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明;白云清
目的 观察术前30 min输入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对胃癌根治术患者预防低血容的疗效.方法 将62例ASAⅠ~Ⅱ级择期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2)和对照组(n=30),术前30 min分别输入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和羟乙基淀粉200/0.5氯化钠注射液,比较两组出血量、输液量、输血量和尿量,观察并记录稀释前(T0)、稀释后(T1)、稀释后30 min(T2)和术毕(T3)时的HCT和血红蛋白(Hb).结果 两组出血量、输液量、输血量和尿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1和T2时刻两组的HCT和Hb均较T0时刻有明显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T3时刻恢复至T0水平,与T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时刻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30 min输入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可有效预防胃癌根治术患者低血容的出现,其疗效与羟乙基淀粉200/0.5氯化钠注射液相当.
作者:肖向锋;甘亚倩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 建立高温高湿环境下兔脑单纯爆炸伤模型,探讨早期一氧化氮(NO)、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氧自由基含量变化规律.方法 3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在高温高湿自然环境下分别给予空白对照、单纯开颅手术及单纯爆炸伤模型处理,伤后6 h分别检测血清NO、iNOS和氧自由基含量,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爆炸伤组、开颅组的NO与iNOS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的含量显著降低(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新建兔脑单纯爆炸伤模型简单,规范,适用性强.高温高湿环境下伤后早期血清NO、iNOS和氧自由基含量显著变化,符合颅脑火器伤后此3项指标的代谢规律.
作者:周龙;郁毅刚;林进皇;王文浩;李君;胡连水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虚型习惯性流产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肾虚型习惯性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进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2 000 U注射,1次/d,至妊娠8周后停止;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选用自拟养胎汤进行治疗,至孕足月进行疗效判定.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6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58%,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虚型习惯性流产是一种安全有效地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冯倩怡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预见性干预对肺癌化疗患者胃肠道毒副作用改善的有效性.方法 对江苏省盱眙县中医院2011年5~9月入院的肺癌患者,筛选出化疗资料健全的患者30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6例,年龄46~83岁,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整个化疗周期中除了常规治疗外均进行预见性干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评定两组患者胃肠道反应情况,待治疗周期结束后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实验组患者恶心改善有效率为73.33%,呕吐改善有效率为80.00%,较对照组患者(40.00%,46.67%)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总体健康状况较对照组好(χ2=5.79,P<0.05).结论 对肺癌化疗患者进行预见性干预配合常规治疗方案能很好缓解因化疗引起的胃肠道不适反应,明显改善免疫功能.该治疗方案个体针对性强,疗效确切,是改善化疗患者胃肠道反应的有效途径.
作者:陈再文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减半剂量的阿克拉霉素、阿糖胞苷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成的CAG方案治疗老年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75岁以上老年AML初治28例,采用减半剂量CAG化疗方案诱导及巩固治疗.结果 完全缓解17例,部分缓解6例,未缓解5例,完全缓解率60.7%,总有效率82.1%.治疗相关死亡3例.在染色体核型预后良好和预后中等组近期疗效与标准剂量CAG方案相似,且核型预后良好组疗效优于预后中等组.结论 减半剂量CAG方案治疗高龄老年AML缓解率高,不良反应轻,患者耐受性好.
作者:王智;曹海武;周仲昊;赵晓红;王晨;吴品;李凌浩;陆时运;柳萍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小儿肾积水患者的尿表皮生长因子(EGF)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的检测结果,分析两者对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58例小儿肾积水患者和同期健康体检的小儿进行EGF和MCP-1检查,比较两组的检查结果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肾积水患儿与正常对照组比较,EGF和MCP-1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小儿肾积水患者采用尿EGF、MCP-1水平的检测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辅助对患者肾脏水平进行判断.
作者:王胜义;陈勇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 观察局部微波热疗与化疗联合应用于胸壁复发乳腺癌的近期疗效.方法 采用局部微波热疗联合化疗治疗乳腺癌胸壁复发患者,并与单用化疗患者进行对比,比较其治疗有效率与不良反应.结果 与单用化疗相比,局部微波热疗联合化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则无显著差异.结论 局部微波热疗联合化疗是治疗乳腺癌胸壁复发的良好方法.
作者:吴辰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根管填充剂治疗急性牙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门诊100例急性牙髓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氧化锌丁香油糊剂加牙胶尖侧压法充填根管,观察组应用氢氧化钙复合剂填充根管,观察两组的术后1周疼痛和术后6个月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1周观察组的疼痛治疗有效率为98.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00%(P<0.05),术后6月治疗有效率为92.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00%(P<0.05).结论 氢氧化钙复合剂填充根管治疗急性牙髓炎术后疼痛轻,疗效好.
作者:夏雨秀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 观察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老年高血压病患者156例,随机分为降压治疗组及联合治疗组,降压治疗组给予硝苯地平控释30 mg治疗,联合治疗组在降压治疗组的基础上给予2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12周.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压、血脂,并用高分辨率超声测定患者反应性充血和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的血压均显著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明显降低,而降压治疗组不明显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指标(FMD)两组用药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联合治疗组FMD改善程度显著优于降压治疗组,两组非依赖性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用药前后比较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 硝苯地平控释片可以显著的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可以进一步的降低血脂,改善内皮细胞功能,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因素,减少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苏华科;吴莹;甄怀蒙;霍刚;赵生家;李文军;李金生;林燕飞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不育症患者中无精因子基因家族(AZF)缺失类型分布及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重PCR技术对15个序列标记位点(STS)进行检测,判断不育患者的微缺失类型.结果 运用序列标记位点在418例不育患者中检出Y染色体微缺失43例,缺失率10.3%,对照组无缺失病例检出.结论 大多数AZFa区缺失临床上可表现唯支持细胞综合征,AZFb区域缺失影响精子的发育,AZFc区域缺失表现出临床症状异质性,AZFd缺失临床症状较轻或精子仅表现形态异常.
作者:陈科;杜娟;唐斌;李东明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 为兔膝骨关节炎的研究提供实验性的动物模型.方法 36只体重2~3 kg的日本大耳兔,分别通过前交叉韧带切断(ACLT法)与制动法制模,分别于4周、8周观察软骨退变情况及病理变化,并检测关节液白介素-1的含量,比较ACLT模型与制动法在不同造模时间关节损害的差异.结果 ACLT法模型建立时间较短,4周即可达到制动8周的病理表现.结论 与制动法比较,ACLT法更适合进行兔膝骨性关节炎实验.
作者:乙军;周业庭;徐丹;马小波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尿微量白蛋白(mALB)、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T2DM)早期肾功能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90例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根据糖化血红蛋白HbA1C分为A、B、C 3组,5.6%8.0%)和3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D组);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4组血清 hs-CRP、Cys-C、RBP和尿液肌酐(Cr)、NAG 及mALB (西门子特种蛋白仪)水平.结果 T2DM A组 RBP、Cys-C,B C两组血清hs-CRP、Cys-C、RBP 和尿mALB/Cr、NAG/Cr均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C组为明显;C组81%的T2DM患者5项指标联合检测异常.结论 初诊T2DM患者HbA1c≤6.5% 即提示有早期肾功能损伤,随HbA1c增高而损伤加重.联合测定血Cys-C、RBP 、hs-CRP和尿mALB、NAG可能有助于从不同层面评判初诊T2DM早期肾功能损伤,Cys-C和RBP可能是较早期指标.
作者:姚美娟;丁庆莉;沈红石;蒋天如;任传路 刊期: 2012年第24期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重要的发病原因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社会老龄化的进展,在60岁以上老年人中,患病率高达10%[1].颈动脉是血液由心脏通向脑和头其它部位的主要血管,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颈内动脉为脑组织提供血和氧,颈外动脉为耳、鼻、口腔等五官供给血和氧.颈动脉粥样硬化就是在颈动脉血管壁上有斑块形成,使得血液流通不畅,进而造成脑组织和眼的缺血、缺氧.临床上可表现为一过性黑曚、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和眼缺血综合征等.由于颈动脉狭窄引发的眼病可归为缺血性眼病.
作者:展天寅;王艳玲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脑膜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整理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83例脑膜瘤的临床和MRI资料,分析MRI的特征性表现.结果 自旋回波(SE)T1WI为灰质等或略低信号,快速自旋回波(FSE)T2WI为等或略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STIR)病变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显示大多数为均匀明显强化.结论 MRI检查对脑膜瘤定位、定性准确,特殊病例增强扫描可以提供更多信息,提高诊断率.
作者:马林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20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影响因素.方法 根据病情,将5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分为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组、缓解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组,并设立对照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血清白介素-20水平并与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晨僵时间等临床生化指标间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白介素-20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以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尤甚(P<0.05);血清白介素-20与晨僵时间、关节压痛指数、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及X线分期均有相关性(P<0.05).结论 IL-20可能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发展相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活动情况.
作者:刘金石;李琦;李敏 刊期: 2012年第24期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1]作为一种全身性骨病,不仅存在于绝经后妇女,也同样困扰着众多老年男性患者.据国外统计[2]全世界约有五分之一的男性在50岁后会受到骨质疏松骨折的威胁,男性患者骨折主要发生在生命的后10年内[3],其过高的患病率和病死率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
作者:李超;费琦;杨鹤;赵凡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 通过对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分析,探讨病因,比较药物治疗效果.方法 对78例F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单纯进行生活指导治愈15.4%,单用多潘立酮治愈率57.6%,加用西米替丁联合用药治愈率100%.结论 FD诊治过程中,单纯生活指导不可省略,用药宜简单单一,能达到较好治疗目的.
作者:江雪娟;张艺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体针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疗法早期干预对改善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对72例急性期脑卒中后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体针联合PNF疗法组(早期干预组)和Bobath疗法组(对照组),对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分别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进行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Fugl-Meyer运动功能及改良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经过4周治疗后Fugl-Meyer运动功能及改良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体针联合PNF疗法组对脑卒中后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早期干预更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可更有效地防止并发症及废用综合征的形成.
作者:于青;张志强;任亚平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降纤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条件的10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降纤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钠,两组分别于治疗2d及15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2 d、15 d后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0.0%(P<0.05).结论 降纤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进展型脑梗死功能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可靠,副作用小,值得推广.
作者:弓荣泉;纪亚红;楚杏娟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 通过比较临床应用腓骨钩状钢板、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腓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探讨腓骨钩状钢板治疗腓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作用.方法 选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伴有腓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病例57例,按照完全随机设计方法,其中腓骨钩状钢板内固定治疗腓骨远端不稳定骨折29例,列为腓骨钩状钢板组;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腓骨远端不稳定骨折28例,列为锁定钢板组.观察两组患者在不同内固定手术方式下的手术操作时间;术后踝关节功能评价应用 Mazur 评分体统进行研究.结果 腓骨钩状钢板组患者评分结果优15例(51.7%)、良11例(37.9%),锁定钢板组患者优 13例(46.4%)、良12例(42.9%);两组优、良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腓骨钩状钢板组手术操作时间比锁定钢板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腓骨钩状钢板内固定治疗腓骨远端不稳定骨折,使骨折断端易于达到解剖复位且骨折断端固定稳定,缩短了手术时间,术后可早期行踝关节功能锻炼,取得满意临床效果.
作者:陈俊;蒋建农;郝思春;王纪锋 刊期: 2012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