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南大学,中南大学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
  • 国际刊号:1005-8982
  • 国内刊号:43-1225/R
  • 影响因子:0.92
  • 创刊:1991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3
  • 全年订价:120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国家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2000年、2002年二次被省科技厅、省新闻出版局评为一级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8年13期文献
  • 来氟米特治疗难治性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目的 评价来氟米特(爱若华)治疗难治性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按随机表将符合入组要求的难治性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164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4例,给予爱若华联合中等剂量激素治疗6个月,观察其显效时间、24h尿蛋白定量、肾功能、肝功能、血常规等指标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照组80例,给予环磷酰胺联合中等剂量激素治疗6个月,观察其显效时间、24 h尿蛋白定量、肾功能、肝功能、血常规等指标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爱若华平均显效时间为用药后第4~8周;至第6个月总有效率为90.5%,其中完全缓解32例(38.1%),显著缓解24例(28.6%),部分缓解20例(23.8%),无效8例(9.5%);84例患者均无危及脏器及生命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环磷酰胺平均显效时间为用药后第4~8周;至第6个月总有效率为72.5%,其中完全缓解18例(22.5%),显著缓解22例(27.5%),部分缓解18例(22.5%).无效22例(27.5%).结论 爱若华是一种治疗难治性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有效的免疫抑制剂,且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小,疗效优于环磷酰胺.

    作者:陈凯;李寒;王世相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布托啡诺用于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硬膜外镇痛

    目的 观察布托啡诺用于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硬膜外镇痛的临床效果,并与吗啡、芬太尼比较,为临床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ASA Ⅰ、Ⅱ,择期行全子宫切除术患者160例,随机分为4组:A组,硬膜外腔注射布托啡诺(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06112932)1 mg;B组,给予吗啡1.5 mg;C组,给予芬太尼0.1 mg;D组给予生理盐水6 mL.前3组均用生理盐水稀释至6 mL.硬膜外导管与上海博创镇痛泵连接,术后4、8、12、24、36及48 h进行双盲镇痛、镇静评分和舒适度评级.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VAS评分,术后4 h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但术后8、12、24、36和48 h A、B、C组明显低于D组(P<0.01),而A组与B、C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BCS评分,术后4及48 h评分各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术后8、12、24和36h各时段A组评分及8和12 h的B组评分明显高于D组(P<0.01),B组在24和36 h及C组在8、12、24和36 h显著高于D组(P<0.05),而前3组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Ramsay评分,各时段A组显著高于后3组(P<0.01),B、C、D 3组相比则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1).结论 布托啡诺改善子宫切除术患者硬膜外镇痛效果,副作用少,安全可靠,是硬膜外镇痛可供选择的辅助镇痛药物.

    作者:温来友;胡永明;陈建庆;黄玉琴;杨秀珍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表现为急腹症的肠道T细胞淋巴瘤3例临床分析

    目的 了解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该院2000年1月~2006年12月3例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该组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患者年龄21~73岁,均为男性,病变多位于回肠,可有结肠累及.临床表现以腹痛、肠穿孔、肠梗阻、消化道大出血为主,无患者伴有乳糜泻.内镜下1例患者表现为结肠溃疡病灶,术中见溃疡2例(回肠及结肠各1例),回肠肿块1例.1例患者经内镜活检病理检查确诊,2例由术后病理检查确诊,1例曾被误诊为Crohn氏病.淋巴瘤细胞的免疫表型为T细胞抗原CD45RO+、CD3+.3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结论 以急腹症为首发症状、不伴有乳糜泻、不易与炎症性肠病鉴别是本组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特点之一.内镜活检和手术标本的病理学检查是目前确诊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主要依据.

    作者:杨俊文;姚时春;马升高;吴明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肾虚型不孕症与gp130家族成员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肾虚不孕症gp130家族成员的分泌峰值阶段其血清含量的变化,分析不孕症肾虚型与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不明原因性不孕症患者90例,分为肾阴虚、肾阳虚和非肾虚组,对照组30例,分别于排卵后的第4、6和8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方法检测血清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白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1(IL-11)的水平,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排卵后第8天血清雌二醇(E2)和孕激素(PRG)水平.结果 肾虚不孕患者排卵后第4天血清LIF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排卵后第8天肾不孕症组血清PRG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血清E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以肾阳虚组高;不孕患者血清LIF与PRG水平呈正相关(r=0.3);LIF、E2和年龄与肾虚不孕症存在相关性,LIF为肾虚不孕症的保护因素(ORLIF=0.015),E2和年龄为肾虚不孕症的促进因素(ORE2=1.009和OR.年龄=1.261).结论 分泌峰值日血清LIF水平下降和E2水平上升,为肾虚不孕症的微观指标变化之一,患者的年龄是促进肾虚不孕症发生的重要因素.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为肾虚不孕症的发病机制之一.

    作者:徐珉;李丹彦;黄健玲;冯靖禧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肾活检362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了解肾脏疾病的病理类型及其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05年8月~2007年5月共362例因肾脏疾病行肾活检的病历资料,分析其病理类型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 362例患者中,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占79.01%,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占15.47%,遗传性肾小球疾病占1.1%,小管间质性疾病占4.42%.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以IgS肾病(IgAN)多,占30.97%,其次分别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占14.36%,微小病变(MCD)占13.81%,膜性肾病(MN)占11.87%.继发性肾脏病中以狼疮性肾炎(LN)多见,占5.8%,其次是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占3.6%,过敏性紫癜肾炎占3.3%.临床表现肾炎综合征占43.09%,肾病综合征占53.61%,急性肾衰竭占3.3%.结论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常见的肾小球疾病,以IgAN为主.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中以LN多见,女性多发,其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逐渐增多.肾活检非常有必要.

    作者:丁新国;李晓东;高山林;郭志军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哺乳期妊娠药物流产的可行性探讨

    目的 探讨哺乳期妊娠药物流产的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280例哺乳期妊娠药流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选择同期非哺乳期药流280例作为对照组.2组患者在年龄、子宫位置、胎龄、孕囊大小等方面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服药方法相同;比较2组药物流产效果、近期并发症及副作用.结果 2组患者药物流产效果、近期并发症虽有差异,但哺乳期妊娠药物流产完全流产仍可达85.7%,并且副作用少能耐受.结论 哺乳期妊娠药物流产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完全流产率有下降趋势,注意掌握适应证、同时严密观察进行随访,发现异常问题及早处理.

    作者:黄爱民;雷志英;李卫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新斯的明治疗重症胰腺炎所致麻痹性肠梗阻的初步探讨

    目的 探讨新斯的明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所致麻痹性肠梗阻的作用.方法 对16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所致麻痹性肠梗阻患者注射新斯的明,观察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排便情况.结果 16例患者肠梗阻缓解.结论 新斯的明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所致麻痹性肠梗阻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作者:李清龙;王群伟;黄生福;苗雄鹰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冠心病患者血清VEGF和血小板水平变化及意义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小板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123例冠心病患者分为4组:心绞痛(AP)组3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2例,陈旧性心梗(OMI)组22例,对照组30例,血清VEGF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结果 AP组、AMI组和OIM组VE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MI组明显高于AP组(P<0.05),但与OMI组比较则差异无显著性(P>0.05);AMI组与对照组、AP组和OMI组比较血小板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P<0.01,P<0.05).结论 血清VEGF和血小板测定对于冠心病,特别是AMI患者的病情观察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作者:齐法莲;徐军;李晓燕;陈英剑;孙黎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同轴微导管在治疗支气管扩张大咯血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同轴微导管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支气管扩张大咯血的应用范围、临床效果及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支气管扩张大咯血患者23例,经保守治疗无效后采用同轴微导管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栓塞材料为高温高压处理后的明胶海绵,术后随访0.25~2 a.结果 有效率为100%.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是治疗急性大咯血的首选方法,同轴微导管的应用可使栓塞的靶向性更强、栓塞更彻底,并能有效地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张为忠;纪霞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高频超声诊断腋窝淋巴结增大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腋窝淋巴结增大的二维高频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特点,对良恶性病变的鉴别意义.方法 应用高频超声检查48例乳腺癌患者269个腋窝淋巴结,对其二维(2D)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CDFI)超声所见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超声检查发现并获得病理诊断的淋巴结269个,其中良性增大淋巴结103个,转移性癌淋巴结82个,正常淋巴结84个.2D表现:良性反应性增生(36个),表现为皮质均匀增厚,淋巴门血供呈树枝状增多.良性脂肪浸润(67个),表现为淋巴结回声增强,边界欠清,血供不丰富.转移性癌淋巴结结构不清,血供丰富而紊乱.结论 依据2D及CDFI表现特点,有助于腋窝淋巴结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作者:黄利;张建辉;南瑞霞;陈瑞兰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膜结合型前列腺素合酶-1在鼻息肉中的检测

    目的 探讨前列腺素E2生成的终末酶--膜结合型前列腺素合酶(mPGEs-1)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34例鼻息肉和10例正常下鼻甲黏膜中mPGEs-1的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mPGEs-1在正常下鼻甲黏膜组织中无或少量表达,在鼻息肉组织中显示高表达;Ⅲ型鼻息肉组织中mPGEs-1的阳性表达面积和密度均高于Ⅱ型鼻息肉组(P<0.05).结论 mPGEs-1在鼻息肉组织中高表达,而且与鼻息肉的分型有关;mPGEs-1的高表达可能是鼻息肉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者:张月琴;于小玲;尚芳芳;齐瑞芳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63例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其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06年9月在该院诊治的结核性脑膜炎(结脑)患者63例临床资料.结果 63例结核性脑膜炎中脑膜脑炎型多;多数在脑膜刺激征期;脑脊液不典型者占31.7%(20/63);头颅CT或MRI检查多数显示有脑积水(26/47).结论 综合分析临床表现、脑脊液、头颅CT或MKI检查以及试验性治疗是提高诊断率的有效方法,早期诊断与及时合理的治疗是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的关健.

    作者:王宇;孔忠顺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米非司酮联合B超引导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米非司酮联合B超实时引导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的疗效.方法 选择150例自愿人工终止妊娠的健康早孕妇女,随机分为米非司酮组,米非司酮联合B超组,对照组,在宫口松弛程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米非司酮组和米非司酮联合B超组的宫口扩张程度均优于对照纽(P<0.05),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有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米非司酮联合B超组未发生手术并发症.结论 无痛人工流产术前服用米非司酮,术中联合B超实时引导,有利于扩张宫口,能够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谷春蓉;蒋玉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大面积烧伤病人的营养支持护理

    目的 探讨大面积烧伤病人营养护理的有效方法.方法 对79例大面积烧伤病人营养供给全部以口服和末梢静脉穿刺或插管为主,辅以营养液消化道管饲,并监测、外周静脉血,总蛋白(T-Pro)、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淋巴细胞(LYNPH)、白细胞(WDC)、Fn、IgG值和每日入出氮量.结果 79例病人病程经过平稳,全部治愈出院.各项监测指标随病情好转、创面覆盖而改善并恢复,病人伤后6周实现正氮平衡的同时,也减少了血浆及全血的输入量,保持了水、电解质的平衡.结论 营养护理关系到营养支持的成败,大面积烧伤的营养支持宜采用胃肠道与静脉营养相结合的原则.

    作者:曹海梅;毛平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男性体育教师的身高、体重及体重指数对生育性别的影响

    目的 了解体育教师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对他们的子女性别有怎样的影响因素,对逐步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和人类素质有指导意义. 方法锦州市各类在职体育教师和配偶,及第1胎子女的性别作为本课题研究对象.询问和调查体育教师结婚时身高、体重、第1胎子女性别等. 结果父亲和母亲的身高在各自两个极端群体中,经t检验差异有显著性(父t=8.6504,P<0.01,母t=12.8191,P<0.01),但子女的性别分布经u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父亲的体重(t=14.0775,P<0.01)和BMI(t=13.7988,P<0.01)在2个各自极端群体中差异有显著性,子女性别的分布也受到影响(P<0.05,P<0.01).母亲体重和体重指数在各自2个极端群体中差异有显著性,但影响子女性别不明显(P>0.05).结论 男性体育教师体重和体重指数适宜大时,子女男孩较多,极端大和小的时,子女性别有相反结果,男性体育教师的配偶其各项数据差异有显著性,但对子女性别无影响.

    作者:王洪彬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婴儿期胃电慢波发育的研究

    目的 研究健康婴儿的胃电慢波发育.方法 0~24个月健康婴儿,按3个月的年龄间隔分为9组,每组20例,其中男104例,女76例,无窒息,母乳喂养,无器质性疾病.采用体表胃电图,分别于记录空腹和餐后体表胃电图各30min.计算出胃电慢波的以下参数:主频、不同慢波节律的百分比、主频不稳定系数、功率比.结果 0、6、12、18和24个月健康婴儿餐前主频分别为(2.38±0.5)、(2.54±0.4)、(2.62±0.3)、(2.86±0.3)和(2.97±0.2)cpm,餐后与餐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正常胃电节律百分比分别为(38.6±4.9)、(47.8±3.4)、(55.6±3.6)、(60.4±3.7)、(69.7±3.3),胃动过速节律百分比为(24.6±5.4)、(18.6±4.1)、(15.6±4.9)、(14.7±3.6)、(12.7±4.3),胃动过缓节律百分比为(36.8±5.5)、(33.6±4.3)、(28.8±3.8)、(24.9±3.8)、(17.6±3.7),18个月以上婴儿餐后正常胃电节律百分比较餐前升高(P<0.05).12个月以上婴儿餐前、餐后的主频不稳定系数降低(P<0.05),餐后与餐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餐后餐前功率比12个月以上较12个月以下增加(P<0.05).结论 婴儿期的胃电慢波经历一发育成熟阶段,正常胃电节律百分比和主频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升高,2岁时达到成人水平.

    作者:伍运生;蒋予;吴建维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小体积前列腺增生的治疗

    目的 比较和评价TURP加经尿道膀胱颈切开(TUIBN)与TURP加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TURBN)治疗小体积前列腺增生的疗效.方法 总结经尿道手术治疗小体积前列腺增生27例的临床资料,12例行TURP加经尿道膀胱颈切开,15例行TURP加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比较研究两组病例术前、术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PVR),以评估疗效.结果 TURP+TUIBN组:术前、术后IPSS评分分别为:(24.3±3.8)分、(7.2±3.6)分;Qmax:(8.5±3.6)mL/s、(17.4±4.2)mL/s;PVR:(102.0±20.0)mL、(19.0±4.0)mL.TURP+TURBN组:术前、术后IPSS评分分别为:(23.6±5.7)分、(6.9±3.0)分;Qmax:(8.2±3.1)mL/s、(23.1±3.1)mL/s;PVR:(96.0±37.0)mL、(9.0±5.0)mL.术前IPSS、Qmax、PVR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两组间IP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Qmax、PVR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TURP+TURBN治疗小体积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疗效比TURP+TUIBN更理想.

    作者:陈俊毅;刘为安;颜醒愚;陈宝琨;李毅宁;苏学峰;郭一泓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一种新的保留子宫的全盆底悬吊术在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

    目的 评估自创的保留子宫的全盆底悬吊术在治疗多区域、复杂型的盆腔器官脱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36例有不同缺陷的女性盆腔器官脱垂患者进行全盆底悬吊术,应用聚丙烯网片对子宫主韧带、骶韧带、阴道前后壁、膀胱宫颈韧带进行全盆底悬吊,并根据国际尿控协会制定的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度法评价手术效果.合并有压力性尿失禁的患者同时进行改良经闭孔尿道中段无张力悬吊术.结果 全盆底悬吊术的手术时间平均为95 min,出血量平均为150 mL,根据POP-Q分度法,36例患者的子宫脱垂、阴道前后壁膨出等症状全部得到纠正,术后无院内感染发生.未观察到其他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所有患者均在术后2~5 d出院.术后随访平均9个月,患者的盆底结构基本正常,相关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结论 该全盆底悬吊术是一种能治疗多区域、复杂型盆腔器官脱垂的微创手术.在保留子宫的同时能完成全盆底结构和功能的全部或部分重建.短期疗效稳定,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陈信良;樊伯珍;李莉;沈爱群;刘彧;欧阳一芹;李怀芳;童晓文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45例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45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中以神经系统损害为首发症状与以肝损害为首发症状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以神经系统损害为首发症状的发病年龄(18.94±8.87)岁、K-F环阳性率、疗效,明显高于以肝损害为首发症状者(均P<0.01).发病年龄≤18岁29例(64.4%).明显多于>18岁的例数(P<0.01).结论 肝豆状核变性多见于≤18岁,以神经系统损害为首发症状者的发病年龄晚、K-F环阳性率高、疗效好.

    作者:韩明;刘保群;徐建洋;孙传英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白介素-17及C反应蛋白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痰液中白介素-17(IL-17)变化及与血浆C-反应蛋白(CRP)相关研究.方法 分别选择20例老年COPD急性加重期、稳定期患者及15例健康非吸烟者留取痰液,采用双抗体ELISA法测定痰中IL-17水平,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RP.结果 COPD急性加重期IL-17水平为(140.40±10.29)pg/mL,稳定期为(88.55±8.01)pg/mL,加重期较稳定期明显增高(P<0.001);正常对照组IL-17为(58.6±7.31)pg/mL,与稳定期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COPD急性期CRP为(97.20±17.52)mg/L,稳定期为(22.75±7.17)mg/L,加重期与稳定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COPD急性期痰中IL-17与血清CRP明显相关(r=0.539,P<0.05).结论 IL-17与CRP可能参与COPD的急性炎症过程.

    作者:耿秀娟;于慧敏;徐波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胰岛素强化治疗中空腹高血糖的原因及策略

    目的 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中空腹高血糖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采用强生稳步血糖仪监测睡前、凌晨0点、凌晨3点、凌晨3点、早上6点血糖.结果 40例糖尿病患者中,黎明现象12例,苏木基现象7例,胰岛素荆量不足14例,不足+苏木基3例,不足+黎明2例,黎明+苏木基1例.T1DM中,黎明现象约占36.4%,胰岛素剂量不足约占18.2%,苏木基现象约占18.2%;而T2DM中,依次为22.2%、55.6%、16.7%.经调整胰岛素剂量或联合应用口服药物后,空腹血糖达标.结论 空腹血糖升高有多种原因,夜间血糖监测是鉴别空腹高血糖原因的重要手段,给予合适处理多能达标.

    作者:李利平;马玉瑾;刘婕;付留俊;腾中杰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残角子宫妊娠的超声诊断分析

    目的 探讨超声诊断残角子宫妊娠的价值,提高诊断率,避免误诊和漏诊.方法 腹部超声结合阴道超声检查,对12例超声诊断残角子宫妊娠的声像图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分析了超声误诊原因.结果 10例确诊,2例误诊;10例手术和病理结果为残角子宫妊娠,诊断符合率为83.3%(10/12).结论 腹部超声结合阴道超声检查有助于提高残角子宫妊娠的诊断率,从而及早手术避免破裂大出血.

    作者:夏炳兰;刘光岚;周素兰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抑制骨髓瘤细胞的增殖及黏附

    目的 观察酪氨酸激酶抑制剂STI571对骨髓瘤细胞系RPMI8226细胞增殖、黏附以及黏附诱导耐药的影响.方法 该试验采用MTT法检测STI571对骨髓瘤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晶紫染色法分析RPMI8226细胞与纤连蛋白(fibronectin,FN)的黏附率;MTT法检测STI571对瘤细胞耐药的影响;结果 STI571明显抑制RPMI8226细胞的增殖,24、48和72 h IC50值分别为(34.52±2.31)、(28.46±1.58)和(25.74±2.44)μmol/L.25μmol/L STI571处理24 h,G1期细胞由55.8%增加至72.4%,S期细胞由34.8%减至15.6%.KPMI8226细胞与FN黏附1、6和12 h,其黏附率分别为(43.71%±2.18%)、(55.63%±1.56%)和(63.42%±2.46%);非抑制浓度STI571(20μmol/L)处理1、6和12 h后黏附率分别降为(15.12±1.04)%、(17.58±1.32)%和(17.24±1.59)%;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阿霉毒作用后,FN黏附组细胞IC50值[(1.46±0.04)μmol/L]显著高于BSA组[(0.78±0.03)μmol/L](P<0.05);FN联合STI571组IC50值[(0.81±0.05)μmol/L]与BSA联合STI571组[(0.74±0.02)μmol/L]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却低于FN组(P<0.05).结论 STI571能抑制RPMI8226细胞的增殖、并可降低KPMI8226细胞与FN的黏附率及逆转黏附介导的阿霉素耐药.

    作者:潘耀柱;白海;王存邦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琼海市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和认知及行为调查

    目的 了解琼海市人群对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认识与行为以及乙肝病毒感染情况.方法 以卫生院为区,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琼海境内常驻人口和流动人口共1350人,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KAP调查,采血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结果 乙肝病毒的携带率为12.1%.老年人对乙肝的认知水平显著低于中、青年人;小学文化程度人群对乙肝的认知水平显著低于中学、大学文化程度人群;少数民族人群对乙肝的认知水平显著低于汉族人群,少数民族乙肝病毒携带率远高于汉族(x2=7.453,P<0.01).结论 应在人群中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大力加强乙肝防治知识的宣传,加强老年人和低文化程度人群的健康教育工作,提高乙肝疫苗的保护率,控制乙肝病毒的传播.

    作者:刘良;沈立平;符茂真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妊娠中晚期重型肝炎对孕妇及胎儿预后影响的研究

    目的 研究妊娠中晚期重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重肝)对孕妇及胎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观察引起妊娠中晚期重肝的感染病原体,比较各型各期患者的病死率、存活组和死亡组之间各项指标、并发症发生的差异以及胎儿病死率与HBV感染的关系.结果 HBV相关、HEV相关、重叠感染率分别为66.67%、25.93%、29.63%.总病死率为68.52%,急性、亚急性及慢性妊娠中晚期重肝在病死率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中期、晚期妊娠重肝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存活组和死亡组在凝血酶原时间(PT)、血清总胆固醇(TC)及肝脏体积缩小等指标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病死率随着并发症增加而升高.胎儿总病死率48.15%,其中HBV感染相关的病死率占55.56%.结论 引起妊娠中晚期重肝的病原体以HBV、HEV为主;该组病例的孕产妇及胎儿病死率高;其孕妇转归与PT、TC、肝脏体积大小及并发症相关;胎儿预后可能与HBV感染有关.

    作者:陈幼明;朱建芸;符娟;麦丽;赖菁;范建辉;江元森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心理治疗改善年轻鼻咽癌患者抑郁症状态疗效研究

    目的 探讨心理治疗改善年轻鼻咽癌患者抑郁症状态的疗效.方法 根据Zung抑郁自评量表,将有抑郁状态的126例年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64例,对照组62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治疗组给予心理治疗.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分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治疗后心理治疗组抑郁状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实施心理治疗可明显改善年轻鼻咽癌患者的抑郁状态,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

    作者:陈嘉;袁君;周蓉蓉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支气管成形术治疗中央型肺癌33例分析

    目的 探讨支气管成形术治疗中央型肺癌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对33例中央型肺癌患者施行支气管成形术,并进行长期随访,总结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均获根治性切除,并发症发生率18.1%,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7.9%(29/33)、54.5%(18/33)和30.3%(10/33).结论 支气管成形术能根治性切除病灶,大限度保护肺功能,减少了全肺切除和单纯剖胸探查的比例,扩大了手术适应证,有利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作者:王武明;付洪帆;马镛;程吕欢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成人重症缺血缺氧性脑病34例CT、MRI分析

    目的 探讨成人重症缺血缺氧性脑病(HIE)头颅CT、MRI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成人重症HIE患者头颅CT、MRI资料.结果 32例HIE患者发病后2 h~1 a内检查头颅CT 78次,未见异常6次,异常72次.32例HIE患者发病后2 h~1 a内检查头颅MRI/39次,均有异常.结论 成人重症HIE头颅CT、MRI的改变有其相应的特点.

    作者:王良;余丹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bcl-2、bcl-6、CD10、MUM1蛋白表达与亚分类

    目的 探讨bcl-2、bd-6、CD10、MUM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ina,DLBCL)中的表达及与亚分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标本中bcl-2、bcl-6、CD10、MUM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bcl-2、bcl-6、CD10、MUM1在6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率分别为55.0%(33/60)、48.3%(29/60)、46.7%(28/60)、58.3%(35/60),其中GCB占55.0%(33/60),non-GCB占45.0%(27/60).GCB、non-GCB中bcl-2的表达差异具有显著性.在non-GCB中,bcl-6+与bcl-6-的病例bcl-2表达的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该组病例GCB所占的比率超过non-GCB,bcl-2在DLBCL亚分类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陈愉;赵彤;蔡庆发;吴炳绪;陈美燕;林雨冬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鲍曼不动杆菌产PER-1型ESBLs基因的克隆、测序及分析

    目的 分析产PER-1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及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方法 先后用低抑菌浓度(MIC)初筛法和纸片扩散确认法从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中检测产ESBLs菌株.并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克隆测序方法分析质粒上PER-1型ESBLs基因.结果 93株鲍曼不动杆菌中,产ESBLs菌株有16株,占17.20%,均为多重耐药菌.其中PER-1型ESBLs阳性菌株有8株;TA克隆后测序表明与铜绿假单胞菌(AJ621265.1)blaPER-1基因序列100%同源.结论 发现质粒上同时带产TEM-1、PER-1型ESBLs和OXA-23型碳青霉烯酶基因的鲍曼不动杆菌,blaPER-1基因可能来源于铜绿假单胞菌.

    作者:李蓉;李文林;石小玉;梁朝;徐小文;赵林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Tet-on Advanced调控人血管生素-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表达与鉴定

    目的 构建pTRE-Tight-Ang-1可调控性真核表达载体,并检测其在心脏细胞中表达的可调控性.方法 巢式多聚酶链反应(nested PCR)从肺组织扩增Ang-1,测序正确后将其亚克隆入pTRE-Tight载体中,采用脂质体将pTet-on-Advanced质粒和pTRE-Tight-Ang-1共转染入新生sD大鼠心肌细胞,以不同浓度强力霉素(Dox)诱导,Westem blot检测Ang-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通过巢式PCR获得了Ang-1全长cDNA,与Genebank比对,序列完全一致.Western blot检测表明,所构建的pTRE-Tight-Ang-1可调控性表达载体能在心肌细胞内表达,表达量呈浓度依赖性.结论 该实验成功构建pTKE-Tight-Ang-1真核表达载体,在心肌细胞中的表达受DOX的调控.

    作者:张昊;董红燕;张中明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人乳头瘤病毒16型E6蛋白高表达下调LPS诱导巨噬细胞分泌TNF-α和IL-1β

    目的 将人乳头瘤病毒16型(HPV 16)E6蛋白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E6转染巨噬细胞,观察E6蛋白瞬时高表达对LPS诱导的THP-1巨噬细胞分泌TNF-α和IL-1β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HPV16E6蛋白的致病机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 将质粒pcDNA3.1(-)/E6通过Super FectTM脂转染试剂转染巨噬细胞24h后,用LPS刺激巨噬细胞,利用Western-blotting鉴定E6蛋白在巨噬细胞中的表达,ELISA检测pcDNA3.1(-)/E6转染的巨噬细胞不同时间(12、24及48 h)培养上清液中TNF-α与IL-1β的含量,统计软件SPSS 12.0分析所得数据.结果 Western-blotting结果显示pcDNA3.1(-)/E6能在巨噬细胞中表达约18 kD的目的蛋白,即E6蛋白;pcDNA3.1(-)/E6+LPS组培养上清中TNF-α与IL-1β的量明显低于巨噬细胞+LPS组和pcDNA3.1(-)+LPS组,pcDNA3.1(-)/E6+LPS组与巨噬细胞+LPS组和pcDNA3.1(-)+LPS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 HPV16 E6蛋白瞬时高表达下调LPS诱导的THP-1巨噬细胞分泌TNF-α与IL-1β.

    作者:陈春莲;蒋永林;朱翠明;王鑫;尹卫国;彭俊;万艳平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无细胞真皮中几种蛋白及胞外基质的表达与分布研究

    目的 研究无细胞真皮中与抗原性相关及与表皮细胞黏附和生长相关的几种蛋白和胞外基质的表达与分布.方法 0.1%dispaseⅡ处理结合0.5%Triton X-100处理制备无细胞真皮,随后对制备前的正常皮肤、制备后的无细胞真皮进行相关的免疫组化染色,对比观察几种蛋白及胞外基质在两者之间表达与分布的异同.结果 无细胞真皮中与抗原性相关的结蛋白及波形蛋白几乎没有表达,而与细胞黏附和生长相关的胶原纤维和Ⅳ型胶原与正常皮肤中表达相似,弹力纤维、网状纤维、Ⅲ型胶原及纤维连接蛋白仍有表达,但较正常皮肤弱.结论 无细胞真皮抗原性显著降低,生物相容性好,是一种良好的真皮替代品.

    作者:陈俊颖;魏泓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siRNA对人膀胱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VEGF siRNA对人膀胱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探讨VEGF作为膀胱癌基因治疗靶点的有效性.方法 已稳定转染pGC-siVEGF的T24接种至裸鼠皮下,建立荷瘤裸鼠膀胱癌模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ABC)检测肿瘤细胞VEGF和肿瘤间质CD34的水平,根据CD34表达情况评价肿瘤微血管密度(MVD),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标记法(TUNEL)测定肿瘤细胞凋亡指数.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成瘤率低,肿瘤生长速度缓慢(P<0.01);VEGF水平下降(P<0.01);肿瘤微血管密度减少(P<0.01);凋亡指数升高(P<0.01).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结论 以VEGF为靶点的小干扰RNA有抑制VEGF表达、遏制膀胱癌T24细胞在体内生长的作用,VEGF有可能成为临床膀胱癌基因治疗的有效靶点,为膀胱癌的抗血管生成疗法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刘禄成;李然伟;许宗革;李哲;高瑞娟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宫颈鳞癌中肺癌肿瘤阻抑基因-1和上皮型钙黏蛋白的定量研究

    目的 探讨肺癌肿瘤阻抑基因-1(TSLC1)、上皮型钙黏蛋白(E-cad)在宫颈鳞癌组织芯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和图像分析技术分别对29例宫颈鳞癌组织、20例CINs、10例正常宫颈组织TSLC1、E-cad的含量进行研究.结果 TSLC1、E-cad在正常宫颈及CINⅠ级组织中,多呈强阳性表达,CINⅡ级以上及宫颈鳞癌组织表达呈递减趋势,差异有显著性(P<0.05).宫颈鳞癌组织中TSLC1蛋白表达失活与淋巴转移有关,差异有显著性(t=4.558,P=0.000);与组织病理分级无关(P>0.05).E-cad蛋白表达失活与组织病理学分级和淋巴转移有关,差异有显著性(P<0.05).TSLC1蛋白、E-cad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678,P=0.000).结论 组织芯片是大规模平行检测多基因蛋白表达的一种方法;TSLC1、E-cad蛋白表达失活使其丧失了抑癌作用,是促使正常宫颈上皮细胞癌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者:李惠;杨永秀;刘磊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同种异体肢体移植特异性免疫耐受诱导方案的研究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亚致死量放射线照射、氟达拉滨及骨髓腔内骨髓移植对诱导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产生特异性免疫耐受的影响.方法 以纯系SD大鼠及Wistar大鼠为供受体,行同种异体右后肢移植.40只大鼠肢体移植后随机分为4组:A组:仅进行肢体移植;B组:在肢体移植前1 d,受体给予亚致死量60Co照射及腹腔内注射氟达拉滨;C组:肢体移植当天受体接受供体骨髓腔内骨髓移植;D组:受体联合应用亚致死量照射、注射氟达拉滨及骨髓腔内骨髓移植,用法及用量同B、C组.观察移植物排斥反应征象及存活情况,并对D组产生免疫耐受大鼠进行SD大鼠及DA大鼠皮肤移植以及脾细胞中细胞因子mRNA检测.结果 与其他实验组相比,D组移植物发生排斥反应的时间及存活时间均显著延长(P<0.01)(>120 d);D组大鼠仅对第3方DA大鼠的皮肤呈现强烈的免疫反应; 与A组大鼠相比,D组大鼠Th1型细胞因子的表达明显降低,而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明显增高.结论 联合方案可以诱导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产生特异性免疫耐受.

    作者:石作为;张信英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对A10、THP-1及ECV3043种细胞蛋白激酶C活性的影响

    目的 以A10、THP-1及ECV304 3种细胞为研究对象,观察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对3种细胞PKC活性的影响.方法 用0,10,20,40和80μg/mL oxLDL共孵育24 h,PepTag(r)非射性蛋白激酶检测法对荷脂细胞胞膜中PKC活性进行定性定量检测-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磷酸化条带,观察活性变化的趋势,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检测570nm吸光度,定量酶的绝对活性.结果 随着oxLDL浓度的增加,A10细胞膜PKC活性从静息状态的(0.2613±0.0521)units/mL陡增至(0.7685±0.0869)units/mL;THP-1巨噬细胞由(0.0670±0.0091)units/mL增至(0.1357±0.0235)unim/mL:ECV304内皮细胞由(0.0550±0.0075)units/mL增至(0.1216±0.0187)units/mL,其中平滑肌细胞膜活性增幅大.结论 oxLDL浓度依赖性的增强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的蛋白激酶C活性.

    作者:王中群;唐湘宇;黄谙非;杨永宗;王佐;赵卫星;杨晓煜;李丽华;袁中华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阿司匹林影响内毒素致猪肺泡巨噬细胞环氧合酶-2mRNA和前列腺素E2表达机制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aspirin)影响脂多糖(LPS)致猪肺泡巨噬细胞(Ams)环氧合酶-2(COX-2)mPNA转录及前列腺素E2(PGE2)表达的作用机制.方法 Ams经阿司匹林单独或联合应用Calphostin C及过氧钒酸钠(POV)预处理后,分别以LPS刺激,RT-PCR方法测定Ams胞浆COX-2 mR-NA转录水平,ELISA方法测定Ams细胞培养上清PGE2表达水平.结果 LPS(10μg/mL)刺激后,Ams胞浆COX-2 mRNA在1 h即可检测到(0.70±0.16),并于4 h达到峰值(1.86±0.40);Ams细胞培养上清PGE2水平在0.5 h起开始上升,峰值出现在LPS刺激后12 h左右.3 mM阿司匹林可抑制LPS引起的Ams胞浆COX-2 mRNA转录及细胞培养上清PGE2表达水平.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抑制剂POV可增强LPS刺激后AIMs COX-2 mRNA及PGE2表达水平,阿司匹林能减低该效应;与之相反,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Calphostin C可减低LPS刺激后Ams COX-2 mRNA及PGE2表达水平,阿司匹林能增强Calphostin C的作用.结论 阿司匹林可能通过影响猪Ams蛋白激酶-磷酸酶系统平衡,抑制LPS致Ams IκBα磷酸化降解及NF-κB活化,进一步影响Ams COX-2 mRNA表达及PGE2合成水平,减轻LPS引发急性肺损伤(ALI)炎性反应程度.

    作者:段玉忠;蒋仁容;李胜亮;伍伟玲;陈正堂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聚(腺苷二磷酸)聚合酶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索高血糖状态下缺血再灌注损伤(IRI)诱导的在体心肌细胞凋亡的变化;通过PARP表达的检测,希望发现糖尿病心肌IRI机制的特异性.方法 TUNEL法检测糖尿病大鼠IRI心肌细胞凋亡的程度与分布,应用免疫组化染色、Western Blot技术检测PARP表达.结果 TUNEL结果显示,DM组凋亡细胞数目呈逐渐上升趋势,未见明显坏死区;NDM组凋亡细胞数目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再灌注24 h呈现心肌细胞坏死的表现.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再灌注6 h内,NDM组PARP表达阳性细胞明显多于DM组,再灌注24h,NDM组PARP表达阳性细胞明显少于DM组.PARP的阳性表达率与AI值呈正相关.Wescem blot证明DM组和NDM组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116 kD的PARP表达逐渐减少,24 kD的PARP蛋白表达逐渐增加,相同时相,DM组116 kD的PARP表达明显强于NDM组,24 kD的PARP表达明显弱于NDM组.结论 一定病程糖尿病大鼠,心肌IRA过程中,心肌细胞损伤明显轻于非糖尿病大鼠;PARP在糖尿病心肌细胞IRI细胞凋亡中亦发挥着重要作用;心肌细胞坏死的机制可能与PARP无关.

    作者:吴伟华;李为民;于江波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白介素-1β诱导小型猪冠状动脉内膜增殖时Rho激酶表达与通心络干预的研究

    目的 观察白介素-1β(IL-1β)诱导小型猪冠状动脉内膜增殖时Rho激酶和MCP-1 mRNA表达与通心络干预作用.方法 24头小型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8)、模型组(n=8)和通心络组(n=8).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喂养普通饲料,通心络组喂养普通饲料+通心络[1 g/(kg·d)].2周后麻醉、左侧开胸手术,选择左前降支及回旋支近端管腔外径近似相同的两处节段进行仔细分离,假手术组在血管外膜包裹吸附生理盐水纸中,模型组和通心络组包裹吸附白细胞介素-1β(2.5μg)纸巾,术后继续以上喂养方法.2周后采用冠状动脉造影观察各组管腔狭窄情况.造影结束后处死动物,截取包裹血管段,进行病理学检查,并采用RT-PCR方法,测定各组手术处理血管段Rho激酶、MCP-1 mRNA的表达.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模型组冠脉管腔20%~30%狭窄,病理学检查可见模型组内膜增殖、炎性细胞浸润,平滑肌细胞内膜下迁移.通心络组管腔狭窄程度、内膜增埴及炎性细胞浸润现象较模型组明显减轻.通心络组Rho激酶、MCP-1 mRNA表达强度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 IL-1 B诱导冠状动脉内膜增殖时Rho激酶和MCP-1表达明显增强,通心络抑制其表达可能是其抑制冠状动脉内膜增殖和炎症反应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关启刚;曾定尹;孙喜琢;周旭晨;程颖;苗志林;何学志;韩凤桐;张利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SGBG/PHBV构建牙周组织工程支架的初步研究

    目的 研究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SGBG)/聚羟基烷酸酯(PHBV)与人牙周韧带细胞(PDLCs)的生物相容性,为牙周组织工程支架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体外细胞培养实验,包括采用MTT比色分析法的浸提液实验,测定材料对人牙周韧带细胞有无毒性;及人牙周韧带细胞与SGBG/PHBV体外三维培养的直接接触法,通过扫描电镜,上清液羟脯氨酸含量的测定,检测材料对细胞生长形态及分泌功能的影响.结果 SGBG/PHBV对人牙周韧带细胞无毒性,细胞在SGBG/PHBV三维支架上贴附及生长良好,实验组上清液羟脯氨酸含量测定值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材料不影响细胞的分泌功能,同时支架材料的三维结构更能促进细胞的分泌功能.结论 SGBG/PHBV作为支架材料,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有望应用于牙周组织缺损的组织工程修复.

    作者:梁焕友;黄南楠;唐倩;陈建洪;肖峰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大鼠不同潮气量机械通气NF-κB、TNF-α蛋白表达影响

    目的 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大鼠不同潮气量机械通气对NF-κB、TNF-α表达影响.方法 将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正常通气组(B组)、过度通气组(C组)、正常通气组+还原型谷胱甘肽组(D组)、过度通气组+还原型谷胱甘肽组(E组),D、E组在机械通气前5 min阴茎背静脉注射还原型谷胱甘肽,各组大鼠通气时间均为4 h.观察各组肺组织的病理改变,用干/湿重比值来比较肺水肿的程度,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肺组织核转录因子NF-κB的表达,ELISA法检测肺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变化.结果 病理学改变C组与A、B、D,E组比较的肺组织有更多白细胞浸润和肺泡壁结构的破坏.C组肺组织中TNF-α含量与D、E组比较明显增加,C组肺组织NF-κB的表达与D、E组比较明显增加.结论 还原型谷胱甘肽能减少大鼠不同潮气量机械通气中NF-κB、TNF-α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肺损伤.

    作者:赵兵;张华茹;李海明;李玲;梁永红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尿中乳果糖、甘露醇和乳糖含量

    目的 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人尿中乳果糖、甘露醇和乳糖含量.方法 尿样用水和乙腈直接稀释后,以Luna NH2(100×2.0mm,5μm)为分析柱,乙腈-水(80:20,v/v)为流动相,0.3 mL/min流速进行色谱分离.采用负离子化电喷雾、多反应监测(MRM)扫描方式进行质谱定量分析,离子通道选择m/z为:甘露醇181.1/88.9,乳果糖和乳糖341.3/160.9,内标353.4/166.9.结果 甘露醇、乳果糖、乳糖和内标的保留时间分别为2.9、4.1、4.7和4.7 min.在0.1~4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80).低定量限分别为0.1μg/mL(甘露醇、乳果糖)和0.2μg/mL(乳糖).日内、日间精密度(CV%)分别为0.60%~4.31%、2.55%~7.71%,准确度分别为86.4%~107.6%、95.9%~102.9%.回收率为84.7%~105.5%.结论 该方法的样品处理简单快速,检测专一灵敏、准确可靠,可用于肠通透性评价中甘露醇及乳果糖的含量测定.

    作者:胡强;徐红兵;李水军;刘罡一;陆品相;余琛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交叉捐肾肾移植术2例

    目的 探讨交叉供肾肾移植的经验、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该院2008年1月7日交叉供肾肾移植2例.结果 2例均获成功.术后肌酐呈进行性下降,分别于术后第4天和第6天降至正常.随访4个月,供者血尿素氮和肌酐均正常,供者的家庭生活和日常工作未受明显影响.受者均正常存活,血尿素氮和肌酐均正常.结论 交叉供肾肾移植安全、可行,是亲属活体供肾肾移植配型失败后的合适选择.

    作者:肖劲逐;张国庆;车宪平;符仕宝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某师范学校入学新生乙肝病毒感染状况

    目的 了解铜仁市某师范学校入学新生乙肝病毒感染状况.方法 对2001~2005年铜仁市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3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 2001~2005年共检测入学新生3 504人,检出HBsAg阳性者209人,HBsAg阳性率为6.06%,男生HBsAg阳性率(6.85%)高于女生HBsAg阳性率(5.19%),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HBV感染模式中同时有e抗原和c抗体阳性者占40.67%,同时有e抗体和c抗体阳性者占36.84%.结论 铜仁市某师范学校入学新生乙肝病毒感染呈逐年下降趋势,HBV感染的预防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

    作者:田飞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家庭支持对老年女性尿失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老年女性尿失禁患者家庭支持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家庭支持自评量表和生活质量自评量表,对56例老年女性尿失禁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老年女性尿失禁患者的家庭支持水平对其生活满意度、健康与功能状态、自我概念有显著影响(P<0.05),而对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不显著(P>0.05).结论 在对老年女性尿失禁患者进行评估时,应重视老年女性尿失禁患者家庭支持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并加强患者家庭成员的健康教育,提高家庭支持水平,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张积慧;肖小玲;谢克基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研究及实践

    目的 为适应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生物化学课程进行了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的探索.方法 以我校2003级、2004级和2005级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自主学习、讨论、答辩和考核四个阶段实施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结果 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教学相长,密切师生关系.结论 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应用于生物化学教学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作者:罗晓婷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原发性痛经发病机制与防治研究述评

    原发性痛经是妇科常见病,因其高发病率及给人们工作、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近20年来,关于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和防治的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对此阶段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探讨,以期为今后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和防治的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嵇波;任晓暄;赵雅芳;郭孟玮;宋晓琳;徐莉莉;张露芬;朱江 刊期: 2008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