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体积前列腺增生的治疗

陈俊毅;刘为安;颜醒愚;陈宝琨;李毅宁;苏学峰;郭一泓

关键词:良性前列腺增生, 膀胱颈梗阻, 外科治疗
摘要:目的 比较和评价TURP加经尿道膀胱颈切开(TUIBN)与TURP加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TURBN)治疗小体积前列腺增生的疗效.方法 总结经尿道手术治疗小体积前列腺增生27例的临床资料,12例行TURP加经尿道膀胱颈切开,15例行TURP加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比较研究两组病例术前、术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PVR),以评估疗效.结果 TURP+TUIBN组:术前、术后IPSS评分分别为:(24.3±3.8)分、(7.2±3.6)分;Qmax:(8.5±3.6)mL/s、(17.4±4.2)mL/s;PVR:(102.0±20.0)mL、(19.0±4.0)mL.TURP+TURBN组:术前、术后IPSS评分分别为:(23.6±5.7)分、(6.9±3.0)分;Qmax:(8.2±3.1)mL/s、(23.1±3.1)mL/s;PVR:(96.0±37.0)mL、(9.0±5.0)mL.术前IPSS、Qmax、PVR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两组间IP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Qmax、PVR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TURP+TURBN治疗小体积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疗效比TURP+TUIBN更理想.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哺乳期妊娠药物流产的可行性探讨

    目的 探讨哺乳期妊娠药物流产的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280例哺乳期妊娠药流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选择同期非哺乳期药流280例作为对照组.2组患者在年龄、子宫位置、胎龄、孕囊大小等方面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服药方法相同;比较2组药物流产效果、近期并发症及副作用.结果 2组患者药物流产效果、近期并发症虽有差异,但哺乳期妊娠药物流产完全流产仍可达85.7%,并且副作用少能耐受.结论 哺乳期妊娠药物流产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完全流产率有下降趋势,注意掌握适应证、同时严密观察进行随访,发现异常问题及早处理.

    作者:黄爱民;雷志英;李卫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男性体育教师的身高、体重及体重指数对生育性别的影响

    目的 了解体育教师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对他们的子女性别有怎样的影响因素,对逐步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和人类素质有指导意义. 方法锦州市各类在职体育教师和配偶,及第1胎子女的性别作为本课题研究对象.询问和调查体育教师结婚时身高、体重、第1胎子女性别等. 结果父亲和母亲的身高在各自两个极端群体中,经t检验差异有显著性(父t=8.6504,P<0.01,母t=12.8191,P<0.01),但子女的性别分布经u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父亲的体重(t=14.0775,P<0.01)和BMI(t=13.7988,P<0.01)在2个各自极端群体中差异有显著性,子女性别的分布也受到影响(P<0.05,P<0.01).母亲体重和体重指数在各自2个极端群体中差异有显著性,但影响子女性别不明显(P>0.05).结论 男性体育教师体重和体重指数适宜大时,子女男孩较多,极端大和小的时,子女性别有相反结果,男性体育教师的配偶其各项数据差异有显著性,但对子女性别无影响.

    作者:王洪彬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鲍曼不动杆菌产PER-1型ESBLs基因的克隆、测序及分析

    目的 分析产PER-1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及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方法 先后用低抑菌浓度(MIC)初筛法和纸片扩散确认法从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中检测产ESBLs菌株.并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克隆测序方法分析质粒上PER-1型ESBLs基因.结果 93株鲍曼不动杆菌中,产ESBLs菌株有16株,占17.20%,均为多重耐药菌.其中PER-1型ESBLs阳性菌株有8株;TA克隆后测序表明与铜绿假单胞菌(AJ621265.1)blaPER-1基因序列100%同源.结论 发现质粒上同时带产TEM-1、PER-1型ESBLs和OXA-23型碳青霉烯酶基因的鲍曼不动杆菌,blaPER-1基因可能来源于铜绿假单胞菌.

    作者:李蓉;李文林;石小玉;梁朝;徐小文;赵林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聚(腺苷二磷酸)聚合酶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索高血糖状态下缺血再灌注损伤(IRI)诱导的在体心肌细胞凋亡的变化;通过PARP表达的检测,希望发现糖尿病心肌IRI机制的特异性.方法 TUNEL法检测糖尿病大鼠IRI心肌细胞凋亡的程度与分布,应用免疫组化染色、Western Blot技术检测PARP表达.结果 TUNEL结果显示,DM组凋亡细胞数目呈逐渐上升趋势,未见明显坏死区;NDM组凋亡细胞数目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再灌注24 h呈现心肌细胞坏死的表现.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再灌注6 h内,NDM组PARP表达阳性细胞明显多于DM组,再灌注24h,NDM组PARP表达阳性细胞明显少于DM组.PARP的阳性表达率与AI值呈正相关.Wescem blot证明DM组和NDM组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116 kD的PARP表达逐渐减少,24 kD的PARP蛋白表达逐渐增加,相同时相,DM组116 kD的PARP表达明显强于NDM组,24 kD的PARP表达明显弱于NDM组.结论 一定病程糖尿病大鼠,心肌IRA过程中,心肌细胞损伤明显轻于非糖尿病大鼠;PARP在糖尿病心肌细胞IRI细胞凋亡中亦发挥着重要作用;心肌细胞坏死的机制可能与PARP无关.

    作者:吴伟华;李为民;于江波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某师范学校入学新生乙肝病毒感染状况

    目的 了解铜仁市某师范学校入学新生乙肝病毒感染状况.方法 对2001~2005年铜仁市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3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 2001~2005年共检测入学新生3 504人,检出HBsAg阳性者209人,HBsAg阳性率为6.06%,男生HBsAg阳性率(6.85%)高于女生HBsAg阳性率(5.19%),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HBV感染模式中同时有e抗原和c抗体阳性者占40.67%,同时有e抗体和c抗体阳性者占36.84%.结论 铜仁市某师范学校入学新生乙肝病毒感染呈逐年下降趋势,HBV感染的预防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

    作者:田飞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冠心病患者血清VEGF和血小板水平变化及意义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小板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123例冠心病患者分为4组:心绞痛(AP)组3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2例,陈旧性心梗(OMI)组22例,对照组30例,血清VEGF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结果 AP组、AMI组和OIM组VE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MI组明显高于AP组(P<0.05),但与OMI组比较则差异无显著性(P>0.05);AMI组与对照组、AP组和OMI组比较血小板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P<0.01,P<0.05).结论 血清VEGF和血小板测定对于冠心病,特别是AMI患者的病情观察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作者:齐法莲;徐军;李晓燕;陈英剑;孙黎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高频超声诊断腋窝淋巴结增大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腋窝淋巴结增大的二维高频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特点,对良恶性病变的鉴别意义.方法 应用高频超声检查48例乳腺癌患者269个腋窝淋巴结,对其二维(2D)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CDFI)超声所见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超声检查发现并获得病理诊断的淋巴结269个,其中良性增大淋巴结103个,转移性癌淋巴结82个,正常淋巴结84个.2D表现:良性反应性增生(36个),表现为皮质均匀增厚,淋巴门血供呈树枝状增多.良性脂肪浸润(67个),表现为淋巴结回声增强,边界欠清,血供不丰富.转移性癌淋巴结结构不清,血供丰富而紊乱.结论 依据2D及CDFI表现特点,有助于腋窝淋巴结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作者:黄利;张建辉;南瑞霞;陈瑞兰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交叉捐肾肾移植术2例

    目的 探讨交叉供肾肾移植的经验、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该院2008年1月7日交叉供肾肾移植2例.结果 2例均获成功.术后肌酐呈进行性下降,分别于术后第4天和第6天降至正常.随访4个月,供者血尿素氮和肌酐均正常,供者的家庭生活和日常工作未受明显影响.受者均正常存活,血尿素氮和肌酐均正常.结论 交叉供肾肾移植安全、可行,是亲属活体供肾肾移植配型失败后的合适选择.

    作者:肖劲逐;张国庆;车宪平;符仕宝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新斯的明治疗重症胰腺炎所致麻痹性肠梗阻的初步探讨

    目的 探讨新斯的明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所致麻痹性肠梗阻的作用.方法 对16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所致麻痹性肠梗阻患者注射新斯的明,观察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排便情况.结果 16例患者肠梗阻缓解.结论 新斯的明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所致麻痹性肠梗阻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作者:李清龙;王群伟;黄生福;苗雄鹰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45例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45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中以神经系统损害为首发症状与以肝损害为首发症状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以神经系统损害为首发症状的发病年龄(18.94±8.87)岁、K-F环阳性率、疗效,明显高于以肝损害为首发症状者(均P<0.01).发病年龄≤18岁29例(64.4%).明显多于>18岁的例数(P<0.01).结论 肝豆状核变性多见于≤18岁,以神经系统损害为首发症状者的发病年龄晚、K-F环阳性率高、疗效好.

    作者:韩明;刘保群;徐建洋;孙传英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琼海市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和认知及行为调查

    目的 了解琼海市人群对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认识与行为以及乙肝病毒感染情况.方法 以卫生院为区,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琼海境内常驻人口和流动人口共1350人,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KAP调查,采血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结果 乙肝病毒的携带率为12.1%.老年人对乙肝的认知水平显著低于中、青年人;小学文化程度人群对乙肝的认知水平显著低于中学、大学文化程度人群;少数民族人群对乙肝的认知水平显著低于汉族人群,少数民族乙肝病毒携带率远高于汉族(x2=7.453,P<0.01).结论 应在人群中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大力加强乙肝防治知识的宣传,加强老年人和低文化程度人群的健康教育工作,提高乙肝疫苗的保护率,控制乙肝病毒的传播.

    作者:刘良;沈立平;符茂真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SGBG/PHBV构建牙周组织工程支架的初步研究

    目的 研究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SGBG)/聚羟基烷酸酯(PHBV)与人牙周韧带细胞(PDLCs)的生物相容性,为牙周组织工程支架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体外细胞培养实验,包括采用MTT比色分析法的浸提液实验,测定材料对人牙周韧带细胞有无毒性;及人牙周韧带细胞与SGBG/PHBV体外三维培养的直接接触法,通过扫描电镜,上清液羟脯氨酸含量的测定,检测材料对细胞生长形态及分泌功能的影响.结果 SGBG/PHBV对人牙周韧带细胞无毒性,细胞在SGBG/PHBV三维支架上贴附及生长良好,实验组上清液羟脯氨酸含量测定值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材料不影响细胞的分泌功能,同时支架材料的三维结构更能促进细胞的分泌功能.结论 SGBG/PHBV作为支架材料,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有望应用于牙周组织缺损的组织工程修复.

    作者:梁焕友;黄南楠;唐倩;陈建洪;肖峰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研究及实践

    目的 为适应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生物化学课程进行了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的探索.方法 以我校2003级、2004级和2005级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自主学习、讨论、答辩和考核四个阶段实施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结果 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教学相长,密切师生关系.结论 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应用于生物化学教学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作者:罗晓婷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肾活检362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了解肾脏疾病的病理类型及其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05年8月~2007年5月共362例因肾脏疾病行肾活检的病历资料,分析其病理类型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 362例患者中,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占79.01%,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占15.47%,遗传性肾小球疾病占1.1%,小管间质性疾病占4.42%.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以IgS肾病(IgAN)多,占30.97%,其次分别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占14.36%,微小病变(MCD)占13.81%,膜性肾病(MN)占11.87%.继发性肾脏病中以狼疮性肾炎(LN)多见,占5.8%,其次是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占3.6%,过敏性紫癜肾炎占3.3%.临床表现肾炎综合征占43.09%,肾病综合征占53.61%,急性肾衰竭占3.3%.结论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常见的肾小球疾病,以IgAN为主.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中以LN多见,女性多发,其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逐渐增多.肾活检非常有必要.

    作者:丁新国;李晓东;高山林;郭志军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尿中乳果糖、甘露醇和乳糖含量

    目的 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人尿中乳果糖、甘露醇和乳糖含量.方法 尿样用水和乙腈直接稀释后,以Luna NH2(100×2.0mm,5μm)为分析柱,乙腈-水(80:20,v/v)为流动相,0.3 mL/min流速进行色谱分离.采用负离子化电喷雾、多反应监测(MRM)扫描方式进行质谱定量分析,离子通道选择m/z为:甘露醇181.1/88.9,乳果糖和乳糖341.3/160.9,内标353.4/166.9.结果 甘露醇、乳果糖、乳糖和内标的保留时间分别为2.9、4.1、4.7和4.7 min.在0.1~4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80).低定量限分别为0.1μg/mL(甘露醇、乳果糖)和0.2μg/mL(乳糖).日内、日间精密度(CV%)分别为0.60%~4.31%、2.55%~7.71%,准确度分别为86.4%~107.6%、95.9%~102.9%.回收率为84.7%~105.5%.结论 该方法的样品处理简单快速,检测专一灵敏、准确可靠,可用于肠通透性评价中甘露醇及乳果糖的含量测定.

    作者:胡强;徐红兵;李水军;刘罡一;陆品相;余琛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白介素-1β诱导小型猪冠状动脉内膜增殖时Rho激酶表达与通心络干预的研究

    目的 观察白介素-1β(IL-1β)诱导小型猪冠状动脉内膜增殖时Rho激酶和MCP-1 mRNA表达与通心络干预作用.方法 24头小型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8)、模型组(n=8)和通心络组(n=8).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喂养普通饲料,通心络组喂养普通饲料+通心络[1 g/(kg·d)].2周后麻醉、左侧开胸手术,选择左前降支及回旋支近端管腔外径近似相同的两处节段进行仔细分离,假手术组在血管外膜包裹吸附生理盐水纸中,模型组和通心络组包裹吸附白细胞介素-1β(2.5μg)纸巾,术后继续以上喂养方法.2周后采用冠状动脉造影观察各组管腔狭窄情况.造影结束后处死动物,截取包裹血管段,进行病理学检查,并采用RT-PCR方法,测定各组手术处理血管段Rho激酶、MCP-1 mRNA的表达.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模型组冠脉管腔20%~30%狭窄,病理学检查可见模型组内膜增殖、炎性细胞浸润,平滑肌细胞内膜下迁移.通心络组管腔狭窄程度、内膜增埴及炎性细胞浸润现象较模型组明显减轻.通心络组Rho激酶、MCP-1 mRNA表达强度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 IL-1 B诱导冠状动脉内膜增殖时Rho激酶和MCP-1表达明显增强,通心络抑制其表达可能是其抑制冠状动脉内膜增殖和炎症反应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关启刚;曾定尹;孙喜琢;周旭晨;程颖;苗志林;何学志;韩凤桐;张利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63例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其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06年9月在该院诊治的结核性脑膜炎(结脑)患者63例临床资料.结果 63例结核性脑膜炎中脑膜脑炎型多;多数在脑膜刺激征期;脑脊液不典型者占31.7%(20/63);头颅CT或MRI检查多数显示有脑积水(26/47).结论 综合分析临床表现、脑脊液、头颅CT或MKI检查以及试验性治疗是提高诊断率的有效方法,早期诊断与及时合理的治疗是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的关健.

    作者:王宇;孔忠顺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来氟米特治疗难治性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目的 评价来氟米特(爱若华)治疗难治性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按随机表将符合入组要求的难治性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164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4例,给予爱若华联合中等剂量激素治疗6个月,观察其显效时间、24h尿蛋白定量、肾功能、肝功能、血常规等指标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照组80例,给予环磷酰胺联合中等剂量激素治疗6个月,观察其显效时间、24 h尿蛋白定量、肾功能、肝功能、血常规等指标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爱若华平均显效时间为用药后第4~8周;至第6个月总有效率为90.5%,其中完全缓解32例(38.1%),显著缓解24例(28.6%),部分缓解20例(23.8%),无效8例(9.5%);84例患者均无危及脏器及生命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环磷酰胺平均显效时间为用药后第4~8周;至第6个月总有效率为72.5%,其中完全缓解18例(22.5%),显著缓解22例(27.5%),部分缓解18例(22.5%).无效22例(27.5%).结论 爱若华是一种治疗难治性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有效的免疫抑制剂,且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小,疗效优于环磷酰胺.

    作者:陈凯;李寒;王世相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无细胞真皮中几种蛋白及胞外基质的表达与分布研究

    目的 研究无细胞真皮中与抗原性相关及与表皮细胞黏附和生长相关的几种蛋白和胞外基质的表达与分布.方法 0.1%dispaseⅡ处理结合0.5%Triton X-100处理制备无细胞真皮,随后对制备前的正常皮肤、制备后的无细胞真皮进行相关的免疫组化染色,对比观察几种蛋白及胞外基质在两者之间表达与分布的异同.结果 无细胞真皮中与抗原性相关的结蛋白及波形蛋白几乎没有表达,而与细胞黏附和生长相关的胶原纤维和Ⅳ型胶原与正常皮肤中表达相似,弹力纤维、网状纤维、Ⅲ型胶原及纤维连接蛋白仍有表达,但较正常皮肤弱.结论 无细胞真皮抗原性显著降低,生物相容性好,是一种良好的真皮替代品.

    作者:陈俊颖;魏泓 刊期: 2008年第13期

  • 阿司匹林影响内毒素致猪肺泡巨噬细胞环氧合酶-2mRNA和前列腺素E2表达机制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aspirin)影响脂多糖(LPS)致猪肺泡巨噬细胞(Ams)环氧合酶-2(COX-2)mPNA转录及前列腺素E2(PGE2)表达的作用机制.方法 Ams经阿司匹林单独或联合应用Calphostin C及过氧钒酸钠(POV)预处理后,分别以LPS刺激,RT-PCR方法测定Ams胞浆COX-2 mR-NA转录水平,ELISA方法测定Ams细胞培养上清PGE2表达水平.结果 LPS(10μg/mL)刺激后,Ams胞浆COX-2 mRNA在1 h即可检测到(0.70±0.16),并于4 h达到峰值(1.86±0.40);Ams细胞培养上清PGE2水平在0.5 h起开始上升,峰值出现在LPS刺激后12 h左右.3 mM阿司匹林可抑制LPS引起的Ams胞浆COX-2 mRNA转录及细胞培养上清PGE2表达水平.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抑制剂POV可增强LPS刺激后AIMs COX-2 mRNA及PGE2表达水平,阿司匹林能减低该效应;与之相反,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Calphostin C可减低LPS刺激后Ams COX-2 mRNA及PGE2表达水平,阿司匹林能增强Calphostin C的作用.结论 阿司匹林可能通过影响猪Ams蛋白激酶-磷酸酶系统平衡,抑制LPS致Ams IκBα磷酸化降解及NF-κB活化,进一步影响Ams COX-2 mRNA表达及PGE2合成水平,减轻LPS引发急性肺损伤(ALI)炎性反应程度.

    作者:段玉忠;蒋仁容;李胜亮;伍伟玲;陈正堂 刊期: 2008年第13期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中南大学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