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瑕;向莉;王智敏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与脑电图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于贵州省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给予依达拉奉+常规治疗。患者行脑电图、神经功能评分测定,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效组从治疗后72 h开始,各时间点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标准评分与该组治疗前相比较明显好转(<0.01)。显效组BSI在治疗后24 h开始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此后72 h、7 d、14 d时间点的BSI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非显效组BSI在治疗后24 h及72 h出现明显恶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DTABR的反应明显迟于BSI,直到治疗后7 d开始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非显效组DTABR在治疗后24 h、72 h及7 d出现明显恶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异常脑电变化的阳性率分布不全相同,前循环脑梗死组(>1.5 cm)的记录到异常脑电变化的阳性率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1.5 cm)、后循环脑梗组(>1.5 cm)。结论脑电图BSI、DTABR指标能比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标准更准确、及时反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后脑功能受损情况的改善情况,脑电图对于评估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更敏感,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雷发珍;尚玉才;葛美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食管癌的发生与多种基因突变相关,基因的表达异常产生肿瘤,本文集中探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机制。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附属邢台人民医院2009年7月-2011年2月肿瘤科食管癌患者92例。选取其肿瘤组织及其癌旁组织样本,检测金属硫蛋白3(MT-3)在食管癌组织和其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在食管癌细胞系中构建过表达MT-3和低表达MT-3的细胞系,检测这些MT-3表达不同时,NF-κB信号通路在其中是否处于激活状态。采用Western blot检测P65、pP65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检测pP65是否在MT-3过表达时有入核表达。结果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结果显示食管癌肿瘤组织中MT-3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0.001)。通过qPCR检测构建的高表达和低表达MT-3的食管癌细胞系均成功构建,进而检测P65、pP65,显示在过表达MT-3时,pP65蛋白表达增多,低表达MT-3时pP65蛋白表达减少,P65则显现出相反的结果,且表达均有统计学意义,所以认为MT-3高表达时NF-κB信号激活。免疫荧光检测高表达MT-3的食管癌细胞时,细胞核入核明显增多,进一步说明MT-3激活了NF-κB信号通路。结论 MT-3在食管癌中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进而抑制食管癌的病理进程。
作者:王海军;陆欣;张彦芬;刘聚良;韩永强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在老年患者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60例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行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手术的老年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组(DK组)和丙泊酚组(PF组),每组30例。DK组于手术前10 min静脉推注右美托咪定1μg /kg,并于手术开始前静脉推注氯胺酮0.4 mg/kg,PF组于手术开始前静脉推注丙泊酚1 mg/kg。记录给药前(T0)、手术开始时(T1)、术后10 min(T2)、手术结束后30 min(T3)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RR)的变化;记录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记录麻醉苏醒时间;术后调查并分析患者、麻醉及骨科医生的满意度。结果与T0前比较,PF组患者T1时RR、HR、MAP均下降(<0.05);除此之外,与DK组比较,PF组患者术中心动过缓、注射痛及低血压发生率升高(<0.05);且PF组麻醉医生满意度降低(<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在老年患者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手术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李法印;张先龙;李金玉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肾癌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67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癌组织、癌旁组织中HMGB1、MMP9的表达,采用Person法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采用Kaplan- Meier方法进行生存曲线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相关因素。结果肾癌组织中HMGB1、MMP9表达高于癌旁肾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肾癌肿瘤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度、肿瘤直径与HMGB1、MMP9表达相关,而不同性别、年龄间HMGB1、MMP9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MGB1、MMP9低表达肾癌患者的生存期要高于中、高表达患者,HMGB1、MMP9的表达水平与预后呈负相关;HMGB1、MMP9、肿瘤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度是影响肾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MGB1、MMP9可能在肾癌的浸润、转移机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联合检测肾癌组织中HMGB1和MMP9的表达水平可能有助于评估肾癌的生物学特征和患者预后。
作者:郑红芳;丁厚中;李巧星;曹方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讨灌注指数用于预测剖宫产患者蛛网膜下腔和硬膜外联合麻醉后发生低血压的可行性。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分级I、Ⅱ级的择期行剖宫产患者40例。入手术室后,连接多功能监护仪。在建立静脉通路前的静息状态下,测定患者收缩压(SBP)和灌注指数(PI)基础值,行麻醉穿刺,蛛网膜下腔给药后测量血压1次/min,直至手术开始。分析SBP下降值与基础PI值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患者发生低血压的PI值界点。结果基础PI值与SBP下降值相关(=0.652,=0.000)。ROC曲线上对应的用于预测患者蛛网膜下腔麻醉后低血压的佳PI值界点为3.95,其敏感性为0.810、特异性为0.842,ROC曲线下面积为0.873。PI>3.95的患者低血压发生率高于PI<3.95的患者(85% vs 20%,=0.000)。结论患者的基础PI值与腰麻后SBP的下降程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可用于剖宫产患者腰麻后低血压的预测,为围术期低血压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郭荣;李九会;李寿;赵志敏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将经过鉴定的人牙周膜干细胞(hPDLSC)膜片分别与支架材料预处理牙本质片(TDM)和羟基磷灰石/磷酸三钙(HA- TCP)进行体外共培养,评价不同支架对干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将单层牙周膜干细胞膜片与2种不同支架材料TDM和HA- TCP分别共培养1周,植入裸鼠皮下,通过扫描电镜和组织学动态观察复合体显微结构变化。结果细胞膜片与TDM边界处结合更为紧密;边界大量矿物沉积和纤维样组织生成;而在HA- TCP组只有单一的走形相对规则的纤维组织生成,未有明显矿化沉积生成。结论复合的hPDLSC/TDM组更适合具有生物学特点的干细胞发挥其特性,在合适的微环境下使hPDLSC向成牙周组织方向定向分化。
作者:唐雪鹏;李适廷;王崇;管付岩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比较脉波轮廓温度稀释连续心排量测量(PICCO)和中心静脉压(CVP)在脓毒症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2月江苏省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脓毒症合并ARDS的患者120例。根据完全随机对照原则将患者随机分为PICCO组和CVP组,分别在PICCO和CVP的指导下进行早期液体复苏。主要观察指标为临床结局、临床干预措施和主要并发症。结果 PICCO组患者死亡率、住院时间、ICU停留时间、短暂性多脏器功能衰竭率、持续器官功能衰竭率、急性肾功能损伤分级、抗生素使用时间、机械通气使用时间和及持续血液滤过时间与CV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患者ARDS严重程度分级、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输血率、机械通气率及持续血液滤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PICCO监测改善脓毒症合并ARDS患者临床预后。
作者:黄建;罗文钰;王永芳;王君磊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比较研究腹腔镜脾脏切除术与开腹脾脏切除术在治疗肝硬化所致脾功能亢进中的临床疗效,为手术治疗肝硬化所致脾功能亢进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于该院手术治疗的46例肝硬化所致脾功能亢进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行开腹脾脏切除术,观察组行腹腔镜脾脏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肝功能、炎症反应、免疫功能。结果手术指标: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切口疼痛程度、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01.38±26.25)min对比(76.14±15.36)min,(156.42±36.43)ml对比(180.50±48.19)ml,(2.50±0.79)切口疼痛程度对比(4.31±1.28)切口疼痛程度,(4.77±1.52)d对比(6.76±2.41)d,(7.79±1.28)d对比(11.03±2.73)d](=3.349~5.153,<0.05);肝功能:术后1 d时,观察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43.32±4.52)u/L对比(46.365±5.36)u/L,(60.56±7.21)u/L对比(73.45±8.36)u/L,(27.52±3.42)μmol/L 对比(34.28±4.25)μmol/L,(8.16±1.02)μmol/L 对比(12.12±1.24)μmol/L](=3.928~10.354,<0.05);术后7 d时,观察组ALT、AST、Dbil等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41.56±5.12)u/L对比(47.56±5.24)u/L,(37.75±4.52)u/L对比(54.42±6.25)u/L,(7.28±1.12)μmol/L对比(9.52±1.14)μmol/L](=3.928~10.354,<0.05);炎症反应免疫功能:术后1 d和3 d,观察组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CD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3.18±2.31)×109/L对比(16.85±3.42)×109/L,(56.65±6.85)mg/L对比(74.25±8.35)mg/L,(24.12±3.24)%对比(26.14±3.45)%;(11.42±3.24)×109/L对比(15.32±3.36)×109/L,(38.64±4.35)mg/L对比(53.12±5.54)mg/L,(20.14±3.23)%对比(22.54±3.52)%],CD4+、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26.24±3.25)%对比(24.82±3.24)%,(1.46±0.32)%对比(1.34±0.28)%;(32.82±4.46)%对比(29.31±3.42)%,(1.65±0.28)%对比(1.50±0.31)%](=2.021~10.256,<0.05)。结论腹腔镜脾脏切除术有助缓解患者疼痛程度,减轻对肝功能的影响,降低炎症反应,保护免疫功能,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作者:凌新建;昝建宝;余宏铸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前列腺癌细胞株PC-3增殖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2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白藜芦醇干预体外培养前列腺癌细胞株PC-3白藜芦醇不同时间。MTT检测白藜芦醇对PC-3细胞生长情况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情况,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细胞内TGF-β1和Smad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MTT结果显示白藜芦醇显著抑制了前列腺癌细胞的生长。流式细胞结果表明白藜芦醇明显降低了前列腺癌细胞S期含量而增加了G0/G1期含量。而TGF-β1和其下游因子Smad2的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也明显受到白藜芦醇的抑制,且这种抑制作用呈浓度一时间依赖性。结论白藜芦醇可能够通过阻断TGF-β1/Smad2信号通路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生长前列腺癌。
作者:王享利 刊期: 2016年第22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1岁。因“反复口干多饮,多尿伴体重下降2周”入院。患者2周前(2015.10.12)无明显诱因出现多尿、口干及多饮等症状,体重下降10 kg,2015年10月25日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门诊就诊完善相关检查。尿常规:酮体+,蛋白质阴性,葡萄糖+++;血常规:白细胞7.1×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54.2%,红细胞5.63×1012/L,血红蛋白161 g/L,血小板223×109/L,C-反应蛋白1 mg/L;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52 u/L,总胆红素28μmol/L,直接胆红素4.3μmol/L;肾功能:尿素氮(UN)8.5 mmol/L,血肌酐(Scr)95μmol/L,尿酸(UA)501μmol/L;电解质:钾(K+)4.1 mmol/L,钠(Na+)130 mmol/L,氯(Cl-)88 mmol/L;空腹血糖34.7 mmol/L,血淀粉酶41 u/L,谷丙转氨酶152μ/L;血气7项:pH 7.41,血糖(Glu)27.8 mmol/L,碳酸氢根离子(HCO3-)29.2 mmol/L,碱剩余(BE)3.7 mmol/L,初步诊断为“2型糖尿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年,血压高达160/95 mmHg,规律服用厄贝沙坦及雅施达;否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及胰腺炎家族史;否认肝炎、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慢性肝脏病病史,近期未服用任何药物(包括致肝功能受损药物的中成药物)。体格检查:体温36.4℃,身高175 cm,体重112 kg,体重指数(BMI)36.57 kg/m2,腰围118 cm,臀围114 cm ,血压140/90 mmHg ,心率(HR)108次/min,律齐;双肺呼吸音清,腹膨隆,无压痛及反跳痛,四肢浅感觉、振动觉和位置觉无减退,双膝反射正常,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正常,眼底检查正。入院随机血糖(约早餐后2h)血糖仪不能测出。入院初步诊断:T2DM合并酮症,高血压病,肥胖症,肝功能受损原因待查;治疗经过:2015年10月26日入院治疗,予小剂量短效胰岛素静脉滴注降糖、纠正酮症,监测血糖、血酮、尿常规、生化指标及其他辅助检查。乙肝5项及甲丙丁戊肝炎抗体正常,腹部超声提示重度脂肪肝;结合患者病史、症状、体重及辅助检查等进一步完善诊断为:T2DM合并酮症,高血压病,肥胖症,高脂血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功能受损)。入院后当天酮症纠正,睡前指血糖13.8 mmo/L,改为其他降糖方案,住院期间治疗经过及血糖控制情况见附图和表1,出院后予艾塞那肽10μg,皮下注射,1次/d。艾塞那肽单药治疗2周后复查肝功能、血脂等指标并与治疗前比较见表2。
作者:汪红平;夏娟;喻明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研究氨氯地平对大鼠肺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和可能的分子机制,为肺纤维化的治疗寻找新的途径。方法选取240只实验大鼠进行研究,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吡非尼酮组和氨氯地平组,每组各60只。模型组、吡非尼酮组和氨氯地平组采用气管内灌注博来霉素建立肺纤维化大鼠模型,空白组则气管内灌注等量生理盐水;然后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相同量生理盐水处理,氨氯地平组大鼠则给予1/2量的氨氯地平和1/2量的生理盐水处理;吡非尼酮组给予1/2量的吡非尼酮和1/2量的生理盐水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检验分析1、2及4周后4组大鼠肺泡炎、肺纤维化的评分,并分析大鼠的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I型胶原和III型胶原mRNA的含量变化情况。结果氨氯地平组和吡非尼酮组大鼠各时间段的TSP-1、TGF-β1及I型胶原和III型胶原mRNA的含量均低于模型组(<0.05),且氨氯地平组较吡非尼酮组也降低(<0.05),大鼠的肺泡炎和肺纤维化评分结果显示氨氯地平组和吡非尼酮组低于模型组(<0.05),且氨氯地平组显著低于吡非尼酮组(<0.05)。结论氨氯地平可能通过抑制TGF-β1、TSP-1的生成水平和减少I型胶原和III型胶原mRNA的表达达到减轻大鼠肺组织肺泡炎及肺纤维化程度的临床效果。
作者:陈菊屏;罗秀芳;刘茗心;范贤明;王文军;湛晓勤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比较3种方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并进行药物经济学成本-效果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150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二甲双胍组(A)、阿卡波糖组(B)、米格列奈组(C),疗程均为12周。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值(HbA1c),运用成本-效果分析方法进行评价。结果治疗12周后,3组患者的FBG、2hPBG、HbA1c均不同程度降低。3种治疗糖尿病方案的成本分别为208.32、529.20和609.84元;总有效率分别为70.00%、74.00%和82.00%;成本-效果比分别为2.98、7.15和7.44;B、C组相对于A组的增量成本-效果比分别为80.22元和33.46元。结论 C组米格列奈钙片具有较好的药物经济学优势。
作者:于丹;拾倩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辅助治疗高血压肾病疗效及其对患者尿蛋白与血液流变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0月义乌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高血压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而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辅助治疗。8周后,评价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肾功能、尿白蛋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疗效评价后显示,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0% vs 80.0%,<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肾功能指标血肌酐、尿素氮水平降低[(131.7±20.1)μmol/L vs(151.6±22.5)μmol/L,(6.1±1.2)mmol/L vs(7.9±1.5)mmol/L],24 h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水平降低[(0.43±0.12)g vs (0.96±0.14)g,(42.6±7.8)mg/L vs(56.9±8.1)mg/L],血液流变学指标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降低[(18.95±2.17)mPa/s vs(28.61±2.86)mPa/s,(5.37±0.94)mPa/s vs(7.12±1.16)mPa/s,(1.30±0.22)mPa/s vs (2.01±0.39)mPa/s,(4.36±0.57)g/L vs (6.06±0.78)g/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辅助治疗高血压肾病疗效可靠,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肾功能,减少尿蛋白,并改善血液流变指标,临床上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雪莲 刊期: 2016年第22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1岁,因“脑脓肿术后间断性抽搐20余年”为主诉来院。查体:神志清楚,精神可,言语流利,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5 mm,对光反射灵敏,伸舌居中,四肢肌力V级,肌张力正常。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1岁,因“脑脓肿术后间断性抽搐20余年”为主诉来院。查体:神志清楚,精神可,言语流利,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5 mm,对光反射灵敏,伸舌居中,四肢肌力V级,肌张力正常。
作者:张博;杨明飞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分析女性不孕症患者血清及宫颈黏液中自身抗体检测对病情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4年7月间至该院接受检查的女性不孕患者138例作为观察组对象。另取同期在该院因宫颈炎症接受检查的已育女性10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清及宫颈黏液自身抗体水平、外周血调解性T细胞(Treg)水平,进一步分析观察组患者中自身抗体与Treg水平的相关性。结果①观察组患者的血清及宫颈黏液中抗精子抗体(AsAb)、抗卵巢抗体(AoAb)、抗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AhCGAb)、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甲状腺自身抗体(ATA)、抗-β-2糖蛋白1抗体(α-β-2GP1)水平高于对照组女性(<0.05);②观察组患者的外周血Treg水平低于对照组(<0.05);③不孕症女性血清及宫颈黏液中的AsAb、AoAb、AhCGAb、EMAb、ATA、α-β-2GP1等自身抗体水平与外周血Treg水平呈负相关(<0.05)。结论女性不孕症患者血清及宫颈黏液中自身抗体水平大幅上升,与患者的疾病发生发展以及病情严重程度均关系密切,是临床诊断及指导治疗的理想指标。
作者:蔡智慧;梁义娟;李瑞;王敬;杨媛媛;马晓慧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孕妇发生早期稽留流产的相关因素,为其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7年10月-2015年10月在北京中医医院延庆医院门诊诊断为212例早期稽留流产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归为观察组,根据1∶1配对原则,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孕检的212例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调查并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生活环境及习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早期稽留流产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在男方年龄、孕检、对保健知识的了解程度、孕妇职业铅暴露、丈夫职业铅暴露、主动吸烟、每周平均被动吸烟时间、每周手机通话时间、每天用电脑的时间、生活场所附近的高电磁设备、家与马路的距离、孕期室内装潢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男方年龄、孕妇职业铅暴露、每周平均被动吸烟时间、孕期室内装潢是孕妇发生早期自然流产的独立危险因素(<0.05)。结论男方年龄较大、孕妇职业铅暴露、被动吸烟的时间较长、孕期有家庭装潢史可显著增加孕妇早期稽留流产的发生风险,应据此进行积极的预防。
作者:郤书颖;谭庆;路云霞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研究瑞舒伐他汀联合荷丹片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Copeptin、N端脑钠肽原(NT- 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4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3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瑞舒伐他汀片治疗,治疗组口服瑞舒伐他汀,同时服用荷丹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61,=0.117)。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LDL- C)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18,=0.023),治疗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84,=0.007)。治疗组LDL- C水平达标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01,=0.038);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01,=0.038)。治疗后,治疗组患者Copeptin和NT- proBN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荷丹片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与大剂量瑞舒伐他汀相当,但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安全性更高。同时可能有利于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作者:李彦玲;郭华;李艾帆;张杰文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FTS)在肺癌根治术中的价值。方法将经病理证实为肺癌的132例患者,分为实验组(FTS组)97例和对照组35例。实验组在围手术期运用快速康复措施对患者进行护理和治疗;对照组则采用传统的手术方法和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在术后胸管放置时间、术后开始出现通气、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0.05);FTS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0.01);FTS组患者“抑郁”、“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0.01),而FTS组患者“日常生活”、“社会活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0.05)。结论快速康复外科运用于肺癌根治术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栗家平;杨小龙;丁伯应;龚荣福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尿Smad1与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及病情进展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和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166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比值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和大量白蛋白尿组。并以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尿标本中Smad1浓度,并以尿Smad1与尿肌酐(SCR)作为标准数值,SCR取对数值。结果正常白蛋白尿组SC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微量白蛋白尿组SCR较正常白蛋白尿组高(<0.05);大量白蛋白尿组SCR较微量白蛋白尿高(<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SCR与HbA1c、病程、视网膜病变呈线性正相关(=0.384、0.413和0.325,=0.000、0.005和0.021);ROC曲线显示,尿Smad1是诊断2型糖尿病肾病的较好指标。结论尿Smad1可作为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新型指标,并可反映糖尿病肾病病情进展。
作者:李巧;李佳萦;冯烈;万晓刚;朱章志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观察神经降压素受体1(NTR1)在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LIRI模型中的表达和作用及其与Toll样受体4(TLR4)和缺氧诱导因子(HIF-1α)的关系,探讨NTR1在LIRI中的病理作用机制。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分为8组进行观察。①假手术组;②LIRI组;③LIRI+生理盐水对照组;④LIRI+DMSO对照组;⑤LIRI+脂多糖干预组(TLR4激活组);⑥LIRI+TAK-242干预组(TLR4抑制组);⑦LIRI+NT干预组(NTR1激活组);⑧LIRI+SR48692干预组(NTR1抑制组)。制作大鼠原位LIRI模型,取各组大鼠左肺组织,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统计分析NTR1在大鼠LIRI模型中的表达及作用及其与TLR4和HIF-1α的关系。结果肺IRI组NTR1 mRNA及蛋白的表达较假手术组增加(<0.05);NT可进一步增加LIRI的炎症因子水平、细胞凋亡及肺组织病理损伤,而SR48692可减轻上述改变(<0.05);与LIRI组比较,脂多糖干预组NTR1表达进一步增强,而TAK-242干预组NTR1表达则受到抑制(<0.05);与LIRI组比较,HIF-1α mRNA和蛋白表达被SR48692抑制,而被NT增强(<0.05)。结论NT- NTR1与LIRI关系密切,参与了LIRI的发病机制,在LIRI中,可能存在TLR4- NTR1- HIF-1α信号通路,本研究为发现新的LIRI有效治疗靶点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周志毅;朱幸沨;孙洁;陈静瑜;杨国仪 刊期: 2016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