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正常新生儿视网膜动静脉管径比的研究

王丽君;雷宁玉;任莉;考华婷;薛友余

关键词:视网膜血管管径比, RetCamⅢ, IPP软件, 新生儿
摘要:目的 用IPP软件对RETCAMⅢ拍摄的新生儿视网膜血管管径进行测量来探讨正常新生儿视网膜血管管径比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回顾性研究随机选取符合筛选条件的新生儿5例108只眼作为研究对象,待其出生后校正胎龄为42周时,用RETcamⅢ进行眼底检查,将所得的图像用IPP软件的进行放大和对比度的调整,测量四个象限近视盘周围0.5~1.0 PD范围内的视网膜动脉直径(RAD)和视网膜静脉直径(RVD),进而计算动静脉血管管径比(A/V).结果 左右眼对应象限视网膜血管管径比差异没有显著性,而单眼不同象限的各种视网膜血管管径比的差异存在显著性.结论 正常新生儿的左右眼对应象限视网膜血管结构大致对称,而单眼不同象限的视网膜血管的结构是不对称的.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茶多酚对缺氧诱导的胆管癌细胞QBC939增殖及凋亡的影响与机制

    目的 建立缺氧模型,观察EGCG对缺氧诱导的QBC939胆管癌细胞增殖、凋亡与转移的影响及其与VEGF表达的关系.方法 QBC939低氧培养,MTT观察EGCG对缺氧诱导的胆管癌细胞增殖的影响,过河实验观察EGCG对缺氧诱导的胆管癌细胞迁移的影响,用流式细胞术观察缺氧对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率的影响,利用ELISA观察缺氧诱导对胆管癌细胞VEGF表达的影响.结果 EGCG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抑制缺氧诱导的胆管癌增殖;缺氧胆管癌细胞过河时间为(15.2±0.94)h,较常氧组(23.1±2.14)h显著缩短,EGCG(40、80和160μmol/L)使缺氧胆管癌细胞过河时间显著延长[(24.1±2.34)、(36.7±3.27)和(47.8±3.04)h];缺氧胆管癌细胞经EGCG(40、80和160μmol/L)处理后,G1期细胞和凋亡率显著增加,同时伴有S期和G2期细胞减少;缺氧诱导组VEGF表达量为(2 515.2±190.1)Pg/mL,EGCG(40、80和160μ mol/L)处理组,VEGF合成显著下降[(2 419.8±231.7)、(1 736.7±203.2)和(935.7±125.4)Pg/mL].结论 EGCG可抑制胆管癌细胞的增殖与迁移,其机制与下调VEGF表达有关.

    作者:聂盛丹;吕品;石泳中;曹友德 刊期: 2012年第28期

  • 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尿毒症患者甲状旁腺激素和β2微球蛋白清除效果的比较

    目的 观察3种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甲状旁腺激素(iPTH)和β:微球蛋白(β2-MG)的清除效果.方法 将9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血液透析(HD)组30例、血液灌流+血液透析(HP+HD)组30例、血液透析滤过(HDF)组30例,比较各组单次治疗前后血iPTH和β2-MG的清除率.结果 HP+HD组、HDF组治疗后血iPTH和β2-MG均显著下降(P<0.05),HD组治疗后血iPTH和β2-MG无显著下降(P>0.05).结论 血液灌流+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均能有效清除血iPTH和β2-MG,长期应用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作者:刘文英;马耘;任荣 刊期: 2012年第28期

  • 保存性功能的低张力Roux-y乙状结肠新膀胱21例报告

    目的 报告21例保留阴茎勃起神经在膀胱前列腺切除、低张力Roux-y乙状结肠新膀胱术后患者阴茎勃起中的作用.方法 对21例T2a~T3a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患者行保留阴茎勃起神经膀胱前列腺切除和低张力Roux-y乙状结肠新膀胱术,术后6个月随访电解质、行影像学或膀胱镜和尿流动力学检查和评估国际勃起功能障碍指数(IIEF).结果 随访6个月~5年,无代谢性酸中毒,1例低血钾,肾、输尿管外形正常,无残余尿,大尿流率为(28.83±6.96)mL/s,11例IIEF-5≥11分(52.4%),2例T3aN1术后10个月和15个月死于广泛转移.结论 保留阴茎勃起神经的膀胱前列腺切除、低张力Roux-y乙状结肠新膀胱术后尿控情况良好,阴茎勃起功能尚满意.如术中注意保护副阴部动脉和采用前列腺筋膜内保留阴茎勃起神经技术有望进一步提高患者阴茎勃起功能.

    作者:刘定益;夏维木;王健;王名伟;张翀宇;楚晨龙;周文龙 刊期: 2012年第28期

  • 可吸收螺钉与缝线双重内固定治疗双侧胸锁关节脱位1例报告

    上肢外展时肩前方受到间接暴力可以导致创伤性胸锁关节脱位,根据锁骨胸骨端移位力向可分为前后两种脱位,而前脱位多于后脱位[1].双侧胸锁关节脱位同时合并锁骨骨折的病例罕见,我院于2010年9月收治1例左侧锁骨骨折合并双侧胸锁关节脱位的病例.

    作者:赵斌修;王坤正;王春生;陈晓亮 刊期: 2012年第28期

  • 肝X受体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MCF-7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 研究肝X受体(liver X receptors,LXRs)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LXRs在人乳腺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采用LXR激动剂T0901317处理人乳腺癌MCF-7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BrdU标记MCF-7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 ①LXRα和LXRβ在乳腺正常组织基本不表达,但LXRα在不同乳腺癌病变(导管原位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中表达增高(P<0.05),在浸润性导管癌尤为明显;LXRβ在不同乳腺癌病变中不表达.②T0901317(10μM)处理明显抑制MCF-7细胞的增殖率(P<0.05).结论 乳腺癌组织LXRα蛋白表达明显增高,激活LXRα能够显著抑制MCF-7细胞的增殖.

    作者:涂光辉;汤石林;谢黎明;贺蓉芳;曹武;罗招阳 刊期: 2012年第28期

  • 七叶皂苷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中的作用及七叶皂苷钠的影响.方法 将94例符合COPD急性加重期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和治疗组(47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抗感染、吸氧、化痰和平喘等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加用七叶皂苷钠,两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进行肺功能检测及血气分析,同时测定血清TNF-α和IL-6,并与5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TNF-α和IL-6、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及FEV1%预计值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TNF-α和IL-6明显高于健康组(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各指标均有所改善(P<0.01),但治疗组比对照组改善明显(P<0.01).所有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治疗前指标相关分析显示,血清TNF-α和IL-6水平与FEV1/FVC、FEV1%、PaO2间呈负相关,与PaCO2间呈正相关.结论 细胞因子参与介导COPD急性加重的炎症反应,七叶皂苷钠可通过抑制细胞因子的产生,改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肺功能.

    作者:王艳蕾;刘智群;张凤宇;吴秀军;郭文新;刘敏 刊期: 2012年第28期

  • 克拉霉素经NF-κB途径抑制肺炎支原体抗原诱导气道上皮细胞产生MUC5AC

    目的 气道黏液过度分泌是多种慢性呼吸道疾病的重要特征.该研究旨在探讨肺炎支衣原(Mycoplasma pneumonia,Mp)抗原能否诱导气道上皮诱导产生MUC5AC黏蛋白,并探讨克拉霉素是否能影响其分泌.方法 体外培养支气管上皮细胞,用不同浓度的Mp抗原刺激,免疫酶联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克拉霉素处理前后,支气管上皮细胞MUC5AC的产生情况,并采用定量逆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T-PCR)法检测MUC5AC mRNA的表达.提取核蛋白,ELISA检测核因子κ 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的激活情况.结果 肺炎支原体能以剂量依赖性方式诱导支气管上皮细胞产生MUC5AC和表达其mRNA,并能激活NF-κB.当提前用克拉霉素处理细胞后,能明显抑制MUC5AC的表达和NF-κB的活化.结论 气道黏液过度分泌可能是Mp相关肺疾病的一种重要机制.克拉霉素在体外能抑制MUC5AC的产生,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的激活有关.

    作者:曾钧发;罗勇;桂培根 刊期: 2012年第28期

  • 碳酸锂在131Ⅰ治疗妇女Graves病伴WBC减少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碳酸锂在131I治疗妇女Graves病伴外周血白细胞(WBC)减少中的价值.方法 53例女性Graves病伴WBC减少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2例及对照组21例.治疗前1周开始,研究组口服碳酸锂250 mg,2次/d,对照组予利血生20 mg,3次/d.于第1周末均给予一次性口服131I量.检测不同时间段的外周血WBC及FT3、FT4和TSH水平.观察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在131I治疗前后WBC差异无显著性(P>0.05).131I治疗后15、30和60 d研究组FT3和FT4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对照组9例症状加重(43.0%),而研究组仅有1例症状加重(3.1%).60 d甲状腺大小恢复正常,研究组29例(90.6%);对照组11例(52.4%).6个月随访研究组总有效率为100.0%(32例),其中治愈、有效分别为29例(90.6%)和3例(9.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5.2%(20例),其中治愈、有效分别为11例(52.4%)和9例(42.9%),1例(4.8%)无效.研究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早期甲减发生率研究组为4例(12.5%),对照组为2例(9.5%),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碳酸锂在131I治疗妇女Graves病伴WBC减少中不仅能提高外周血的WBC,还能快速缩小甲状腺,减轻131I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增强131I治疗Graves病的疗效.

    作者:谭维琴;崔芹;杨士军;崔建和 刊期: 2012年第28期

  • 肺大细胞癌24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肺大细胞癌的临床特点和影响生存率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2008年于该科诊治的24例肺大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影响生存率的因素.结果 肺大细胞癌男女比7∶1,平均年龄57.75岁,平均直径5.63 cm,既往吸烟占95.83%,肿瘤位于上肺占75.00%,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占37.50%.随访期间死亡率66.67%.根治性治疗、除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之外的大细胞肺癌、淋巴结阴性、Ⅰ~Ⅱ期患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显著高于姑息性治疗、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淋巴结阳性和Ⅲ~Ⅳ期患者(P =0.000、P=0.026、P=0.005和P=0.005).结论 肺大细胞癌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吸烟患者,肿瘤直径较大,好发于上肺,部分肿瘤伴神经内分泌分化,恶性程度高.姑息性治疗、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淋巴结阳性、Ⅲ~Ⅳ期的患者预后差.

    作者:江文洋;付向宁;廖永德 刊期: 2012年第28期

  • 颅内压监测对原发性脑室出血的预后观察

    目的 探讨应用颅内压监测(ICP)对原发性脑室出血(PIVH)的预后影响.方法 142例行侧脑室外引流并注射尿激酶的PIVH患者按是否应用ICP监测分为ICP监测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预后评价、日常生活能力(ADL)、并发症发生率及再次出血率.结果 ICP监测组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 <0.05);ICP监测组出院3个月时ADL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ICP监测组并发症发生率和再次出血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 <0.05).结论 应用ICP监测治疗PIVH能有效改善预后,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减少并发症和再次出血,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浦奔放;王庆明;薛泳华 刊期: 2012年第28期

  • 寻常型间质性肺炎的MSCT诊断

    目的 探讨寻常型间质性肺炎(UIP)的MSCT影像学特征.方法 收集经病理和临床实验性治疗证实的UIP患者16例,行胸部MSCT扫描.结果 UIP的主要MSCT表现:①磨玻璃样密度影;②肺小叶间隔增厚;③斑片状含气实变影;④支气管血管束异常,表现为边缘毛糙、光滑或有结节;⑤蜂窝肺;⑥胸膜下弧线影;⑦小叶内间质增厚(网格状阴影);⑧胸膜增厚.结论 MSCT诊断UIP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雷振;徐娜;张军;邵翠贞;邱立栓 刊期: 2012年第28期

  • Foxp3+CD4+调节性T细胞在急性期和慢性期大棚作业农民肺外周血中的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 观察急性期和慢性期大棚作业农民肺(简称大棚肺,greenhouse farmer's lung,GFLD)患者和大棚作业健康农民外周血中Foxp3+ CD4+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细胞)、CD4+CD25+双阳性T细胞比例和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探讨Foxp3+ CD4+Treg细胞在两个不同时期GFLD发病中的调节性作用.方法 ①该院呼吸内科于2006年8月~2009年6月采用分层、随机和整群抽样方法,对辽宁省沈阳市、锦州市和朝阳市3个地区进行GFLD流行病学调查,应调查5 880人,有效调查5 420人,应答率92.2%,共调查菌棚167个,家禽棚126个,花卉棚208个,蔬菜棚334个,共835个;其中沈阳市的蔬菜棚231个,蔬菜棚从业农民共855人,筛查出GFLD患者55例,排除不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患者13例,终纳入本研究的GFLD患者42例,男27例,女15例,对其进行肺部HRCT检查;按照GFLD的不同分期将急性期GFLD患者20例设为急性期组、慢性期GFLD患者22例设为慢性期组(吸烟者和亚急性期GFLD患者排除),选取同期同村大棚从业健康农民17例设为对照组.②各组受试者统一于清晨8时抽取空腹静脉血2mL,严格按照试剂盒所提示的方法处理标本,处理标本后1h内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受试者外周血的Foxp3+ CD4+Treg细胞比例和T淋巴细胞亚群.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组内两两比较采用SNK检验(方差齐)和Games-Howell法(方差不齐);Treg细胞与T细胞亚群关系用Spearman相关分析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 ①急性期组和慢性期组外周血Foxp3+ CD4+Treg细胞比例[(0.43±0.17)%]和[(1.10±0.26)%]明显少于对照组[(1.79±0.60)%],差异有显著性(F =62.68,P<0.01);②急性期组和慢性期组外周血CD4和CD25双阳性细胞比例[(2.70±1.04)%]和[(2.98±1.35)%]明显低于对照组[(4.72±1.6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F =11.82,P<0.01);急性期组和慢性期组比较,外周血CD4和CD25双阳性细胞比例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急性期组和慢性期组外周血中CD4+CD3+%比例(19.79±10.96)%和(30.96±10.76)%较对照组(36.86±11.57)%明显减少,尤以急性期组减少为著,差异均有显著性(F=11.54,P<0.01);急性期组和慢性期组外周血中CD8+CD3+%比例(36.65±18.71)%和(21.87±7.53)%较对照组(20.15±6.14)%明显增加,而急性期组增加的更为显著,差异有显著性(F =10.66,P<0.01).与对照组相比,急性期组和慢性期组外周血CD4+/CD8+的比值(0.56±0.18)和(1.43±0.21)明显降低,三组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F=214.09,P<0.05);④相关性分析:急性期组和慢性期组外周血中CD4+/CD8+比值与其外周血中Foxp3+ CD4+Treg细胞比例和CD4和CD25双阳性细胞的比例均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827和0.420,均P<0.05);急性期组和慢性期组外周血Foxp3+ CD4+Treg细胞比例和CD4+/CD8+比值与年龄之间均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079和0.131,P>0.05).结论 GFLD患者体内Foxp3+CD4+Treg细胞的下调或过度消耗可能是GFLD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王玲玲;凌媛;刘朔;严峰;马列;王群;闻德亮;王笑歌 刊期: 2012年第28期

  • 头皮夹的使用方法对切口愈合的影响研究

    目的 探讨头皮夹的使用方法对头皮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 对2008年1月~2010年12月976例颅脑手术患者采用间断上头皮夹止血(B组),同时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07年12月采用连续上头皮夹止血手术830例(A组).观察两组头皮夹不同使用方式对切口愈合情况的影响,并行组间比较.结果 B组头皮切口愈合等级、美观均优于A组.且上夹时间越长,愈合效果越差.结论 头皮切口的愈合是否良好,与上夹方式及上夹时间长短密切相关.头皮止血的正确方式应是间断上夹.

    作者:张源;王文浩;郁毅刚;黄巍;罗飞;林俊明;胡连水;张明升 刊期: 2012年第28期

  • 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大鼠慢性脊髓损伤的疗效及对EphA2的影响

    目的 研究神经干细胞对于慢性脊髓损伤的治疗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用SD大鼠100只分为假手术组(10只),轻度模型组(10只),轻度治疗组(20只),中度模型组(10只),中度治疗组(20只),重度模型组(10只)和重度治疗组(20只),治疗组均进行神经干细胞注射治疗.使用大鼠后肢运动评分进行大鼠运动功能检测,所取脊髓标本进行原位杂交分析,对脊髓肝癌细胞株受体A2(EphA2)阳性细胞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和假手术组相比,脊髓损伤后,不论模型组还是治疗组,大鼠的后肢运动能力均出现了显著性的下降,治疗组的恢复速度要明显快于模型组.假手术组有几乎无EphA2阳性细胞,模型组EphA2阳性细胞明显升高(P<0.01),中度压迫组及重度压迫组较轻度压迫组升高(P<0.05),中度压迫组及重度压迫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EphA2阳性细胞均高于对应模型组.结论 神经干细胞移植可升高EphA2水平,尤其对重度压迫患者,有助于行为学上的恢复.

    作者:张坤;张宏义;杨宏;王春霞;赵宝春 刊期: 2012年第28期

  • 弥漫性皮质发育障碍模型鼠脑皮质和海马的超微结构

    目的 探寻弥漫性皮质发育障碍(DCD)大鼠大脑半球、海马等超微病理学特点.方法 建立X-射线照射诱导的皮质下异位结节大鼠DCD模型,使用透射电境超微结构检查.结果 DCD鼠脑皮质Ⅱ~Ⅲ层、皮质下异位结节、白质、CA1和CA3锥体细胞层可见神经元凋亡,神经元胞核空泡化、胞浆解体,锥体神经元内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胶质细胞轻度肿胀,毛细血管周围水份积聚及内膜损坏,有髓和无髓神经纤维两种,有髓神经纤维脱髓鞘改变,组织中散布许多“髓样”结构,突触前膜水肿.结论 异位结节掺合于白质中导致有髓神经纤维髓鞘脱失,而皮质下异位结节中神经元胞浆线粒体病损明显,突触却不明显,提示线粒体启动的电活动可能经轴索、突触形成更多的神经网络传播.

    作者:马勋泰;冯占辉;吕洋;承欧梅;晏宁;晏勇 刊期: 2012年第28期

  • 正常新生儿视网膜动静脉管径比的研究

    目的 用IPP软件对RETCAMⅢ拍摄的新生儿视网膜血管管径进行测量来探讨正常新生儿视网膜血管管径比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回顾性研究随机选取符合筛选条件的新生儿5例108只眼作为研究对象,待其出生后校正胎龄为42周时,用RETcamⅢ进行眼底检查,将所得的图像用IPP软件的进行放大和对比度的调整,测量四个象限近视盘周围0.5~1.0 PD范围内的视网膜动脉直径(RAD)和视网膜静脉直径(RVD),进而计算动静脉血管管径比(A/V).结果 左右眼对应象限视网膜血管管径比差异没有显著性,而单眼不同象限的各种视网膜血管管径比的差异存在显著性.结论 正常新生儿的左右眼对应象限视网膜血管结构大致对称,而单眼不同象限的视网膜血管的结构是不对称的.

    作者:王丽君;雷宁玉;任莉;考华婷;薛友余 刊期: 2012年第28期

  • 应用锯齿线悬吊治疗眼袋术后下睑外翻

    目的 评价应用锯齿线悬吊微创治疗眼袋术后下睑外翻的疗效.方法 2007年8月~2010年8月,对接受锯齿线悬吊治疗眼袋整形术后下险外翻的病人进行术前术后对比,观察病人术前眼部刺激症状,如畏光、流泪、眼睑痉挛的改善情况,同时记录巩膜外露程度(下睑缘与角膜下缘的距离)的改善情况.结果 共9例病人(16眼)接受此种微创技术矫正眼袋整形术后下睑外翻,术后随访12个月,眼部刺激症状消失,下睑外翻、巩膜外露症状得到矫正,巩膜外露平均矫正(2.7±0.9)mm.患者对于外观和功能的疗效都很满意.结论 应用锯齿线悬吊矫正眼袋术后下睑外翻是一种安全、微创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于丽;张建卓 刊期: 2012年第28期

  • 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临床特征及神经影像学研究

    目的 探讨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临床特征及神经影像学特征.方法 分别采用核磁共振(MRI)以及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T)对80例痴呆以及非痴呆老年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检查分析.结果 与非痴呆老年脑血管病患者相比,MRI检查发现血管性痴呆患者额叶、颞叶、顶叶皮层下等部位脑梗死发生率显著增高,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CT检查发现血管性痴呆患者脑梗死总面积以及白质病变发生率显著上升,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痴呆患者脑梗死总发生率以及总面积与其MMSE评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通过神经影像学检查发现,老年血管性痴呆与脑梗死总发生率、梗死总面积以及脑白质病变有关.

    作者:黎胜强 刊期: 2012年第28期

  • P38MAPK对帕金森病MPTP模型小鼠NF-κB和COX-2调控的研究

    目的 探讨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 MAPK)、核因子NF-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和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之间的关系,从而研究P38MAPK和NF-κB、COX-2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制备的帕金森病(PD)小鼠模型的作用机制,以及人参皂甙Rg1(Ginsenoside Rg1,Rg1)对P38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和对多巴胺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为MPTP模型组、Rg1干预剂组和对照组.观察行为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蛋白印迹法观察小鼠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磷酸化P38(p-P38)、NF-κB和COX-2的表达变化;并观察给予人参皂甙Rg1后对上述变化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出现典型PD症状,TH阳性神经元明显丢失、蛋白水平下降,P38 MAPK信号通路被激活,其磷酸化产物p-P38表达明显增多,NF-κB和COX-2表达也明显增加;经人参皂甙Rg 1处理后,上述变化均减轻.结论 P38 MAPK可能通过激活NF-κB、COX-2而诱导帕金森病MPTP模型小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DA)的损伤,P38 MAPK、NF-κB和COX-2在帕金森病的发病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同时人参皂甙Rg1可能影响P38 MAPK信号通路、NF-κB及COX-2表达而对小鼠多巴胺神经元起到保护作用.

    作者:王茜;张辉;张作凤;魏子峰;王永生;周洪霞;张宇新 刊期: 2012年第28期

  • 瞬时受体电位通道蛋白A1和V1在正常小鼠耳蜗中的定位表达

    目的 研究瞬时受体电位通道蛋白A1(TRPA1)和V1(TRPV1)在正常小鼠耳蜗中的定位与表达.方法 选择12只健康成年BALB/c小鼠,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和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TRPA1和TRPV1在耳蜗中的定位与表达,同时结合电生理指标听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测试小鼠的听力.结果 TRPA1和TRPV1在小鼠耳蜗螺旋器的内、外毛细胞、螺旋神经节细胞和血管纹边缘细胞等都有表达,且主要定位于细胞膜;蛋白质印迹检测结果亦显示小鼠耳蜗中有TRPA1和TRPV1的表达.结论 TRPA1和TRPV1在正常BALB/c小鼠耳蜗的多种细胞中均有表达,这为深入研究二者在内耳听觉生理和病理生理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作者:才岩;王爱梅;于利;林宇涵 刊期: 2012年第28期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中南大学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