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全球手足口病流行现状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占华剑;柯昌文

关键词: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 分子流行病学
摘要: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 disease,HFMD)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上很多国家均有报道,特别在亚太地区广泛流行,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和警惕.目前手足口病的病原体己达20余种,以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ckievirus A16,CoxA16)为主,两者常相伴引起手足口病的暴发和流行.本文就全球手足口病流行现状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华南预防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荧光定量PCR在肺结核临床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

    目的 建立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方法,评估其在肺结核的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针对结核分枝杆菌保守序列IS6110基因设计引物和探针,建立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以荧光定量PCR、集菌培养法和抗酸染色法检测168份疑似肺结核和5例确诊病人随访的痰标本,比较各方法在结核病诊断以及治疗效果评估中的作用.结果该荧光定量PCR法能扩增IS6110基因片段(107 bp),序列分析显示为结核分枝杆菌核酸序列,方法的检测灵敏度为4 copies/反应;而对偶发分枝杆菌、蟾分枝杆菌、草分枝杆菌、龟分枝杆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奈瑟菌的样本扩增结果均为阴性,荧光定量PCR法与集菌培养法和抗酸染色法对临床样本的检出率分别为64.29%( 108/168)、35.12% (59/168)和12.50%(21/168),前者高于后两者(P<0.01).对抗酸染色法和集菌培养法阳性的样本,荧光定量PCR法的灵敏度分别为100.00%(21/21)和96.61%(57/59).对20份非结核病人来源的痰标本,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符合率为100.00%.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对5例活动性肺结核病例治疗期间进行了动态检测,结果显示病人晨痰中结核分枝杆菌的数量呈持续下降的趋势(即Ct值增加).结论该荧光定量PCR方法具有快速、敏感和特异性高的特点,可以快速、及时获取病人服药后的治疗效果,为医生的后续督导治疗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式春;徐亚军;刘渠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开平市2006-2010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数据分析

    目的 分析开平市2006-2010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的情况.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开平市2006-2010年报告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6-2010年开平市分别报告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病例7、2、2、5、5例,共21例.其中一般反应5例,异常反应11例,偶合症5例.流感裂解疫苗与百白破疫苗发生数较多,分别为5例和4例,各疫苗总疑似异常反应发生率为2.88/10万剂次.全市有6个镇(街道)有病例报告,11月发生的病例较多(4例),占19.05%.男女比例为0.91:1.病例中0~岁组占33.33%(7/21)、1~岁组占28.57% (6/21).临床症状以发热(3例)和过敏性皮疹(6例)为主.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在0~1d的15例,占71.43%.结论开平市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率在全国试点估算报告发生率范围内,必须规范预防接种工作,提高预防接种质量,加强疑似异常反应监测,从而减少预防接种后不良事件的发生.

    作者:吴慧鹏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实施卫生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加强常规免疫合作项目效果分析

    目的 评价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实施卫生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加强常规免疫合作项目的效果.方法在项目实施的初期(2006年)、中期(2008年)、终期(2010年)分别采用容量比例概率抽样法,分别以罗城2004、2006、200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出生的儿童为调查对象,调查该年度出生儿童12月龄内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情况,包括卡介苗(BCG)、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OPV)、麻疹疫苗(MV)、百白破联合疫苗(DPT)、乙型肝炎疫苗(HepB)等,比较项目实施不同阶段的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结果项目初期(2006年)、中期(2008年)和终期(2010年),分别调查218、140和217名儿童及其父母或监护人.项目终期调查对象的BCG、OPV3、DPT3、MV、HepB3接种率和四苗全程接种率分别为99.54%、100.00%、99.54%、100.00%、99.54%和99.54%,明显高于项目初期和中期调查时的接种率水平,免疫规划疫苗及时接种率也明显提高.免疫规划疫苗针对的传染病控制在很低水平,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结论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实施卫生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加强常规免疫合作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地提高了项目地区的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和免疫服务质量,规范了免疫规划服务形式.

    作者:施远陆;潘瑾连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清远市广州管圆线虫宿主动物及人群感染情况调查

    目的 了解清远市广州管圆线虫宿主动物及人群的感染情况,为综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2008 -2010年,在清远市根据不同地理位置,按北、中、南分别选择连州、清新和佛冈3个县,每个县(市)随机抽取2~3个村,在鼠类活动较多的地方采集常见的东风螺、福寿螺和蜗牛等螺类样本及捕捉鼠类样本,螺类用消化法、鼠类用解剖法,检查并计算其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度.并对抽查的自然村所有人群采集血清约1mL,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人群血清中抗广州管圆线虫IgG抗体阳性情况.结果共检查了东风螺233只,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为5.15%( 12/233),平均感染度为1 139.92条/螺;蜗牛126只,感染率为3.17%(4/126),平均感染度为182.25条/螺;福寿螺731只,感染率为0.82% (6/731),平均感染度为241.17条/螺,以东风螺的感染率高(P<0.01).捕获并解剖野鼠844只,阳性鼠96只,感染率为11.37%,平均感染度为7.45条/只;其中褐家鼠、黄毛鼠、黄胸鼠的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分别为12.82% (91/710)、5.33%(4/75)、2.27% (1/44),以褐家鼠感染率高(P<0.05).连州、清新和佛冈县的螺类感染率分别为0(0/261)、4.02%(15/373)、1.54%( 7/456),各县(市)的鼠类感染率分别为13.30% (27/203)、14.35% (65/453)、2.13% (4/188),不同县(市)螺类及鼠类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鱼塘边和田边、果园、沙洲地的鼠类感染率分别为14.77%(92/623)、2.13%(4/188)、0(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检查人群血清1 952份,检出抗体阳性110份,阳性率为5.64%,其中连州、清新和佛冈县的人群广州管圆线虫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43% (13/536)、6.95% (28/403)、6.81% (69/1 013) (P <0.01).结论清远市存在广州管圆线虫的自然疫源地,目前尚未发现临床确诊的广州管圆线虫病例,但健康人群中存在隐性感染者,今后要加强监测力度,防止疫情的暴发.

    作者:林燕锋;孙小康;徐国洪;曲振宇;詹希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风疹与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的免疫预防

    风疹,又名德国麻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1814年,德国医学文献首次描述此病为一个独立的疾病.1914年赫斯(Hess)根据猴试验提出了病毒病原假说.1938年Hiro和Tosaka通过使用急性病例的鼻分泌物滤过液将此病传染给儿童,证实了病毒病原学.在1940年风疹大范围流行后,澳大利亚眼科医生Norman Gregg在1941年报告了78例母亲在怀孕早期感染风疹发生了婴儿先天性白内障,这是首次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RS)的报告,从而引起人们对风疹的重视.

    作者:吴承刚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凭祥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结核病筛查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凭祥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的结核病患病情况,以便及时治疗,防止传播和蔓延.方法对2005-2009年凭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自愿咨询检测门诊新发现的HIV/AIDS患者,通过拍摄X线胸片、痰抗酸杆菌染色涂片检查等方法进行结核病筛查.结果356例HIV/AIDS患者中,检出活动性肺结核51例,检出率为14.33%;其中,男性47例,检出率为19.18% (47/245),女性4例,检出率为3.60%(4/111),男性检出率高于女性(P<0.01).30 ~49岁年龄组的检出率高,共检出31例,占检出总数的60.78%.痰涂片阳性7例,涂阳患病率为1.97%(7/356).结论HIV/AIDS患者是感染结核病的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结核病筛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作者:何波;农丽萍;李薇伦;张建明;黄祖斌;李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2005-2009年西林县肺结核病流行病学及控制效果分析

    目的 了解西林县结核病控制项目启动后肺结核病流行规律及控制效果.方法对西林县2005-2009年肺结核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5-2009年共报告肺结核病例1116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56.68/10万(1 116/712 302),各年间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县8个乡(镇)均有病例报告,其中那劳乡的发病率高,为249.56/10万,各乡(镇)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761例,女性355例,男女性别比为2.14:1:发病年龄以20~49岁青壮年为主(632例,占56.63%),职业以农民为主(873例,占78.23%).病人总体到位率为69.71% (778/1 116)、就诊率为2.22%(1 579/712 302)、查痰率为86.83%(1 371/1 579)、涂阳率为21.30% (292/1 371)、涂阳登记率为40.99/10万(292/712 302),涂阳患者督导短程化疗率为97.60% (285/292)、治愈率为88.07% (251/285).结论西林县传染性肺结核病流行较为严重,报告发病率有年度、地区性差异,病人就诊率、到位率、涂阳率较低.应加强结核病归口管理,同时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提高病人的发现率和治愈率.

    作者:韦李明;张光筋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广州市白云区部分长途汽车司机艾滋病认知和性行为情况分析

    目的 调查分析影响长途汽车司机性行为及其安全的因素,为探索适合该人群的健康教育模式提供支持.方法对广州市白云区2个物流中心的所有长途汽车司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艾滋病认知(13题)、性行为情况(10题)和自觉生殖器不适情况等,并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共调查119人,均为男性,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总正确应答率为54.1% (837/1547),三大传播途径的正确应答率仅26.1% (31/119),“减少性伴侣可以有效预防艾滋病”的正确应答率仅为7.6% (9/119).性行为调查中发现,55.5% (66/119)的人有非固定性伴侣;73.1% (87/119)的人寻求过性服务;在与固定性伴侣、非固定性伴侣和性工作者发生性行为时,能坚持使用安全套的人数比例分别是23.9%( 26/109)、19.7% (13/66)和6.9%( 6/87).25.2%(30/119)的人有生殖器不适.结论该人群的艾滋病认知水平低,寻求性服务的比例较高,安全套的使用率较低.对于该人群要从健康教育传播手法乃至到减少危害服务方法等全方面进行健康干预工作.

    作者:虞华珍;李泽荣;周勇;陈容升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广东省疾控系统实验室质量管理十年实践的回顾与展望

    自2001年开始,广东省疾控系统实验室采用国际标准ISO/IEC17025《检测与校准实验室能力通用要求》质量管理模式,至今已整整10年.10年来,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珠三角到全省,我们经历和目睹了全省疾控系统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和从劣到优,感受到了全省实验室质量控制与管理同志们的强烈的使命感、责任心、饱满的工作热情和脚踏实地忘我工作的精神,分享了成功的喜悦和收获的满足.以下谨对全省的实验室质量控制与管理工作进行简要回顾.

    作者:杨杏芬;罗建波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全球手足口病流行现状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 disease,HFMD)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上很多国家均有报道,特别在亚太地区广泛流行,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和警惕.目前手足口病的病原体己达20余种,以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ckievirus A16,CoxA16)为主,两者常相伴引起手足口病的暴发和流行.本文就全球手足口病流行现状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作者:占华剑;柯昌文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2008-2010年大理州部分餐饮单位的餐饮具消毒质量监测分析

    目的 了解大理州部分餐饮业单位餐饮具的消毒质量,分析其影响因素,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方法随机抽取大理州州级直管的三星级以上的宾馆酒店、学校食堂、厂矿食堂的餐饮具,采用大肠菌群快速检测纸片法对餐饮具进行消毒效果监测.结果2008-2010年共随机抽样监测了碗、盘、茶具、酒具、汤匙、筷子、熟刀、熟板等餐饮具,合计检测样品5 540件,合格5 137件,合格率为92.73%.3年间餐饮具消毒合格率分别为86.56%、93.55%、96.00%,各年合格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四星级以上的酒店消毒合格率高(98.90%),厂矿食堂消毒合格率低(76.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温蒸汽消毒的合格率为95.86%,分别高于煮沸消毒(91.19%)、化学消毒剂(82.25%)(P<0.01).结论大理州部分餐饮业单位餐饮具的合格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应加强厂矿食堂餐饮具消毒的监督监测工作.

    作者:李丽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佛山市南海区本土种植蔬菜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对人体健康的风险分析

    目的 测定佛山市南海区本土土壤、灌溉水和蔬菜重金属含量水平,对经蔬菜途径摄入重金属暴露接触人体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方法2009年7月至2010年9月在佛山市南海区8个镇(街)内分别按照东南西北中的地理位置进行布点,共设调查点40个,每个调查点分别对土壤、灌溉水及蔬菜进行随机抽样.分析蔬菜样品的铅、镉、总汞、铬、无机砷含量水平以及种植地土壤样品和灌溉水样品的铅、铜、镉、锌、总汞、铬、总砷含量水平,并用单因子污染评价指数、尼梅罗污染指数评价蔬菜中重金属污染程度,用靶标危害系数(THQ)评估人体通过食物摄入重金属的风险.结果共采集本土种植的叶菜类、根茎类、瓜豆类共47种品种241份样品,本土种植的蔬菜超标率为46.47%( 112/241),其中总汞、铅、镉、无机砷、铬超标率分别为36.93%(89/241)、8.30%( 20/241)、5.81%( 14/241)、3.73% (9/241)、0.41% (1/241).从重金属单因子污染评价指数分级来看,总汞的超标情况严重,重污染占21.16% (51/241);从尼梅罗污染指数来看,叶菜类、根茎类、瓜豆类总汞含量均为重污染,综合指数分别为19.17、14.53、15.62.居民经食用本土种植蔬菜日均铅、镉、总汞、铬、无机砷摄入量(DI值)均未超过FAO/WHO每日允许量(ADI值),但叶菜中总汞、铅、镉分别占ADI值的17.26%、12.95%、22.41%.THQ结果显示蔬菜中5种重金属的THQ均<1,但叶菜类铅、镉的THQ值也达0.541、0.575;3类蔬菜中无机砷的THQ值分别为0.751、0.902、0.563.采集土壤241份样品,存在1种以上重金属超标84份,超标率34.85% (84/241).镉超标率高为29.05% (70/241),且高超出限量标准的17倍,其次为总汞7.47%( 18/241).采集灌溉水样品40份,重金属超标5份,超标率12.50%,均为总汞超标.结论南海区蔬菜中重金属污染对人体健康存在潜在风险,控制饮用水源和灌溉水及土壤汞污染是降低本土蔬菜汞含量的有效途径.

    作者:陈宝玲;关世宏;关汉坤;黄晓媚;柯志攀;唐凯莲;黄杰周;李周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2004-2009年广东省食品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污染状况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广东省食品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污染状况及耐药性,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有效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根据GB/T 4789.6-2003和食源性污染物监测网工作手册,对2004-2009年广东省食品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污染状况进行调查,并对分离株进行血清分型、毒力基因及耐药性的分析;药敏试验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研究所(CLSI)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标准中推荐的纸片扩散法进行.结果共检测生畜肉、生禽肉、凉拌菜、海产品、蔬菜5大类980份食品样品,检出87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8.88%;87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分别为产肠毒性大肠埃希菌26株、致病性大肠埃希菌23株、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22株、侵袭性大肠埃希菌16株.药敏试验结果显示:87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对四环素、左旋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氨苄西林和氯霉素的耐药率均>50%.四重及以上耐药的有47株,其中有1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对8类抗菌素均耐药.结论广东省食品中存在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污染,且检出的阳性菌株有多重耐药现象,提示有关部门应关注我国畜牧养殖业中抗生素的使用情况.

    作者:杨冰;王建;朱海明;赖蔚苳;王海燕;宋曼丹;陈秋霞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全球疫情警报和反应网络简介

    1 全球疫情警报和反应网络的建立全球疫情警报和反应网络(global outbreak alertand response network,简称:GOARN)是由世界卫生组织(WHO)组建并负责协调的全球国际疾病暴发应对网络,于2000年4月成立.

    作者:陈伟师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广东省2004-2010年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趋势分析

    目的 了解广东省2004-2010年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的流行趋势,为预防控制甲肝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广东省2004-2010年甲肝发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04-2010年广东省共报告甲肝病例12 116例,甲肝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发病率从2004年的2.37/10万下降到2010年的1.29/10万.全年均有发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2004-2010年报告病例总数居前5位的市分别是广州、佛山、深圳、江门和东莞,合计报告6 181例,占全省报告病例总数的51.02%.男性报告8 367例,女性报告4 045例,男女发病数性别比为2.07:1.30~34岁年龄组病例数多,报告1 436例,占11.85%.2004-2010年甲肝发病数居前3位的职业分别是农民、工人、家政人员,分别报告3 474例(占28.67%)、1 863例(占15.38%)和1 225例(占10.11%).结论广东省甲肝进入低流行状态,以甲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预防控制措施成效明显.

    作者:刘宇;邵晓萍;杨美玲;赵占杰;梁剑;吴承刚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2010年广州亚运会症状监测系统的设计研究

    目的 参考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症状监测的经验,结合广州市实际情况,设计可行的2010年广州亚运会症状监测系统.方法通过国内外文献的收集与分析、专家经验判断、头脑风暴法对2010年广州亚运会监测对象与症状、数据收集系统、聚集性探测、响应措施、探测目标疾病能力、系统评价指标等6个方面进行设计.结果以场馆医疗点、定点医院为数据入口,以广州市疾控中心为数据出口,针对涉亚人员开展发热、腹泻、皮疹、结膜红肿、黄疸共5种症状监测;法定传染病共39种,1972年以来新发传染病共49种,2006-2008年食物中毒主要致病因素15种,5大症状联合分别可探测其中的37、45、12种,分别占94.87%、91.84%、80.00%.聚集性症状探测基于固定阈值设计;系统探测目标疾病能力的预评价结果良好;共设计7个系统评价指标,包括及时性、可操作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代表性、特异性、可持续性.结论2010年广州亚运会症状监测系统可行有效,将在保障公共卫生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景钦隆;李美霞;王玉林;罗雷;陆家海;杨智聪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襄阳市襄州区2008-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趋势分析

    目的 了解2008-2010年襄阳市襄州区手足口病的发病规律,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8-2010年襄阳市寰州区手足口病疫情报告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全区3年共报告手足口病2 160例,其中2008年352例、2009年696例、2010年1 112例;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4-7月为流行高峰期(1 264例,58.52%).发病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占97.50%);男性病例1403例,女性病例757例,男女性别比为1.85:1;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居多(占84.26%),其次是幼托儿童(占13.06%).结论襄阳市襄州区手足口病发病数逐年上升,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5岁以下散居儿童为高发人群,散居及托幼机构儿童是手足口病预防控制的重点.

    作者:李苌辉;刘光定;陈向云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新兴县2004-2009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新兴县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新兴县2004-2009年报告的腮腺炎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新兴县2004-2009年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328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1.89/10万,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病例主要集中在流动人口较多的新城镇(113例)、车岗镇(65例)等地区,5-7月为高发季节,占总发病数的42.99%,发病以8~10岁学龄儿童为主,占62.80%.发病人群腮腺炎相关疫苗免疫史空白和免疫史不详者占96.77% (240/248).结论 落实儿童入托入校查验证制度,加强儿童腮腺炎疫苗的查漏补种工作,重点是流动儿童.

    作者:黎桂榕;李洁妍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广州市2006-2010年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分析

    目的 了解广州市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规律及分布情况,为今后制定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WS269-2007《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中规定的方法,对2006-2010年广州市人间布鲁氏菌病的监测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06年1月至2010年8月共检测血清标本2 432份,检出阳性157份,阳性率为6.46%;其中主动监测1 942人,阳性66例,阳性率为3.40%;被动监测490人,阳性91例,阳性率为18.57%.在主动监测的1 942人中,以运输类职业从业人员感染率高,为10.71%,不同职业人群的布病主动监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阳性率为4.01%(57/1 420),女性阳性率为1.72%(9/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间主动监测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地区间人间布病主动监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越秀区高(5.43%),其次为白云区(4.52%)和荔湾区(4.30%).结论广州市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上升趋势明显,需进一步落实监测任务,加强综合防治.

    作者:夏丹;胡玉山;张豪;李孝权;陈守义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深圳市宝安区外来劳务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深圳市外来劳务工的心理健康状况,为下一步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促进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年3-4月,按街道规模和单位性质随机抽取宝安区沙井街道和大浪街道的32家工厂及公共场所的外来劳务工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 - 90)及自编一般情况问卷的调查,并进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及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共调查1 716人,其中男性852人,女性864人,平均年龄为(27.08±7.82)岁.外来劳务工症状自评总分为(117.89±29.65)分,总分阳性检出率为9.0%(155/1 716),其中阳性检出率高的是强迫因子(15.9%),其余各因子的检出率为4.2%~9.8%.除恐怖因子外,外来劳务工总分和各因子分均明显低于全国常模(P<0.01);女性外来劳务工SCL - 90总分,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及精神病性因子均分均高于男性外来劳务工的均分(P<0.01或P<0.05).不同受教育程度外来劳务工的SCL -90总分,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焦虑、敌对及恐怖因子均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P <0.05).不同工作时间外来劳务工SCL - 90总分,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及敌对因子均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且呈现每天工作时间越长得分越高的趋势.除与躯体化因子无相关关系外,年龄与SCL -90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呈负相关关系(均P<0.01).来深工作年限与躯体化因子得分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强迫、恐怖因子得分呈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深圳市外来劳务工人群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各类心理健康问题.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时间、来深工作年限均是深圳外来劳务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有助于提高外来劳务工的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郑磊;罗碧青;刘德坚;谭庆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华南预防医学杂志

华南预防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