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小玉;谭德明;陈莉;侯周华;刘国珍;欧阳奕;刘菲;全俊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分子分型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8年12月该院首诊的441例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51岁.根据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状态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全组乳腺癌分型为Luminal A型、Luminal B型、三阴型及HER2阳性型,观察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的预后,比较各型患者术后的无病生存期及生存率,多因素分析筛选预后相关因素.结果 全组Luminal A型、Luminal B型、三阴型及HER2阳性型乳腺癌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9.1%、18.2%、19%和13.8%.随访3~9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1个月,61例患者复发或死亡.单因素分析示乳腺癌无病生存期与分子分型、淋巴结状态、ER及PR状态有关;多因素分析示ER、HER2-2及淋巴结状态为乳腺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乳腺癌的分子分型能够准确反映乳腺癌的预后,Luminal型预后好,而HER-2型预后差.
作者:郝卓芳;章乐虹;杨基鹏;陈迪 刊期: 2011年第32期
目的 比较西帕依固龈液、氢氧化钙和次氯酸钠在体外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抑菌杀菌作用,为临床推广使用西帕依固龈液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①采用液体稀释法药敏实验检测西帕依固龈液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小抑菌浓度(MIC)和小杀菌浓度(MBC).②采用液体扩散法比较观察西帕依固龈液、氢氧化钙和次氯酸钠对牙龈卟啉单胞菌抑菌圈大小.结果 ①西帕依固龈液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MIC和MBC分别为5mg/mL和10 mg/mL.②比较5mg/mL和10 mg/mL西帕依固龈液与5mg/mL次氯酸钠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抑菌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5 mg/mL西帕依固龈液与3mg/mL氢氧化钙、20 mg/nL的西帕依固龈液与5 mg/mL次氯酸钠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抑菌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体外抑菌实验中,选择合适的浓度,西帕依固龈液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抑菌作用可以与氢氧化钙和次氯酸钠相当.
作者:李奉华;胡睿;汪丹丹;许春姣 刊期: 2011年第32期
目的 探讨RNA干扰线粒体核糖体蛋白S22(MRPS22)表达对线粒体损伤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靶向MRPS22的特异性shRNA片段转入体外培养的L02细胞,48 h后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确认shRNA的干扰效果;电镜及JC-1染色法观察线粒体结构损伤和膜电位的变化;Annexin V/PI染色法观察RNA干扰MRPS22基因表达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shMRPS22转入细胞后能够有效抑制L02细胞MRPS22基因的表达;电镜观察显示,RNA干扰组L02细胞线粒体肿胀,呈空泡样变,嵴减少或消失;JC-1染色显示,RNA干扰组L02细胞较对照组绿色荧光颗粒明显增加,提示线粒体膜电位下降;Annexin V/PI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结果表明,抑制MRPS22基因表达可以诱导正常细胞凋亡.结论 MRPS22是影响线粒体功能的关键蛋白质,该蛋白在细胞凋亡的发生过程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提示MRPS22可作为mtDNA异常相关疾病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孙鲁宁;宋晓宇;张静萍;张宁;郑宁宁;张海鹏 刊期: 2011年第32期
目的 观察Snail mRNA及其蛋白、E-cadherin蛋白在喉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探讨其在喉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原位分子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Snail mRNA及其蛋白、E-cadherin蛋白分别在60例喉鳞癌、30例不典型增生和20例慢性炎症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①Snail mRNA及其蛋白、E-cadherin蛋白与喉鳞癌的甲状软骨累及、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T分期、TNM分期有关(均P<0.05),与性别、年龄无关(均P>0.05),但Snail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与病理分级有关(P<0.05),而Snail mRNA的表达与病理分级无关(P>0.05).②Snail nRNA和Snail蛋白在喉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正相关(r=0.362,P <0.05);而Snail蛋白和E-cadherin蛋白在喉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负相关(r=-0.400,P<0.05).结论 ①Snail在喉鳞癌中过度表达及E-cadhefin蛋白的下调在喉鳞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协同作用.②联合检测Snail和E-cadherin蛋白对预测喉鳞癌浸润转移有重要意义,并可作为判断喉鳞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
作者:张华东;熊正文;黄勇;李宏伟;苏红;李伟;寻凤华 刊期: 2011年第32期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复发的原因及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颅内复发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影像学资料、治疗方法和疗效.结果 8例患者中前交通动脉瘤3例,后交通动脉瘤1例,眼动脉瘤1例,大脑中动脉瘤2例,大脑后动脉瘤1例.3例曾行血管内介入治疗,5例曾行手术夹闭.再次治疗2例患者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6例患者采用手术夹闭治疗.术后6例恢复良好,1例中残,1例放弃.无明显与治疗相关的并发症.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再发生动脉瘤再破裂出血.随访时间1~45个月.4例患者术后复查脑血管造影,动脉瘤均完全消失,无动脉瘤残留.结论 颅内动脉瘤首次治疗时的缺陷可导致动脉瘤的复发;复发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特点选择治疗方案.
作者:胡克琦;周毅;敖祥生;黄星;刘汉东 刊期: 2011年第32期
目的 了解湖南省农村人群狂犬病的暴露现状,探讨人群狂犬病暴露后疫苗接种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取多阶段抽样的方法,在湖南省选取4个县、20个乡镇、40个村,每个村选取部分村民参与狂犬病暴露及暴露后处置情况的问卷调查,采用SPSS 17.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调查40个村979户3 538名村民,自2009年1月~2010年10月共发现狂犬病暴露150人次,合计暴露率4.24%,年均暴露率为2.32%.其中0~9岁组暴露率高(7.59%),20~29岁组暴露率低(1.74%).受伤部位为下肢膝及以下者多(40.67%),致伤动物免疫接种过的仅占16.67%.72.00%的暴露者去医疗机构/诊所就诊,仅69.33%进行疫苗接种,8.43%注射抗狂犬病免疫血清或免疫球蛋白.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狂犬病防治知识得分、是否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伤口深浅对狂犬病疫苗接种率有显著影响.结论 狂犬病暴露后应该进行规范化的预防处置,将处置费用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项目予以报销,采用综合防治措施,能够有效控制狂犬病的发病率.
作者:李亮;刘富强;陈立章;郭亚伟 刊期: 2011年第32期
目的 了解顺义区医院8年来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变迁,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对2002年5月~2006年5月收治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第1组)与2006年5月~2010年5月收治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第2组)的血培养检出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8年来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阳性的患儿242例,共检出致病菌32种,243株,1例双重感染.近4年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感染率明显增加,金葡菌、大肠埃希氏菌感染率显著下降,微球菌、肠球菌有上升趋势.CNS对红霉素、笨唑青霉素、头孢唑啉的耐药性呈上升趋势,分别由原来的23.53%、70.57%、64.71%升高到52.11%、91.55%、92.86%,CNS对阿莫西林的耐药率下降,由原来的82.35%降至56.34%.金葡菌对青霉素、哌拉西林、红霉素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由62.22%、58.14%、38.64%升至90.00%、88.89%、66.67%.肠杆菌对青霉素、苯唑青霉素的耐药率明显上升,由66.67%、45.45%均升至100%,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下降,由36.36%降至0.结论 CNS为引起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病原菌,红霉素、青霉素、苯唑青霉素、头孢唑啉、哌拉西林5种抗生素已不宜应用于新生儿败血症.头孢三代是G-菌败血症的首选,而万古霉素是G+菌的首选.
作者:张伟兰;戴晓梅 刊期: 2011年第32期
目的 探讨术中X线透视对该院骨科医师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方法 将该院27名身心健康的骨科医师随机分为观察组(n=12)和对照组(n=15),观察组经常参加透视手术,对照组经常参加非透视手术.对比两组医师平均每周手术时间及平均每周术中透视时间,并采用状态—特质性焦虑调查表(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评价其心理状况.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平均每周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每周术中透视时间及焦虑心理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中透视对骨科医师的心理具有负面影响,应重视手术室X线防护,减轻医师心理压力.
作者:徐俊昌;段祎;黄彬;青光恒;刘瀚霖;贾吉光;刘江涛;闫学军 刊期: 2011年第32期
目的 探讨小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 收集该院2000年5月~2010年5月收治的31例小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结果 平均发病年龄(57.5±3.6)岁(29~81岁),消化道出血、腹部隐痛常见的临床表现;超声、增强螺旋CT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小肠间质瘤检出率较高;小肠间质瘤手术切除27例,肿瘤无法切除行保守治疗4例;平均随访(70.8±5.6)个月(3~120个月),1、3和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0.8%、61.8%和52.7%,1、3和5年总体生存率95.5%、73.2%和65.7%.结论 小肠间质瘤是较少见的消化道肿瘤,合理应用辅助检查方法可提高小肠间质瘤检出率,手术切除是治疗该病首选方法,甲磺酸伊马替尼对晚期小肠间质瘤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王罡;张素艳;张俊华 刊期: 2011年第32期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B型基本核心启动子(BCP)的变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HBV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等3种临床类型的患者血清226份,采用巢式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扩增HBV DNA,选取上述3种类型各50例B基因型患者,采用熔点曲线方法进行BCP区的变异检测.结果 226例患者中B基因型210例(92.9%),C基因型16例(7.1%);150例不同病情的B基因型患者中,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熔点曲线平均波峰数量多于慢性HBV携带者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BV携带者与慢性乙型肝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基因型患者BCP区变异与临床表现存在一定的关系,病情重者准种数量较多.
作者:符小玉;谭德明;陈莉;侯周华;刘国珍;欧阳奕;刘菲;全俊 刊期: 2011年第32期
目的 探讨康艾注射液对肺癌GP方案化疗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影响.方法 40例确诊的晚期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联合康艾注射液化疗组(20例)和单纯化疗组(20例).分别于化疗前、化疗开始后第2、9、14及21天采集患者外周血,应用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等指标,并加以比较.以40例健康体检者作正常对照.结果 肺癌患者PLT、MPV、PDW、PCT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1).和化疗前比较,化疗开始后第2天肺癌患者血小板参数下降不明显(P>0.05),而第9、14天肺癌患者PLT、MPV、PCT及PDW下降明显(P<0.05);和联合康艾注射液化疗组比较,单纯化疗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化疗开始后第21天上述指标均开始明显上升(P<0 05),和单纯化疗组比较,联合康艾注射液化疗组PLT、MPV、PDW上升更为明显,而PCT则不如GP化疗组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康艾注射液可明显减低GP方案化疗对肺癌患者的骨髓抑制,减轻其血小板减少的毒副反应.血小板参数检测对了解肺癌化疗患者骨髓造血功能,指导个体化化疗有积极意义.
作者:张梅春;曾军;赵子文;刘朝晖 刊期: 2011年第32期
目的 探讨牙螺旋CT重建成像方法.方法 对31例患者采用1.0 mm层厚HDCT和ADCT两种方式扫描并摄全景X光牙片对比.结果 螺旋CT重建图像在显示颌骨和牙组织解剖结构、下颌管切牙管位置、周围骨皮质受累及牙根受累等方面优于全景X光牙片(P<0.01);ADCT图像显示病变与周围骨皮质关系以及牙根受累情况时较HDCT图像清晰(P<0.05).结论 HDCT重建是一种优秀的显示颌骨解剖特征和异常病变的成像方法;ADCT图像质量优于HDCT,应尽量选用.
作者:金科;李亚军;李殊明 刊期: 2011年第32期
目的 探讨高龄患者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手术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对24例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高龄患者行隧道巩膜瓣下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定期随访.结果 手术过程顺利,术后24 h内前房形成,且前房较深,视力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术后3个月复查,视力达0.1有5眼,0.15 ~ 0.30有13眼,0.30以上有6眼.术后1、3、6个月眼压均在正常范围.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无角膜失代偿、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 隧道巩膜瓣下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是治疗高龄患者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安全、有效方法.
作者:马文豪 刊期: 2011年第32期
目的 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外加压应用显微镜直视下冷凝定位,并与直接检眼镜下定位肉眼下冷凝相比较观察疗效.方法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59例(59眼)均由同一术者进行手术,均采用巩膜外加压排除视网膜下液,其中32眼应用显微镜直视下定位和冷凝,27例应用直接检眼镜定位进行同样手术,随访观察3个月~1年比较两组手术的定位准确率,手术时间,复位率.结果 应用显微镜组的定位率达到100%(32/32),一次性复位达到96.8%(31/32),明显优于直接检眼镜组74.0%(20/27),62.9%(17/27),x 2检验,P<0.05.显微镜组裂孔定位和冷凝封闭的平均时间为(7.3±3.6 )min,低于检眼镜组的(10.5±3.8)min,t检验P<0.05.结论 应用显微镜在视网膜脱离手术中,直视下定位冷凝与传统的直接检眼镜比较具有定位精确、冷凝程度准确、手术时间短、操作简便、疗效可靠的特点,有着重要的临床使用价值.
作者:周志雄;柳雅桢 刊期: 2011年第32期
目的 比较鼻腔硅胶双气囊通气止血导管和凡士林油纱条在控制鼻腔出血中的疗效.方法 223例成年患者采用鼻腔硅胶双气囊通气止血导管进行治疗(实验组),病例采集时间为2008年1月~2008年12月.对照组为相同时间范围内采取凡士林油纱条进行治疗的患者,共计145例.观察患者疼痛、通气和止血效果.每项指标设定5个级别,对3项主要指标分配不同权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鼻腔硅胶双气囊通气止血导管和凡士林油纱条均有明显的止血效果,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过程中,鼻腔硅胶双气囊通气止血导管在保持鼻腔通气和减轻疼痛方面优于凡士林油纱条(P<0.01).结论 和凡士林油纱条相比,鼻腔硅胶双气囊通气止血导管治疗鼻出血在保证止血效果的同时,更加兼顾了患者鼻腔通气和减轻疼痛等问题,提升了鼻出血患者治疗期间的生活质量.
作者:魏宏权;施磊;赵宁;李惠萍;柳柯 刊期: 2011年第32期
目的 通过实验研究观察TGF-β -Smad转导通路在病毒性心肌炎慢性期心肌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及卡托普利治疗机制.方法 50只健康雄性Balb/c小鼠中的40只间断多次腹腔注射柯萨奇病毒B3,建立VMC心肌纤维化模型,另外10只注射不含病毒的Eagle's MEM液作为正常对照组.2个月后模型制作成功.存活的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卡托普利组.予卡托普利进行治疗,每日灌胃给药1次.45 d后结束,制作病理组织切片、HE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纤维化程度.采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TGF-β1的基因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小鼠心肌Smad2/3和Smad7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感染CVB3后,小鼠心肌出现心肌细胞的变性、坏死,少量炎症细胞浸润,心肌细胞间可见纤维化和钙化,Masson染色可见心肌胶原纤维明显增多.TGF-β1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Smad2/3蛋白表达也升高,而Smad7表达减少,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阻断TGF β -Smad通路可能是卡托普利抑制慢性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纤维化的机制之一.
作者:殷子杰;王保奇;侯雪琴;程志清 刊期: 2011年第32期
目的 观察心理干预对颈段脊髓损伤患者抑郁状态的治疗效果.方法 随机将33例脊髓损伤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16例,对照组17例.治疗组进行心理干预,干预前后均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患者抑郁情况,用简明健康调查问卷(SF-36)评定生存质量,四肢瘫功能指数(QIF)评定康复效果.结果 干预后治疗组的SDS总分与对照组比较降低,治疗组SF-36中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SF-36中的生理功能和QIF分值比对照组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有效的心理干预能减轻颈段脊髓损伤患者抑郁,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苏义基;危静;李敏 刊期: 2011年第32期
目的 观察层黏连蛋白(LN)和纤维连接蛋白(Fn)在小鼠肾小体发育过程中的表达规律,探讨其与肾小体发生发育的关系及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结合体视学方法定量检测LN和Fn的表达.结果 胚龄12d的胎鼠LN表达于输尿管芽周围,胚龄14d始,在各期肾小体的基膜均有表达.体视学测量发现,随着肾小体的发育成熟,其阳性表达的面密度值逐渐增多.Fn在除逗号小体以外的各期肾小体的基底膜处均有表达.体视学测量结果显示其表达量逐渐增加.结论 LN和Fn在小鼠肾小体发育和成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张萍;田鹤;郭敏 刊期: 2011年第32期
目的 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C反应蛋白(CRP)与青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关系.方法 对2007年1月~2010年9月在江西省人民医院住院的112例年龄小于45岁的脑梗死患者进行血清HCY和CRP水平测定及颈动脉血管彩色B超检查(观察颈动脉有无斑块形成以及斑块的稳定性),并与对照组(同期在该院体检的健康者)进行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及血清HCY和CRP水平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12例急性脑梗死中,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血清HCY和CRP水平均高于无斑块组,与无斑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不稳定斑块组血清CRP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发性动脉粥样硬化是青年脑梗死的重要病因.血清HCY和CRP水平升高,可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是青年脑梗死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临床上对脑梗死患者,尤其是既往无传统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青年患者,应将血清HCY和CRP测定作为与血糖、血脂一样重要的常规检测项目.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高水平的HCY和CRP可能是预防脑梗死尤其是青年脑梗死发生的一个重要途径.
作者:谢旭芳;王卫真;赖全图;屈新辉;曹文锋;张昆南 刊期: 2011年第32期
目的 探讨胃转流术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和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 54只成年雄性SD大鼠采用高脂饮食和注射STZ(35 mg/kg)建立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胃转流术后1、4、8周分别观察血糖、血胰岛素变化,并利用免疫组化对胰岛素表达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胃转流术后1周、4周、8周,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血糖明显下降(P<0.05),术后4周和8周,实验组胰岛素、β细胞所占胰岛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8周与术后第4周胰岛素的分泌量和表达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转流术可降低非肥胖性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与术后胰岛素分泌增加和减轻胰岛素抵抗有关.
作者:吕强声;程辉;张源源;高海峰;宋曙 刊期: 2011年第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