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炎琴
目的 观察空气波压力治疗仪预防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中的疗效.方法 将2005年2月至2008年3月的52例长期卧床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08年4月至2009年12月的48例长期卧床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常规的基础上使用微波治疗仪.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结果 1周后,观察组患者肢体肿胀,肢体疼痛情况明显较对照组为轻;观察组均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而对照组有6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 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预防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炎琴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的疗效.方法 将114例慢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8例,对照组56例,对照组给予左氧氟沙星胶囊口服,每次0.2 g,每日2次,连续服用2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消炎利胆方剂中药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的治愈率为51.7%,对照组的治愈率为33.9%,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2.1%,对照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1%,治疗组的不良反应较对照组少,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提高慢性胆囊炎治愈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晓燕;梁晟楠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总结失代偿肝硬化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临床特点,为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提供经验.方法 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11月期间,596人次失代偿期肝硬化住院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情况,包括院内感染率、各种原因肝硬化院内感染率、院内感染发生部位、感染诱因及预后.结果 在596人次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94人次,发生率为15.77%.其中,男性55人次,女性39人次.Child-Pugh C级的为77人次(81.91%),B级17人次(18.09%).上消化道出血后发生院内感染为21人次(22.34%).常见的感染部位为上呼吸道和肺部,其次为消化道和腹腔.发生院内感染的患者中,10人在发生院内感染后死亡.结论 失代偿肝硬化患者易发生院内感染,特别是Child-Pugh C级的患者,消化道出血为较常见的诱因,对此类患者应特别关注.
作者:陈红廉;王宇;欧晓娟;马红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支架置入术前后心电图QTc的变化,探讨QTc对PTCA的评价价值.方法 观察52例PTCA及支架置入术患者术前、术后2 h、术后24 h、3 d、7 d的心电图的QTc的变化.结果 PTCA术前的QTc明显延长,术后2 h与术前接近,术后24 h开始缩短,术后3 d明显缩短,术后7 d与术后3 d基本接近.结论 PTCA术使血流恢复,心肌恢复再灌注.患者的QTc逐渐缩短至稳定时期,QTc的变化可作为PTCA术的一项评价指标.
作者:梁丽珍;叶继亮;刘自爱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儿科护理管理经验,分析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作用,提高儿科护理管理水平.方法 比较儿科实施细节管理前后护理工作的变化情况,对实施细节管理前后护理评价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为进一步完善儿科护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 实施细节管理后,我院儿科医院感染发生率、护理差错和护理纠纷发生率均明显下降,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及家属满意度由75.00%提高到92.5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可提高护理质量,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郭志芬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9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根据Schatzker分型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倒L型钢板或T型钢板、高尔夫型钢板(Golf)和锁定加压钢板(LCP)3种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每组各30例,观察3种内固定方法对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效果.结果 随访0.5~2.0年,平均1.3年,LCP固定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患者胫骨平台骨折特点,选择合适的入路方式,能提高胫骨平台骨折治疗的临床疗效和预后.
作者:林柳陆;李巧梅 刊期: 2011年第14期
肝纤维化(HF)是指肝细胞发生坏死及炎症刺激时,肝脏中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ECM)增生与降解失去平衡,进而导致肝脏内纤维结缔组织异常沉积的病理过程,轻者称为肝纤维化,重者进而使肝小叶结构改建、假小叶及结节形成,称为肝硬化.HF是影响慢性肝病预后的重要环节.目前认为,肝脏慢性损伤过程中ECM累积所形成的肝纤维化是可逆的,而肝硬化是难以逆转的[1].
作者:缪希红;杨新蕊;张冬梅;党国义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及内镜特征,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警惕性.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65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内镜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65例患者中男女之比为1∶1.95,平均年龄62.9岁,其中大于60岁者占84.6%;腹痛(93.8%)、便血(90.7%)、腹泻(64.6%)为常见的3个症状;70.7%的患者存在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内镜下表现为黏膜充血,节断性分布的糜烂、表浅溃疡,降结肠脾曲是常见的受累部位.结论 缺血性结肠炎常见于60岁以上的患者,腹痛、便血见于大多数病人,内镜下表现为结肠黏膜一过损伤.
作者:杨涛;林漫鹏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对比观察夫西地酸钠和头孢克肟治疗小儿呼吸系统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门诊收治的小儿呼吸系统感染患者180例,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夫西地酸钠(观察组)和头孢克肟(对照组)治疗,对比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经过1~2个疗程治疗后,夫西地酸钠治疗的观察组患儿显效率78.9%,有效率8.9%.与对照组的显效率63.3%和有效率14.5%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治疗小儿呼吸系统感染,夫西地酸钠有更为显著的效果,细菌抗药性较低.
作者:谢城 刊期: 2011年第14期
冠心宁注射液为复方中药制剂,主要成分为丹参、川芎.具有活血化瘀,通脉养心的功能,常用于治疗冠心病,缓解心绞痛.该药虽然上市时间不长,但近几年临床应用却很广.从2003年至今有近百篇文献报道其对不同疾病的治疗作用,有关不良反应也陆续有报道,现对其已被报道的不良反应作一简要分析.
作者:周耀辉;朱丽萍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评价缝合固定、加压包扎方法预防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与皮下积液的作用.方法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应用缝合固定、加压包扎156例,观察皮瓣坏死与皮下积液的发生几率.与前期164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单纯切缘皮肤全层缝合的皮瓣坏死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相比较.结果 缝合固定、加压包扎方法的156例患者皮瓣坏死发生率7.6%,皮下积液发生率3.8%.单纯切缘皮肤全层缝合的164例患者皮瓣坏死发生率18.2%,皮下积液发生率为12.8%.经统计学检验表明:两组的皮瓣坏死发生率与皮下积液发生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缝合固定、加压包扎可有效预防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与皮下积液.
作者:林思园;张利华;李想娣;梁宝珍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自发性胎盘早剥误诊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9例自发性胎盘早剥误诊为早产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产妇全部治愈,早产儿8例存活,1例死亡.结论 无诱因出现早产征象的患者都应警惕胎盘早剥的可能性,以免发生危及母婴生命的严重后果.
作者:李小梅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使用SJM Tailor环行三尖瓣成形术治疗风湿性瓣膜病合并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疗效.方法 从2007年6月到2011年4月共使用SJM Tailor环行三尖瓣成形术治疗27例风湿性瓣膜病合并的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围手术期无死亡,术后恢复顺利,三尖瓣返流程度明显减轻,术后心功能分级较术前提高Ⅰ~Ⅱ级.结论 SJM Tailor环行三尖瓣成形术治疗风湿性瓣膜病合并的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安全有效,近中期效果满意.
作者:白韬;熊荣生;李波;邓盛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阿莫西林联合氨溴索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08年4月至2010年4月慢性支气管炎患者82例,以上患者均为急性加重期患者,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常规给予吸氧、给予支气管解痉平喘药物.同时禁止服用其他黏液溶解剂等.对照组患者给予阿莫西林500 mg口服,每天3次;观察组给予阿莫西林500 mg,每天3次,同时应用氨溴索注射液30 m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两组患者均治疗10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咳嗽、咳痰等症状的改变情况;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第一天进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莫西林联合氨溴索能够显著改善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期患者临床症状,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作者:祁大云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以急腹症为首发症状的结肠癌的外科诊治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6月以急腹症就诊的48例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8例患者术前诊断急性阑尾炎20例,穿孔14例,肠梗阻10例,腹腔内出血2例,病因不明剖腹探查2例.经积极术前准备行手术治疗,无手术死亡病例,肠吻合术后发生肠瘘2例,切口感染9例,切口裂开3例,经过积极处理均痊愈.2例于术后发生中毒性休克死亡.46例随访1~8年,生存率为43.37%(20/46).结论 提高对结肠癌并急腹症的认识、完善术前准备、选择合理术式、加强术后综合治疗是提高结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率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作者:唐建东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通过对低钾血症所致的心肌坏死的临床观察,讨论其发生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4月孝感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低钾血症患者1 476例,其中发生心肌坏死7例.分析其心肌梗死血清学标志物,心电图,冠脉造影及心肌核素显像结果.结果 低钾血症可以导致心肌坏死,其血清学标志物,心电图,心肌核素显像均支持心肌坏死,而冠脉造影结果1例患者轻度狭窄,6例患者正常.结论 低钾血症所致心肌坏死后果严重,临床需警惕.
作者:程俊;宋慧琴;邹永光;李睿;何荣华;刘红艳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分析急诊老年眩晕患者的病因及药物治疗效果.方法 对2006年4月至2009年3月间的382例急诊老年眩晕患者按性别分别统计病因分布,比较两组间的分布差异.其中216例接受急诊治疗,将其随机分入各治疗组,每组54例,比较各组的疗效差异.结果 老年眩晕患者的不同病因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以脑血管疾病性眩晕的比率高,达52.1%;各种病因在男女性别间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不同治疗组间的总有效率存在显著性差异,氟桂利嗪组与倍他司汀组疗效相似,优于利多卡因组与丹参注射液组(对照组).结论 老年眩晕患者的病因以脑血管疾病性眩晕的常见.氟桂利嗪与倍他司汀是急诊老年眩晕患者治疗的理想药物.
作者:尹江宁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康肾颗粒对透析前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浆纤维蛋白原(Fbg)水平的影响.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10年10月在深圳第六人民医院肾内科住院及门诊就诊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未透析患者96例进行临床观察.按数字随机表法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按慢性肾功能衰竭综合治疗方案处理,试验组64例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康肾颗粒12 g每日3次冲服,治疗时间为12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清hs-CRP、Fbg及空腹血糖(FPG)、血红蛋白(Hb)、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的变化.结果 治疗12周后治疗组hs-CRP、Fbg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TC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但与对照组治疗后血清TC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康肾颗粒可减轻透析前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微炎症状态及血液高凝状态,改善脂质代谢紊乱.
作者:陈结慧;祝胜郎;蒋莹;李向阳;叶玲;朱恒梅;李就鸿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了解妊娠妇女的体质量、血清瘦素、脂联素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联度.方法 通过检测孕妇妊娠早期、中期、晚期血清脂联素(APN),瘦素(LP)、空腹血糖(FINS),同时测量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指数(BMI)、孕期体质量增加值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来探讨孕前体质量、孕期体质量增长与孕妇糖代谢间的关系.结果 胰岛素抵抗与孕周无显著性相关,与孕期BMI、血清瘦素以及脂联素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糖尿病对母婴的危害较大,对孕妇的管理和围产期监护,饮食控制治疗尤为重要,要注意补充脂联素充沛的食物,减少可能导致肥胖的食物摄入,才能有效的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
作者:许晓霞;李铁菊;冯春宇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研究比较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与应用轻量型超普疝装置(UHS)补片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1年1月年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87例,应用轻量型UHS补片无张力疝修补术53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时间、术后短期复发率等指标.结果 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时间、术后短期复发率等指标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与应用UHS补片无张力疝修补术两种无张力修补方法治疗腹股沟疝均可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徐海;杨康;贺长林;罗德富 刊期: 2011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