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急性重症胆管炎54例诊治体会

唐斌;蒋传成;陈恰宜

关键词:老年, 急性重症胆管炎
摘要:探讨老年急性重症胆管炎的临床特点,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老年急性重症胆管炎临床诊疗资料.结果:54例老年急性重症胆管炎,全部行手术治疗,29例行胆囊切除或胆囊造瘘及胆总管切开取石,20例单纯胆总管切开取石,4例胆总管空肠Roux_en_Y吻合,1例行胆囊空肠吻合.其中38例合并不同的慢性疾病,术后8例出现死亡,死亡率为14.8%.结论:老年急性重症胆管炎,在把握好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的同时,积极处理合并症,就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罗哌卡因和布吡卡因用于颈丛阻滞的比较

    比较罗哌卡因和布吡卡因用于颈丛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20例在颈丛阻滞下行甲状腺手术病人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罗组)和布吡卡因组(布组),观察两种药物的阻滞起效时间,病人满意度,术后1,2,3h疼痛VAS分和阻滞持续时间.结果:两组阻滞起效时间、病人满意度和阻滞持续时间无显著差异,罗组术后2,3h VAS 分较布组高.结论:罗哌卡因用于颈丛阻滞和布吡卡因效果相当,没有明显优势.

    作者:刘绍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慢性胃炎胃黏膜细胞凋亡的检测及意义

    检测慢性胃炎各阶段黏膜细胞凋亡状况及探讨其意义.方法:用TUNEL法检测6例正常胃黏膜、54例慢性浅表性胃炎(CSG)及2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状况.结果:凋亡指数(AI)CSG>CAG>正常胃黏膜(P<0.05),而且炎症黏膜凋亡细胞分布与正常有所不同;在CAG,AI在肠化区<非肠化区.结论:细胞凋亡在CAG黏膜萎缩及肠化发生中起重要作用.CAG黏膜AI下降可能与胃癌发生有关.

    作者:郝志明;苌新明;吴玉娥;周秦蜀;罗金燕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颅脑损伤后一氧化氮、内皮素活性变化及其意义

    测定急性颅脑损伤患者NO,ET含量,探讨在颅脑外伤中的作用机理.方法:测定6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脑脊液中NO,ET含量,按GCS分组,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全组病人伤后均出现血、脑脊液NO,ET含量显著升高,以GCS≤8分组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且以脑脊液中NO升高为显著.结论:NO,ET参与了急性颅脑损伤病理生理变化,对于伤情判定及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晓;陶志宇;肖龙坡;卜振富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治疗重度前列腺增生症(附378例报告)

    探讨经尿道前列腺切除(TURP)治疗重度前列腺增生症(BPH)的可行性.方法:采用TURP治疗重度的BPH 378例.前列腺平均重量73.8g.膀胱灌洗压力50~60cmH2O,平均流量250~350ml/min.术中血电解质监测,血钠降低10mmol/L,肌注速尿20mg.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32min.前列腺组织的平均去除率75.3%.发生经尿道切除综合征(TURS)1例(0.26%).术后排尿通畅率为100%.3个月后大尿流率由术前(5.9±2.5)ml/s升至(22.6±7.3)ml/s(P<0.01).术后随访,生活质量(QOL)良好者95.6%.结论:术中低压、低流量膀胱灌洗,监测血电解质变化,及时治疗低钠血症,增加手术时间,TURP治疗重度BPH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吴志亮;陈彤;李学朝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远端尿道缩窄症病因探讨

    远端尿道缩窄症是女性尿道综合征常见的一种形式,本文从形态学及电生理学两方面探讨远端尿道缩窄症的病因.方法:对20例远端尿道缩窄症患者行尿道括约肌肌电图、骶潜反射及皮层诱发电位测定;对52例尿道松解术尿道阴道膈组织学研究.结果:20例DUS患者会阴部肌肉EMG示18例异常,骶潜反射潜伏期为43±5.11ms,皮层诱发电位潜伏期为35.7±2.17ms,与10例正常人相比,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52例DUS患者尿道松解术尿道阴道膈组织光镜及电镜均证实平滑肌数目减少、细胞间有大量胶元纤维沉积,弹力纤维数量明显增多,VG染色切片彩色图象分析显示病程超过5年的患者胶元组织增多明显.结论:远端尿道缩窄症患者的病因与远端尿道纤维组织增生、外括约肌痉挛、骶潜反射潜伏期延长有关,但是否三者是同一发病机理的不同阶段或不同的发病机制有待证实.

    作者:张军卫;金锡御;宋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小儿醒胃液药效学研究

    研究小儿醒胃液对食滞脾虚动物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酚红定量法测定脾虚小鼠胃排空速度;用炭末法测定小肠的推进速度;用NaOH滴定法测定胃液的总酸度;用Anson_Mirshy改良法测定胃蛋白酶的活性.结果:小儿醒胃液治疗组小鼠胃内酚红含量降低,小肠推进速度减慢;大鼠食量增加,胃液总酸度增加,胃蛋白酶活性增强,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小儿醒胃液是治疗儿童食滞脾虚证的良方.

    作者:赵劲风;申海菊;唐小玲;卢爱华;舒坤贤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蜈蚣油性提取液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探讨蜈蚣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开拓抗肿瘤的新的治疗方法.方法:蜈蚣油性提取液加入至肝癌细胞株中一起培养,检测其对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蜈蚣油性提取液对肝癌细胞增殖抑制率为(82.2±8)%,碘化油及对照组抑制率为(53.4±3)%,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蜈蚣油性提取成份对肝癌细胞增殖有较强抑制作用.

    作者:刘国清;田秉漳;皮执民;刘威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小肠恶性平滑肌母细胞瘤的临床诊治体会

    该文报告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小肠恶性平滑肌母细胞瘤6例.方法:肿瘤根治性切除术3例,姑息性切除术3例;对肝转移2例,术中肝动脉结扎、冲击化疗,栓塞术;术后6例均采用口服中药和增强免疫剂配合化学治疗.结果:随访分别于51,32,26个月死亡各1例,至今16个月尚健在者1例.结论:低张性十二指肠造影和B超检查是基层医院检查的首选方法,也是小肠肿瘤早期诊断的手段.对其手术治疗应按胃肠道癌肿要求进行根治术,如出现肝转移者,除了行小肠肿瘤切除外,还要行肝动脉结扎、冲击化疗、栓塞术及术后综合治疗.

    作者:邱少桥;许少群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胰腺癌的基因治疗

    胰腺癌发病率占常见恶性肿瘤的1%~2%,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有明显增多趋势[1],位居美国肿瘤死亡第5位.由于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手段,目前胰腺癌的预后较差.在美国每年约有27*!000例新发病例,而同期死于胰腺癌的患者有26*!000例.就诊时大约50%的患者伴有转移病灶,仅10%原发病灶能够手术切除.传统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虽然近年来出现了如术中放射治疗和经门静脉化疗等治疗措施,但胰腺癌总体5年生存率仍不到4%,总的中位生存期不到20月,出现转移后中位生存期则低于6月.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步,人们对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的认识有了长足的进步,为胰腺癌开辟新的治疗途径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本文就近年来胰腺癌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周平红;姚礼庆;秦新裕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探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根据不同手术及不同类切口进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分析.结果:对于不同类别的手术切口有计划、有目的、选择性地使用不同种类的抗菌药物,降低围手术期的感染.结论:在围手术期是预防还是治疗感染,都要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作到有的放矢,避免滥用抗菌素.

    作者:刘筱衡;刘斌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变异型心绞痛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

    探讨变异型心绞痛(Variant angina pectoris VAP)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方法:本组对44例VAP患者临床特点及其发生机制进行分析.结果:44例VAP患者心肌缺血发作时有24例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发生率为54.5%.快速和缓慢心律失常均有发生.结论:VAP可并发闭塞期和再灌注期心律失常,以前者多见;右冠状动脉痉挛引起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时,易造成缓慢心律失常,而左前降支冠状动脉痉挛引起V1~V3或/和V4~V6导联ST段抬高时,则易发生室性快速心律失常;VAP发作时心肌缺血持续时间的长短与心律失常发生具有相关性,且直接影响预后.

    作者:魏美秀;刘尚乔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口服或阴道应用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对初孕妇女宫颈扩张的影响

    探讨米索前列醇和米非司酮对初孕妇宫颈扩张的佳给药方式及剂量选择.方法:通过247例初孕妇人工流产,随机比较不同给药方式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对宫颈的扩张作用、减少术中出血及减轻药物副反应等.结果:各用药组对宫颈的扩张作用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米索阴道放药组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阴道放置米索组术中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1);米索组出血量低于米非司酮组及对照组,给药途径与出血量多少无关(P>0.05);阴道给药组药物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口服给药组(P<0.01).结论:阴道放置米索前列醇400μg不仅能扩张宫颈,而且能减轻药物副反应,值得人工流产前应用.

    作者:詹瑛;李丽;冯敏;高少英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胰液细胞抑癌蛋白表达检测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在胰液细胞形态学的基础上,探讨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抑癌蛋白的表达异常在提高胰腺癌鉴别诊断方面的价值.方法:共20例进行ERCP术并静注100u促胰泌素收胰液.胰液经离心后行细胞涂片.胰液细胞涂片进行巴氏染色,并采用免疫细胞化学Envision System检测p16,p21,p53和p27蛋白的表达.结果:通过胰液细胞形态学检查(巴氏染色),10例胰腺癌患者的胰液中6例找到瘤细胞,而非癌组10例均未找到瘤细胞.结合免疫细胞化学检测p53和p16蛋白的表达改变,又有2例胰液中的可疑细胞被判断为瘤细胞,总阳性率为8/10(80.0%),特异性为100.0%,准确性为90.0%.结论:胰液脱落细胞形态学结合免细胞化学法检测抑癌蛋白的表达异常对鉴别胰腺疾病的良、恶性有帮助.

    作者:徐彤;陆星华;胡育新;钱家鸣;邹江;温小恒;穆静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异体骨关节移植修复肢体大段骨缺损的内固定选择

    对肢体恶性肿瘤患者接受同种大段异体骨关节移植的不同内固定方法进行评价.方法:87例患者应用不同内固定方式行深低温冷冻异体骨关节移植,平均随访35.5个月.结果:不同内固定方式术后骨不连的发生率不同,而骨愈合时间无显著差别;与内锁髓内钉和异体骨段复合人工关节相比,应用加压钢板和自制内锁髓内钉的患者术后更易发生与内固定相关的并发症(χ2=9.69,P<0.01),但两组患者术后肢体功能差异不显著(χ2=2.99,P>0.05).结论:内锁髓内钉、异体骨段复合人工关节置换术固定牢固,结果总评优于普通自制内锁髓内钉和加压钢板.

    作者:刘继中;王臻;胡蕴玉;李明全;韩一生;戴先文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眼内磁性异物大小与视功能预后的关系

    探讨眼内磁性异物大小与视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用手术方法(包括经平坦部切口玻璃体异物取出、经角膜缘切口前房或晶体异物取出、经后巩膜切口球壁异物取出)将眼内磁性异物定位后用永磁取出,且晶体异物行了白内障囊外摘除;比较不同大小异物的术前入院视力及术后随访视力情况.结果:不同大小眼内磁性异物与异物引起的视力损伤及取出异物后的视功能预后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结论:眼内磁性异物的大小与视功能的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粟友敏;肖天林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定量PCR检测血清HBV-DNA与血清HBV标志物关系的研究

    探讨定量PCR检测血清HBV-DNA与血清HBV标志物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352例血清标本运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HBV-DNA及放射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HBV标志物.结果:经荧光定量PCR检测94例HBsAg、HBeAg、HBcAb均阳性的标本,其血清HBV-DNA全部阳性,DNA测值范围4.8×105~2.8×108copy/ml;81例HBsAg、HBeAb、HBcAb均阳性的标本,其血清HBV-DNA43例阳性(阳性率为53%),DNA测值范围1.0×104~1.4×107copy/ml;39例HBsAg、HBcAb阳性的标本,其血清HBV-DNA24例阳性(阳性率为61%),DNA测值范围3.5×103~1.6×107copy/ml;100例HBVM全阴性的标本,血清HBV-DNA全部阴性.结论: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HBV-DNA准确灵敏,可反映乙肝患者病程变化,对于乙肝临床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者:王晓春;龙苏;李文凯;骆亚萍;徐绍锐;罗向波;黄顺玲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100例早期新生儿胃液细菌学检查分析

    了解早期新生儿胃液细菌学状况,探讨预防早期新生儿感染的时机.方法:对出生1h内的新生儿,无菌操作吸取胃液,作光学显微镜检(下称镜检)与普通细菌培养(下称培养).结果:胃液中白细胞镜检与细菌培养阳性率随破膜至分娩时间延长及第二产程延长而增加.结论:胎膜早破6h以上或第二产程延长2h以上者,可酌情使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

    作者:宋新民;尹萍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米菲司酮与氨甲喋呤联合治疗宫外孕的疗效观察

    观察氨甲喋呤(MTX)、米菲司酮及两药联合应用治疗宫外孕的疗效,寻找佳治疗方案.方法:将60例宫外孕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予以MTX50mg/m2体表单次肌内注射;B组用米菲司酮200mg口服QDX3d;C组为A组与B组用药方法的联合.观察三组的疗效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组、B组、C组治愈率分别为77.3%、76.5%、95.2%,血β-HCG下降至正常的时间分别为(15.2±3.4)d、(14.8±3.1)d、(10.2±2.7)d.结论:MTX单次肌肉注射及米菲司酮口服均为治疗宫外孕的有效方法,米菲司酮因无副反应更易于被接受.两药合用显著提高治愈率,血β-HCG降至正常的时间缩短,且不增加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刚毅;文静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人流术后再次妊娠200例临床分析

    探讨人工流产术对再次妊娠的影响.方法:选择200例人工流产术后再次妊娠孕、产期情况与同期分娩无人流史者200例孕、产期情况对比分析.结果:人工流产术后再次妊娠产前、产后出血,胎膜早破、羊水过少等孕、产期并发症及胎儿宫内窒息,新生儿低评分发生率均较无人流史者增高.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积极落实避孕措施,搞好计划生育宣传,不作或少作人流,提高人流质量是预防或减少人流术后再次妊娠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作者:吴仕元;袁劲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白血病患者血清透明质酸与层粘连蛋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透明质酸(HA)和层粘蛋白(LN)是细胞外间质(ECM)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观察了1999年4月~200年7月我科收治的49例成人白血病患者血清HA与LN水平,探讨其在白血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周进茂;白海;欧英贤;恵瑞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中南大学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