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辉星;简勋;梁小琼;刘怀昌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管病变的影响.方法 对94例T2DM(45例HP感染者、49例无HP感染者)和43例正常对照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叶酸、维生素B12(VitB12)及血小板膜表面GMP-140(GMP-140)进行了测定.结果 2组T2DM患者HCY、vWF、GMP-140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HP感染组明显高于无HP感染组(P<0.01);叶酸、VitB12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和P<0.01),且HP感染组明显低于无HP感染组(P<0.01);T2DM患者HCY与vWF、GMP-140呈正相关(P<0.01),与叶酸、VitB12呈负相关(P<0.01),进一步多元回归Hp感染与T2DM血管病变直接相关.结论 HP感染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T2DM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盛春永;郭殿宝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肾盂内生长型肾母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4例肾盂内生长型肾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4例均以血尿、腹痛为临床症状,B超、CT、IVP影像学检查提示2例肾盂内占位性病变,3例肾积水,1例肾结石.逆行肾盂造影发现4例肾盂、肾盏内占位性病变.结果 4例行肾母细胞瘤根治术,术中术后病理切片提示为肾母细胞瘤.术后化疗,随诊2~8年,未见复发.结论 肾盂内肾母细胞瘤有其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是主要诊断手段,其中输尿管插管逆行肾盂造影重要.手术+化疗治疗效果好.
作者:赵夭望;彭潜龙;刘小青;郑为;祖建成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失血性休克SD大鼠蛋白C系统变化及活化蛋白C抵抗发生率,探讨失血性休克活化蛋白C抵抗相关因素及对失血性休克凝血紊乱的影响.方法 制作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休克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观察2组大鼠休克后1 h、2 h、4 h、6 h、8 h血浆蛋白C活性(PC:A)、血浆总蛋白S(TPS)、血浆游离蛋白S(FPS)、血栓调节蛋白(TM)、活化蛋白C抑制剂(PCI)水平及活化蛋白C抵抗(APCR)阳性率.结果 大鼠失血性休克组血浆蛋白C活性、血浆总蛋白S、血浆游离蛋白S、活化蛋白C抑制剂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浆血栓调节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PCR阳性组血浆蛋白C活性、血浆总蛋白S、血浆游离蛋白S水平明显低于APCR正常组,二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休克组APCR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的APCR阳性率为分别为33.3%、6.7%(P<0.01).休克2 h、8 h后,APCR发生率明显增加.结论 PC、PS、PCI消耗、TM异常及活化蛋白C抵抗共同导致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液高凝状态,活化蛋白抵抗与血浆PC、游离PS下降、PCI与PC比例失调、血栓调节蛋白作用下调等多种因素有关.PCI对失血性休克过程中产生APCR影响较小,APCR的形成主要与PC、PS下降有关.
作者:张艳杰;潘景业;林锡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不同时间给予氟比洛芬酯脂微球注射液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LC)镇痛的作用效果.方法 ASAⅠ~Ⅱ级行LC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5例:A组,术后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注射液50 mg;B组,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注射液50 mg.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情况、观察术后24 h内镇痛药需求数、咽喉疼痛发生率以及恶心、呕吐、出血等副作用.结果 B组在完全清醒时、清醒后0.5、1、2 h VAS评分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6、12 h 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咽喉疼痛的发生率7例(28%)明显低于A组14例(56%)(P<0.05).镇痛期间无呼吸抑制、异常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不同时机使用氟比洛芬酯均能有效缓解LC术后疼痛,但麻醉诱导前用药效果更佳,提示氟比洛芬酯具有超前镇痛作用.
作者:尚宇;刘思杰;周凯泉;范杰;杨闻宇;徐迎阳;张雅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的疗效.方法 150例老年人稳定型心绞痛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 ml加入丹红注射液20 ml,静脉滴注,1次/d,连续10 d.对照组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加入5%葡萄糖/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1次/d,连续10 d.检测运动平板试验、常规心电图.结果 治疗组患者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92.50%,73.6%优于对照组(68.61%,54.3%)(P<0.05);治疗组运动平板试验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丹红注射液是治疗冠心病明确有效的药物.
作者:周艳;周丽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血清甲胎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87例胃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甲胎蛋白阴性和阳性2组胃癌患者的生物学特征(浸润深度、肝脏转移、淋巴结转移程度、临床分期),生存率及预后因素.结果 肝脏转移、多个淋巴结转移发生率,AFP阳性组均明显高于AFP阴性组(P<0.01).AFP阳性组1、3、5年生存率为57.1%、8.9%和近0,明显低于AFP阴性组的90.3%、62.7%、49.8%(P<0.01),AFP表达为胃癌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与患者的生存期呈负相关(P<0.01).结论 胃癌患者AFP高表达提示其易发生肝脏和淋巴结转移,且预后不良.
作者:李斌;罗建远;李建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嗜酸性粒细胞与神经肽在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中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 30只6~8周大鼠,随机分成自然对照组、变应性鼻炎(AR)组和布地奈德治疗组,用卵清蛋白致敏激发制备实验性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取鼻黏膜石蜡切片后进行HE常规染色和SP纤维免疫组化染色并观察嗜酸性粒细胞和神经肽的分布及表达.结果 AR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自然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布地奈德治疗后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少见,与A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P的表达显著性地低于AR组(P<0.01);但与自然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别(P>0.05),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与SP的表达有一定的正相关性(r=0.92,P<0.05).结论 鼻黏膜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的异常浸润和SP纤维的高表达,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激素能同时抑制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和SP纤维的表达.
作者:陈金湘;杨瑞嘉;黄志纯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鼻内镜手术结合术后氟康唑冲洗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疗效.方法 总结1997~2006年本科采用鼻内镜手术(ESS)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87例,术后分别进行0.2%氟康唑溶液和0.5%甲哨唑溶液冲洗,观察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鼻内镜手术+术后0.2%氟康唑溶液冲洗)的治愈率77.3%,对照组(鼻内镜手术+术后0.5%甲哨唑溶液冲洗)的治愈率44.2%,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鼻内镜手术结合术后氟康唑冲洗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比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石祖仑;蒋柏桥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人类BK病毒感染非常普遍,通常情况下不会损害机体.但对于那些肾移植后接受大量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来说,就有可能导致移植肾失功.近几年,人们对BK病毒的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就BK病毒近的一些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蓝恭斌;彭龙开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探讨小儿肠套叠的误诊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263例肠套叠中误诊的39例进行分析,采用腹部B超和空气灌肠X线检查确诊.结果 总误诊率为14.83%.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急性菌痢、肠痉挛、中枢感染为被误诊的前四位疾病.27例经整复治疗而愈,11例经手术治疗而愈,1例死亡.结论 正确认识本病特点,详细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对病情全面分析,及时做空气灌肠或腹部B超检查,是降低误诊率的主要措施.
作者:崔明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用紫河车干预后的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的脑组织内β样淀粉蛋白(Aβ)、β类淀粉前体蛋白信使核糖核酸(βAPPmRNA)表达改变,探讨紫河车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症状的部分机制.方法 用Okadaic acid(OA)注于实验大鼠脑内杏仁核建立AD动物模型,用避暗法和穿梭箱法测试实验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实验大鼠脑组织内Aβ表达的变化,用原位杂交方法显示实验大鼠脑组织内βAPP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用紫河车治疗和预防一段时间后的AD模型大鼠,其学习记忆能力的测试成绩明显优于同时间点模型组大鼠的成绩(P<0.05),其脑组织内Aβ、βAPPmRNA表达数量也明显少于同时间点模型组大鼠脑组织内的Aβ、βAPPmRNA表达数量(P<0.05).结论 经紫河车干预后,AD模型大鼠的行为异常得到改善,同时其脑组织内Aβ、βAPPmRNA表达也受到抑制.
作者:袁梦石;陈向良;周德生;杨期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法乐氏四联症(TOF)急性缺氧发作的急诊手术价值.方法 12例法乐氏四联症患儿因频繁缺氧发作或缺氧发作呈持续状态,积极临床内科处理后行急诊手术.结果 死亡1例,死因为严重低心排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余11例治愈.结论 急诊手术治疗法乐氏四联症急性缺氧发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外科方法.
作者:王玉璇;郭光伟;唐进;李家成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UCG)观察原位心肺联合移植(OHLT)、心脏移植(OHT)术后急性排异期、稳定期心包积液的变化,评价心包积液作为排异指标的临床意义和价值.方法 UCG对4例OHLT、OHT患者术后进行长达五年余不等的长期动态监测急性排异期、稳定期心包积液的变化.结果 本组病例发生十几次急性排异反应,出现中到大量心包积液,从未使用过心内膜心肌活检,均由UCG定性、定量观察、评判,明确提出超声诊断.结论 UCG是测定心包积液量变化的重要方法,可作为评价OHLT、OHT急性排异期、稳定期反应的重要指标.
作者:徐新华;胡建国;尹邦良;杨一峰;周新民;李建民;吴勤;高雷;胡练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药物流产或人工流产(刮宫术)对再次妊娠及母婴的影响.方法 将初孕有一次药物流产史的健康孕妇120例分为A1组,初孕>1次药物流产史的健康孕妇70例分为A2组,初孕有一次人工流产(刮宫术)史的健康孕妇120例分为B1组,初孕>1次人工流产(刮宫术)史的健康孕妇60例分为B2组,孕前无流产史的健康孕妇随机选择120例分为对照组C,分析3组孕妇病例随访资料.结果 除先兆流产外,药物流产组与对照组再次妊娠的孕期,围生期及新生儿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人工流产组相比,药物流产组与对照组胎盘粘连、胎盘残留、胎盘植入和产后出血发生率均较低(P<0.05).一次以上人工流产组胎盘植入,胎盘粘连和早产发生率明显高于1次人流组(P<0.05),而药流组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与药流次数无明显关联.结论 药物流产对再次妊娠母婴的影响小于人工流产,相对更安全,为中止非意愿妊娠首选,但仍可能引起某些并发症,人工流产后再次妊娠并发症发生率与人工流产次数有关,因此仍要大力普及避孕知识,提倡安全妊娠和分娩.
作者:付燕燕;梁新芳;张永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腹腔镜下腹膜代阴道成形术的经验体会.方法 对3例先天性无阴道患者在腹腔镜下行腹膜代阴道成形术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3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3个月随诊复查:阴道可容纳窥阴器,阴道黏膜光滑,顶端无肉芽形成,性生活满意.结论 先天性无阴道患者在腹腔镜下行腹膜代阴道成形术效果满意,安全可行.
作者:朱根海;杨舒盈;贺国丽;吴秀荣;郑碧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我国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现状.方法 所有参加调查的医院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调查一天的住院患者中抗菌药物的使用种类及用药量.结果 165所医院115143名住院患者中,55755人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8.42%.总DDDs为282775.55,使用指数为245.59.抗菌药物使用指数排在前3位的科室为综合ICU(592.97),其次为其他科(453.81)和妇产科(445.27).抗菌药物中喹诺酮类的使用指数高76.75,其次为林可类(63.46)和头孢菌素类(46.05).结论 使用指数能较准确反映抗菌药物利用情况,总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偏高.
作者:任南;文细毛;吴安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 55例老年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增殖期(C组)与55例老年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单纯期(B组)及55例老年2型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A组)进行临床和生化等指标的检测.结果 C组与A组相比,SBP、UAER、病程、BMI、UA高于A组(P<0.05),Fc-p、HDL-ch、ApoA低于A组(P<0.05);C组与B组相比,CR、UAER、年龄、病程,UA高于B组(P<0.05);B组与A组相比,UAER高于A组(P<0.05),年龄、病程,ApoA低于A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尿白蛋白排泄率升高是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影响力度依次为尿白蛋白排泄率>BUN>年龄>病程.结论 为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必须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降低尿白蛋白排泄率.
作者:陈敏;胡湘明;朱筱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胰岛素增敏剂盐酸吡格列酮(PIO)对培养的Wistar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CFs)增殖和胶原合成的抑制作用,探讨其与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NOS-NO)系统活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培养Wistar大鼠的CFs、四氮唑蓝(MTT)比色法测定CFs的增殖情况、羟脯氨酸比色法测定CFs培养上清胶原含量、硝酸还原酶法测定CFs培养上清NO含量、分光光度计法测定CFs培养上清NOS活性.结果 (1)CFs的吸光值(A490值)和培养上清胶原含量均随着PIO干预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减低,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2)5×10-6 mol/L的PIO干预48 h后,CFs培养上清NO含量为(221.7±35.3)μmol/L,与对照组(112.1±8.9)μmol/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OS活性为(15.38±1.82)U/mL,和对照组(11.24±0.49)U/m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盐酸吡格列酮能够抑制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胶原的合成,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其效应可能是通过上调NOS-NO系统的活性来实现.
作者:于心亚;孙津津;田建伟;张海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检测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P-糖蛋白(P-gp)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及相互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3例原发性肝细胞癌中HIF-1α和P-gp的表达情况,并分析HIF-1α和P-gp与肝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在43例肝癌标本中,HIF-1α和P-gp蛋白阳性表达分别为:60.5%(26/43)、48.8%(21/43).HIF-1α蛋白表达与肿瘤的大小、分化程度、有无门静脉、胆道癌栓有关;P-gp蛋白表达与肿瘤的大小、有无门静脉、胆道癌栓有关.HIF-1α、P-gp蛋白阳性表达呈正相关性.结论 原发性肝癌组织存在着HIF-1α、P-gp蛋白的过表达,HIF-1α过表达对肝癌的多药耐药性的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舒波;雷三林;徐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北仑地区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及药物敏感性,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儿科2004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619例下呼吸道感染的患儿,于入院当天患儿咳嗽后无菌操作吸取鼻咽深部分泌物及痰液,培养、分离菌种,进行细菌测定和药敏分析.结果 病原菌检出171例(占27.6%),G-菌116株(67.8%),G+菌55株(32.2%).其中大肠埃希氏菌37株(21.63%),肺炎克雷伯菌29株(16.96%),金黄色葡萄球菌16株(9.36%),表皮葡萄球菌14株(8.19%),铜绿假单胞菌12株(7.02%).检出的绝大部分G-菌对泰能敏感,对喹诺酮类及丁胺卡那敏感性较高;所有G+菌对万古霉素敏感,对三代头孢菌素敏感性好,但对青霉素及红霉素耐药性50%以上.结论 目前G-菌逐渐上升为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过度使用抗生素使耐药菌株增加.
作者:王海燕;涂林修;马旭升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