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PTCA及支架置入术前术后QTc变化的临床研究

梁丽珍;叶继亮;刘自爱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支架置入术, 心电图, QTc
摘要:目的 观察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支架置入术前后心电图QTc的变化,探讨QTc对PTCA的评价价值.方法 观察52例PTCA及支架置入术患者术前、术后2 h、术后24 h、3 d、7 d的心电图的QTc的变化.结果 PTCA术前的QTc明显延长,术后2 h与术前接近,术后24 h开始缩短,术后3 d明显缩短,术后7 d与术后3 d基本接近.结论 PTCA术使血流恢复,心肌恢复再灌注.患者的QTc逐渐缩短至稳定时期,QTc的变化可作为PTCA术的一项评价指标.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腰椎峡部裂患者37例手术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治疗腰椎弓峡部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7例腰椎峡部裂的患者应用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行峡部断端间植骨内固定.结果 全部病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9个月,术前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OA)评分平均为(19.08±2.54)分,末次随访时平均(27.05±1.73)分.所有患者术后峡部裂植骨均骨性融合,内固定无松动、脱落.结论 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是一种节段性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的有效方法,简单易行,尤其适用于年轻且无明显椎体滑脱和椎间盘突出的峡部裂患者.

    作者:朱灏;唐旭东;毛志有;覃先云;陈学涛;熊开军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患者教育项目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药物应用及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目的 探讨冠脉介入治疗后的患者接受教育项目对其药物依从性以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 将200例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99)和对照组(n=101).试验组在出院前接受60 min的患者教育,而对照组不接受患者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出院1年后心血管药物应用情况以及包括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再次住院和死亡等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结果 对200例患者均完成随访.试验组应用他汀类、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比率高于对照组(P均<0.05).而且,试验组4种药物合用(合用阿司匹林、他汀类、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比率高于对照组(P<0.05).1年后发生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再次住院和死亡等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两组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 患者教育能够改善冠脉介入治疗后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但未影响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作者:姚道阔;周力;赵慧强;陈晖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康肾颗粒对透析前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的影响

    目的 观察康肾颗粒对透析前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浆纤维蛋白原(Fbg)水平的影响.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10年10月在深圳第六人民医院肾内科住院及门诊就诊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未透析患者96例进行临床观察.按数字随机表法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按慢性肾功能衰竭综合治疗方案处理,试验组64例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康肾颗粒12 g每日3次冲服,治疗时间为12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清hs-CRP、Fbg及空腹血糖(FPG)、血红蛋白(Hb)、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的变化.结果 治疗12周后治疗组hs-CRP、Fbg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TC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但与对照组治疗后血清TC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康肾颗粒可减轻透析前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微炎症状态及血液高凝状态,改善脂质代谢紊乱.

    作者:陈结慧;祝胜郎;蒋莹;李向阳;叶玲;朱恒梅;李就鸿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阿莫西林联合氨溴索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 探讨阿莫西林联合氨溴索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08年4月至2010年4月慢性支气管炎患者82例,以上患者均为急性加重期患者,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常规给予吸氧、给予支气管解痉平喘药物.同时禁止服用其他黏液溶解剂等.对照组患者给予阿莫西林500 mg口服,每天3次;观察组给予阿莫西林500 mg,每天3次,同时应用氨溴索注射液30 m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两组患者均治疗10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咳嗽、咳痰等症状的改变情况;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第一天进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莫西林联合氨溴索能够显著改善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期患者临床症状,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作者:祁大云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冠心宁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冠心宁注射液为复方中药制剂,主要成分为丹参、川芎.具有活血化瘀,通脉养心的功能,常用于治疗冠心病,缓解心绞痛.该药虽然上市时间不长,但近几年临床应用却很广.从2003年至今有近百篇文献报道其对不同疾病的治疗作用,有关不良反应也陆续有报道,现对其已被报道的不良反应作一简要分析.

    作者:周耀辉;朱丽萍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SJM Tailor环三尖瓣成形术治疗三尖瓣关闭不全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使用SJM Tailor环行三尖瓣成形术治疗风湿性瓣膜病合并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疗效.方法 从2007年6月到2011年4月共使用SJM Tailor环行三尖瓣成形术治疗27例风湿性瓣膜病合并的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围手术期无死亡,术后恢复顺利,三尖瓣返流程度明显减轻,术后心功能分级较术前提高Ⅰ~Ⅱ级.结论 SJM Tailor环行三尖瓣成形术治疗风湿性瓣膜病合并的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安全有效,近中期效果满意.

    作者:白韬;熊荣生;李波;邓盛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58例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的疗效.方法 将114例慢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8例,对照组56例,对照组给予左氧氟沙星胶囊口服,每次0.2 g,每日2次,连续服用2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消炎利胆方剂中药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的治愈率为51.7%,对照组的治愈率为33.9%,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2.1%,对照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1%,治疗组的不良反应较对照组少,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提高慢性胆囊炎治愈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晓燕;梁晟楠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缺血性结肠炎临床及内镜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及内镜特征,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警惕性.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65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内镜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65例患者中男女之比为1∶1.95,平均年龄62.9岁,其中大于60岁者占84.6%;腹痛(93.8%)、便血(90.7%)、腹泻(64.6%)为常见的3个症状;70.7%的患者存在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内镜下表现为黏膜充血,节断性分布的糜烂、表浅溃疡,降结肠脾曲是常见的受累部位.结论 缺血性结肠炎常见于60岁以上的患者,腹痛、便血见于大多数病人,内镜下表现为结肠黏膜一过损伤.

    作者:杨涛;林漫鹏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病案管理人员素质教育的探讨

    了解病案工作人员素质提高的影响因素,分析原因并提出可行的素质教育模式,以提高病案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以适应病案管理科学发展的需要.

    作者:张宇燕;鹿泉忠;丁宇琳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中医对肝纤维化病机的认识及其治法

    肝纤维化(HF)是指肝细胞发生坏死及炎症刺激时,肝脏中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ECM)增生与降解失去平衡,进而导致肝脏内纤维结缔组织异常沉积的病理过程,轻者称为肝纤维化,重者进而使肝小叶结构改建、假小叶及结节形成,称为肝硬化.HF是影响慢性肝病预后的重要环节.目前认为,肝脏慢性损伤过程中ECM累积所形成的肝纤维化是可逆的,而肝硬化是难以逆转的[1].

    作者:缪希红;杨新蕊;张冬梅;党国义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与应用UHS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对比研究

    目的 研究比较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与应用轻量型超普疝装置(UHS)补片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1年1月年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87例,应用轻量型UHS补片无张力疝修补术53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时间、术后短期复发率等指标.结果 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时间、术后短期复发率等指标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与应用UHS补片无张力疝修补术两种无张力修补方法治疗腹股沟疝均可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徐海;杨康;贺长林;罗德富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PTCA及支架置入术前术后QTc变化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支架置入术前后心电图QTc的变化,探讨QTc对PTCA的评价价值.方法 观察52例PTCA及支架置入术患者术前、术后2 h、术后24 h、3 d、7 d的心电图的QTc的变化.结果 PTCA术前的QTc明显延长,术后2 h与术前接近,术后24 h开始缩短,术后3 d明显缩短,术后7 d与术后3 d基本接近.结论 PTCA术使血流恢复,心肌恢复再灌注.患者的QTc逐渐缩短至稳定时期,QTc的变化可作为PTCA术的一项评价指标.

    作者:梁丽珍;叶继亮;刘自爱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夫西地酸钠和头孢克肟治疗小儿呼吸系统感染的对比研究

    目的 对比观察夫西地酸钠和头孢克肟治疗小儿呼吸系统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门诊收治的小儿呼吸系统感染患者180例,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夫西地酸钠(观察组)和头孢克肟(对照组)治疗,对比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经过1~2个疗程治疗后,夫西地酸钠治疗的观察组患儿显效率78.9%,有效率8.9%.与对照组的显效率63.3%和有效率14.5%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治疗小儿呼吸系统感染,夫西地酸钠有更为显著的效果,细菌抗药性较低.

    作者:谢城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不同剂量水钠摄入对血压影响的基础研究及其机制探讨

    目的 通过观察Wistar大鼠在不同浓度水钠摄入时其血压的变化,探讨导致血压变化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20只Wistar大鼠分成A、B两大组,各10只.A组为低盐组,分A1和A2两个亚组,各5只,A1组给予含0.5%钠的干饲料喂养,摄水不控制;A2组给予含0.5%钠的干饲料喂养,给予生理需要量摄水40 ml.B组为高盐组,分B1和B2两个亚组,各5只,B1组给予含4%钠的干饲料喂养,摄水不控制;B2组给予含4%钠的干饲料喂养,给予生理需要量摄水40 ml.每天测量各组的摄水量和尿量,每周测量体质量、鼠尾血压一次,共8周.8周后采血检测去甲肾上腺素(NE)、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肌酐(Cr).结果 8周后,B组各亚组血压明显高于A组各亚组(P<0.01),B2血压也明显高于B1(P<0.01);B组各亚组的摄水量与尿量差值明显少于A组各亚组(P<0.01),A1与A2摄水量与尿量差两者无差异(P>0.05),而B2的摄水量与尿量差值与B1有明显差异(P<0.01);B组各亚组的体质量明显轻于A组各亚组(P<0.01); B组各亚组AngⅡ明显少于A组各亚组(P<0.05),其中B2的AngⅡ也明显少于B1(P<0.05);B组各亚组NE明显高于A组各亚组(P<0.05),其中B2的NE也明显高于B1(P<0.05);Cr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B2组于第4周1只大鼠死亡,原因不明.结论 高盐摄入会导致血压升高,但这种血压升高与水钠潴留无关,也不存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系统)过度激活的现象,其启动因素和贯穿全过程的可能是交感神经过度激活;高盐摄入后过量摄水或控制摄水并不影响血压升高的进程,但如果控制摄水则对机体可能更加有害.

    作者:全洪兵;于国东;陈伟才;胡建锋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产科临床教学中动手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及重要性

    产科医学的主要特点是生理性和病理性过程交错并存,产科急危症多,病情变化快,危重症如处理不当,危及两个人的生命安全,后果严重,严重影响家庭稳定.这使得产科医学的临床教学工作有别于一般的临床教学而更具有特殊性和挑战性.为了更好地完成产科的临床教学工作,采用了以下办法:利用仿真模型,多媒体等现代手段讲解分娩机转,区分正常和异常分娩;加强妇产科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典型病例讨论;强化医疗纠纷防范意识,提高沟通能力.

    作者:陈瑛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妊娠期体质量、血清瘦素、脂联素水平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目的 了解妊娠妇女的体质量、血清瘦素、脂联素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联度.方法 通过检测孕妇妊娠早期、中期、晚期血清脂联素(APN),瘦素(LP)、空腹血糖(FINS),同时测量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指数(BMI)、孕期体质量增加值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来探讨孕前体质量、孕期体质量增长与孕妇糖代谢间的关系.结果 胰岛素抵抗与孕周无显著性相关,与孕期BMI、血清瘦素以及脂联素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糖尿病对母婴的危害较大,对孕妇的管理和围产期监护,饮食控制治疗尤为重要,要注意补充脂联素充沛的食物,减少可能导致肥胖的食物摄入,才能有效的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

    作者:许晓霞;李铁菊;冯春宇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缝合固定、加压包扎预防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和皮下积液

    目的 评价缝合固定、加压包扎方法预防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与皮下积液的作用.方法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应用缝合固定、加压包扎156例,观察皮瓣坏死与皮下积液的发生几率.与前期164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单纯切缘皮肤全层缝合的皮瓣坏死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相比较.结果 缝合固定、加压包扎方法的156例患者皮瓣坏死发生率7.6%,皮下积液发生率3.8%.单纯切缘皮肤全层缝合的164例患者皮瓣坏死发生率18.2%,皮下积液发生率为12.8%.经统计学检验表明:两组的皮瓣坏死发生率与皮下积液发生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缝合固定、加压包扎可有效预防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与皮下积液.

    作者:林思园;张利华;李想娣;梁宝珍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老年消化性溃疡150例临床分析

    目的 对比分析150例老年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的47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150例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为观察组,328例中青年消化性溃疡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内镜下表现的不同.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中男性比率较高,胃溃疡及复合性溃疡发病率较高,且由于饮酒及非甾体抗生素引起的消化性溃疡比率较高;临床表现以上腹部节律性疼痛和压痛为主,溃疡面积较大,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消化性溃疡有着男性比率高、上腹部疼痛剧烈、合并症多、多脏腑疾病同时存在、镜下溃疡面积大、治疗更加困难的特点,临床治疗应更有针对性.

    作者:王加军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解剖型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

    目的 探讨应用解剖型双钢板技术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6月至2010年5月应用解剖型双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13例,其中C1型7例,C2型4例,C3型2例.观察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3~15个月(平均7.2个月)随访,骨折均一期愈合.愈合时间9~17周,平均12.7周,无一例患者出现内固定松动及骨折再移位.所有患者按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标准评定:优5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84.6%.结论 应用解剖型双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可以获得早期坚强的内固定,术后可尽早功能锻炼,有利于肘关节功能恢复,疗效满意.

    作者:侯林俊;朱治国;盖伟;崔成亮;杨勇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阿德福韦酯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1例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阿德福韦酯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保肝、抗炎以及对症等治疗.在以上治疗基础上,观察组患者给予阿德福韦酯10 mg口服,每天1次,同时给予胸腺肽40 mg,行肌肉注射或者静脉滴注,每天1次.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德福韦酯10 mg口服,每天1次.观察两组患者ALT复常、HBV DNA转阴和HBeAg转换率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BeAg转换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LT复常、HBV DNA转阴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腺肽联合阿德福韦酯能够显著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抗病毒效果显著.

    作者:邢增柏 刊期: 2011年第14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主管: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