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江宁
目的 探讨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及内镜特征,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警惕性.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65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内镜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65例患者中男女之比为1∶1.95,平均年龄62.9岁,其中大于60岁者占84.6%;腹痛(93.8%)、便血(90.7%)、腹泻(64.6%)为常见的3个症状;70.7%的患者存在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内镜下表现为黏膜充血,节断性分布的糜烂、表浅溃疡,降结肠脾曲是常见的受累部位.结论 缺血性结肠炎常见于60岁以上的患者,腹痛、便血见于大多数病人,内镜下表现为结肠黏膜一过损伤.
作者:杨涛;林漫鹏 刊期: 2011年第14期
肝纤维化(HF)是指肝细胞发生坏死及炎症刺激时,肝脏中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ECM)增生与降解失去平衡,进而导致肝脏内纤维结缔组织异常沉积的病理过程,轻者称为肝纤维化,重者进而使肝小叶结构改建、假小叶及结节形成,称为肝硬化.HF是影响慢性肝病预后的重要环节.目前认为,肝脏慢性损伤过程中ECM累积所形成的肝纤维化是可逆的,而肝硬化是难以逆转的[1].
作者:缪希红;杨新蕊;张冬梅;党国义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的疗效.方法 将114例慢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8例,对照组56例,对照组给予左氧氟沙星胶囊口服,每次0.2 g,每日2次,连续服用2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消炎利胆方剂中药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的治愈率为51.7%,对照组的治愈率为33.9%,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2.1%,对照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1%,治疗组的不良反应较对照组少,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提高慢性胆囊炎治愈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晓燕;梁晟楠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阿德福韦酯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保肝、抗炎以及对症等治疗.在以上治疗基础上,观察组患者给予阿德福韦酯10 mg口服,每天1次,同时给予胸腺肽40 mg,行肌肉注射或者静脉滴注,每天1次.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德福韦酯10 mg口服,每天1次.观察两组患者ALT复常、HBV DNA转阴和HBeAg转换率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BeAg转换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LT复常、HBV DNA转阴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腺肽联合阿德福韦酯能够显著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抗病毒效果显著.
作者:邢增柏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分析儿童癫痫持续状态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方法 对70例小儿癫痫持续状态的诱因、病因、发作类型、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做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过及时合理的治疗后,62例癫痫持续状态患者经积极处理可较快控制,8例死亡.结论 严格遵守和执行癫痫持续状态的治疗原则,对症支持治疗和抗癫痫药物的联合应用是抢救持续状态成功的关键.
作者:周波;王宇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通过对低钾血症所致的心肌坏死的临床观察,讨论其发生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4月孝感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低钾血症患者1 476例,其中发生心肌坏死7例.分析其心肌梗死血清学标志物,心电图,冠脉造影及心肌核素显像结果.结果 低钾血症可以导致心肌坏死,其血清学标志物,心电图,心肌核素显像均支持心肌坏死,而冠脉造影结果1例患者轻度狭窄,6例患者正常.结论 低钾血症所致心肌坏死后果严重,临床需警惕.
作者:程俊;宋慧琴;邹永光;李睿;何荣华;刘红艳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支架置入术前后心电图QTc的变化,探讨QTc对PTCA的评价价值.方法 观察52例PTCA及支架置入术患者术前、术后2 h、术后24 h、3 d、7 d的心电图的QTc的变化.结果 PTCA术前的QTc明显延长,术后2 h与术前接近,术后24 h开始缩短,术后3 d明显缩短,术后7 d与术后3 d基本接近.结论 PTCA术使血流恢复,心肌恢复再灌注.患者的QTc逐渐缩短至稳定时期,QTc的变化可作为PTCA术的一项评价指标.
作者:梁丽珍;叶继亮;刘自爱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以急腹症为首发症状的结肠癌的外科诊治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6月以急腹症就诊的48例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8例患者术前诊断急性阑尾炎20例,穿孔14例,肠梗阻10例,腹腔内出血2例,病因不明剖腹探查2例.经积极术前准备行手术治疗,无手术死亡病例,肠吻合术后发生肠瘘2例,切口感染9例,切口裂开3例,经过积极处理均痊愈.2例于术后发生中毒性休克死亡.46例随访1~8年,生存率为43.37%(20/46).结论 提高对结肠癌并急腹症的认识、完善术前准备、选择合理术式、加强术后综合治疗是提高结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率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作者:唐建东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宫腔纱条填塞治疗剖宫产术中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09年3月剖宫产术中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组78例,行宫腔纱条填塞进行止血,另选取同期剖宫产术中出血患者78例为对照组,行结扎子宫动脉止血,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止血,治疗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止血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扎子宫动脉和宫腔纱条填塞对于剖宫产术中出血均有较好的疗效,而宫腔纱条填塞止血则更为简便、快捷,能够缩短止血时间,从而提高剖宫产术中出血的临床疗效.
作者:曾月娥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研究比较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与应用轻量型超普疝装置(UHS)补片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1年1月年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87例,应用轻量型UHS补片无张力疝修补术53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时间、术后短期复发率等指标.结果 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时间、术后短期复发率等指标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与应用UHS补片无张力疝修补术两种无张力修补方法治疗腹股沟疝均可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徐海;杨康;贺长林;罗德富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帕瑞昔布钠用于老年人下肢骨科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60例硬膜外麻醉下行下肢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术毕给予静注帕瑞昔布钠40 mg,12 h追加40 mg;B组:术毕硬膜外自控镇痛泵(PCEA)(吗啡3 mg+0.15%罗哌卡因).结果 24 h内两组镇痛效果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不良反应明显少于B组(P<0.05).结论 帕瑞昔布钠用于老年人下肢骨科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
作者:赵志钢;卢建华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冠脉介入治疗后的患者接受教育项目对其药物依从性以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 将200例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99)和对照组(n=101).试验组在出院前接受60 min的患者教育,而对照组不接受患者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出院1年后心血管药物应用情况以及包括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再次住院和死亡等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结果 对200例患者均完成随访.试验组应用他汀类、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比率高于对照组(P均<0.05).而且,试验组4种药物合用(合用阿司匹林、他汀类、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比率高于对照组(P<0.05).1年后发生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再次住院和死亡等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两组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 患者教育能够改善冠脉介入治疗后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但未影响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作者:姚道阔;周力;赵慧强;陈晖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评价缝合固定、加压包扎方法预防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与皮下积液的作用.方法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应用缝合固定、加压包扎156例,观察皮瓣坏死与皮下积液的发生几率.与前期164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单纯切缘皮肤全层缝合的皮瓣坏死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相比较.结果 缝合固定、加压包扎方法的156例患者皮瓣坏死发生率7.6%,皮下积液发生率3.8%.单纯切缘皮肤全层缝合的164例患者皮瓣坏死发生率18.2%,皮下积液发生率为12.8%.经统计学检验表明:两组的皮瓣坏死发生率与皮下积液发生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缝合固定、加压包扎可有效预防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与皮下积液.
作者:林思园;张利华;李想娣;梁宝珍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空气波压力治疗仪预防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中的疗效.方法 将2005年2月至2008年3月的52例长期卧床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08年4月至2009年12月的48例长期卧床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常规的基础上使用微波治疗仪.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结果 1周后,观察组患者肢体肿胀,肢体疼痛情况明显较对照组为轻;观察组均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而对照组有6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 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预防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炎琴 刊期: 2011年第14期
冠心宁注射液为复方中药制剂,主要成分为丹参、川芎.具有活血化瘀,通脉养心的功能,常用于治疗冠心病,缓解心绞痛.该药虽然上市时间不长,但近几年临床应用却很广.从2003年至今有近百篇文献报道其对不同疾病的治疗作用,有关不良反应也陆续有报道,现对其已被报道的不良反应作一简要分析.
作者:周耀辉;朱丽萍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肥胖高血压病人中伴或不伴糖耐量异常时体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差异.方法 收集原发性高血压病人122例,进行糖耐量实验,分为肥胖组和非肥胖组,糖耐量正常组与糖耐量异常组,比较血清中hs-CRP的含量.结果 肥胖组和非肥胖高血压患者血清hs-CRP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而糖耐量异常组血清hs-CRP浓度明显高于糖耐量正常组(P<0.05).结论 肥胖高血压患者体内hs-CRP的异常升高可能与糖耐量异常有关.
作者:朱洁明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康肾颗粒对透析前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浆纤维蛋白原(Fbg)水平的影响.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10年10月在深圳第六人民医院肾内科住院及门诊就诊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未透析患者96例进行临床观察.按数字随机表法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按慢性肾功能衰竭综合治疗方案处理,试验组64例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康肾颗粒12 g每日3次冲服,治疗时间为12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清hs-CRP、Fbg及空腹血糖(FPG)、血红蛋白(Hb)、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的变化.结果 治疗12周后治疗组hs-CRP、Fbg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TC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但与对照组治疗后血清TC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康肾颗粒可减轻透析前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微炎症状态及血液高凝状态,改善脂质代谢紊乱.
作者:陈结慧;祝胜郎;蒋莹;李向阳;叶玲;朱恒梅;李就鸿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总结失代偿肝硬化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临床特点,为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提供经验.方法 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11月期间,596人次失代偿期肝硬化住院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情况,包括院内感染率、各种原因肝硬化院内感染率、院内感染发生部位、感染诱因及预后.结果 在596人次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94人次,发生率为15.77%.其中,男性55人次,女性39人次.Child-Pugh C级的为77人次(81.91%),B级17人次(18.09%).上消化道出血后发生院内感染为21人次(22.34%).常见的感染部位为上呼吸道和肺部,其次为消化道和腹腔.发生院内感染的患者中,10人在发生院内感染后死亡.结论 失代偿肝硬化患者易发生院内感染,特别是Child-Pugh C级的患者,消化道出血为较常见的诱因,对此类患者应特别关注.
作者:陈红廉;王宇;欧晓娟;马红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自发性胎盘早剥误诊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9例自发性胎盘早剥误诊为早产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产妇全部治愈,早产儿8例存活,1例死亡.结论 无诱因出现早产征象的患者都应警惕胎盘早剥的可能性,以免发生危及母婴生命的严重后果.
作者:李小梅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对比分析150例老年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的47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150例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为观察组,328例中青年消化性溃疡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内镜下表现的不同.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中男性比率较高,胃溃疡及复合性溃疡发病率较高,且由于饮酒及非甾体抗生素引起的消化性溃疡比率较高;临床表现以上腹部节律性疼痛和压痛为主,溃疡面积较大,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消化性溃疡有着男性比率高、上腹部疼痛剧烈、合并症多、多脏腑疾病同时存在、镜下溃疡面积大、治疗更加困难的特点,临床治疗应更有针对性.
作者:王加军 刊期: 2011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