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以急腹症为首发症状的结肠癌临床诊治分析

唐建东

关键词:结肠癌, 急腹症, 诊断, 外科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以急腹症为首发症状的结肠癌的外科诊治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6月以急腹症就诊的48例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8例患者术前诊断急性阑尾炎20例,穿孔14例,肠梗阻10例,腹腔内出血2例,病因不明剖腹探查2例.经积极术前准备行手术治疗,无手术死亡病例,肠吻合术后发生肠瘘2例,切口感染9例,切口裂开3例,经过积极处理均痊愈.2例于术后发生中毒性休克死亡.46例随访1~8年,生存率为43.37%(20/46).结论 提高对结肠癌并急腹症的认识、完善术前准备、选择合理术式、加强术后综合治疗是提高结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率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消化性溃疡150例临床分析

    目的 对比分析150例老年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的47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150例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为观察组,328例中青年消化性溃疡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内镜下表现的不同.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中男性比率较高,胃溃疡及复合性溃疡发病率较高,且由于饮酒及非甾体抗生素引起的消化性溃疡比率较高;临床表现以上腹部节律性疼痛和压痛为主,溃疡面积较大,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消化性溃疡有着男性比率高、上腹部疼痛剧烈、合并症多、多脏腑疾病同时存在、镜下溃疡面积大、治疗更加困难的特点,临床治疗应更有针对性.

    作者:王加军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细胞形态不典型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例

    1 病例摘要患者,男性,45岁,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周身乏力、肉眼血尿和鼻衄、齿龈出血来我院就诊.血常规示全血细胞减少,血涂片发现有较多原幼分类不明细胞,于2007年5月12日入我院血液科.体格检查:体温36.9.℃,贫血貌,全身皮肤有散在瘀点、瘀斑,胸骨中下1/3压痛明显,肝、脾、表浅淋巴结未触及肿大,Sysmex XE-2100 血常规检查:WBC:3.42×109/L,RBC:3.06×1012/L,HGB:93 g/L,PLT:35×1012/L.

    作者:许卫星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中医对肝纤维化病机的认识及其治法

    肝纤维化(HF)是指肝细胞发生坏死及炎症刺激时,肝脏中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ECM)增生与降解失去平衡,进而导致肝脏内纤维结缔组织异常沉积的病理过程,轻者称为肝纤维化,重者进而使肝小叶结构改建、假小叶及结节形成,称为肝硬化.HF是影响慢性肝病预后的重要环节.目前认为,肝脏慢性损伤过程中ECM累积所形成的肝纤维化是可逆的,而肝硬化是难以逆转的[1].

    作者:缪希红;杨新蕊;张冬梅;党国义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PTCA及支架置入术前术后QTc变化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支架置入术前后心电图QTc的变化,探讨QTc对PTCA的评价价值.方法 观察52例PTCA及支架置入术患者术前、术后2 h、术后24 h、3 d、7 d的心电图的QTc的变化.结果 PTCA术前的QTc明显延长,术后2 h与术前接近,术后24 h开始缩短,术后3 d明显缩短,术后7 d与术后3 d基本接近.结论 PTCA术使血流恢复,心肌恢复再灌注.患者的QTc逐渐缩短至稳定时期,QTc的变化可作为PTCA术的一项评价指标.

    作者:梁丽珍;叶继亮;刘自爱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宫腔纱条填塞治疗剖宫产术中出血78例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宫腔纱条填塞治疗剖宫产术中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09年3月剖宫产术中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组78例,行宫腔纱条填塞进行止血,另选取同期剖宫产术中出血患者78例为对照组,行结扎子宫动脉止血,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止血,治疗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止血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扎子宫动脉和宫腔纱条填塞对于剖宫产术中出血均有较好的疗效,而宫腔纱条填塞止血则更为简便、快捷,能够缩短止血时间,从而提高剖宫产术中出血的临床疗效.

    作者:曾月娥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糖尿病患者血流变及血脂检测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糖尿病患者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检测数据,总结其与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9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到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90例正常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分析观察组患者的胆固醇含量与血液流变学的相关性.结果 糖尿病患者胆固醇指数越高则血黏度越高,胆固醇含量与血液流变学具有正相关性,0

    作者:宋柯瑶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缺血性结肠炎临床及内镜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及内镜特征,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警惕性.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65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内镜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65例患者中男女之比为1∶1.95,平均年龄62.9岁,其中大于60岁者占84.6%;腹痛(93.8%)、便血(90.7%)、腹泻(64.6%)为常见的3个症状;70.7%的患者存在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内镜下表现为黏膜充血,节断性分布的糜烂、表浅溃疡,降结肠脾曲是常见的受累部位.结论 缺血性结肠炎常见于60岁以上的患者,腹痛、便血见于大多数病人,内镜下表现为结肠黏膜一过损伤.

    作者:杨涛;林漫鹏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自发性胎盘早剥误诊为早产9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自发性胎盘早剥误诊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9例自发性胎盘早剥误诊为早产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产妇全部治愈,早产儿8例存活,1例死亡.结论 无诱因出现早产征象的患者都应警惕胎盘早剥的可能性,以免发生危及母婴生命的严重后果.

    作者:李小梅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三种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9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根据Schatzker分型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倒L型钢板或T型钢板、高尔夫型钢板(Golf)和锁定加压钢板(LCP)3种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每组各30例,观察3种内固定方法对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效果.结果 随访0.5~2.0年,平均1.3年,LCP固定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患者胫骨平台骨折特点,选择合适的入路方式,能提高胫骨平台骨折治疗的临床疗效和预后.

    作者:林柳陆;李巧梅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泪河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分析在干眼症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对泪河面积测量的应用,探讨其在干眼症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水液缺乏性干眼症和正常人各40人(40只眼)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泪液分泌实验I、泪膜破裂时间、主观症状评分和OCT测量泪河面积.结果 泪液分泌实验I:干眼症组7.26±2.85 mm,对照组20.03±5.39 mm;泪膜破裂时间:干眼症组3.57±2.46 s,对照组:10.64±5.37 s;症状评分:干眼症组1.92±1.12分,对照组0.71±0.93分;泪河面积平均值:干眼症组0.0110±0.0051 mm2,对照组0.0294±0.0186 mm2.两组4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泪河面积值与Schirmer 试验结果呈正相关(r=0.94,P<0.001).结论 OCT作为一种安全、快捷、非侵入性的检查方式,通过测量泪河面积的大小,对干眼症的诊断准确性高,可行性好.

    作者:段惠义;刘蕴劼;张丽侠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SJM Tailor环三尖瓣成形术治疗三尖瓣关闭不全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使用SJM Tailor环行三尖瓣成形术治疗风湿性瓣膜病合并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疗效.方法 从2007年6月到2011年4月共使用SJM Tailor环行三尖瓣成形术治疗27例风湿性瓣膜病合并的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围手术期无死亡,术后恢复顺利,三尖瓣返流程度明显减轻,术后心功能分级较术前提高Ⅰ~Ⅱ级.结论 SJM Tailor环行三尖瓣成形术治疗风湿性瓣膜病合并的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安全有效,近中期效果满意.

    作者:白韬;熊荣生;李波;邓盛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肺癌患者80例6项肿瘤标志物检查

    目的 探讨肿瘤标志物: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25、CA19-9、CA72-4、CA15-3等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80例肺癌患者进行以上6项标志物测定,并与肺炎患者及正常人比较.分别进行6项肿瘤标志物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观察.结果 肺癌患者TSGF、CEA、CA125、CA72-4、CA15-3测定值高于正常对照组,TSGF、CEA、CA125、CA15-3高于炎症对照组.6项肿瘤标志物敏感度28.8%~62.5%,特异度65%~100%,阳性预测值65.9%~100%,阴性预测值32.9%~53.8%.结论 以上6项肿瘤标志物,如果使用单独的一项进行肺癌筛查,效果均不理想,建议采用联合检查.

    作者:刘怡伶;赵应斌;丁燕玲;刘纲毅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腰椎峡部裂患者37例手术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治疗腰椎弓峡部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7例腰椎峡部裂的患者应用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行峡部断端间植骨内固定.结果 全部病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9个月,术前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OA)评分平均为(19.08±2.54)分,末次随访时平均(27.05±1.73)分.所有患者术后峡部裂植骨均骨性融合,内固定无松动、脱落.结论 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是一种节段性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的有效方法,简单易行,尤其适用于年轻且无明显椎体滑脱和椎间盘突出的峡部裂患者.

    作者:朱灏;唐旭东;毛志有;覃先云;陈学涛;熊开军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产科临床教学中动手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及重要性

    产科医学的主要特点是生理性和病理性过程交错并存,产科急危症多,病情变化快,危重症如处理不当,危及两个人的生命安全,后果严重,严重影响家庭稳定.这使得产科医学的临床教学工作有别于一般的临床教学而更具有特殊性和挑战性.为了更好地完成产科的临床教学工作,采用了以下办法:利用仿真模型,多媒体等现代手段讲解分娩机转,区分正常和异常分娩;加强妇产科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典型病例讨论;强化医疗纠纷防范意识,提高沟通能力.

    作者:陈瑛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夫西地酸钠和头孢克肟治疗小儿呼吸系统感染的对比研究

    目的 对比观察夫西地酸钠和头孢克肟治疗小儿呼吸系统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门诊收治的小儿呼吸系统感染患者180例,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夫西地酸钠(观察组)和头孢克肟(对照组)治疗,对比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经过1~2个疗程治疗后,夫西地酸钠治疗的观察组患儿显效率78.9%,有效率8.9%.与对照组的显效率63.3%和有效率14.5%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治疗小儿呼吸系统感染,夫西地酸钠有更为显著的效果,细菌抗药性较低.

    作者:谢城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肥胖高血压患者不同糖耐量状况下hs-CRP的变化

    目的 观察肥胖高血压病人中伴或不伴糖耐量异常时体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差异.方法 收集原发性高血压病人122例,进行糖耐量实验,分为肥胖组和非肥胖组,糖耐量正常组与糖耐量异常组,比较血清中hs-CRP的含量.结果 肥胖组和非肥胖高血压患者血清hs-CRP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而糖耐量异常组血清hs-CRP浓度明显高于糖耐量正常组(P<0.05).结论 肥胖高血压患者体内hs-CRP的异常升高可能与糖耐量异常有关.

    作者:朱洁明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急诊老年眩晕病例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急诊老年眩晕患者的病因及药物治疗效果.方法 对2006年4月至2009年3月间的382例急诊老年眩晕患者按性别分别统计病因分布,比较两组间的分布差异.其中216例接受急诊治疗,将其随机分入各治疗组,每组54例,比较各组的疗效差异.结果 老年眩晕患者的不同病因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以脑血管疾病性眩晕的比率高,达52.1%;各种病因在男女性别间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不同治疗组间的总有效率存在显著性差异,氟桂利嗪组与倍他司汀组疗效相似,优于利多卡因组与丹参注射液组(对照组).结论 老年眩晕患者的病因以脑血管疾病性眩晕的常见.氟桂利嗪与倍他司汀是急诊老年眩晕患者治疗的理想药物.

    作者:尹江宁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58例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的疗效.方法 将114例慢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8例,对照组56例,对照组给予左氧氟沙星胶囊口服,每次0.2 g,每日2次,连续服用2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消炎利胆方剂中药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的治愈率为51.7%,对照组的治愈率为33.9%,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2.1%,对照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1%,治疗组的不良反应较对照组少,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提高慢性胆囊炎治愈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晓燕;梁晟楠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缝合固定、加压包扎预防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和皮下积液

    目的 评价缝合固定、加压包扎方法预防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与皮下积液的作用.方法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应用缝合固定、加压包扎156例,观察皮瓣坏死与皮下积液的发生几率.与前期164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单纯切缘皮肤全层缝合的皮瓣坏死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相比较.结果 缝合固定、加压包扎方法的156例患者皮瓣坏死发生率7.6%,皮下积液发生率3.8%.单纯切缘皮肤全层缝合的164例患者皮瓣坏死发生率18.2%,皮下积液发生率为12.8%.经统计学检验表明:两组的皮瓣坏死发生率与皮下积液发生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缝合固定、加压包扎可有效预防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与皮下积液.

    作者:林思园;张利华;李想娣;梁宝珍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康肾颗粒对透析前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的影响

    目的 观察康肾颗粒对透析前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浆纤维蛋白原(Fbg)水平的影响.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10年10月在深圳第六人民医院肾内科住院及门诊就诊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未透析患者96例进行临床观察.按数字随机表法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按慢性肾功能衰竭综合治疗方案处理,试验组64例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康肾颗粒12 g每日3次冲服,治疗时间为12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清hs-CRP、Fbg及空腹血糖(FPG)、血红蛋白(Hb)、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的变化.结果 治疗12周后治疗组hs-CRP、Fbg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TC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但与对照组治疗后血清TC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康肾颗粒可减轻透析前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微炎症状态及血液高凝状态,改善脂质代谢紊乱.

    作者:陈结慧;祝胜郎;蒋莹;李向阳;叶玲;朱恒梅;李就鸿 刊期: 2011年第14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主管: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