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与应用UHS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对比研究

徐海;杨康;贺长林;罗德富

关键词:腹股沟疝, 腹腔镜, 无张力修补术
摘要:目的 研究比较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与应用轻量型超普疝装置(UHS)补片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1年1月年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87例,应用轻量型UHS补片无张力疝修补术53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时间、术后短期复发率等指标.结果 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时间、术后短期复发率等指标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与应用UHS补片无张力疝修补术两种无张力修补方法治疗腹股沟疝均可取得满意疗效.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肥胖高血压患者不同糖耐量状况下hs-CRP的变化

    目的 观察肥胖高血压病人中伴或不伴糖耐量异常时体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差异.方法 收集原发性高血压病人122例,进行糖耐量实验,分为肥胖组和非肥胖组,糖耐量正常组与糖耐量异常组,比较血清中hs-CRP的含量.结果 肥胖组和非肥胖高血压患者血清hs-CRP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而糖耐量异常组血清hs-CRP浓度明显高于糖耐量正常组(P<0.05).结论 肥胖高血压患者体内hs-CRP的异常升高可能与糖耐量异常有关.

    作者:朱洁明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免疫重建的研究进展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受者的免疫功能受到严重损坏,关于移植后免疫细胞状态及重建移植后免疫功能的研究,对于防治移植后感染和肿瘤复发有重要意义.本文就HSCT后免疫重建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作者:黄琳;刘会荟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解剖型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

    目的 探讨应用解剖型双钢板技术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6月至2010年5月应用解剖型双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13例,其中C1型7例,C2型4例,C3型2例.观察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3~15个月(平均7.2个月)随访,骨折均一期愈合.愈合时间9~17周,平均12.7周,无一例患者出现内固定松动及骨折再移位.所有患者按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标准评定:优5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84.6%.结论 应用解剖型双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可以获得早期坚强的内固定,术后可尽早功能锻炼,有利于肘关节功能恢复,疗效满意.

    作者:侯林俊;朱治国;盖伟;崔成亮;杨勇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卫生管理

    目的 探讨儿科护理管理经验,分析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作用,提高儿科护理管理水平.方法 比较儿科实施细节管理前后护理工作的变化情况,对实施细节管理前后护理评价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为进一步完善儿科护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 实施细节管理后,我院儿科医院感染发生率、护理差错和护理纠纷发生率均明显下降,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及家属满意度由75.00%提高到92.5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可提高护理质量,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郭志芬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帕瑞昔布钠用于老年人下肢骨科手术术后镇痛的观察

    目的 观察帕瑞昔布钠用于老年人下肢骨科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60例硬膜外麻醉下行下肢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术毕给予静注帕瑞昔布钠40 mg,12 h追加40 mg;B组:术毕硬膜外自控镇痛泵(PCEA)(吗啡3 mg+0.15%罗哌卡因).结果 24 h内两组镇痛效果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不良反应明显少于B组(P<0.05).结论 帕瑞昔布钠用于老年人下肢骨科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

    作者:赵志钢;卢建华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三种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9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根据Schatzker分型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倒L型钢板或T型钢板、高尔夫型钢板(Golf)和锁定加压钢板(LCP)3种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每组各30例,观察3种内固定方法对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效果.结果 随访0.5~2.0年,平均1.3年,LCP固定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患者胫骨平台骨折特点,选择合适的入路方式,能提高胫骨平台骨折治疗的临床疗效和预后.

    作者:林柳陆;李巧梅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缝合固定、加压包扎预防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和皮下积液

    目的 评价缝合固定、加压包扎方法预防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与皮下积液的作用.方法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应用缝合固定、加压包扎156例,观察皮瓣坏死与皮下积液的发生几率.与前期164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单纯切缘皮肤全层缝合的皮瓣坏死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相比较.结果 缝合固定、加压包扎方法的156例患者皮瓣坏死发生率7.6%,皮下积液发生率3.8%.单纯切缘皮肤全层缝合的164例患者皮瓣坏死发生率18.2%,皮下积液发生率为12.8%.经统计学检验表明:两组的皮瓣坏死发生率与皮下积液发生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缝合固定、加压包扎可有效预防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与皮下积液.

    作者:林思园;张利华;李想娣;梁宝珍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康肾颗粒对透析前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的影响

    目的 观察康肾颗粒对透析前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浆纤维蛋白原(Fbg)水平的影响.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10年10月在深圳第六人民医院肾内科住院及门诊就诊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未透析患者96例进行临床观察.按数字随机表法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按慢性肾功能衰竭综合治疗方案处理,试验组64例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康肾颗粒12 g每日3次冲服,治疗时间为12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清hs-CRP、Fbg及空腹血糖(FPG)、血红蛋白(Hb)、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的变化.结果 治疗12周后治疗组hs-CRP、Fbg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TC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但与对照组治疗后血清TC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康肾颗粒可减轻透析前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微炎症状态及血液高凝状态,改善脂质代谢紊乱.

    作者:陈结慧;祝胜郎;蒋莹;李向阳;叶玲;朱恒梅;李就鸿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夫西地酸钠和头孢克肟治疗小儿呼吸系统感染的对比研究

    目的 对比观察夫西地酸钠和头孢克肟治疗小儿呼吸系统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门诊收治的小儿呼吸系统感染患者180例,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夫西地酸钠(观察组)和头孢克肟(对照组)治疗,对比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经过1~2个疗程治疗后,夫西地酸钠治疗的观察组患儿显效率78.9%,有效率8.9%.与对照组的显效率63.3%和有效率14.5%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治疗小儿呼吸系统感染,夫西地酸钠有更为显著的效果,细菌抗药性较低.

    作者:谢城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小儿癫痫持续状态70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儿童癫痫持续状态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方法 对70例小儿癫痫持续状态的诱因、病因、发作类型、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做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过及时合理的治疗后,62例癫痫持续状态患者经积极处理可较快控制,8例死亡.结论 严格遵守和执行癫痫持续状态的治疗原则,对症支持治疗和抗癫痫药物的联合应用是抢救持续状态成功的关键.

    作者:周波;王宇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物理诊断实验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探讨

    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分析医学生人文精神欠缺的原因,尝试从物理诊断实验教学的角度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其成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的合格医学人才.

    作者:王登芹;宋国红;随萍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低钾血症所致心肌坏死回顾性分析

    目的 通过对低钾血症所致的心肌坏死的临床观察,讨论其发生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4月孝感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低钾血症患者1 476例,其中发生心肌坏死7例.分析其心肌梗死血清学标志物,心电图,冠脉造影及心肌核素显像结果.结果 低钾血症可以导致心肌坏死,其血清学标志物,心电图,心肌核素显像均支持心肌坏死,而冠脉造影结果1例患者轻度狭窄,6例患者正常.结论 低钾血症所致心肌坏死后果严重,临床需警惕.

    作者:程俊;宋慧琴;邹永光;李睿;何荣华;刘红艳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老年消化性溃疡150例临床分析

    目的 对比分析150例老年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的47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150例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为观察组,328例中青年消化性溃疡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内镜下表现的不同.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中男性比率较高,胃溃疡及复合性溃疡发病率较高,且由于饮酒及非甾体抗生素引起的消化性溃疡比率较高;临床表现以上腹部节律性疼痛和压痛为主,溃疡面积较大,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消化性溃疡有着男性比率高、上腹部疼痛剧烈、合并症多、多脏腑疾病同时存在、镜下溃疡面积大、治疗更加困难的特点,临床治疗应更有针对性.

    作者:王加军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细胞形态不典型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例

    1 病例摘要患者,男性,45岁,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周身乏力、肉眼血尿和鼻衄、齿龈出血来我院就诊.血常规示全血细胞减少,血涂片发现有较多原幼分类不明细胞,于2007年5月12日入我院血液科.体格检查:体温36.9.℃,贫血貌,全身皮肤有散在瘀点、瘀斑,胸骨中下1/3压痛明显,肝、脾、表浅淋巴结未触及肿大,Sysmex XE-2100 血常规检查:WBC:3.42×109/L,RBC:3.06×1012/L,HGB:93 g/L,PLT:35×1012/L.

    作者:许卫星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PTCA及支架置入术前术后QTc变化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支架置入术前后心电图QTc的变化,探讨QTc对PTCA的评价价值.方法 观察52例PTCA及支架置入术患者术前、术后2 h、术后24 h、3 d、7 d的心电图的QTc的变化.结果 PTCA术前的QTc明显延长,术后2 h与术前接近,术后24 h开始缩短,术后3 d明显缩短,术后7 d与术后3 d基本接近.结论 PTCA术使血流恢复,心肌恢复再灌注.患者的QTc逐渐缩短至稳定时期,QTc的变化可作为PTCA术的一项评价指标.

    作者:梁丽珍;叶继亮;刘自爱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不同剂量水钠摄入对血压影响的基础研究及其机制探讨

    目的 通过观察Wistar大鼠在不同浓度水钠摄入时其血压的变化,探讨导致血压变化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20只Wistar大鼠分成A、B两大组,各10只.A组为低盐组,分A1和A2两个亚组,各5只,A1组给予含0.5%钠的干饲料喂养,摄水不控制;A2组给予含0.5%钠的干饲料喂养,给予生理需要量摄水40 ml.B组为高盐组,分B1和B2两个亚组,各5只,B1组给予含4%钠的干饲料喂养,摄水不控制;B2组给予含4%钠的干饲料喂养,给予生理需要量摄水40 ml.每天测量各组的摄水量和尿量,每周测量体质量、鼠尾血压一次,共8周.8周后采血检测去甲肾上腺素(NE)、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肌酐(Cr).结果 8周后,B组各亚组血压明显高于A组各亚组(P<0.01),B2血压也明显高于B1(P<0.01);B组各亚组的摄水量与尿量差值明显少于A组各亚组(P<0.01),A1与A2摄水量与尿量差两者无差异(P>0.05),而B2的摄水量与尿量差值与B1有明显差异(P<0.01);B组各亚组的体质量明显轻于A组各亚组(P<0.01); B组各亚组AngⅡ明显少于A组各亚组(P<0.05),其中B2的AngⅡ也明显少于B1(P<0.05);B组各亚组NE明显高于A组各亚组(P<0.05),其中B2的NE也明显高于B1(P<0.05);Cr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B2组于第4周1只大鼠死亡,原因不明.结论 高盐摄入会导致血压升高,但这种血压升高与水钠潴留无关,也不存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系统)过度激活的现象,其启动因素和贯穿全过程的可能是交感神经过度激活;高盐摄入后过量摄水或控制摄水并不影响血压升高的进程,但如果控制摄水则对机体可能更加有害.

    作者:全洪兵;于国东;陈伟才;胡建锋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宫腔纱条填塞治疗剖宫产术中出血78例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宫腔纱条填塞治疗剖宫产术中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09年3月剖宫产术中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组78例,行宫腔纱条填塞进行止血,另选取同期剖宫产术中出血患者78例为对照组,行结扎子宫动脉止血,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止血,治疗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止血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扎子宫动脉和宫腔纱条填塞对于剖宫产术中出血均有较好的疗效,而宫腔纱条填塞止血则更为简便、快捷,能够缩短止血时间,从而提高剖宫产术中出血的临床疗效.

    作者:曾月娥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58例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的疗效.方法 将114例慢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8例,对照组56例,对照组给予左氧氟沙星胶囊口服,每次0.2 g,每日2次,连续服用2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消炎利胆方剂中药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的治愈率为51.7%,对照组的治愈率为33.9%,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2.1%,对照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1%,治疗组的不良反应较对照组少,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提高慢性胆囊炎治愈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晓燕;梁晟楠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以急腹症为首发症状的结肠癌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以急腹症为首发症状的结肠癌的外科诊治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6月以急腹症就诊的48例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8例患者术前诊断急性阑尾炎20例,穿孔14例,肠梗阻10例,腹腔内出血2例,病因不明剖腹探查2例.经积极术前准备行手术治疗,无手术死亡病例,肠吻合术后发生肠瘘2例,切口感染9例,切口裂开3例,经过积极处理均痊愈.2例于术后发生中毒性休克死亡.46例随访1~8年,生存率为43.37%(20/46).结论 提高对结肠癌并急腹症的认识、完善术前准备、选择合理术式、加强术后综合治疗是提高结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率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作者:唐建东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患者教育项目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药物应用及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目的 探讨冠脉介入治疗后的患者接受教育项目对其药物依从性以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 将200例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99)和对照组(n=101).试验组在出院前接受60 min的患者教育,而对照组不接受患者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出院1年后心血管药物应用情况以及包括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再次住院和死亡等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结果 对200例患者均完成随访.试验组应用他汀类、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比率高于对照组(P均<0.05).而且,试验组4种药物合用(合用阿司匹林、他汀类、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比率高于对照组(P<0.05).1年后发生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再次住院和死亡等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两组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 患者教育能够改善冠脉介入治疗后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但未影响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作者:姚道阔;周力;赵慧强;陈晖 刊期: 2011年第14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主管: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