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鲍曼不动杆菌产PER-1型ESBLs基因的克隆、测序及分析

李蓉;李文林;石小玉;梁朝;徐小文;赵林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 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 基因
摘要:目的 分析产PER-1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及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方法 先后用低抑菌浓度(MIC)初筛法和纸片扩散确认法从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中检测产ESBLs菌株.并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克隆测序方法分析质粒上PER-1型ESBLs基因.结果 93株鲍曼不动杆菌中,产ESBLs菌株有16株,占17.20%,均为多重耐药菌.其中PER-1型ESBLs阳性菌株有8株;TA克隆后测序表明与铜绿假单胞菌(AJ621265.1)blaPER-1基因序列100%同源.结论 发现质粒上同时带产TEM-1、PER-1型ESBLs和OXA-23型碳青霉烯酶基因的鲍曼不动杆菌,blaPER-1基因可能来源于铜绿假单胞菌.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研究及实践

    目的 为适应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生物化学课程进行了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的探索.方法 以我校2003级、2004级和2005级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自主学习、讨论、答辩和考核四个阶段实施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结果 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教学相长,密切师生关系.结论 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应用于生物化学教学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作者:罗晓婷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婴儿期胃电慢波发育的研究

    目的 研究健康婴儿的胃电慢波发育.方法 0~24个月健康婴儿,按3个月的年龄间隔分为9组,每组20例,其中男104例,女76例,无窒息,母乳喂养,无器质性疾病.采用体表胃电图,分别于记录空腹和餐后体表胃电图各30min.计算出胃电慢波的以下参数:主频、不同慢波节律的百分比、主频不稳定系数、功率比.结果 0、6、12、18和24个月健康婴儿餐前主频分别为(2.38±0.5)、(2.54±0.4)、(2.62±0.3)、(2.86±0.3)和(2.97±0.2)cpm,餐后与餐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正常胃电节律百分比分别为(38.6±4.9)、(47.8±3.4)、(55.6±3.6)、(60.4±3.7)、(69.7±3.3),胃动过速节律百分比为(24.6±5.4)、(18.6±4.1)、(15.6±4.9)、(14.7±3.6)、(12.7±4.3),胃动过缓节律百分比为(36.8±5.5)、(33.6±4.3)、(28.8±3.8)、(24.9±3.8)、(17.6±3.7),18个月以上婴儿餐后正常胃电节律百分比较餐前升高(P<0.05).12个月以上婴儿餐前、餐后的主频不稳定系数降低(P<0.05),餐后与餐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餐后餐前功率比12个月以上较12个月以下增加(P<0.05).结论 婴儿期的胃电慢波经历一发育成熟阶段,正常胃电节律百分比和主频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升高,2岁时达到成人水平.

    作者:伍运生;蒋予;吴建维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来氟米特治疗难治性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目的 评价来氟米特(爱若华)治疗难治性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按随机表将符合入组要求的难治性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164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4例,给予爱若华联合中等剂量激素治疗6个月,观察其显效时间、24h尿蛋白定量、肾功能、肝功能、血常规等指标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照组80例,给予环磷酰胺联合中等剂量激素治疗6个月,观察其显效时间、24 h尿蛋白定量、肾功能、肝功能、血常规等指标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爱若华平均显效时间为用药后第4~8周;至第6个月总有效率为90.5%,其中完全缓解32例(38.1%),显著缓解24例(28.6%),部分缓解20例(23.8%),无效8例(9.5%);84例患者均无危及脏器及生命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环磷酰胺平均显效时间为用药后第4~8周;至第6个月总有效率为72.5%,其中完全缓解18例(22.5%),显著缓解22例(27.5%),部分缓解18例(22.5%).无效22例(27.5%).结论 爱若华是一种治疗难治性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有效的免疫抑制剂,且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小,疗效优于环磷酰胺.

    作者:陈凯;李寒;王世相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某师范学校入学新生乙肝病毒感染状况

    目的 了解铜仁市某师范学校入学新生乙肝病毒感染状况.方法 对2001~2005年铜仁市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3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 2001~2005年共检测入学新生3 504人,检出HBsAg阳性者209人,HBsAg阳性率为6.06%,男生HBsAg阳性率(6.85%)高于女生HBsAg阳性率(5.19%),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HBV感染模式中同时有e抗原和c抗体阳性者占40.67%,同时有e抗体和c抗体阳性者占36.84%.结论 铜仁市某师范学校入学新生乙肝病毒感染呈逐年下降趋势,HBV感染的预防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

    作者:田飞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支气管成形术治疗中央型肺癌33例分析

    目的 探讨支气管成形术治疗中央型肺癌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对33例中央型肺癌患者施行支气管成形术,并进行长期随访,总结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均获根治性切除,并发症发生率18.1%,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7.9%(29/33)、54.5%(18/33)和30.3%(10/33).结论 支气管成形术能根治性切除病灶,大限度保护肺功能,减少了全肺切除和单纯剖胸探查的比例,扩大了手术适应证,有利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作者:王武明;付洪帆;马镛;程吕欢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宫颈鳞癌中肺癌肿瘤阻抑基因-1和上皮型钙黏蛋白的定量研究

    目的 探讨肺癌肿瘤阻抑基因-1(TSLC1)、上皮型钙黏蛋白(E-cad)在宫颈鳞癌组织芯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和图像分析技术分别对29例宫颈鳞癌组织、20例CINs、10例正常宫颈组织TSLC1、E-cad的含量进行研究.结果 TSLC1、E-cad在正常宫颈及CINⅠ级组织中,多呈强阳性表达,CINⅡ级以上及宫颈鳞癌组织表达呈递减趋势,差异有显著性(P<0.05).宫颈鳞癌组织中TSLC1蛋白表达失活与淋巴转移有关,差异有显著性(t=4.558,P=0.000);与组织病理分级无关(P>0.05).E-cad蛋白表达失活与组织病理学分级和淋巴转移有关,差异有显著性(P<0.05).TSLC1蛋白、E-cad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678,P=0.000).结论 组织芯片是大规模平行检测多基因蛋白表达的一种方法;TSLC1、E-cad蛋白表达失活使其丧失了抑癌作用,是促使正常宫颈上皮细胞癌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者:李惠;杨永秀;刘磊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bcl-2、bcl-6、CD10、MUM1蛋白表达与亚分类

    目的 探讨bcl-2、bd-6、CD10、MUM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ina,DLBCL)中的表达及与亚分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标本中bcl-2、bcl-6、CD10、MUM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bcl-2、bcl-6、CD10、MUM1在6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率分别为55.0%(33/60)、48.3%(29/60)、46.7%(28/60)、58.3%(35/60),其中GCB占55.0%(33/60),non-GCB占45.0%(27/60).GCB、non-GCB中bcl-2的表达差异具有显著性.在non-GCB中,bcl-6+与bcl-6-的病例bcl-2表达的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该组病例GCB所占的比率超过non-GCB,bcl-2在DLBCL亚分类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陈愉;赵彤;蔡庆发;吴炳绪;陈美燕;林雨冬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原发性痛经发病机制与防治研究述评

    原发性痛经是妇科常见病,因其高发病率及给人们工作、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近20年来,关于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和防治的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对此阶段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探讨,以期为今后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和防治的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嵇波;任晓暄;赵雅芳;郭孟玮;宋晓琳;徐莉莉;张露芬;朱江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残角子宫妊娠的超声诊断分析

    目的 探讨超声诊断残角子宫妊娠的价值,提高诊断率,避免误诊和漏诊.方法 腹部超声结合阴道超声检查,对12例超声诊断残角子宫妊娠的声像图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分析了超声误诊原因.结果 10例确诊,2例误诊;10例手术和病理结果为残角子宫妊娠,诊断符合率为83.3%(10/12).结论 腹部超声结合阴道超声检查有助于提高残角子宫妊娠的诊断率,从而及早手术避免破裂大出血.

    作者:夏炳兰;刘光岚;周素兰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同种异体肢体移植特异性免疫耐受诱导方案的研究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亚致死量放射线照射、氟达拉滨及骨髓腔内骨髓移植对诱导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产生特异性免疫耐受的影响.方法 以纯系SD大鼠及Wistar大鼠为供受体,行同种异体右后肢移植.40只大鼠肢体移植后随机分为4组:A组:仅进行肢体移植;B组:在肢体移植前1 d,受体给予亚致死量60Co照射及腹腔内注射氟达拉滨;C组:肢体移植当天受体接受供体骨髓腔内骨髓移植;D组:受体联合应用亚致死量照射、注射氟达拉滨及骨髓腔内骨髓移植,用法及用量同B、C组.观察移植物排斥反应征象及存活情况,并对D组产生免疫耐受大鼠进行SD大鼠及DA大鼠皮肤移植以及脾细胞中细胞因子mRNA检测.结果 与其他实验组相比,D组移植物发生排斥反应的时间及存活时间均显著延长(P<0.01)(>120 d);D组大鼠仅对第3方DA大鼠的皮肤呈现强烈的免疫反应; 与A组大鼠相比,D组大鼠Th1型细胞因子的表达明显降低,而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明显增高.结论 联合方案可以诱导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产生特异性免疫耐受.

    作者:石作为;张信英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大鼠不同潮气量机械通气NF-κB、TNF-α蛋白表达影响

    目的 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大鼠不同潮气量机械通气对NF-κB、TNF-α表达影响.方法 将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正常通气组(B组)、过度通气组(C组)、正常通气组+还原型谷胱甘肽组(D组)、过度通气组+还原型谷胱甘肽组(E组),D、E组在机械通气前5 min阴茎背静脉注射还原型谷胱甘肽,各组大鼠通气时间均为4 h.观察各组肺组织的病理改变,用干/湿重比值来比较肺水肿的程度,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肺组织核转录因子NF-κB的表达,ELISA法检测肺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变化.结果 病理学改变C组与A、B、D,E组比较的肺组织有更多白细胞浸润和肺泡壁结构的破坏.C组肺组织中TNF-α含量与D、E组比较明显增加,C组肺组织NF-κB的表达与D、E组比较明显增加.结论 还原型谷胱甘肽能减少大鼠不同潮气量机械通气中NF-κB、TNF-α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肺损伤.

    作者:赵兵;张华茹;李海明;李玲;梁永红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白介素-17及C反应蛋白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痰液中白介素-17(IL-17)变化及与血浆C-反应蛋白(CRP)相关研究.方法 分别选择20例老年COPD急性加重期、稳定期患者及15例健康非吸烟者留取痰液,采用双抗体ELISA法测定痰中IL-17水平,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RP.结果 COPD急性加重期IL-17水平为(140.40±10.29)pg/mL,稳定期为(88.55±8.01)pg/mL,加重期较稳定期明显增高(P<0.001);正常对照组IL-17为(58.6±7.31)pg/mL,与稳定期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COPD急性期CRP为(97.20±17.52)mg/L,稳定期为(22.75±7.17)mg/L,加重期与稳定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COPD急性期痰中IL-17与血清CRP明显相关(r=0.539,P<0.05).结论 IL-17与CRP可能参与COPD的急性炎症过程.

    作者:耿秀娟;于慧敏;徐波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鲍曼不动杆菌产PER-1型ESBLs基因的克隆、测序及分析

    目的 分析产PER-1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及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方法 先后用低抑菌浓度(MIC)初筛法和纸片扩散确认法从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中检测产ESBLs菌株.并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克隆测序方法分析质粒上PER-1型ESBLs基因.结果 93株鲍曼不动杆菌中,产ESBLs菌株有16株,占17.20%,均为多重耐药菌.其中PER-1型ESBLs阳性菌株有8株;TA克隆后测序表明与铜绿假单胞菌(AJ621265.1)blaPER-1基因序列100%同源.结论 发现质粒上同时带产TEM-1、PER-1型ESBLs和OXA-23型碳青霉烯酶基因的鲍曼不动杆菌,blaPER-1基因可能来源于铜绿假单胞菌.

    作者:李蓉;李文林;石小玉;梁朝;徐小文;赵林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新斯的明治疗重症胰腺炎所致麻痹性肠梗阻的初步探讨

    目的 探讨新斯的明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所致麻痹性肠梗阻的作用.方法 对16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所致麻痹性肠梗阻患者注射新斯的明,观察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排便情况.结果 16例患者肠梗阻缓解.结论 新斯的明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所致麻痹性肠梗阻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作者:李清龙;王群伟;黄生福;苗雄鹰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尿中乳果糖、甘露醇和乳糖含量

    目的 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人尿中乳果糖、甘露醇和乳糖含量.方法 尿样用水和乙腈直接稀释后,以Luna NH2(100×2.0mm,5μm)为分析柱,乙腈-水(80:20,v/v)为流动相,0.3 mL/min流速进行色谱分离.采用负离子化电喷雾、多反应监测(MRM)扫描方式进行质谱定量分析,离子通道选择m/z为:甘露醇181.1/88.9,乳果糖和乳糖341.3/160.9,内标353.4/166.9.结果 甘露醇、乳果糖、乳糖和内标的保留时间分别为2.9、4.1、4.7和4.7 min.在0.1~4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80).低定量限分别为0.1μg/mL(甘露醇、乳果糖)和0.2μg/mL(乳糖).日内、日间精密度(CV%)分别为0.60%~4.31%、2.55%~7.71%,准确度分别为86.4%~107.6%、95.9%~102.9%.回收率为84.7%~105.5%.结论 该方法的样品处理简单快速,检测专一灵敏、准确可靠,可用于肠通透性评价中甘露醇及乳果糖的含量测定.

    作者:胡强;徐红兵;李水军;刘罡一;陆品相;余琛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SGBG/PHBV构建牙周组织工程支架的初步研究

    目的 研究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SGBG)/聚羟基烷酸酯(PHBV)与人牙周韧带细胞(PDLCs)的生物相容性,为牙周组织工程支架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体外细胞培养实验,包括采用MTT比色分析法的浸提液实验,测定材料对人牙周韧带细胞有无毒性;及人牙周韧带细胞与SGBG/PHBV体外三维培养的直接接触法,通过扫描电镜,上清液羟脯氨酸含量的测定,检测材料对细胞生长形态及分泌功能的影响.结果 SGBG/PHBV对人牙周韧带细胞无毒性,细胞在SGBG/PHBV三维支架上贴附及生长良好,实验组上清液羟脯氨酸含量测定值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材料不影响细胞的分泌功能,同时支架材料的三维结构更能促进细胞的分泌功能.结论 SGBG/PHBV作为支架材料,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有望应用于牙周组织缺损的组织工程修复.

    作者:梁焕友;黄南楠;唐倩;陈建洪;肖峰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无细胞真皮中几种蛋白及胞外基质的表达与分布研究

    目的 研究无细胞真皮中与抗原性相关及与表皮细胞黏附和生长相关的几种蛋白和胞外基质的表达与分布.方法 0.1%dispaseⅡ处理结合0.5%Triton X-100处理制备无细胞真皮,随后对制备前的正常皮肤、制备后的无细胞真皮进行相关的免疫组化染色,对比观察几种蛋白及胞外基质在两者之间表达与分布的异同.结果 无细胞真皮中与抗原性相关的结蛋白及波形蛋白几乎没有表达,而与细胞黏附和生长相关的胶原纤维和Ⅳ型胶原与正常皮肤中表达相似,弹力纤维、网状纤维、Ⅲ型胶原及纤维连接蛋白仍有表达,但较正常皮肤弱.结论 无细胞真皮抗原性显著降低,生物相容性好,是一种良好的真皮替代品.

    作者:陈俊颖;魏泓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胰岛素强化治疗中空腹高血糖的原因及策略

    目的 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中空腹高血糖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采用强生稳步血糖仪监测睡前、凌晨0点、凌晨3点、凌晨3点、早上6点血糖.结果 40例糖尿病患者中,黎明现象12例,苏木基现象7例,胰岛素荆量不足14例,不足+苏木基3例,不足+黎明2例,黎明+苏木基1例.T1DM中,黎明现象约占36.4%,胰岛素剂量不足约占18.2%,苏木基现象约占18.2%;而T2DM中,依次为22.2%、55.6%、16.7%.经调整胰岛素剂量或联合应用口服药物后,空腹血糖达标.结论 空腹血糖升高有多种原因,夜间血糖监测是鉴别空腹高血糖原因的重要手段,给予合适处理多能达标.

    作者:李利平;马玉瑾;刘婕;付留俊;腾中杰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聚(腺苷二磷酸)聚合酶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索高血糖状态下缺血再灌注损伤(IRI)诱导的在体心肌细胞凋亡的变化;通过PARP表达的检测,希望发现糖尿病心肌IRI机制的特异性.方法 TUNEL法检测糖尿病大鼠IRI心肌细胞凋亡的程度与分布,应用免疫组化染色、Western Blot技术检测PARP表达.结果 TUNEL结果显示,DM组凋亡细胞数目呈逐渐上升趋势,未见明显坏死区;NDM组凋亡细胞数目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再灌注24 h呈现心肌细胞坏死的表现.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再灌注6 h内,NDM组PARP表达阳性细胞明显多于DM组,再灌注24h,NDM组PARP表达阳性细胞明显少于DM组.PARP的阳性表达率与AI值呈正相关.Wescem blot证明DM组和NDM组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116 kD的PARP表达逐渐减少,24 kD的PARP蛋白表达逐渐增加,相同时相,DM组116 kD的PARP表达明显强于NDM组,24 kD的PARP表达明显弱于NDM组.结论 一定病程糖尿病大鼠,心肌IRA过程中,心肌细胞损伤明显轻于非糖尿病大鼠;PARP在糖尿病心肌细胞IRI细胞凋亡中亦发挥着重要作用;心肌细胞坏死的机制可能与PARP无关.

    作者:吴伟华;李为民;于江波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哺乳期妊娠药物流产的可行性探讨

    目的 探讨哺乳期妊娠药物流产的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280例哺乳期妊娠药流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选择同期非哺乳期药流280例作为对照组.2组患者在年龄、子宫位置、胎龄、孕囊大小等方面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服药方法相同;比较2组药物流产效果、近期并发症及副作用.结果 2组患者药物流产效果、近期并发症虽有差异,但哺乳期妊娠药物流产完全流产仍可达85.7%,并且副作用少能耐受.结论 哺乳期妊娠药物流产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完全流产率有下降趋势,注意掌握适应证、同时严密观察进行随访,发现异常问题及早处理.

    作者:黄爱民;雷志英;李卫 刊期: 2008年第13期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中南大学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