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宏;贾建国;李非;杨磊;杨鹏;孙家邦
手部的创伤中拇、手指半侧缺损的修复方法较多,本院选用(足母)趾半侧甲瓣、第二趾半侧甲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半侧缺损,重建了指甲及罗纹,恢复了良好的感觉和功能,获得了理想的修复效果.
作者:王振军;程国良;侯书健;张云飞;袁光海;安丰妹;宋晓 刊期: 2007年第12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急性腰腿痛性疾病中占有一定比例,在急诊就诊者中常见,而带状疱疹早期的疼痛表现与其相近,临床上需鉴别诊断,近2年笔者发现其继发带状疱疹发作5例,在诊疗期间先后发作,值得引起临床注意.报告如下.
作者:陈文奇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胃肠道去污染干预对无起始症状型中毒病人的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627例无起始症状型中毒病例,比较胃肠道去污染(洗胃和活性炭)干预与否对急诊留观时间、气管插管率、并发症发生率等临床预后指标的影响.结果 干预组和对照组比较气管插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5% vs 5.3%,P=0.51),干预组急诊留观时间明显延长[(11.2±4.7) vs (8.9±5.0),P<0.001],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显著增加(6.5% vs 2.5%,P=0.01).无起始症状型中毒病例中非毒物摄入组和延迟性中毒组两组间胃肠道去污染干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2,P=0.51).结论 洗胃和活性炭等胃肠道去污染干预措施并不能显著改善无起始症状型中毒患者的临床预后,且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和急诊留观时间显著增加;对无起始症状型中毒患者临床上很可能存在过度干预.
作者:徐腾达;于学忠;王厚力;朱华栋;周玉淑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急性重度中毒(acute and severe poisoning,ASP)是危及生命的急诊危重症.近年来,血液净化技术,特别是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HP)技术在抢救ASP中有较多应用,有资料表明HP可显著降低血液毒物水平,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本文就42例ASP患者HP治疗前后血液毒物清除效率、不同毒物间HP毒物清除率的比较及相关指标的临床研究报告如下.
作者:刘桂花;陈菲;李翠香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患者男,26岁,因左前胸部刀砍伤后出现失血性休克后急送当地医院,入院查体患者面色苍白,意识模糊,呼吸浅快,约30次/min,血压约70/50 mmHg(1 mmHg=0.133 kPa),脉搏细速,心率140次/min,前胸胸骨中下1/3处可见一横行大小约30 cm大小伤口,胸骨横断,伤口深达胸腔.
作者:顾强;肖颖彬;陈柏成;程伟;郝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高血压脑出血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对于其急性期凝血功能变化与临床相关的研究却少见报道.作者对12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凝血功能及临床指标作一相关性分析,为脑出血患者的早期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作者:顾水均;卢明;宣宏飞;谢仁龙;司赟;张俊;陈新治;董伟峰;严肖峰;高国梁;罗静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颅脑外伤后进展性颅内出血性病变(progressive hemorrhage injury,PHI)是指外伤后经再次CT扫描或手术证实,颅内出血性病灶扩大或出现新的病灶[1].临床上病情逐渐加重,如不能早期正确诊断和处理,死亡率将大大增加[2].本文收集本科经治的56例进展性颅内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李明昌;任天剑;麦晓;杨宏 刊期: 2007年第12期
1954年Burch首先报告了一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出现心电图的异常.临床上将急性脑血管意外引起的继发性冠状动脉疾患称为脑心综合征或脑心卒中(cerebrocardiac syndrome,CCS),这是初的也是比较狭义的脑心综合征的概念.实际上,各种颅内疾患包括急性脑血管病、急性颅脑外伤、脑肿瘤、颅内炎症及各种原因所致的颅内高压均可引起心脏损伤.广义的脑心综合征的概念即指各种颅内疾患引起的继发性心脏损伤[1].临床上高度重视脑心综合征的发生、发展,认为其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刘雅明;董均树;吴绥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是指机体在遭受严重创伤、感染、中毒、烧伤和大手术等急性应激性损害24 h后,同时或序贯出现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脏器功能障碍甚至衰竭的临床综合征.在概念上强调引发MODS的原发致病因素是急性的,不包括慢性疾病器官退化时的功能失代偿.MODS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MODS由原发致病因素直接引起,继发性MODS由原发伤病引起系统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导致.MODS是急危重病医学面临的难点和热点.
作者:杨兴易;谢伟峰;王东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中成药血必净注射液对体外培养的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株(bEnd.3)增殖活力的影响,探讨其促进内皮损伤修复的药物效应.方法 采用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株bEnd.3,分别给予质量浓度为0、5、25和50 mg/ml血必净刺激12、24和48 h后,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MTT)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必净对细胞周期(增殖指数%=(G2-M)%+S%)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非参数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0 mg/ml)相比,血必净5 mg组和25 mg组在12 h和24 h的MTT和增殖指数均明显升高(P<0.05),两组在48 h的增殖指数明显降低(P<0.05),而MTT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 mg组的MTT在12 h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24 h和48 h则显著降低(P<0.05);其增殖指数在12 h和24 h均明显升高(P<0.01),在48 h显著下降(P<0.01).结论 血必净对于体外培养的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在特定药物浓度和时间内具有刺激增殖的作用,提示对内皮细胞的损伤具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作者:沈蕾;孙正达;曹同瓦;边伟;祝禾辰 刊期: 2007年第12期
2003年非典的来临,是对我国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一次很好的考验.国家开始高度重视公共卫生医疗体系建设.然而从这几年的发展过程来看,各地较多地强调硬件建设,而急救中心的体制和网络建设发展不均衡,有待总结、分析,为今后的发展理出一个好的思路.在此,笔者就目前各地急救中心在体制和网络建设方面,谈谈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供同行商榷.
作者:李剑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下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2医院2005年9月至2007年2月确诊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下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患者27例,观察血流动力学改变、急诊介入治疗特点、住院期间及术后1个月的病死率、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心功能恢复状况.结果 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30 min后血流动力学即开始改善,2~6 h达血流动力学稳定.27例患者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下均成功完成急诊介入治疗,无术中死亡,住院期间死亡2例,随访1个月死亡1例.术后1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和室壁运动评分均较术后第1天显著改善.结论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下的急诊介入治疗能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生存率,显著改善心肌梗死后的心功能状态.
作者:朱莹;项美香;马骥;王建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1 场馆概况奥运场馆按其性质可分为竞赛场馆、非竞赛场馆和训练场馆三类.
作者:张进军;赵永春 刊期: 2007年第12期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指患者在受到严重感染、休克、创伤、大面积烧伤、大手术等打击后,同时或序贯出现2个或2个以上的系统或器官功能障碍,不能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临床综合征.MODS是重症监护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机体免疫反应的失衡状态,重建机体免疫内稳态是MODS防治的发展方向.
作者:杨君;解建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观察高胆固醇血症患者RANTES表达的变化及辛伐他汀对其表达变化的影响,探讨RANTES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作用及他汀对其作用的影响.方法 2005年5月至2005年10月在我院健康查体中心随机选取健康对照60例和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总胆固醇>6.24mmol/L)80例,分别为对照组和高脂组;高脂组予以辛伐他汀20 mg·d-1,睡前口服,共12周,为他汀组.对照组、高脂组及他汀组治疗12周肘静脉取血,分离血清、血浆并提取单个核细胞.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实时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单个核细胞RANTES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SPSS 12.0分析软件对试验的结果进行方差分析,Microsoft Excel对变量间的相关关系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①高脂组的血浆AngⅡ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92.13±22.03) vs (50.85±12.12),P<0.01],他汀组明显降低[(78.57±18.35) vs(92.13±22.27),P<0.05].②高脂组单个核细胞RANTES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0.87±0.19) vs (0.23±0.05),P<0.01和(1.17±0.22)对(0.38±0.09),P<0.01],他汀组均明显降低[(0.46±0.11) vs (0.87±0.19),P<0.01和(0.69±0.15) vs (1.17±0.22),P<0.01].③高脂组AngⅡ与RANTES表达的相关分析显示,RANTES的表达与血浆的AngⅡ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409,P<0.01).结论 辛伐他汀下调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单个核细胞RANTES表达的增高,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单个核细胞RANTES表达的增高与血浆AngⅡ水平的增高有关.
作者:李永红;葛志明;李志强;蔡尚郎;安毅;王其新;董果雄 刊期: 2007年第12期
1 概念的提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是指机体受到休克、创伤、感染、烧伤等严重打击后,同时或相继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或系统功能障碍或衰竭,不能维持自身的生理功能,从而影响全身内环境稳定的临床综合征.其包含早期多器官功能障碍到晚期多器官功能衰竭的连续性程.
作者:周荣斌;于学忠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患者男,24岁,消防员.在灭火过程中不慎吸入干粉灭火器干粉后1 d,感咽部灼痛、呛咳、胸闷、憋喘、腹胀,休息后自觉症状不缓解,遂来本院就诊.查体:T37.5℃,P 110次/min,R 24次/min,BP 120/80 mmHg.发育正常,端坐位,憋喘貌.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口唇轻度发绀,呼吸道黏膜充血、轻度水肿.双肺呼吸音粗,肺底可闻及散在湿性啰音.心率110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剑突下轻压痛,无反跳痛,余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邢猛;郝继军;张立雷;张淑涛;郭鑫;刘光河;魏传义;吕秀清;秦爱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高压氧对大白鼠失血性休克复苏后炎症反应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高压氧治疗组、休克组和对照组.建立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自体血和生理盐水复苏后应用2.0绝对大气压高压氧治疗,于休克前、休克后、复苏后和复苏后24 h取血检测血红细胞SOD、血浆TNF-α、血浆iNOS值,并进行统计学(one-way ANOVA plus SNK)分析.观察复苏后24 h大鼠肝、肠、肺组织病理改变并进行病理损伤评分.结果 复苏后24 h高压氧治疗组血红细胞SOD值高于休克组,高压氧治疗组血浆iNOS值和TNF-α值低于休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损伤评分:高压氧治疗组病理损伤与休克组相比减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压氧可能通过增强机体清除活性氧和自由基、阻止炎症介质的产生,进而减轻大鼠失血性休克复苏后的炎症反应和组织脏器的病理损伤.
作者:王林贵;於淑英;王钢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多发性颅内动脉瘤(MIA)所致的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立体影像诊断与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2000年12月至2006年8月收治的133例颅内动脉瘤中21例MIA(共48个动脉瘤)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这些病例在行3D-DSA或3D-CTA检查后,应用3D工作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处理作出诊断,据后处理图像来拟定栓塞治疗或外科手术方案.结果 (1)21例多发性动脉瘤伴SAH患者行3D-DSA或CTA检查(共48个动脉瘤),小于15 mm者35个(72.9%),15~25 mm者9个(18.8%),大于25 mm者4个(8.3%).微小动脉瘤、子动脉瘤(动脉瘤壁上的小阜)、瘤体穿动脉(动脉瘤壁上的小动脉)、瘤颈和载瘤动脉的三维形态和空间关系均可清楚显示.(2)根据我们制定的MIA所在部位的区域分级标准,Ⅰ级9例(占42.9%),Ⅱ级10例(占47.6%),Ⅲ级2(占9.5%),Ⅳ级0例.级别越高者,多倾向于选择血管内治疗.本组17例,共40个动脉瘤进行了血管内治疗,其中24个100%闭塞、12个90%以上闭塞、4个因动脉瘤小导管不能到位未治.显微外科手术2例,共4个动脉瘤,3个显微镜下全部夹闭、1个术中未发现,未治2例(4个动脉瘤).结论 3D-DSA或CTA能够提高自发性SAH的MIA检出率,清楚显示MIA的三维形态和空间关系,对指导治疗有很大帮助.MIA笔者多倾向于血管内治疗,必要时栓塞治疗和外科治疗联合应用.
作者:罗开俭;杨华;刘健;赵兵;宋世宾;SONG Shi-bin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E-选择素基因SER128ARG(S128R)多态性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和正常人群中的分布特点及与AMI的易感相关性,以及对血清E-选择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168例AMI患者和200例健康对照者E-选择素基因多态性,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所有参与者血清E-选择素水平.结果 E-选择素基因S128R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AMI组和对照组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型频率的相对风险分析发现,SR杂合子基因型携带者患AMI的风险是SS纯合子基因型的2.234倍(OR=2.234,95%CI:1.112~4.437);AMI组血清E-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R杂合子基因型携带者血清E-选择素水平显著高于SS纯合子基因型(41.65±8.87)μg/L和(34.23±6.72)μg/L,P<0.05.结论 E-选择素S128R基因多态性与AMI的发病有关联,并影响血清E-选择素水平;提示R基因可能是AMI发病的遗传易感基因.
作者:魏明;佘红纯;李素娟;卢永申 刊期: 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