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月娥
目的 分析急诊老年眩晕患者的病因及药物治疗效果.方法 对2006年4月至2009年3月间的382例急诊老年眩晕患者按性别分别统计病因分布,比较两组间的分布差异.其中216例接受急诊治疗,将其随机分入各治疗组,每组54例,比较各组的疗效差异.结果 老年眩晕患者的不同病因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以脑血管疾病性眩晕的比率高,达52.1%;各种病因在男女性别间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不同治疗组间的总有效率存在显著性差异,氟桂利嗪组与倍他司汀组疗效相似,优于利多卡因组与丹参注射液组(对照组).结论 老年眩晕患者的病因以脑血管疾病性眩晕的常见.氟桂利嗪与倍他司汀是急诊老年眩晕患者治疗的理想药物.
作者:尹江宁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阿德福韦酯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保肝、抗炎以及对症等治疗.在以上治疗基础上,观察组患者给予阿德福韦酯10 mg口服,每天1次,同时给予胸腺肽40 mg,行肌肉注射或者静脉滴注,每天1次.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德福韦酯10 mg口服,每天1次.观察两组患者ALT复常、HBV DNA转阴和HBeAg转换率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BeAg转换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LT复常、HBV DNA转阴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腺肽联合阿德福韦酯能够显著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抗病毒效果显著.
作者:邢增柏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了解妊娠妇女的体质量、血清瘦素、脂联素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联度.方法 通过检测孕妇妊娠早期、中期、晚期血清脂联素(APN),瘦素(LP)、空腹血糖(FINS),同时测量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指数(BMI)、孕期体质量增加值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来探讨孕前体质量、孕期体质量增长与孕妇糖代谢间的关系.结果 胰岛素抵抗与孕周无显著性相关,与孕期BMI、血清瘦素以及脂联素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糖尿病对母婴的危害较大,对孕妇的管理和围产期监护,饮食控制治疗尤为重要,要注意补充脂联素充沛的食物,减少可能导致肥胖的食物摄入,才能有效的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
作者:许晓霞;李铁菊;冯春宇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对泪河面积测量的应用,探讨其在干眼症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水液缺乏性干眼症和正常人各40人(40只眼)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泪液分泌实验I、泪膜破裂时间、主观症状评分和OCT测量泪河面积.结果 泪液分泌实验I:干眼症组7.26±2.85 mm,对照组20.03±5.39 mm;泪膜破裂时间:干眼症组3.57±2.46 s,对照组:10.64±5.37 s;症状评分:干眼症组1.92±1.12分,对照组0.71±0.93分;泪河面积平均值:干眼症组0.0110±0.0051 mm2,对照组0.0294±0.0186 mm2.两组4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泪河面积值与Schirmer 试验结果呈正相关(r=0.94,P<0.001).结论 OCT作为一种安全、快捷、非侵入性的检查方式,通过测量泪河面积的大小,对干眼症的诊断准确性高,可行性好.
作者:段惠义;刘蕴劼;张丽侠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评价缝合固定、加压包扎方法预防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与皮下积液的作用.方法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应用缝合固定、加压包扎156例,观察皮瓣坏死与皮下积液的发生几率.与前期164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单纯切缘皮肤全层缝合的皮瓣坏死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相比较.结果 缝合固定、加压包扎方法的156例患者皮瓣坏死发生率7.6%,皮下积液发生率3.8%.单纯切缘皮肤全层缝合的164例患者皮瓣坏死发生率18.2%,皮下积液发生率为12.8%.经统计学检验表明:两组的皮瓣坏死发生率与皮下积液发生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缝合固定、加压包扎可有效预防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与皮下积液.
作者:林思园;张利华;李想娣;梁宝珍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社区产妇产后抑郁症患者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对策.方法 使用爱登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对2008~2010年69 例社区产后抑郁症患者资料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 社区中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生率为17.7%,产后抑郁的发生与产妇文化程度以及分娩方式等有关(P<0.01);与产妇年龄、婴儿性别无关.结论 产妇回到家庭后发生产后抑郁的影响因素较多,社区医务人员需注意观察产妇的心理变化,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产后抑郁症.
作者:卢守华;刘世军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使用SJM Tailor环行三尖瓣成形术治疗风湿性瓣膜病合并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疗效.方法 从2007年6月到2011年4月共使用SJM Tailor环行三尖瓣成形术治疗27例风湿性瓣膜病合并的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围手术期无死亡,术后恢复顺利,三尖瓣返流程度明显减轻,术后心功能分级较术前提高Ⅰ~Ⅱ级.结论 SJM Tailor环行三尖瓣成形术治疗风湿性瓣膜病合并的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安全有效,近中期效果满意.
作者:白韬;熊荣生;李波;邓盛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应用解剖型双钢板技术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6月至2010年5月应用解剖型双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13例,其中C1型7例,C2型4例,C3型2例.观察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3~15个月(平均7.2个月)随访,骨折均一期愈合.愈合时间9~17周,平均12.7周,无一例患者出现内固定松动及骨折再移位.所有患者按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标准评定:优5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84.6%.结论 应用解剖型双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可以获得早期坚强的内固定,术后可尽早功能锻炼,有利于肘关节功能恢复,疗效满意.
作者:侯林俊;朱治国;盖伟;崔成亮;杨勇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的疗效.方法 将114例慢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8例,对照组56例,对照组给予左氧氟沙星胶囊口服,每次0.2 g,每日2次,连续服用2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消炎利胆方剂中药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的治愈率为51.7%,对照组的治愈率为33.9%,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2.1%,对照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1%,治疗组的不良反应较对照组少,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提高慢性胆囊炎治愈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晓燕;梁晟楠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9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根据Schatzker分型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倒L型钢板或T型钢板、高尔夫型钢板(Golf)和锁定加压钢板(LCP)3种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每组各30例,观察3种内固定方法对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效果.结果 随访0.5~2.0年,平均1.3年,LCP固定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患者胫骨平台骨折特点,选择合适的入路方式,能提高胫骨平台骨折治疗的临床疗效和预后.
作者:林柳陆;李巧梅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及内镜特征,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警惕性.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65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内镜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65例患者中男女之比为1∶1.95,平均年龄62.9岁,其中大于60岁者占84.6%;腹痛(93.8%)、便血(90.7%)、腹泻(64.6%)为常见的3个症状;70.7%的患者存在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内镜下表现为黏膜充血,节断性分布的糜烂、表浅溃疡,降结肠脾曲是常见的受累部位.结论 缺血性结肠炎常见于60岁以上的患者,腹痛、便血见于大多数病人,内镜下表现为结肠黏膜一过损伤.
作者:杨涛;林漫鹏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研究糖尿病患者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检测数据,总结其与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9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到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90例正常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分析观察组患者的胆固醇含量与血液流变学的相关性.结果 糖尿病患者胆固醇指数越高则血黏度越高,胆固醇含量与血液流变学具有正相关性,0
作者:宋柯瑶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通过观察Wistar大鼠在不同浓度水钠摄入时其血压的变化,探讨导致血压变化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20只Wistar大鼠分成A、B两大组,各10只.A组为低盐组,分A1和A2两个亚组,各5只,A1组给予含0.5%钠的干饲料喂养,摄水不控制;A2组给予含0.5%钠的干饲料喂养,给予生理需要量摄水40 ml.B组为高盐组,分B1和B2两个亚组,各5只,B1组给予含4%钠的干饲料喂养,摄水不控制;B2组给予含4%钠的干饲料喂养,给予生理需要量摄水40 ml.每天测量各组的摄水量和尿量,每周测量体质量、鼠尾血压一次,共8周.8周后采血检测去甲肾上腺素(NE)、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肌酐(Cr).结果 8周后,B组各亚组血压明显高于A组各亚组(P<0.01),B2血压也明显高于B1(P<0.01);B组各亚组的摄水量与尿量差值明显少于A组各亚组(P<0.01),A1与A2摄水量与尿量差两者无差异(P>0.05),而B2的摄水量与尿量差值与B1有明显差异(P<0.01);B组各亚组的体质量明显轻于A组各亚组(P<0.01); B组各亚组AngⅡ明显少于A组各亚组(P<0.05),其中B2的AngⅡ也明显少于B1(P<0.05);B组各亚组NE明显高于A组各亚组(P<0.05),其中B2的NE也明显高于B1(P<0.05);Cr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B2组于第4周1只大鼠死亡,原因不明.结论 高盐摄入会导致血压升高,但这种血压升高与水钠潴留无关,也不存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系统)过度激活的现象,其启动因素和贯穿全过程的可能是交感神经过度激活;高盐摄入后过量摄水或控制摄水并不影响血压升高的进程,但如果控制摄水则对机体可能更加有害.
作者:全洪兵;于国东;陈伟才;胡建锋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宫腔纱条填塞治疗剖宫产术中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09年3月剖宫产术中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组78例,行宫腔纱条填塞进行止血,另选取同期剖宫产术中出血患者78例为对照组,行结扎子宫动脉止血,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止血,治疗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止血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扎子宫动脉和宫腔纱条填塞对于剖宫产术中出血均有较好的疗效,而宫腔纱条填塞止血则更为简便、快捷,能够缩短止血时间,从而提高剖宫产术中出血的临床疗效.
作者:曾月娥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总结失代偿肝硬化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临床特点,为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提供经验.方法 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11月期间,596人次失代偿期肝硬化住院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情况,包括院内感染率、各种原因肝硬化院内感染率、院内感染发生部位、感染诱因及预后.结果 在596人次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94人次,发生率为15.77%.其中,男性55人次,女性39人次.Child-Pugh C级的为77人次(81.91%),B级17人次(18.09%).上消化道出血后发生院内感染为21人次(22.34%).常见的感染部位为上呼吸道和肺部,其次为消化道和腹腔.发生院内感染的患者中,10人在发生院内感染后死亡.结论 失代偿肝硬化患者易发生院内感染,特别是Child-Pugh C级的患者,消化道出血为较常见的诱因,对此类患者应特别关注.
作者:陈红廉;王宇;欧晓娟;马红 刊期: 2011年第14期
产科医学的主要特点是生理性和病理性过程交错并存,产科急危症多,病情变化快,危重症如处理不当,危及两个人的生命安全,后果严重,严重影响家庭稳定.这使得产科医学的临床教学工作有别于一般的临床教学而更具有特殊性和挑战性.为了更好地完成产科的临床教学工作,采用了以下办法:利用仿真模型,多媒体等现代手段讲解分娩机转,区分正常和异常分娩;加强妇产科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典型病例讨论;强化医疗纠纷防范意识,提高沟通能力.
作者:陈瑛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空气波压力治疗仪预防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中的疗效.方法 将2005年2月至2008年3月的52例长期卧床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08年4月至2009年12月的48例长期卧床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常规的基础上使用微波治疗仪.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结果 1周后,观察组患者肢体肿胀,肢体疼痛情况明显较对照组为轻;观察组均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而对照组有6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 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预防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炎琴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康肾颗粒对透析前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浆纤维蛋白原(Fbg)水平的影响.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10年10月在深圳第六人民医院肾内科住院及门诊就诊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未透析患者96例进行临床观察.按数字随机表法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按慢性肾功能衰竭综合治疗方案处理,试验组64例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康肾颗粒12 g每日3次冲服,治疗时间为12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清hs-CRP、Fbg及空腹血糖(FPG)、血红蛋白(Hb)、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的变化.结果 治疗12周后治疗组hs-CRP、Fbg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TC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但与对照组治疗后血清TC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康肾颗粒可减轻透析前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微炎症状态及血液高凝状态,改善脂质代谢紊乱.
作者:陈结慧;祝胜郎;蒋莹;李向阳;叶玲;朱恒梅;李就鸿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治疗腰椎弓峡部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7例腰椎峡部裂的患者应用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行峡部断端间植骨内固定.结果 全部病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9个月,术前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OA)评分平均为(19.08±2.54)分,末次随访时平均(27.05±1.73)分.所有患者术后峡部裂植骨均骨性融合,内固定无松动、脱落.结论 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是一种节段性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的有效方法,简单易行,尤其适用于年轻且无明显椎体滑脱和椎间盘突出的峡部裂患者.
作者:朱灏;唐旭东;毛志有;覃先云;陈学涛;熊开军 刊期: 2011年第14期
近年来随着居民饮食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大肠癌患病率逐渐上升,且以年4.2%的平均速率递增.2002年据报告患病率占全部恶性肿瘤的第3位[1].手术是大肠癌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术后31%~50%复发和转移是手术失败和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结合我院2000年7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29例大肠癌术后复发病例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谢小春 刊期: 2011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