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白介素-17及C反应蛋白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

耿秀娟;于慧敏;徐波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病, 白介素-17, C反应蛋白
摘要:目的 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痰液中白介素-17(IL-17)变化及与血浆C-反应蛋白(CRP)相关研究.方法 分别选择20例老年COPD急性加重期、稳定期患者及15例健康非吸烟者留取痰液,采用双抗体ELISA法测定痰中IL-17水平,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RP.结果 COPD急性加重期IL-17水平为(140.40±10.29)pg/mL,稳定期为(88.55±8.01)pg/mL,加重期较稳定期明显增高(P<0.001);正常对照组IL-17为(58.6±7.31)pg/mL,与稳定期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COPD急性期CRP为(97.20±17.52)mg/L,稳定期为(22.75±7.17)mg/L,加重期与稳定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COPD急性期痰中IL-17与血清CRP明显相关(r=0.539,P<0.05).结论 IL-17与CRP可能参与COPD的急性炎症过程.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妊娠中晚期重型肝炎对孕妇及胎儿预后影响的研究

    目的 研究妊娠中晚期重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重肝)对孕妇及胎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观察引起妊娠中晚期重肝的感染病原体,比较各型各期患者的病死率、存活组和死亡组之间各项指标、并发症发生的差异以及胎儿病死率与HBV感染的关系.结果 HBV相关、HEV相关、重叠感染率分别为66.67%、25.93%、29.63%.总病死率为68.52%,急性、亚急性及慢性妊娠中晚期重肝在病死率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中期、晚期妊娠重肝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存活组和死亡组在凝血酶原时间(PT)、血清总胆固醇(TC)及肝脏体积缩小等指标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病死率随着并发症增加而升高.胎儿总病死率48.15%,其中HBV感染相关的病死率占55.56%.结论 引起妊娠中晚期重肝的病原体以HBV、HEV为主;该组病例的孕产妇及胎儿病死率高;其孕妇转归与PT、TC、肝脏体积大小及并发症相关;胎儿预后可能与HBV感染有关.

    作者:陈幼明;朱建芸;符娟;麦丽;赖菁;范建辉;江元森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成人重症缺血缺氧性脑病34例CT、MRI分析

    目的 探讨成人重症缺血缺氧性脑病(HIE)头颅CT、MRI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成人重症HIE患者头颅CT、MRI资料.结果 32例HIE患者发病后2 h~1 a内检查头颅CT 78次,未见异常6次,异常72次.32例HIE患者发病后2 h~1 a内检查头颅MRI/39次,均有异常.结论 成人重症HIE头颅CT、MRI的改变有其相应的特点.

    作者:王良;余丹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45例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45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中以神经系统损害为首发症状与以肝损害为首发症状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以神经系统损害为首发症状的发病年龄(18.94±8.87)岁、K-F环阳性率、疗效,明显高于以肝损害为首发症状者(均P<0.01).发病年龄≤18岁29例(64.4%).明显多于>18岁的例数(P<0.01).结论 肝豆状核变性多见于≤18岁,以神经系统损害为首发症状者的发病年龄晚、K-F环阳性率高、疗效好.

    作者:韩明;刘保群;徐建洋;孙传英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白介素-1β诱导小型猪冠状动脉内膜增殖时Rho激酶表达与通心络干预的研究

    目的 观察白介素-1β(IL-1β)诱导小型猪冠状动脉内膜增殖时Rho激酶和MCP-1 mRNA表达与通心络干预作用.方法 24头小型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8)、模型组(n=8)和通心络组(n=8).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喂养普通饲料,通心络组喂养普通饲料+通心络[1 g/(kg·d)].2周后麻醉、左侧开胸手术,选择左前降支及回旋支近端管腔外径近似相同的两处节段进行仔细分离,假手术组在血管外膜包裹吸附生理盐水纸中,模型组和通心络组包裹吸附白细胞介素-1β(2.5μg)纸巾,术后继续以上喂养方法.2周后采用冠状动脉造影观察各组管腔狭窄情况.造影结束后处死动物,截取包裹血管段,进行病理学检查,并采用RT-PCR方法,测定各组手术处理血管段Rho激酶、MCP-1 mRNA的表达.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模型组冠脉管腔20%~30%狭窄,病理学检查可见模型组内膜增殖、炎性细胞浸润,平滑肌细胞内膜下迁移.通心络组管腔狭窄程度、内膜增埴及炎性细胞浸润现象较模型组明显减轻.通心络组Rho激酶、MCP-1 mRNA表达强度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 IL-1 B诱导冠状动脉内膜增殖时Rho激酶和MCP-1表达明显增强,通心络抑制其表达可能是其抑制冠状动脉内膜增殖和炎症反应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关启刚;曾定尹;孙喜琢;周旭晨;程颖;苗志林;何学志;韩凤桐;张利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抑制骨髓瘤细胞的增殖及黏附

    目的 观察酪氨酸激酶抑制剂STI571对骨髓瘤细胞系RPMI8226细胞增殖、黏附以及黏附诱导耐药的影响.方法 该试验采用MTT法检测STI571对骨髓瘤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晶紫染色法分析RPMI8226细胞与纤连蛋白(fibronectin,FN)的黏附率;MTT法检测STI571对瘤细胞耐药的影响;结果 STI571明显抑制RPMI8226细胞的增殖,24、48和72 h IC50值分别为(34.52±2.31)、(28.46±1.58)和(25.74±2.44)μmol/L.25μmol/L STI571处理24 h,G1期细胞由55.8%增加至72.4%,S期细胞由34.8%减至15.6%.KPMI8226细胞与FN黏附1、6和12 h,其黏附率分别为(43.71%±2.18%)、(55.63%±1.56%)和(63.42%±2.46%);非抑制浓度STI571(20μmol/L)处理1、6和12 h后黏附率分别降为(15.12±1.04)%、(17.58±1.32)%和(17.24±1.59)%;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阿霉毒作用后,FN黏附组细胞IC50值[(1.46±0.04)μmol/L]显著高于BSA组[(0.78±0.03)μmol/L](P<0.05);FN联合STI571组IC50值[(0.81±0.05)μmol/L]与BSA联合STI571组[(0.74±0.02)μmol/L]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却低于FN组(P<0.05).结论 STI571能抑制RPMI8226细胞的增殖、并可降低KPMI8226细胞与FN的黏附率及逆转黏附介导的阿霉素耐药.

    作者:潘耀柱;白海;王存邦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家庭支持对老年女性尿失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老年女性尿失禁患者家庭支持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家庭支持自评量表和生活质量自评量表,对56例老年女性尿失禁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老年女性尿失禁患者的家庭支持水平对其生活满意度、健康与功能状态、自我概念有显著影响(P<0.05),而对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不显著(P>0.05).结论 在对老年女性尿失禁患者进行评估时,应重视老年女性尿失禁患者家庭支持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并加强患者家庭成员的健康教育,提高家庭支持水平,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张积慧;肖小玲;谢克基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同轴微导管在治疗支气管扩张大咯血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同轴微导管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支气管扩张大咯血的应用范围、临床效果及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支气管扩张大咯血患者23例,经保守治疗无效后采用同轴微导管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栓塞材料为高温高压处理后的明胶海绵,术后随访0.25~2 a.结果 有效率为100%.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是治疗急性大咯血的首选方法,同轴微导管的应用可使栓塞的靶向性更强、栓塞更彻底,并能有效地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张为忠;纪霞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肾虚型不孕症与gp130家族成员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肾虚不孕症gp130家族成员的分泌峰值阶段其血清含量的变化,分析不孕症肾虚型与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不明原因性不孕症患者90例,分为肾阴虚、肾阳虚和非肾虚组,对照组30例,分别于排卵后的第4、6和8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方法检测血清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白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1(IL-11)的水平,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排卵后第8天血清雌二醇(E2)和孕激素(PRG)水平.结果 肾虚不孕患者排卵后第4天血清LIF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排卵后第8天肾不孕症组血清PRG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血清E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以肾阳虚组高;不孕患者血清LIF与PRG水平呈正相关(r=0.3);LIF、E2和年龄与肾虚不孕症存在相关性,LIF为肾虚不孕症的保护因素(ORLIF=0.015),E2和年龄为肾虚不孕症的促进因素(ORE2=1.009和OR.年龄=1.261).结论 分泌峰值日血清LIF水平下降和E2水平上升,为肾虚不孕症的微观指标变化之一,患者的年龄是促进肾虚不孕症发生的重要因素.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为肾虚不孕症的发病机制之一.

    作者:徐珉;李丹彦;黄健玲;冯靖禧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胰岛素强化治疗中空腹高血糖的原因及策略

    目的 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中空腹高血糖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采用强生稳步血糖仪监测睡前、凌晨0点、凌晨3点、凌晨3点、早上6点血糖.结果 40例糖尿病患者中,黎明现象12例,苏木基现象7例,胰岛素荆量不足14例,不足+苏木基3例,不足+黎明2例,黎明+苏木基1例.T1DM中,黎明现象约占36.4%,胰岛素剂量不足约占18.2%,苏木基现象约占18.2%;而T2DM中,依次为22.2%、55.6%、16.7%.经调整胰岛素剂量或联合应用口服药物后,空腹血糖达标.结论 空腹血糖升高有多种原因,夜间血糖监测是鉴别空腹高血糖原因的重要手段,给予合适处理多能达标.

    作者:李利平;马玉瑾;刘婕;付留俊;腾中杰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阿司匹林影响内毒素致猪肺泡巨噬细胞环氧合酶-2mRNA和前列腺素E2表达机制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aspirin)影响脂多糖(LPS)致猪肺泡巨噬细胞(Ams)环氧合酶-2(COX-2)mPNA转录及前列腺素E2(PGE2)表达的作用机制.方法 Ams经阿司匹林单独或联合应用Calphostin C及过氧钒酸钠(POV)预处理后,分别以LPS刺激,RT-PCR方法测定Ams胞浆COX-2 mR-NA转录水平,ELISA方法测定Ams细胞培养上清PGE2表达水平.结果 LPS(10μg/mL)刺激后,Ams胞浆COX-2 mRNA在1 h即可检测到(0.70±0.16),并于4 h达到峰值(1.86±0.40);Ams细胞培养上清PGE2水平在0.5 h起开始上升,峰值出现在LPS刺激后12 h左右.3 mM阿司匹林可抑制LPS引起的Ams胞浆COX-2 mRNA转录及细胞培养上清PGE2表达水平.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抑制剂POV可增强LPS刺激后AIMs COX-2 mRNA及PGE2表达水平,阿司匹林能减低该效应;与之相反,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Calphostin C可减低LPS刺激后Ams COX-2 mRNA及PGE2表达水平,阿司匹林能增强Calphostin C的作用.结论 阿司匹林可能通过影响猪Ams蛋白激酶-磷酸酶系统平衡,抑制LPS致Ams IκBα磷酸化降解及NF-κB活化,进一步影响Ams COX-2 mRNA表达及PGE2合成水平,减轻LPS引发急性肺损伤(ALI)炎性反应程度.

    作者:段玉忠;蒋仁容;李胜亮;伍伟玲;陈正堂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米非司酮联合B超引导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米非司酮联合B超实时引导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的疗效.方法 选择150例自愿人工终止妊娠的健康早孕妇女,随机分为米非司酮组,米非司酮联合B超组,对照组,在宫口松弛程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米非司酮组和米非司酮联合B超组的宫口扩张程度均优于对照纽(P<0.05),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有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米非司酮联合B超组未发生手术并发症.结论 无痛人工流产术前服用米非司酮,术中联合B超实时引导,有利于扩张宫口,能够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谷春蓉;蒋玉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63例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其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06年9月在该院诊治的结核性脑膜炎(结脑)患者63例临床资料.结果 63例结核性脑膜炎中脑膜脑炎型多;多数在脑膜刺激征期;脑脊液不典型者占31.7%(20/63);头颅CT或MRI检查多数显示有脑积水(26/47).结论 综合分析临床表现、脑脊液、头颅CT或MKI检查以及试验性治疗是提高诊断率的有效方法,早期诊断与及时合理的治疗是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的关健.

    作者:王宇;孔忠顺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一种新的保留子宫的全盆底悬吊术在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

    目的 评估自创的保留子宫的全盆底悬吊术在治疗多区域、复杂型的盆腔器官脱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36例有不同缺陷的女性盆腔器官脱垂患者进行全盆底悬吊术,应用聚丙烯网片对子宫主韧带、骶韧带、阴道前后壁、膀胱宫颈韧带进行全盆底悬吊,并根据国际尿控协会制定的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度法评价手术效果.合并有压力性尿失禁的患者同时进行改良经闭孔尿道中段无张力悬吊术.结果 全盆底悬吊术的手术时间平均为95 min,出血量平均为150 mL,根据POP-Q分度法,36例患者的子宫脱垂、阴道前后壁膨出等症状全部得到纠正,术后无院内感染发生.未观察到其他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所有患者均在术后2~5 d出院.术后随访平均9个月,患者的盆底结构基本正常,相关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结论 该全盆底悬吊术是一种能治疗多区域、复杂型盆腔器官脱垂的微创手术.在保留子宫的同时能完成全盆底结构和功能的全部或部分重建.短期疗效稳定,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陈信良;樊伯珍;李莉;沈爱群;刘彧;欧阳一芹;李怀芳;童晓文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冠心病患者血清VEGF和血小板水平变化及意义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小板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123例冠心病患者分为4组:心绞痛(AP)组3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2例,陈旧性心梗(OMI)组22例,对照组30例,血清VEGF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结果 AP组、AMI组和OIM组VE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MI组明显高于AP组(P<0.05),但与OMI组比较则差异无显著性(P>0.05);AMI组与对照组、AP组和OMI组比较血小板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P<0.01,P<0.05).结论 血清VEGF和血小板测定对于冠心病,特别是AMI患者的病情观察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作者:齐法莲;徐军;李晓燕;陈英剑;孙黎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尿中乳果糖、甘露醇和乳糖含量

    目的 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人尿中乳果糖、甘露醇和乳糖含量.方法 尿样用水和乙腈直接稀释后,以Luna NH2(100×2.0mm,5μm)为分析柱,乙腈-水(80:20,v/v)为流动相,0.3 mL/min流速进行色谱分离.采用负离子化电喷雾、多反应监测(MRM)扫描方式进行质谱定量分析,离子通道选择m/z为:甘露醇181.1/88.9,乳果糖和乳糖341.3/160.9,内标353.4/166.9.结果 甘露醇、乳果糖、乳糖和内标的保留时间分别为2.9、4.1、4.7和4.7 min.在0.1~4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80).低定量限分别为0.1μg/mL(甘露醇、乳果糖)和0.2μg/mL(乳糖).日内、日间精密度(CV%)分别为0.60%~4.31%、2.55%~7.71%,准确度分别为86.4%~107.6%、95.9%~102.9%.回收率为84.7%~105.5%.结论 该方法的样品处理简单快速,检测专一灵敏、准确可靠,可用于肠通透性评价中甘露醇及乳果糖的含量测定.

    作者:胡强;徐红兵;李水军;刘罡一;陆品相;余琛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某师范学校入学新生乙肝病毒感染状况

    目的 了解铜仁市某师范学校入学新生乙肝病毒感染状况.方法 对2001~2005年铜仁市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3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 2001~2005年共检测入学新生3 504人,检出HBsAg阳性者209人,HBsAg阳性率为6.06%,男生HBsAg阳性率(6.85%)高于女生HBsAg阳性率(5.19%),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HBV感染模式中同时有e抗原和c抗体阳性者占40.67%,同时有e抗体和c抗体阳性者占36.84%.结论 铜仁市某师范学校入学新生乙肝病毒感染呈逐年下降趋势,HBV感染的预防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

    作者:田飞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哺乳期妊娠药物流产的可行性探讨

    目的 探讨哺乳期妊娠药物流产的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280例哺乳期妊娠药流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选择同期非哺乳期药流280例作为对照组.2组患者在年龄、子宫位置、胎龄、孕囊大小等方面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服药方法相同;比较2组药物流产效果、近期并发症及副作用.结果 2组患者药物流产效果、近期并发症虽有差异,但哺乳期妊娠药物流产完全流产仍可达85.7%,并且副作用少能耐受.结论 哺乳期妊娠药物流产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完全流产率有下降趋势,注意掌握适应证、同时严密观察进行随访,发现异常问题及早处理.

    作者:黄爱民;雷志英;李卫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表现为急腹症的肠道T细胞淋巴瘤3例临床分析

    目的 了解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该院2000年1月~2006年12月3例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该组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患者年龄21~73岁,均为男性,病变多位于回肠,可有结肠累及.临床表现以腹痛、肠穿孔、肠梗阻、消化道大出血为主,无患者伴有乳糜泻.内镜下1例患者表现为结肠溃疡病灶,术中见溃疡2例(回肠及结肠各1例),回肠肿块1例.1例患者经内镜活检病理检查确诊,2例由术后病理检查确诊,1例曾被误诊为Crohn氏病.淋巴瘤细胞的免疫表型为T细胞抗原CD45RO+、CD3+.3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结论 以急腹症为首发症状、不伴有乳糜泻、不易与炎症性肠病鉴别是本组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特点之一.内镜活检和手术标本的病理学检查是目前确诊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主要依据.

    作者:杨俊文;姚时春;马升高;吴明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小体积前列腺增生的治疗

    目的 比较和评价TURP加经尿道膀胱颈切开(TUIBN)与TURP加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TURBN)治疗小体积前列腺增生的疗效.方法 总结经尿道手术治疗小体积前列腺增生27例的临床资料,12例行TURP加经尿道膀胱颈切开,15例行TURP加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比较研究两组病例术前、术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PVR),以评估疗效.结果 TURP+TUIBN组:术前、术后IPSS评分分别为:(24.3±3.8)分、(7.2±3.6)分;Qmax:(8.5±3.6)mL/s、(17.4±4.2)mL/s;PVR:(102.0±20.0)mL、(19.0±4.0)mL.TURP+TURBN组:术前、术后IPSS评分分别为:(23.6±5.7)分、(6.9±3.0)分;Qmax:(8.2±3.1)mL/s、(23.1±3.1)mL/s;PVR:(96.0±37.0)mL、(9.0±5.0)mL.术前IPSS、Qmax、PVR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两组间IP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Qmax、PVR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TURP+TURBN治疗小体积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疗效比TURP+TUIBN更理想.

    作者:陈俊毅;刘为安;颜醒愚;陈宝琨;李毅宁;苏学峰;郭一泓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大面积烧伤病人的营养支持护理

    目的 探讨大面积烧伤病人营养护理的有效方法.方法 对79例大面积烧伤病人营养供给全部以口服和末梢静脉穿刺或插管为主,辅以营养液消化道管饲,并监测、外周静脉血,总蛋白(T-Pro)、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淋巴细胞(LYNPH)、白细胞(WDC)、Fn、IgG值和每日入出氮量.结果 79例病人病程经过平稳,全部治愈出院.各项监测指标随病情好转、创面覆盖而改善并恢复,病人伤后6周实现正氮平衡的同时,也减少了血浆及全血的输入量,保持了水、电解质的平衡.结论 营养护理关系到营养支持的成败,大面积烧伤的营养支持宜采用胃肠道与静脉营养相结合的原则.

    作者:曹海梅;毛平 刊期: 2008年第13期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中南大学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