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重型脑外伤患者早期气管切开的分析

蓝光明;付庆华;温步优

关键词:脑外伤患者, 脑外伤病人, 早期气管切开, 肺部并发症, 诊治水平, 死亡率, 颅脑损伤, 处理, 报告
摘要:目前对颅脑损伤的诊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重型脑外伤病人死亡率仍未明显下降,被认为与病人是否得到及时、得当的处理有关,其中肺部并发症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分析我科近年来51例重型脑外伤病人,发现早期气管切开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其结果报告如下.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心肺复苏的新进展——第六届WOLF CREEK会议纪要

    作者:谢菁;樊寻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一氧化氮、白细胞浸润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一氧化氮(NO)和白细胞浸润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损伤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及再灌流模型,采用NADPH-d 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脑皮质神经元内NOS活性,利用MPO活性测定白细胞浸润.结果①在脑缺血15min、30min再灌流4h时,NOS、MPO活性均随着脑缺血时间延长而增加(P<0.01);②在脑缺血60min再灌流4h时,NOS活性明显降低(P<0.05),MPO活性显著增加(P<0.05).结论实验结果说明NO与白细胞浸润在急性脑缺血早期共同作用脑缺血-再灌流损伤;在急性脑缺血-再灌流后期,脑缺血再灌流损伤主要与白细胞浸润有关.

    作者:毛小平;段申汉;李承晏;张玲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心肺复苏、切开洗胃抢救重度口服毒物中毒16例

    重度口服毒物中毒患者来院时常引起严重的呼吸衰竭甚至发生呼吸心搏骤停,及时地进行心肺复苏建立呼吸通路,进行呼吸支持及切开洗胃,有助于成功地抢救病人的生命,近三年来共抢救16例重度口服毒物致呼吸心搏骤停的病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芮庆林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辽宁省城市居民伤害死亡类型及年龄分布特征

    目的分析我国北方城市居民伤害死亡的主要类型及年龄分布特点.方法收集辽宁省6城市1996年~1999年伤害死亡的统计数据,建立数据库,以SPSS 8.0软件计算分析.结果伤害死亡15 144人,按构成比排列位于前6位的分别是道路伤害、自杀、中毒、他杀、跌落及溺水,4年间统计为12 818人,累计构成比为84.64%.道路伤害、自杀及中毒等伤害死亡人群的年龄组构成比集中于25~49岁,但9岁以下的低龄儿童中无自杀死亡者,中毒死亡在高龄组中的构成比明显高于道路伤害死亡.他杀死亡更明显地分布于25~49岁年龄组.跌落死亡在儿童及青年中很少见,主要发生于30岁以后的人群中,在30岁~及70岁以后存在两个高峰.溺水死亡主要分布于大龄儿童及青壮年,55岁以后溺水死亡逐渐明显减少.结论各伤害死亡类型有其不同的年龄分布特点,在不同年龄组或年龄段内,伤害死因顺位的排列也有所不同,因此伤害预防重点应有所不同,但道路伤害总是应列为第一位的预防重点.

    作者:李继光;徐玲;王海龙;时景璞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深圳市急诊医疗服务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为适应新世纪本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卫生资源的统筹规划、合理配置,我们结合深圳市的区域卫生规划工作,在全市开展了急诊医疗服务总调查,对1995年~1999年进行连续回顾性摸底,并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加以科学的统计分析,为积极干预提供客观准确的依据.

    作者:赵伟;刘菊芳;谢建琴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重型脑外伤患者早期气管切开的分析

    目前对颅脑损伤的诊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重型脑外伤病人死亡率仍未明显下降,被认为与病人是否得到及时、得当的处理有关,其中肺部并发症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分析我科近年来51例重型脑外伤病人,发现早期气管切开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其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蓝光明;付庆华;温步优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气管导管气囊移位并发症的紧急处理

    气管导管气囊移位是机械通气中少见的并发症,如未及时处理,将给病人造成严重的伤害,甚至造成患者在短时间内死亡.现将我们处理4例此类并发症的经验报告如下.

    作者:何发明;黄纪坚;张仪端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院内复苏Utstein模式的临床应用

    目的对国外推荐的院内Utstein模式的适用性及影响复苏预后有关因素等进行初步的探讨.方法前瞻性研究本部门一年内心肺复苏抢救的情况.结果①2000年中山医科大学附一院急诊科内执行心肺复苏抢救228例;属于心源性起病者64例,6例(9.4%)存活出院;心源性患者中以室颤为初始心电图者21例,4例(19.0%)存活出院.②心源性发病、以室颤为初始心电图、气管插管是影响预后的有利因素,开始复苏间期、开始使用肾上腺素间期、开始除颤间期越短,预后越好.结论①此模式在应用于本部门的心肺复苏研究过程中体现出较好的可行性.②为了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对确诊为心搏骤停的患者应尽早开始复苏、尽早使用肾上腺素、室颤患者应尽早行电击除颤、经基本生命支持尚未实现自主呼吸者宜行气管插管.

    作者:廖晓星;苏全冠;马中富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护士在心肺脑复苏配合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心肺脑复苏(CPCR)是抢救心搏骤停的急救措施,也是护理人员配合抢救治疗研究的热点问题.护士是CPCR各项急救技术实施中不可缺少的角色.为提高复苏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多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护士在CPCR配合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作者:李玫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美克尔憩室致急腹症12例分析

    美克尔憩室发生率约1.5%~2%,大多终身无症状,约15%~25%可发生多种并发症,常常是造成外科急腹症的病因之一.其中常见的为憩室炎、出血和肠梗阻,而且往往诊断失误,造成不良后果.本文总结1987年5月~2001年5月共1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项海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现代心肺脑复苏的进展

    自从60年代心肺复苏(CPR)以来,不少患者重新获得了生存机遇,这期间,国内外经历了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制定了标准化CPR,于2000年出版了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不仅许多内容做了修改和补充,而且提出了围心搏骤停期的新概念.本文就现代心肺脑复苏(CPCR)介绍如下.

    作者:赵敏;黄建群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中等剂量金尔伦治疗急性昏迷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自国外90年代部分学者使用大剂量纳洛酮(10mg/kg)作为脑复苏治疗和脑梗塞急救药物(160mg/m2)[1-4]以来,其应用的方法和剂量报道差别很大.为了探索纳洛酮在急性昏迷诊治中的作用及疗效,上海急诊医学会组织12家大中型医院急诊科进行此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对236例不同原因的急性昏迷患者,比较应用或不应用中等剂量纳洛酮(金尔伦),以探讨其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上海急诊医学会急性昏迷多中心临床研究协作组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凝血、纤溶功能研究进展与颅脑损伤

    颅脑损伤后的继发性脑损害与凝血、纤溶功能异常程度密切相关.颅脑损伤后,大量的凝血活酶激酶释放入血,激活凝血系统,往往导致凝血和纤溶功能的异常.由于血小板的异常积聚,可使脑皮层基底节、白质内以及脑干等处小血管发生微血栓,随后又因纤维蛋白溶解而引起继发出血,更加重了脑损伤后的继发性损害.随着近年来凝血、纤溶机制研究的进展,为探讨颅脑损伤后凝血、纤溶功能的改变规律提供新途径.

    作者:吴雪海;江观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断和治疗

    十二指肠损伤是一种严重的腹内伤,临床比较少见,仅占腹内脏器损伤的3%~5%[1].国内的十二指肠损伤多为闭合性[2,3],由于十二指肠独特的解剖和生理特征,发生损伤时临床表现特异性少,术前诊断困难,术中易漏诊,术后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可达30%~60%[5]).我院1970年~1999年间共收治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31例,现将诊断和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郑正葆;张素勤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ICU重危患者自动出院的现状和影响因素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使ICU(intensive care unit)内一些没有希望的病人延长生命,既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又加重了患者及家属的负担.近几年在许多国家实行了拒绝(withhold)或撤离(withdrawl)生命支持[1,2].然而,由于我国的法律、法规比较滞后,对这些病人只有采取自动出院的方法.本文既对我院ICU近年来自动出院和抢救至死的病人进行回顾性的调查分析.

    作者:徐颖鹤;章华萍;林荣海;吴晓梁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20例心肺脑复苏成功的体会

    我院急诊科自1993年1月至2000年12月共抢救心搏呼吸骤停967例,初步复苏成功(心跳、血压恢复)者78例,经进一步生命支持和针对原发疾病治疗,终19例康复出院,1例脑复苏不完全.现就复苏成功的20例浅谈我们的体会.

    作者:戴国强;张依飞;孙琦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内镜直视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套扎术10例报告

    本文通过对10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内镜直视下套扎治疗及随访观察,旨在研究其近期及远期疗效.

    作者:俞士梅;朱文琴;陈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心肺脑复苏的护理

    随着现代复苏术的飞速发展,心肺复苏不仅仅针对心搏呼吸骤停的患者,而开始注重围心搏骤停期患者的评估救治与护理,因此在心肺脑复苏(CPCR)中群体的力量至关重要.

    作者:李学荣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大鼠脑组织nNOS、iNOS的表达

    目的观察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过程中的变化,以探讨CO中毒脑损伤机制.方法健康Wistar大鼠静式吸入2 000~2 500ppm CO 40~50 min以建立实验性急性CO中毒大鼠动物模型,采用冰冻切片技术,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方法,分别检测急性CO中毒大鼠中毒后即刻、1、3、6、12h及1、3、7d各时点nNOS及iNOS在大脑皮质及海马CA1区的表达.结果 CO中毒后1h大脑皮质及海马CA1区nNOS阳性细胞明显增多(P<0.01),3h后下降恢复正常;iNOS阳性细胞于CO中毒后3h明显增多,6h达高峰,12h后缓慢下降(P<0.01),至3d基本恢复正常.结论急性CO中毒可致大鼠大脑皮质及海马CA1区nNOS与iNOS阳性细胞数增多,iNOS的变化较nNOS表现出延迟趋势;活性增强的NOS尤其是iNOS可能参与了急性CO中毒所致迟发性脑损伤.

    作者:闫冰;刘郁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急性抗组胺药中毒致尖端扭转性室速二例

    一、病例介绍例1.患者女性,53岁,反复晕厥半天来我院急诊,有银屑病史七年,3天前口服敏迪片(特非那丁)60mg,2次/d,配伍里素劳片(酮康唑)1片,3次/d,次日出现头晕,第3天突发意识丧失,四肢抽搐,小便失禁,3min后苏醒即送我院.

    作者:卢中秋;沈贤;黄伟剑;陈寿权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主管:急诊医学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