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手外科修整术重建手的外形及功能

孟光强

关键词:手外伤, 修整, 外形, 功能, 重建
摘要:目的 观察残端修整术对手外伤患者手的外形及功能重建的效果.方法 对我院2005年10月至2007年6月收治的13例手外伤患者采用手外科修整术治疗.结果 本组13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5月,平均9个月,无一例伤口感染,按Michigan手功能评价法优良率达92.3%.结论 手外科残端修整术对手外伤功能及外形的重建起到了积极作用,为众多伤者日常生活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医学本科生教学过程中的科研能力培养

    总结国内外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训的经验,对呼吸系统疾病教学过程中的科研能力培养进行了初步探索.进行课前布置,课后总结.并对目前医学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方式、时间、资助、评价等方面提出建议和思考.

    作者:徐波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宫腔镜下诊治不全流产50例临床观察

    不全流产是指妊娠产物部分排出体外,尚有部分残留在宫腔内,由于宫腔内残留部分妊娠产物影响子宫收缩,致使流血不止,甚至因流血过多而发生失血性休克[1],从而导致宫腔感染,严重时可感染盆腔、腹腔以及全身,从而引发盆腔炎、腹膜炎及不孕等,严重危害育龄期妇女的生理健康.传统的治疗只能再次盲视下清宫,给患者进一步造成痛苦及损伤.近几年,随着宫腔镜技术在妇产科临床的广泛应用,也提高了该病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现将我院自2003年1月至2004年2月在门诊就诊的50例不全流产患者行宫腔镜检查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的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王榀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无张力疝修补术76例体会

    目的 总结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经验和体会.方法 总结分析76例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方法.结果 本组病人全部治愈,无术后复发,有1例疼痛经保守治疗好转;1例肥胖嵌顿性斜疝患者,术后术野及阴囊肿胀,经乙醇湿敷消退.结论 要求术者熟练掌握Bassini、Fergerson、Halsted等经典疝修补手术的操作技术,清晰腹股沟的解剖结构,术中能辨认神经、精索结构和精索,精确安置补片的位置,使用质地适中补片,以降低复发率,减少并发症.老年疝或复发疝宜尽量选择无张力疝修补术.

    作者:吴文周;韩玉龙;许榕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加压空心螺丝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45例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加压空心螺丝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加压空心螺丝钉治疗股骨颈骨折45例.结果 45例患者均手术顺利,术后随访6~30个月(平均25个月),优28例,良13例,差4例,优良率91.1%,术后骨不愈合3例(6.7%),股骨头缺血坏死1例(2.2%).结论 加压空心螺丝钉是一种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庞革雄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2009年沁源县学龄儿童尿碘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沁源县学龄儿童碘营养状况,以便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方法 采用过硫酸铵消化-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尿碘.结果 学龄儿童尿碘中位数为165.4 μg/L,尿碘>300 μg/L的占1.1%;尿碘<50 μg/L的为0,尿碘<100 μg/L的占5.6%.城镇与山区儿童尿碘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沁源县人群碘摄入量可以满足人体需要,碘营养状况良好.

    作者:郭东风;郭晓恒;张巧珍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小体积前列腺增生的两种手术方式比较

    目的 探讨小体积前列腺增生的佳手术治疗模式.方法 将45例小体积前列腺增生患者分两组,对照组15例采取常规经尿道前列腺顺行性切除,实验组30例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膀胱颈口5、7点放射状切开.结果 实验组术后排尿困难改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及大尿流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前列腺汽化电切+膀胱颈口放射状切开是治疗小体积前列腺增生引致膀胱颈口梗阻的理想术式.

    作者:蔡绍先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肌钙蛋白T与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对不稳定心绞痛近期预后的判断

    目的 比较血清肌钙蛋白T(cTn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对不稳定心绞痛(UAP)患者近期预后判断价值.方法 对42例健康人、38例稳定心绞痛(SAP)患者和52例UAP患者分别检测cTnT、hs-CRP,并对UAP患者随访6个月,观察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 UAP组血清cTnT、hs-CRP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和SAP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UAP组患者中,23例(44.2%)cTnT高于正常,20例(38.5%)hs-CRP高于正常,两者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cTnT和hs-CRP升高组明显高于cTnT和hs-CRP正常组,其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cTnT水平预测UAP患者随访期间发生心脏事件的阴性预测值与hs-CRP有可比性,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阳性预测值cTnT高于hs-CRP,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cTnT和hs-CRP同时升高组,阳性预测值明显高于cTnT或hs-CRP升高组,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cTnT和hs-CRP测定可较敏感地反映微小心肌损伤,联合检测更可提高阳性预测值,对预测UAP的预后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作者:闫晓英;赵喜娟;李秀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不耐受与非不耐受新生儿的喂养研究

    目的 探讨足月儿及不同出生体质量早产儿不耐受与非不耐受的喂养效果.方法 对138例新生儿进行临床观察,分为喂养不耐受组(58例)和非喂养不耐受组(80例),早产儿奶量开始每次2~4 ml/kg,1次/2~3 h.以后每日每次增加1~2 ml/kg,以不发生呕吐为度.结果 足月儿及不同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喂养的热卡达80 kcal/(kg·d)、经胃肠摄取热卡达为80 kcal/(kg·d)及达全肠道喂养日龄无显著差异.结论 出生体质量是影响喂养不耐受的重要因素.

    作者:熊波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临床监护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亦症)是妊娠特发的疾病,多发生于妊娠20周后出现高血压、蛋白尿、水肿三大症状,是产科死亡四大原因之一.现将我院于2008年收治80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叶曼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现代信息技术与病理学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与医学课程教学的整合作为医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正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但如何正确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功能特点,科学而有效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医学课程教学的相结合、相融合,仍然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现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病理学教学中的体会浅析如下.

    作者:余宗林;李中琴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吉妮宫内节育器使用者218例的临床应用观察

    目的 了解吉妮宫内节育器(IUD)的避孕的效果.方法 对我院218例放置吉妮IUD使用者进行术后定期随访.结果 放置吉妮IUD后12个月,因带器妊娠原因取器1例;因疼痛于3个月、6个月各取器1例;因出血原因于3个月、6个月各取器1例;因个人原因于12个月取器1例,总终止率为3.7%,总继续使用率为96.3%.带器后1~12个月副作用发生率后逐渐下降.结论 吉妮IUD构造独特,避孕效果可靠,并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任晓华;何晓燕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60例的护理

    1993年荷兰的kimeneij医师首创经桡动脉做冠状动脉支架成功[1].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已越来越被广大医生所接受.经皮穿刺桡动脉的途径,具有损伤小,恢复快,操作简单,止血方便,血管并发症少,不影响术后抗凝等优点.患者无需制动卧床,减少应绝对卧床引起的尿潴留,腰酸,穿刺部位出血的并发症,明显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医疗费用,减轻了生理上生活上不舒适感.我院2007~2009年60例患者选择桡动脉介入治疗,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吴林雁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心理干预在子宫切除患者围术期的应用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在子宫切除围术期患者的应用及疗效.方法 以80例子宫切除患者为对象,对手术前1 d和手术后3 d采用自制的心理反应调查问卷量表及症状评定量表(SCL-90)对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试评分,将干预前后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结果 80例子宫切除患者干预前后在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敌对、其他5因子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官切除患者不良心理应激反应干预前后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对子宫切除患者实施围术期心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使其以佳心态接受手术治疗、护理,有助于疾病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朱萍;李振花;阳爱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米非司酮配伍前列醇片用于终止10~16周妊娠体会

    10~16周妊娠的特点是胎儿骨骼逐渐形成,羊水量日渐增多,子宫充血增大.单纯负压吸引难以达到终止妊娠的目的,扩宫钳刮术因并发症多,手术操作难度大,一般都尽量避免大月份钳刮术.妊娠10周时羊水量约30 ml[1],羊膜腔内注药引产因抽不到羊水易失败.因此这一阶段的妊娠终止术始终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我院近两年将米非司酮配伍前列醇片用于10~16周妊娠引产收入住院,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叶招云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治瘫十三穴

    针刺治疗脑梗死安全而有效[1],因其治疗时间窗长而对脑梗死急性期和恢复期均有效,同时也受到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外学者的高度重视[2].治瘫十三穴即:上肢的肩髃穴、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的髀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解溪、太冲、太溪穴、绝骨穴.用于治疗脑出血、脑梗死引起的肢体困重、麻木、功能障碍、肌肉萎缩者,有良好的疗效.

    作者:李灵芝;张慧广;沈云;郭珍红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运动再学习方案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偏瘫是脑卒中常见的功能障碍,其中上肢功能,特别是手功能的康复比较困难,功能恢复慢.因此,在康复过程中患者和家属容易对上肢功能的康复缺乏信心,实际工作中也往往把康复重点放在下肢功能康复和步行训练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上肢功能训练.许多患者在独立步行或持杖步行时,上肢功能却仍然很差.本研究应用运动再学习方案对脑卒中早期患者进行上肢功能训练,观察上肢及手功能的恢复情况.

    作者:雷英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每日短时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目的 观察每日短时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 48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透析(CHD)组和每日短时透析(DHD)组,观察两组患者心胸比例(CTR)、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心功能、血清钙、磷、甲状旁腺素水平以及血红蛋白和血清白蛋白和肾功能等指标的变化,评价不同透析方式对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肾功能均较透析前改善,但与常规透析组相比,DHD组患者心胸比例和左心室质量指数下降;血磷水平下降;血红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提高.结论 DHD透析可以明显降低患者血磷水平,减小心胸比例和左心室质量指数,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冯江超;廖华伟;任敏;樊雷;涂莉荣;张和平;张捷;刘晓惠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4种自身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及评价活动性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抗核小体抗体(AnuA)、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和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抗rRNP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及评价活动性中的意义.方法 用免疫印迹法检测SLE患者和其他风湿病患者的AnuA、抗Sm抗体和抗rRNP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抗ds-DNA抗体.并将SLE患者分为基本无活动组、轻度活动组和中重度活动组3组,观察SLE疾病活动度与4种自身抗体阳性率的关系.结果 SLE患者中AnuA、抗Sm抗体和抗rRNP抗体的特异性为100%,抗ds-DNA抗体为90.6%;抗ds-DNA抗体的阳性率、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在4种自身抗体中高,而抗Sm抗体低.联合4种自身抗体检测SLE的阳性率为75.8%.抗ds-DNA抗体的阳性率基本无活动组与轻度活动组、中重度活动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AnuA的阳性率各活动度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抗Sm抗体的阳性率中重度活动组与基本无活动组、轻度活动组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抗rRNP抗体的阳性率各活动度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AnuA、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和抗rRNP抗体对SLE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联合检测可提高SLE诊断的敏感度.AnuA、抗ds-DNA抗体和抗Sm抗体可作于监测SLE疾病活动的指标,而抗rRNP抗体与SLE疾病活动无关.

    作者:梁淑慧;朱海龙;李翠;刘志辉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异丙酚镇痛人工流产1 506例分析

    目的 探讨异丙酚镇痛对人工流产患者人工流产综合征、流产后宫内残留、出血量的影响.方法 将选择人工流产终止早孕的患者分为三组.第一组:未用异丙酚镇痛,第二组:用异丙酚镇痛,常规剂量2 mg/kg,镇痛时间3~5 min,完成人工流产.第三组:用异丙酚2 mg/kg后,因手术时间延长或效果不佳加用20~50 mg,维持时间2~3 min.分别统计各组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出血量、术后1~2周出现宫内残留需第二次清宫人数.结果 第一组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明显高于第二、三组(P<0.01);第一、二组之间出血量及宫内残留发生率无差异.第三组出血量、宫内残留发生率明显高于前两组(P<0.05或0.01).结论 常规剂量异丙酚能减轻人工流产受术患者痛苦,并不增加其他副作用,较大剂量及延长手术时间,会增加人工流产出血量及宫内残留的发生.

    作者:彭伟;朱丽;吴慧英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经外周动静脉全自动换血治疗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

    目的 探讨经外周动静脉全自动换血治疗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与护理方法.方法 对36例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采用经外周动静脉全自动换血治疗,观察病情缓解情况.结果 36例患儿经换血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明显下降,黄疸明显消退.结论 经外周动静脉全自动换血治疗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效果好、操作简便、快捷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庄艳云;张小园;叶丽芹 刊期: 2010年第04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主管: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