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浅谈医院宣传管理工作

叶思思

关键词:医疗工作, 宣传管理
摘要:目的:在医疗卫生工作中,医者仁心,钻研医术体恤患者无疑是重要的,然而医院的宣传工作同样也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只有做好医院的宣传工作,才能够有效的扩大医院本身的知名度,树立起医院的外部形象。通过医院宣传工作,可以使医院与整个社会的合作与联系更加紧密,同时也对提高该医院自身的医疗技术与质量有着积极促进的作用。
养生保健指南杂志相关文献
  • 护理干预在真菌性阴道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在真菌性阴道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2月收治的真菌性阴道炎患者139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69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7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护理依从性。结果观察组护理依从率(97.1%)高于对照组(62.3%),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真菌性阴道炎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患者护理依从性,进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陈琼英 刊期: 2016年第25期

  • 1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发前臂血肿的护理体会

    经过多年的发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已经成为治疗冠心病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由于其具有创伤小、病人痛苦少、治疗效果好等特点,目前已成为攻克心血管疾病的有力武器,尤其是冠心病介入治疗,能避免开胸手术的创伤,克服药物治疗难以奏效的缺憾[1]。自1989年Campeau首次成功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1993年Kiemeneij成功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以来,因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具有穿刺损伤小、血管并发症少,术后止血方便、术后早期即可下床活动、痛苦小、恢复快、卧床时间短、住院时间短、不影响抗凝或溶栓药物的连续使用等优点,已逐渐成为冠心病介入诊断的重要而实用的技术之一[2]。后可有的并发症也应得到应有的重视,其中前臂血肿是 TRI常见的并发症,轻者导致病人剧痛,前臂功能受损,严重者可导致骨筋膜室综合征而需外科手术治疗[3]。我科近对一例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后并发前臂血肿的患者进行了及时、有效地治疗和护理,患者病情逐渐好准,先汇报护理体会如下。

    作者:张潇 刊期: 2016年第25期

  • 我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情况分析及对策

    目的:分析我院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抽取2016年使用中药注射剂的300例患者对其用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出现不良反应的共34例,比例为11.3%,比例大的为皮肤损害共16例,比例为47.1%。结论:中药注射剂在心脑血管方面作用突出,但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应加强对其不良反应的监测。

    作者:李瑞瑞 刊期: 2016年第25期

  • 研究外科手术治疗乳腺增生伴癌变的临床特点

    目的:探讨患者发生乳腺增生并伴有癌变时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的作用。方法:选取4年间(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60例患有乳腺增生并怀疑癌变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中将增生组织进行冰冻保留,做实验病理切片检查,分析结果,同时选取30例乳腺增生早期患者进行药物治疗,进行对照实验。结果:病理切片实验检验出15例患者有癌前病变,10例已处于乳腺癌的早期阶段,5例患者存在癌症恶性病变,在手术治疗中患者的治愈率较高,达96.7%。治疗3月后进行回访发现对照组的复发率达13.3%。结论:发生乳腺增生的患者经临床病理学检查发生癌变的概率高,并且非手术治疗效果一般,因此在发生乳腺增生时选择手术治疗对预防癌变有重要作用。

    作者:曾万智 刊期: 2016年第25期

  • 预见性护理指引在骨科护理中的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预见性护理指引在骨科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5年6月收治的160例骨科患者,按照患者住院尾号的奇偶数,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实施预见性护理指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5%、2.5%,VS72.5%、28.75%,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骨科护理中实施预见性护理指引,可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控制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杨师玉 刊期: 2016年第25期

  • 探索剖宫产后产妇便秘的护理

    目的:便秘是剖官产后常见的现象之一,不仅影响产妇的进食、睡眠、情绪、身体康复,还对母乳喂养危害,给产妇增加心理上的负担。通过对2015年l 1月一2016年7月期间我院护产科收住的67位产妇便秘原因分析和有针对性的护理,1d后有24例在自行排便,2d后增加35例,3d后有7例自行排便,3d以产妇只有1例。由此说明剖宫产后针对性护理不仅能快速接触产妇便秘的痛苦,还能加快机体恢复速度。

    作者:高君海 刊期: 2016年第25期

  • 免疫组织化学SP法在肺癌组织EGFR、 ERCC1及p53蛋白中的应用观察

    目的:观察免疫组织化学SP法在肺癌组织EGFR、ERCC1及p53蛋白中的应用及相关性。方法:选取外科2011年6月-2014年10月间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0例,术中取肺癌病灶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组织中的EGFR、ERCC1及p53蛋白水平,分析不同蛋白之间相关性。结果:6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阳性率为58.3%(35/60)、切割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63.3%(38/60))及抑癌基因P53阳性表达率为(51.7%(31/60))。35例EGFR阳性表达,21例p53阳性表达。在EGFR阴性表达25例中,其中ERCC1阳性表达14例(56%), p53阳性表达10例(40%);EGFR的表达与p53正相关(P=0.038),而与ERCC1无相关性(P>0.05)。结论:利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能测定肺癌组织中EGFR、ERCC1及p53蛋白水平,且不同蛋白之间存在相关性。

    作者:袁慧;赵小云 刊期: 2016年第25期

  • 预防脑卒中患者并发坠积性肺炎的观察和护理

    目的:探讨预防脑卒中患者并发坠积性肺炎的护理。方法:以我院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两组基础护理相同,研究组患者入院后护士通过分析坠积性肺炎的高危因素来进行预防干预。对比(1)两组住院期间坠积性肺炎和肺部感染发生率。(2)两组患者对护士护理满意度。结果:(1)两组住院期间坠积性肺炎和肺部感染发生率,比较有差异(P<0.05)。(2)两组患者对护士护理满意度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预防脑卒中患者发生坠积性肺炎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干预,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作者:张后余 刊期: 2016年第25期

  • 后路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患者通过后路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采用后路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前路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观察两组术后疗效。结果:经过手术,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3.33%vs66.66%,),术后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2±1.3)vs(4.1±1.4)}。结论: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通过后路手术治疗效果更显著,可在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马天翔 刊期: 2016年第25期

  • 品管圈对降低心电监护仪损坏率的效果观察

    目的:通过品管圈活动做好心电监护仪的安全管理,降低心电监护仪的损坏率,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维修成本。方法成立 QCC 小组,对设定时间内心电监护仪的损坏次数进行查检,对损坏产生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进行针对性干预措施。结果QCC小组活动实施6个月后,心电监护仪的损坏率由实施前16%下降到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通过QCC小组活动,明显降低了心电监护仪的损坏率,并增强了护士的仪器安全管理意识,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

    作者:张梅;冷惠 刊期: 2016年第25期

  •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黄疸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中的作用

    目的:对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黄疸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中的作用进行探讨。方法将本院在2014-2015年收治的黄疸需要进行蓝光照射治疗的新生儿共计60例作为研究资料,将患儿分为两组: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患儿为30例。对照组患儿应用常规的护理措施,研究组患儿应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比较两组患儿的效果。结果对两组患儿每天的安静睡眠时间、体质量增加情况与黄疸指数下降幅度进行比较,结果为:研究组患儿比对照组患儿的每天睡眠状况要好,两者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儿在3d 内的体质量显著增加了,3d 后黄疸指数有了显著的下降,两组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黄疸蓝光照射治疗的新生儿应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能够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朱吉翠 刊期: 2016年第25期

  • 利奈唑胺注射液与注射用兰索拉唑存在配伍禁忌

    利奈唑胺(斯沃)主要成份为利奈唑胺。属于新一类的合成抗生素--恶唑烷酮类抗生素,用于治疗由特定微生物敏感株引起的下列感染:万古霉素耐药的屎肠球菌引起的感染;院内获得性肺炎;复杂性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非复杂性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社区获得性肺炎。注射用兰索拉唑属于质子泵抑制剂。有抑制胃酸分泌,促进损伤粘膜的修复。在临床输液过程中发现,当利奈唑胺注射液输完更换注射用兰索拉唑液体时,茂非氏滴管及输液管道内立即出现褐色混浊。因此,对两种药物的配伍进行了观察。

    作者:赵静 刊期: 2016年第25期

  • 脑梗塞肢体偏瘫后的早期康复锻炼效果分析

    目的:探究脑梗塞肢体偏瘫后行早期康复锻炼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脑梗塞后肢体偏瘫患者6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患者病情稳定后进行早期康复锻炼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3.8%)高于对照组(75.0%),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96.9%)高于对照组(81.3%),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塞肢体偏瘫患者,在进行治疗时,给予患者进行早期康复锻炼可以促进患肢肢体的恢复及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作者:蒋泽沾 刊期: 2016年第25期

  • 循证护理在肺癌化疗患者行PICC置管后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PICC在肺癌化疗患者置管后常见并发症的护理。方法:以80肺癌患者PICC置管化疗的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对另外80例PICC置管患者应用循证护理的概念和实施步骤加以具体指导,制定护理措施。结果:通过循证护理的干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结论:循证护理改变了临床护士以往经验和感觉为主的习惯,解决了临床护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对提高护理质量有所帮助。

    作者:谢佳慧;钟艳;张雅丽 刊期: 2016年第25期

  • 心理干预模式在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索心理干预模式在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将患者动态随机化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心理干预模式,两组患者各有60例。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对比护理后焦虑评分平均值、抑郁评分平均值均存在差异性(P<0.05)。结论:心理干预模式在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中效果显著。

    作者:谭敏 刊期: 2016年第25期

  • 门诊注射输液室护理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目的:对门诊注射输液室护理满意度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对策。方法:选取不同时期我院门诊注射输液室进行输液的患者共200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根据影响护理满意度的因素采取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明显高于对照组的,两组对比具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影响门诊注射输液室护理满意度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同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对策,能够有效的提升患者满意度。

    作者:诸葛婷 刊期: 2016年第25期

  • 老年慢性心衰护理中舒适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4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干预组(舒适护理)与对照组(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后,两组生活质量各指标评分差异显著( P<0.05);干预组、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5.2%、76.2%,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辅以舒适护理,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可改善其生活质量,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许水银 刊期: 2016年第25期

  •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哮喘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目的:分析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哮喘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本院哮喘患者分为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个性化护理干预进行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结果:在护理干预前后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中,两组患者干预后的治疗依从性均明显优于干预前的依从性,但是实验组的治疗依从性的改善情况要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哮喘患者而言,实施个性化护理可以显著强化治疗的依从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胥琴 刊期: 2016年第25期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技术护理体会

    目的: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技术是一种微创诊治冠心病的重要手段,具有操作方便,患者无需卧床,痛苦小,局部出血和血管并发症少,住院期间术后不需要停用肝素抗凝治疗等诸多优点。在心内科的疾病治疗中该技术应用的较多,要想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做好围术期的护理工作十分重要。本研究对300例行该技术的患者的资料进行了回顾,并总结出了有效的围术期护理措施,大大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作者:王艳 刊期: 2016年第25期

  • 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运用

    目的:交流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护理经验方法,分析对373例患儿进行静脉留置穿刺的输液方法及效果。结果在儿科护理中应用留置针,既减轻了对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又降低了对浅表静脉的损伤,减少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在临床上达到了随时按医嘱给药的目的。373例患儿留置针,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5%,置留时间短1天,长7天,全部病例中无感染现象发生。结论静脉留置针是值得在儿科推广应用的一种输液方法。

    作者:刘艳 刊期: 2016年第25期

养生保健指南杂志

养生保健指南杂志

主管: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

主办: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