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庆军;沈振亚;蒋锡初;常建华;张永健;周运乾
目的探讨脂微球-前列腺素E1(Lipo-PGE1)治疗多发伤后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多发伤后肝功能损害9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9例,静脉滴注肌苷1.0 g,维生素C 2.0 g,门冬氨酸钾镁20 ml 1次/d,连续用7 d;Lipo-PGE1治疗组47例,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Lipo-PGE13 ng/(kg*min),持续2 h,两次/d,连续7 d.同时监测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总蛋白(TP),总胆汁酸(TBA),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 Lipo-PGE1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更明显,lipo-PGE治疗组与对照组显效率分别为51%(24/47)和25%(12/49),总有效率分别为87%(41/47)和74%(36/4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脂微球-前裂腺素E1在多发伤后肝功能损害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楼兆杰;沈伟锋;干建新;应绍斌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脑出血、脑梗塞与血小板、INR、APTT、FIB等凝血机制的改变的相互关系.方法选自2002年7月至12月在我院急诊科首次就诊的84例脑出血患者组、70例脑梗塞患者组,同时随机抽取在我普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75例患者作对照组组,分别测定其血小板、PT、INR、APTT、TIB值.结果脑梗塞组血小板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脑出血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脑出血与脑的PT、INR及FIB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APTT无明显差异.结论脑梗塞与血小板增高有关,脑出血与脑梗塞与PT、INR、FIB增高互为相关.
作者:熊光仲;常瑞明;邓永红;熊舸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分子的病理机制,为临床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大鼠伤灶边缘皮层的fos蛋白及凋亡细胞.结果外伤组在伤后24 h检测到高水平表达的fos蛋白及明显增多的凋亡神经细胞.结论外伤后fos表达参与诱导了神经细胞凋亡过程.
作者:沈波;朱志安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感染性休克和严重感染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有着很高发病率,而且,还在进行性增长.虽然经过多年来的对于诊断治疗的研究探索,但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仍然一直居高不下,病死率仍然可高达50%.在美国,严重感染是第十位的致死原因,是加强医疗单位(ICU)患者的首要致死原因.每小时有25名患者死于严重感染或感染性休克,其死亡的人数超过乳腺癌、直肠癌、结肠癌、胰腺癌和前列腺癌致死人数的总和.
作者:刘大为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急诊体外循环技术(emergency cardiopulmonary bypass,ECPB)应用于临床,近年来报道已有明显增加,特别在心血管危重病例方面,但对应用于非心脏手术中出现的意外,如普胸病例术中大出血、呼吸道窒息、心肺复苏等,则鲜有报道.本文报告我院及苏州大学附一院心胸外科10年间应用急诊体外循环救治6例普胸外科危重患者的体会,探讨ECPB在普胸外科开展的条件、指征及救治措施.
作者:游庆军;沈振亚;蒋锡初;常建华;张永健;周运乾 刊期: 2003年第11期
一、S-100蛋白的特征S-100蛋白是1965年由Moore首次报道从牛脑中分离出来的一种酸性钙结合蛋白,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各部的星形胶质细胞的胞液中,因其可100%溶解于pH值为7的饱和硫酸铵溶液里,故命名为S-100蛋白[1].
作者:王彤;黄子通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早期肠内营养的优点.方法 30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成早期肠内营养(EN)组和早期完全胃肠外营养(TPN)组,在摄入同等热量、同等氮量的条件下进行比较,研究期为10 d.结果 EN组氮平衡、血清蛋白浓度高于TPN组,机械通气时间、临床费用低于TPN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两组感染性和营养性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机械通气患者早期能耐受适量的EN,EN可维持肠黏膜屏障的完整性,更好地提供营养,减少细菌和内毒素易位,有助缩短机械通气的时间,且临床费用较TPN低,值得推广.
作者:谢江霞;吴升;邝志诚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急诊瓣膜外科是指对危重心脏瓣膜病患者经内科治疗无效,预计将在24 h内死亡,甚至发生心搏、呼吸骤停而紧急进行的外科手术治疗[1].1990年1月至2002年12月,25例患者在作者所在的两家医院急诊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疗效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许咏冬;平玉坤;倪一鸣;章响艳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和心率变异的测定评价冠状动脉病变与心率变异关系,预测冠心病的预后.方法对31例冠心病人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部位进行分组与14名健康人组比较.结果冠状动脉病变组所有指标(时域指标SDNN,SDANN,RMSSD,SDNN Index,PNN50和频域指标TP,VLF,VF,HF)均明显低于健康组(P<0.05~0.01).冠状动脉病变组时域指标降低尤为显著.冠状动脉双支、三支病变和严重狭窄时域指标(SDNN,PNN50%)和频域指标(LF,HF)均明显低于病变较轻者(P<0.05~0.01).冠状动脉不同病变部位之间心率变异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心率变异指标可以反映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作者:吴伟;刘义德;张锦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对肝硬化多普勒超声测定的腹腔血管血流参数及临床指标行优化组合,并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该模型的应用价值.方法肝硬化60例,其中出血31例,无出血29例,联合行门静脉、脾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多普勒血管血流参数测定,采用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在此基础上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经优化组合后建立回归模型,并以该模型对14例患者随访1年.结果出血危险性与门静脉血流量Qpv、脾静脉血流量Qspv、肠系膜上静脉血流量Qsmv及Qspv/Qpv正相关,与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Qspv、Qsmv及MPV是与出血相关的独立影响因素.结合Qspv、Qsmv及MPV建立的回归模型对出血预测的灵敏度83.8%,特异性86.2%,阴性预测值85.7%,阳性预测值85.7%.结论以超声多普勒联合检测脾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血流参数及MPV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在临床上无创性预测肝硬化门脉高压出血危险性是可行的.
作者:郑永平;杨壁辉;王家刚;林奕芬;潘丽玲 刊期: 2003年第11期
阑尾位于脐水平线以上位置,称肝下阑尾或高位阑尾,是盲肠下降不全位于肝下方、肠旋转不全致盲肠停留右中上腹,或移动盲肠向上移位于肝下区域,肝下急性阑尾炎临床上较少见[1].我院外科于1988年1月至2002年10月共收治阑尾炎并施行阑尾切除患者2 251例,其中肝下急性阑尾炎12例,占0.53%,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绍礼 刊期: 2003年第11期
创伤是当今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约占全球病死率的7%,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肿瘤[1].在我国,近年也呈持续上升趋势.为加强急诊创伤的三级预防,提高救治成功率,笔者回顾性分析了我院急诊科收治的13 008例急诊创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致伤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作者:瞿炬;邵哲人;王海华;姚晓聪;徐剑君 刊期: 2003年第11期
创伤性窒息是闭合性胸部损伤中一种较为少见的综合病征,其发生率约占胸部损伤的2%~8%[1].我们自1992年7月至2002年7月收治创伤性窒息22例,报告于下.
作者:郎宇璜;付文生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利用美国IBI公司生产的超声消融球囊导管和超声消融发生仪治疗和随访阵发性心房颤动9例,观察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9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54.4±5.2)岁.其中1例为轻度高血压患者,其余无明显器质性心血管病病史.阵发性心房颤动病史平均为(4.3±3.7)年.全部患者房颤发作频率在每月3次或以上.经穿间隔卵圆窝置入左1号Swartz鞘,经Swartz鞘送入头端可控大头电极分别送至不同肺静脉,直接用大头电极标侧肺静脉肌袖电位或换用A-focus电极标侧,对存在肌袖电位的肺静脉行超声消融.功率一般为35~40瓦,温度为60 ℃,每次消融时间为120秒,重复至肺静脉电位被隔离或消失,但同一肺静脉重复消融不超过10次.结果本组完全成功脱离药物治疗3例,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或少量药物能够维持不发作2例,有2例完全无效,另2例需要进一步随访.结论超声消融肺静脉电隔离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本组成功率和有效率超过50%,无肺静脉狭窄等并发症.
作者:王建安;何红;孙勇;郭航远;周斌权;蒋晨阳;李长岭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营养支持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合并营养不良的疗效及其对免疫和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营养不良患者60例,随机分为胃肠外营养(PN)组及对照组,给予为期2周的PN支持.结果 (1)临床疗效:PN组有效率93.3%,对照组70.0%,χ2=4.01,P<0.05.(2)人体测量及生化检查:PN组IBW%、TSF、MAMC及血清白蛋白明显增加.(P<0.05),对照组无显著变化(P>0.05).(3)免疫功能检查:PN组血TLC、CD3、CD4、CD4/CD8以及IgA显著性增加(P<0.05),对照组除血TLC显著性增加(P<0.05)外,其它指标无显著性变化(P>0.05).(4)肺功能和血气检查:PN组的FVC、FEV1/FVC及PaO2有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上述指标无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 PN支持可以改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免疫功能和肺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包红;李清华;罗百灵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危重患者急性期禁食、全胃肠外营养(TPN)治疗后血清瘦素的表达,以及营养评价指标对营养支持的作用.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危重病患者血清瘦素,同时检测相关营养评价指标.结果危重病患者急性期瘦素变化不明显,TPN治疗后迅速上升,第3天达高峰,治疗后5 d仍高于正常.两组血浆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脂、血淋巴细胞计数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危重病患者急性期禁食血清瘦素无显著性改变,但对TPN治疗反应迅速,血清瘦素有可能用来作为危重病患者急性期营养评价指标.血浆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脂、淋巴细胞计数对危重病患者急性期营养状况无评价性作用.
作者:潘淮宁;刘汉;张铮;戴国强;杜同信;倪海滨 刊期: 2003年第11期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每万辆机动车病死率已成为世界之[1],儿童的意外伤害以1~8岁儿童为多,且农村多于城市,男童高于女童[2].本组是下腹部辙压伤患儿,并经有效的急救措施,现报告如下.
作者:叶文松;董桂娟;刘锐;张如荣 刊期: 2003年第11期
为探讨肌钙蛋白I(cTnI)和CK-MB定量测定在判断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远期预后价值中的应用及意义,我们对UAP患者进行了近2年的前瞻性研究,现报告如下.
作者:高凯;刘健英;葛华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急性肢体动脉缺血再通术后再灌注损伤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8例急性肢体动脉缺血再通术后再灌注损伤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上肢31例,下肢167例.结果 198例急性肢体动脉缺血再通术后出现再灌注损伤116例.上肢急性动脉缺血再通术后再灌注损伤程度较下肢轻,肢体急性动脉栓塞再通术后再灌注损伤程度较动脉硬化闭塞症继发急性血栓形成重,再通术后再灌注损伤程度与术前缺血时间及缺血程度成正比关系.动脉再通后20 min出现再灌注损伤,12 h达到高峰,25 h后开始缓解,时间8~13d.肌筋膜切开16例,死亡5例,药物治愈95例.结论及时实施再通术是预防再灌注损伤的关键,再通术前后的有效治疗能够有效缓解再灌注损伤的发生.
作者:韩冰;张宏光;张磊;汪忠镐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评价腰池持续引流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raumat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tSAH)的治疗效果.方法患者23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16例患者行腰池脑脊液持续引流,对照组122例患者行腰穿放液.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脑脊液中红细胞(RBC)<100×106/L的时间分别为伤后(5.2±2.6)d和(7.3±3.8)d(P<0.01),两组脑脊液中蛋白(TP)<0.8g/L时间分别为伤后(8.4±3.8)和(11.6±4.6)d,治疗组伤后平均颅内压、甘露醇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组头痛、脑膜刺激征持续时间短,脑积水及脑梗塞发生率、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腰池持续引流可快速廓清tSAH患者的脑脊液,患者临床症状迅速减轻,并发症明显减少,预后改善.
作者:齐一龙;季学满;周国庆;王前进;赵汉卫 刊期: 200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