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剑
目的 探讨氨溴索对在体肺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夹闭大鼠左肺门1.5 h,再灌注2 h,建立在体肺缺血-再灌注模型.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control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氨溴索组(AMB组),AMB组缺血前30 min给予腹腔注射氨溴索25 mg/kg,再灌注前5 min颈静脉注射氨溴索25 mg/kg.再灌注2 h后采颈动脉血检测血气、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摘取左肺测湿干比、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含量、髓过氧化物酶(MPO)活力并行病理学检查.统计结果行两样本t检验.结果 再灌注2 h后,动脉血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R组肺湿干比、MPO活力(U/g)、MDA含量(nmol/mg)分别为(5.3±0.5)、(1.30±0.26)和(0.66±0.16),显著高于control组,AMB组可使上述指标降至(4.8±0.3)、(0.93±0.40)和(0.51±0.07),同时使SOD(U/mgprot)由I/R组的(39.3±3.0)升高至(49.9±7.3).I/R组血清IL-1β(pg/ml)、IL-8(pg/ml)、TNF-α(pg/ml)含量分别为(22.08±3.85)、(21.92±5.56)、(30.50±3.77)显著高于control组,AMB组可使上述指标降至(17.11±2.22)、(15.07+3.56)和(22.97±3.22).结论 氨溴索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抗氧化和抑制中性粒细胞和炎症因子分泌有关.
作者:宫素岗;刘锦铭;孙波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腹腔室隔综合征(ACS)的临床意义仍在探索中,本研究探讨SAP早期并发ACS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2002年5月至2006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普外ICU收治的74例SAP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胰腺外科学组SAP的临床诊断标准.通过测量膀胱内压(UBP)间接反映腹腔内压(IAP).按入ICU时IAP测定值将患者分为两组,IAP≥12 mmHg、IAH组(n=44);IAP<12 mmHg、腹压正常组(n=30).记录SAP患者全身感染率、胰腺感染率、MODS发生率和死亡率,比较SAP早期(入院1周内)ACS患者预后差异.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各组相关资料构成比之间比较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入院存在IAH(IAP≥12mmHg)比率为59.46%,入院时IAH患者与IAP正常患者(IAP<12 mmHg)在急性生理和既往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评分)、胰腺炎严重程度评分(Ranson评分)以及全身感染率、胰腺感染率、MODS发生率和死亡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P早期ACS(IAP>20 mmHg)发生率为27.03%,13例早期ACS(IAP>25 mmHg)患者进行了腹腔减压术,腹腔减压术后24 h多项与血流动力学、呼吸功能和组织灌注相关的生理学指标显著改善(P<0.05),但早期ACS患者在全身感染率、胰腺感染率、MODS发生率和死亡率等方面仍较总体患者预后的相关指标有显著增加(P<0.05).结论 SAP早期常并发ACS,需密切监测IAP和及时腹腔减压治疗.当IAP接近20mmHg或出现器官功能不全早期表现时应积极进行腹腔减压治疗.
作者:陈宏;贾建国;李非;杨磊;杨鹏;孙家邦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心肌动作电位动态变化在室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37只健康雄性3月龄大约克猪随机分为两组:22只猪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第一分支制备心肌梗死模型,15只同家系同月龄大约克猪入选对照组.4周后右室程序刺激猪的在体心肌,三层心肌针式复合电极记录刺激过程中陈旧性梗死心脏和正常结构心脏左室前壁心肌跨壁复极离散度(TDR),动作电位时程(APD)与舒张间期(DI)的动态变化等电生理参数.采用方差分析及q检验.结果 心肌梗死4周后,陈旧性心梗组存活18只,其中12只诱发室颤,刺激周期为(190±5)ms;对照组全部存活,其中5只诱发室颤,刺激周期为(175±5)ms.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0±5)ms vs (175±5)ms,P=0.001].与正常心脏相比,陈旧性心梗组TDR显著增大[(15.66±4.45)ms vs(25.72±6.70)ms,P=0.001].但是诱发室颤组与未诱发室颤组比较,两组TD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43±7.01)ms vs(22.32±7.53)ms,P=0.45].心肌APD恢复斜率大值以及斜率大于1所占的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陈旧性心梗诱发室颤组[MI+VF(+)组],假手术诱发颤动组[SO+VF(+)组],假手术未能诱发颤动组[SO+VF(-)组],陈旧性心梗未能诱发颤动组[MI+VF(-)组].结论 APD恢复性质在室颤的维持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APD恢复曲线越陡峭越容易发生室颤.TDR是心脏固有异质性的表现之一,对室颤的发生不具有明确的预测性.
作者:吕菁君;魏捷;赵冬冬;崔博;林国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急性重度中毒(acute and severe poisoning,ASP)是危及生命的急诊危重症.近年来,血液净化技术,特别是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HP)技术在抢救ASP中有较多应用,有资料表明HP可显著降低血液毒物水平,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本文就42例ASP患者HP治疗前后血液毒物清除效率、不同毒物间HP毒物清除率的比较及相关指标的临床研究报告如下.
作者:刘桂花;陈菲;李翠香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患者女性,20岁,因头昏乏力4 d,昏迷伴抽搐6 h,于2007年1月17日急诊入院.病程中无胸闷、胸痛.既往体健,无糖尿病史.体检:T不升,P136次/min,R 23次/min,BP 77/44 mmHg(1 mmHg=0.133 kPa).
作者:欧书钦;马渝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观察高胆固醇血症患者RANTES表达的变化及辛伐他汀对其表达变化的影响,探讨RANTES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作用及他汀对其作用的影响.方法 2005年5月至2005年10月在我院健康查体中心随机选取健康对照60例和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总胆固醇>6.24mmol/L)80例,分别为对照组和高脂组;高脂组予以辛伐他汀20 mg·d-1,睡前口服,共12周,为他汀组.对照组、高脂组及他汀组治疗12周肘静脉取血,分离血清、血浆并提取单个核细胞.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实时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单个核细胞RANTES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SPSS 12.0分析软件对试验的结果进行方差分析,Microsoft Excel对变量间的相关关系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①高脂组的血浆AngⅡ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92.13±22.03) vs (50.85±12.12),P<0.01],他汀组明显降低[(78.57±18.35) vs(92.13±22.27),P<0.05].②高脂组单个核细胞RANTES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0.87±0.19) vs (0.23±0.05),P<0.01和(1.17±0.22)对(0.38±0.09),P<0.01],他汀组均明显降低[(0.46±0.11) vs (0.87±0.19),P<0.01和(0.69±0.15) vs (1.17±0.22),P<0.01].③高脂组AngⅡ与RANTES表达的相关分析显示,RANTES的表达与血浆的AngⅡ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409,P<0.01).结论 辛伐他汀下调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单个核细胞RANTES表达的增高,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单个核细胞RANTES表达的增高与血浆AngⅡ水平的增高有关.
作者:李永红;葛志明;李志强;蔡尚郎;安毅;王其新;董果雄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E-选择素基因SER128ARG(S128R)多态性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和正常人群中的分布特点及与AMI的易感相关性,以及对血清E-选择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168例AMI患者和200例健康对照者E-选择素基因多态性,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所有参与者血清E-选择素水平.结果 E-选择素基因S128R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AMI组和对照组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型频率的相对风险分析发现,SR杂合子基因型携带者患AMI的风险是SS纯合子基因型的2.234倍(OR=2.234,95%CI:1.112~4.437);AMI组血清E-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R杂合子基因型携带者血清E-选择素水平显著高于SS纯合子基因型(41.65±8.87)μg/L和(34.23±6.72)μg/L,P<0.05.结论 E-选择素S128R基因多态性与AMI的发病有关联,并影响血清E-选择素水平;提示R基因可能是AMI发病的遗传易感基因.
作者:魏明;佘红纯;李素娟;卢永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指患者在受到严重感染、休克、创伤、大面积烧伤、大手术等打击后,同时或序贯出现2个或2个以上的系统或器官功能障碍,不能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临床综合征.MODS是重症监护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机体免疫反应的失衡状态,重建机体免疫内稳态是MODS防治的发展方向.
作者:杨君;解建 刊期: 2007年第12期
输卵管妊娠破裂是妇产科的常见急诊,如何安全有效地抢救患者的生命并保留患者的生育能力是治疗目标.本文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以来经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32例输卵管妊娠破裂的经验,以探讨超选择性经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对输卵管妊娠破裂的治疗价值.
作者:章家铭;应碧伟;黄求理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高压氧对大白鼠失血性休克复苏后炎症反应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高压氧治疗组、休克组和对照组.建立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自体血和生理盐水复苏后应用2.0绝对大气压高压氧治疗,于休克前、休克后、复苏后和复苏后24 h取血检测血红细胞SOD、血浆TNF-α、血浆iNOS值,并进行统计学(one-way ANOVA plus SNK)分析.观察复苏后24 h大鼠肝、肠、肺组织病理改变并进行病理损伤评分.结果 复苏后24 h高压氧治疗组血红细胞SOD值高于休克组,高压氧治疗组血浆iNOS值和TNF-α值低于休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损伤评分:高压氧治疗组病理损伤与休克组相比减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压氧可能通过增强机体清除活性氧和自由基、阻止炎症介质的产生,进而减轻大鼠失血性休克复苏后的炎症反应和组织脏器的病理损伤.
作者:王林贵;於淑英;王钢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胃肠道去污染干预对无起始症状型中毒病人的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627例无起始症状型中毒病例,比较胃肠道去污染(洗胃和活性炭)干预与否对急诊留观时间、气管插管率、并发症发生率等临床预后指标的影响.结果 干预组和对照组比较气管插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5% vs 5.3%,P=0.51),干预组急诊留观时间明显延长[(11.2±4.7) vs (8.9±5.0),P<0.001],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显著增加(6.5% vs 2.5%,P=0.01).无起始症状型中毒病例中非毒物摄入组和延迟性中毒组两组间胃肠道去污染干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2,P=0.51).结论 洗胃和活性炭等胃肠道去污染干预措施并不能显著改善无起始症状型中毒患者的临床预后,且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和急诊留观时间显著增加;对无起始症状型中毒患者临床上很可能存在过度干预.
作者:徐腾达;于学忠;王厚力;朱华栋;周玉淑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titis,AP)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临床表现复杂,与急性胆石症、急性阑尾炎、急性肠胃炎等急腹症很难鉴别,使得诊断变得困难.如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重症胰腺炎,死亡率高[1-2].为提高重症胰腺炎抢救的成功率,早期、准确地诊断是关键.典型的临床表现尽管对诊断有一定的意义,但实验室检查才是真正的诊断依据.本文就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血淀粉酶(amylase,AMY)、脂肪酶(lipase,LI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前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等这些指标作联合检测,来研究这些指标在急性胰腺炎与其他急腹症中的变化.
作者:周美霞;管茶英;梁丹青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索多发伤患者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ICU收治的107例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107例多发伤患者分为并发MODS组(n=65例)和非MODS组(n=42例).分别比较两组多发伤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ISS评分、APACHEⅢ评分、GCS评分等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休克发生率上差异的无统计学意义,但在休克纠正是否及时、ISS评分、APACHEⅢ评分、GCS评分、血糖和血小板水平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休克纠正是否及时、ISS评分和APACHEⅢ评分是多发伤患者并发MOD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多发伤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危险因素与休克纠正是否及时、ISS评分和APACHEⅢ评分有关.
作者:祝伟;陈华文;汤睿;万磊;钟强;李树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急性脑梗死大部分是由于急性血栓形成或栓子阻塞动脉所致,国内外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已证实,溶栓治疗能有效地缩小梗死灶体积并改善神经细胞的功能[1],故急性脑梗死后首选急诊溶栓.目前我国多使用尿激酶动或静脉溶栓,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因费用高、严格的限定时间、医源性等因素使用的较少.现将本院2000年以来应用rt-PA静脉溶栓的28例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姜春莉;信宏;李晨然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观察血必净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T淋巴细胞增殖及分泌白细胞介素-2(IL-2)、表达CD25的影响,为血必净对COPD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血必净对T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L-2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血必净对T淋巴细胞表达CD25影响,用四甲基偶氨唑盐(MTT)比色法观察血必净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COPD患者T淋巴细胞生成的IL-2、表达CD25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减低(P<0.01),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亦明显减低(P<0.01);血必净和慢阻肺组,PHA刺激T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生成IL-2、表达CD25的较慢阻肺组高(P<0.01),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亦明显增加(P<0.01).结论 COPD患者T淋巴细胞生成的IL-2、表达CD25减低,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亦减低,免疫失衡;血必净促进COPD患者T淋巴细胞分泌IL-2、表达CD25,增强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
作者:李旭;王立祥;张健鹏;李卉;刘亚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1 场馆概况奥运场馆按其性质可分为竞赛场馆、非竞赛场馆和训练场馆三类.
作者:张进军;赵永春 刊期: 2007年第12期
高血压脑出血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对于其急性期凝血功能变化与临床相关的研究却少见报道.作者对12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凝血功能及临床指标作一相关性分析,为脑出血患者的早期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作者:顾水均;卢明;宣宏飞;谢仁龙;司赟;张俊;陈新治;董伟峰;严肖峰;高国梁;罗静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手部的创伤中拇、手指半侧缺损的修复方法较多,本院选用(足母)趾半侧甲瓣、第二趾半侧甲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半侧缺损,重建了指甲及罗纹,恢复了良好的感觉和功能,获得了理想的修复效果.
作者:王振军;程国良;侯书健;张云飞;袁光海;安丰妹;宋晓 刊期: 2007年第12期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是指机体在遭受严重创伤、感染、中毒、烧伤和大手术等急性应激性损害24 h后,同时或序贯出现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脏器功能障碍甚至衰竭的临床综合征.在概念上强调引发MODS的原发致病因素是急性的,不包括慢性疾病器官退化时的功能失代偿.MODS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MODS由原发致病因素直接引起,继发性MODS由原发伤病引起系统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导致.MODS是急危重病医学面临的难点和热点.
作者:杨兴易;谢伟峰;王东 刊期: 2007年第12期
颅脑外伤后进展性颅内出血性病变(progressive hemorrhage injury,PHI)是指外伤后经再次CT扫描或手术证实,颅内出血性病灶扩大或出现新的病灶[1].临床上病情逐渐加重,如不能早期正确诊断和处理,死亡率将大大增加[2].本文收集本科经治的56例进展性颅内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李明昌;任天剑;麦晓;杨宏 刊期: 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