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罗建远;李建璜
目的 总结超声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前的临床价值.方法 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前对2000例病人胆囊B超显像结果(包括胆囊大小、囊壁厚度、结石大小、囊内赘生物、胆囊周围有无积液、胆总管直径等)与LC术中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超声诊断与LC的符合率为99.7%.超声正确诊断提供了LC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方式的选择.结论 超声诊断胆囊疾病准确,对选择LC适应证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红丽;陈再荣;李忠;代胜胗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泵注硬膜外麻醉在老年患者手术麻醉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65~80岁老年患者100例,进行前列腺、会阴部及下肢各种手术.分为2组:Ⅰ组采用泵注法,Ⅱ组采用分次注入法.Ⅰ组以0.08~0.10 ml·Kg-1·h-1的速度泵注利多卡因,直至手术结束.Ⅱ组为10 ml利多卡因5 min分2次注入,以后每60min追加6 ml.记录2组HR、MAP、SPO2及麻醉平面相对固定时间和高麻醉平面,镇痛效果、运动阻滞程度和麻醉用药总量.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麻醉效果、麻醉平面、SPO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比Ⅱ组用药少,血压波动轻微(P<0.05).结论 微量泵硬膜外持续泵入法对老年病人血液动力学影响轻,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硬膜外给药方法.
作者:董明远;朱风鸣;朱伟波;王志刚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盐酸伐昔洛韦分散片治疗儿童水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326例儿童水痘患者按同类药物不同剂型治疗方法分为2组,分别予以盐酸伐昔洛韦分散片和阿昔洛韦片口服治疗,观察患者体温正常时间及疱疹基本结痂时间.结果 盐酸伐昔洛韦分散片组在疱疹基本结痂时间和体温正常时间均优于阿昔洛韦片组,治疗组在治愈率和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盐酸伐昔洛韦分散片水溶性好,口服生物利用度高,服药次数少,患者依从性好,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水痘药物.
作者:江端;王靖;高俊;谢小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应用静脉滤器结合溶栓和抗凝治疗深静脉血栓患者的疗效及肺栓塞的近期发生率.方法 3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植入下腔静脉滤器.术后辅以肝素抗凝及尿激酶溶栓治疗.结果 全部病例介入操作成功.术后2周内29例患者的下肢水肿及疼痛消失,其余7例患侧肢体肿胀、无力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减轻.1例发生下腔静脉滤器内血栓.对全部病例临床观察3月至半年,本组没有发生滤器移位及肺栓塞,也没有发生出血性并发症.结论 静脉滤器植入结合溶栓和抗凝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方法,并能有效地预防肺栓塞的发生.
作者:赵东文;罗涛;谷涌泉;汪忠镐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去甲基雏菊叶龙胆酮(DMB)对肝星状细胞(HSC)活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培养大鼠肝星状细胞株HSC-T6,分别加入1、3或10μM DMB孵育12~48 h.细胞组织化学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Ⅰ型胶原的合成;逆转录PCR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mRNA水平.结果 体外培养的HSC-T6表现为激活状态,表达α-SMA和合成Ⅰ型胶原.处理DMB能显著降低体外培养的HSC-T6表达α-SMA细胞数目和Ⅰ型胶原的合成,且呈浓度依赖性.而且,DMB能浓度依赖性降低HSC TGF-β1和CTGF mRNA水平.结论 DMB能抑制HSC的活化,其作用与抑制TGF-β1-CTGF促纤维化通路有关.
作者:李金成;姜德建;吕冬;谭桂山;谭德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测定35例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及其动态变化.结果 川崎病患儿首次测定的血小板参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动态观察发现:川崎病组未并发冠脉病变组参数较治疗前低,而并发冠扩组血小板参数PLT,MPV持续升高.结论 血小板参数的动态测定有助于对川崎病患儿并发冠脉损伤的早期判断.
作者:龚萍;贺湘玲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鞍区占位性病变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鞍区占位性病变的MRI表现.结果 垂体瘤32例,颅咽管瘤12例,脑膜瘤12例,生殖细胞瘤5例,表皮样囊肿3例,Rathke囊肿3例,星型细胞瘤、室管膜瘤、错构瘤和垂体脓肿各2例.结论 MRI对鞍区占位性病变的发病部位、形态特征、大小范围、生长方式及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显示清晰明了,能对其作出较为全面正确的诊断,为临床拟订正确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者:樊建中;李志勇;孔祥泉;徐海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VNUS静脉腔内闭合系统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48例(66条下肢)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用VNUS静脉腔内闭合系统治疗,对其临床加以整理及分析.结果 48例66条下肢均获得满意效果,1例出现血肿,住院时间为3.4 d,疗效满意.结论 VNUS静脉腔内闭合系统疗效满意,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术中,术后的注意事项是防止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李介秋;夏洪志;刘飞;李汉军;许玉春;葛健君;陈学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阴道液HCG的定性测定在胎膜早破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101例胎膜早破孕妇和80例正常孕妇的阴道液进行早早孕试纸检测.结果 应用HCG定性检测诊断胎膜早破的准确率93.99%、敏感性89.1%、特异性100%.HCG定性检测的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PH值试纸法.结论 阴道液HCG定性检测诊断胎膜早破具有操作简便、快速、准确的优点,可以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王晓晞;高淑琴;杜秀燕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寻求一种邻近肌、皮瓣修复膝周软组织严重缺损的良好方法.方法 对采用隐动脉皮瓣联合腓肠肌肌瓣修复膝周软组织缺损9例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皮瓣、肌瓣、移植皮片均成活,术后外观满意,功能良好.结论 采用隐动脉皮瓣联合腓肠肌肌瓣修复膝周软组织缺损,具有血供丰富,抗感染能力强,功能及外形恢复良好等优点,可以有效地封闭创面,消灭死腔,对修复膝关节及胫骨上段骨外露极为有利.
作者:吴德勇;罗志军;张承德;王进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肾盂内生长型肾母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4例肾盂内生长型肾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4例均以血尿、腹痛为临床症状,B超、CT、IVP影像学检查提示2例肾盂内占位性病变,3例肾积水,1例肾结石.逆行肾盂造影发现4例肾盂、肾盏内占位性病变.结果 4例行肾母细胞瘤根治术,术中术后病理切片提示为肾母细胞瘤.术后化疗,随诊2~8年,未见复发.结论 肾盂内肾母细胞瘤有其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是主要诊断手段,其中输尿管插管逆行肾盂造影重要.手术+化疗治疗效果好.
作者:赵夭望;彭潜龙;刘小青;郑为;祖建成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 55例老年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增殖期(C组)与55例老年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单纯期(B组)及55例老年2型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A组)进行临床和生化等指标的检测.结果 C组与A组相比,SBP、UAER、病程、BMI、UA高于A组(P<0.05),Fc-p、HDL-ch、ApoA低于A组(P<0.05);C组与B组相比,CR、UAER、年龄、病程,UA高于B组(P<0.05);B组与A组相比,UAER高于A组(P<0.05),年龄、病程,ApoA低于A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尿白蛋白排泄率升高是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影响力度依次为尿白蛋白排泄率>BUN>年龄>病程.结论 为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必须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降低尿白蛋白排泄率.
作者:陈敏;胡湘明;朱筱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胰岛素增敏剂盐酸吡格列酮(PIO)对培养的Wistar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CFs)增殖和胶原合成的抑制作用,探讨其与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NOS-NO)系统活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培养Wistar大鼠的CFs、四氮唑蓝(MTT)比色法测定CFs的增殖情况、羟脯氨酸比色法测定CFs培养上清胶原含量、硝酸还原酶法测定CFs培养上清NO含量、分光光度计法测定CFs培养上清NOS活性.结果 (1)CFs的吸光值(A490值)和培养上清胶原含量均随着PIO干预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减低,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2)5×10-6 mol/L的PIO干预48 h后,CFs培养上清NO含量为(221.7±35.3)μmol/L,与对照组(112.1±8.9)μmol/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OS活性为(15.38±1.82)U/mL,和对照组(11.24±0.49)U/m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盐酸吡格列酮能够抑制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胶原的合成,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其效应可能是通过上调NOS-NO系统的活性来实现.
作者:于心亚;孙津津;田建伟;张海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人类BK病毒感染非常普遍,通常情况下不会损害机体.但对于那些肾移植后接受大量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来说,就有可能导致移植肾失功.近几年,人们对BK病毒的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就BK病毒近的一些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蓝恭斌;彭龙开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嗜酸性粒细胞与神经肽在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中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 30只6~8周大鼠,随机分成自然对照组、变应性鼻炎(AR)组和布地奈德治疗组,用卵清蛋白致敏激发制备实验性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取鼻黏膜石蜡切片后进行HE常规染色和SP纤维免疫组化染色并观察嗜酸性粒细胞和神经肽的分布及表达.结果 AR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自然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布地奈德治疗后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少见,与A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P的表达显著性地低于AR组(P<0.01);但与自然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别(P>0.05),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与SP的表达有一定的正相关性(r=0.92,P<0.05).结论 鼻黏膜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的异常浸润和SP纤维的高表达,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激素能同时抑制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和SP纤维的表达.
作者:陈金湘;杨瑞嘉;黄志纯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北仑地区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及药物敏感性,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儿科2004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619例下呼吸道感染的患儿,于入院当天患儿咳嗽后无菌操作吸取鼻咽深部分泌物及痰液,培养、分离菌种,进行细菌测定和药敏分析.结果 病原菌检出171例(占27.6%),G-菌116株(67.8%),G+菌55株(32.2%).其中大肠埃希氏菌37株(21.63%),肺炎克雷伯菌29株(16.96%),金黄色葡萄球菌16株(9.36%),表皮葡萄球菌14株(8.19%),铜绿假单胞菌12株(7.02%).检出的绝大部分G-菌对泰能敏感,对喹诺酮类及丁胺卡那敏感性较高;所有G+菌对万古霉素敏感,对三代头孢菌素敏感性好,但对青霉素及红霉素耐药性50%以上.结论 目前G-菌逐渐上升为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过度使用抗生素使耐药菌株增加.
作者:王海燕;涂林修;马旭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外周血趋化因子及其受体表达与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D)的关系.方法 将67名GD患者分为新诊断未治疗组(A组)、治疗病情未控制组(B组)、病情控制组(C组)及病情稳定组(D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其外周血巨噬细胞来源的趋化性细胞因子(MDC)、白细胞介素8(IL-8)、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因子(RANTES)的水平;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外周血趋化因子受体CXCR3、CCR5、CCR3的表达;同时检测甲状腺功能和甲状腺自身抗体.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GD组以及其中A组、B组MDC、IL-8、IP-10水平明显增高(P<0.05,P<0.01),MDC、IP-10与FT3、FT4呈正相关(r=0.309,P<0.05;r=0.302,P<0.05;r=0.390,P<0.01;r=0.491,P<0.01);趋化因子受体CCR5、CXCR3在GD组降低(P<0.01;P<0.05),CCR5与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呈负相关(r=-0.471,P<0.05).结论 趋化因子MDC、IP-10、IL-8及受体CCR5、CXCR3参与了GD的免疫病理过程,可作为GD患者的免疫功能和病情监测指标.
作者:李路;高茜;徐丹;张明霞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的治疗作用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SH)患者198例,分成吡格列酮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和比较2组患者脂肪肝的变化情况.结果 经6个月的观察,治疗组在改善脂肪肝程度、降低空腹胰岛素及改善肝功能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显效率、好转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27.5%、48.0%、75.5%,而对照组分别为14.6%、33.3%、47.9%,2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吡格列酮是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较为理想和安全的药物之一.
作者:张云良;张润兰;王君;李志红;李红星;王翯;马锐;张军琴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丹皮酚(Pae)对人大肠癌HT-29细胞的增殖抑制、凋亡诱导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为寻求大肠癌治疗的新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荧光显微镜和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不同浓度的Pae对HT-29细胞增殖的抑制及凋亡诱导作用;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用药前后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表达的变化.结果 荧光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到Pae作用后HT-29细胞出现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Pae在15.63 mg/L、62.5 mg/L、250 mg/L 3种浓度下作用48 h均可诱导HT-29细胞凋亡;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Pae作用后HT-29细胞bcl-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bax蛋白表达无显著改变.结论 Pae可抑制HT-29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并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和时间-效应关系,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bcl-2/bax的表达比例有关.
作者:汪毅;计春燕;谭诗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不同时间给予氟比洛芬酯脂微球注射液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LC)镇痛的作用效果.方法 ASAⅠ~Ⅱ级行LC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5例:A组,术后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注射液50 mg;B组,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注射液50 mg.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情况、观察术后24 h内镇痛药需求数、咽喉疼痛发生率以及恶心、呕吐、出血等副作用.结果 B组在完全清醒时、清醒后0.5、1、2 h VAS评分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6、12 h 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咽喉疼痛的发生率7例(28%)明显低于A组14例(56%)(P<0.05).镇痛期间无呼吸抑制、异常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不同时机使用氟比洛芬酯均能有效缓解LC术后疼痛,但麻醉诱导前用药效果更佳,提示氟比洛芬酯具有超前镇痛作用.
作者:尚宇;刘思杰;周凯泉;范杰;杨闻宇;徐迎阳;张雅金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