书钦;马渝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氨溴素对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氨溴索对在体肺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夹闭大鼠左肺门1.5 h,再灌注2 h,建立在体肺缺血-再灌注模型.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control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氨溴索组(AMB组),AMB组缺血前30 min给予腹腔注射氨溴索25 mg/kg,再灌注前5 min颈静脉注射氨溴索25 mg/kg.再灌注2 h后采颈动脉血检测血气、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摘取左肺测湿干比、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含量、髓过氧化物酶(MPO)活力并行病理学检查.统计结果行两样本t检验.结果 再灌注2 h后,动脉血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R组肺湿干比、MPO活力(U/g)、MDA含量(nmol/mg)分别为(5.3±0.5)、(1.30±0.26)和(0.66±0.16),显著高于control组,AMB组可使上述指标降至(4.8±0.3)、(0.93±0.40)和(0.51±0.07),同时使SOD(U/mgprot)由I/R组的(39.3±3.0)升高至(49.9±7.3).I/R组血清IL-1β(pg/ml)、IL-8(pg/ml)、TNF-α(pg/ml)含量分别为(22.08±3.85)、(21.92±5.56)、(30.50±3.77)显著高于control组,AMB组可使上述指标降至(17.11±2.22)、(15.07+3.56)和(22.97±3.22).结论 氨溴索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抗氧化和抑制中性粒细胞和炎症因子分泌有关.

    作者:宫素岗;刘锦铭;孙波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持续高容量血液滤过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治疗作用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指患者在受到严重感染、休克、创伤、大面积烧伤、大手术等打击后,同时或序贯出现2个或2个以上的系统或器官功能障碍,不能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临床综合征.MODS是重症监护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机体免疫反应的失衡状态,重建机体免疫内稳态是MODS防治的发展方向.

    作者:杨君;解建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动作电位恢复性质与室颤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心肌动作电位动态变化在室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37只健康雄性3月龄大约克猪随机分为两组:22只猪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第一分支制备心肌梗死模型,15只同家系同月龄大约克猪入选对照组.4周后右室程序刺激猪的在体心肌,三层心肌针式复合电极记录刺激过程中陈旧性梗死心脏和正常结构心脏左室前壁心肌跨壁复极离散度(TDR),动作电位时程(APD)与舒张间期(DI)的动态变化等电生理参数.采用方差分析及q检验.结果 心肌梗死4周后,陈旧性心梗组存活18只,其中12只诱发室颤,刺激周期为(190±5)ms;对照组全部存活,其中5只诱发室颤,刺激周期为(175±5)ms.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0±5)ms vs (175±5)ms,P=0.001].与正常心脏相比,陈旧性心梗组TDR显著增大[(15.66±4.45)ms vs(25.72±6.70)ms,P=0.001].但是诱发室颤组与未诱发室颤组比较,两组TD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43±7.01)ms vs(22.32±7.53)ms,P=0.45].心肌APD恢复斜率大值以及斜率大于1所占的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陈旧性心梗诱发室颤组[MI+VF(+)组],假手术诱发颤动组[SO+VF(+)组],假手术未能诱发颤动组[SO+VF(-)组],陈旧性心梗未能诱发颤动组[MI+VF(-)组].结论 APD恢复性质在室颤的维持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APD恢复曲线越陡峭越容易发生室颤.TDR是心脏固有异质性的表现之一,对室颤的发生不具有明确的预测性.

    作者:吕菁君;魏捷;赵冬冬;崔博;林国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外伤性进展性颅内出血病变的诊治分析

    颅脑外伤后进展性颅内出血性病变(progressive hemorrhage injury,PHI)是指外伤后经再次CT扫描或手术证实,颅内出血性病灶扩大或出现新的病灶[1].临床上病情逐渐加重,如不能早期正确诊断和处理,死亡率将大大增加[2].本文收集本科经治的56例进展性颅内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李明昌;任天剑;麦晓;杨宏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介素-6对冠脉介入并发症的预测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增强的炎症性反应对急性血管并发症及早期冠脉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 按照前瞻性临床试验方案,连续选择100例行PCI治疗的稳定性(SAP)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于术前留取外周血标本,分别测定C反应蛋白(CRP)和白介素-6(IL-6)水平;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和临床指标判定PCI术中及围术期血管并发症及术后冠脉事件.结果 100例患者中,13例于术中发生急性管腔闭塞,1例于术后2 d发生亚急性血栓,均于闭塞处行PTCA和/或支架植入,恢复TIMIⅢ级血流.余84例术中无并发症发生;术后30 d临床随访,无缺血性事件及各种原因的死亡发生.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在CRP下四分位数组与上四分位数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L-6水平在无并发症组和并发症组中位数分别为:4.25(0.00~75.00)pg/ml和7.5(0.00~48.00)pg/ml,P<0.05;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增高的CRP、IL-6水平、糖尿病和靶血管AHA/ACC分型是术中急性血管并发症的预测因素.结论 PCI术前增高的CRP、IL-6水平可能与术中急性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相关.

    作者:王晖;杨志健;黄峻;马根山;朱铁兵;王连生;曹克将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脑心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1954年Burch首先报告了一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出现心电图的异常.临床上将急性脑血管意外引起的继发性冠状动脉疾患称为脑心综合征或脑心卒中(cerebrocardiac syndrome,CCS),这是初的也是比较狭义的脑心综合征的概念.实际上,各种颅内疾患包括急性脑血管病、急性颅脑外伤、脑肿瘤、颅内炎症及各种原因所致的颅内高压均可引起心脏损伤.广义的脑心综合征的概念即指各种颅内疾患引起的继发性心脏损伤[1].临床上高度重视脑心综合征的发生、发展,认为其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刘雅明;董均树;吴绥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主管:急诊医学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