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HIV感染者妊娠期合并疟疾感染的预防及治疗进展

马宁;赵书仙;刘永华;杨照青

关键词:妊娠, 疟疾, HIV, 复方新诺明
摘要:HIV感染者妊娠期合并疟疾感染是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病毒和原虫合并感染,两者的相互作用使得情况更加复杂.感染HIV会增加感染疟疾的风险和疟疾病情的严重程度,而感染疟疾会增加HIV的病毒载量并因此促进HⅣ的传播.本文针对HIV感染者妊娠期合并疟疾感染的预防及治疗,对复方新诺明防治法和磺胺多辛-乙胺嘧啶间歇性预防治疗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HC2 HPV检测联合薄层液基细胞学技术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二代杂交捕获技术(HC2)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检测联合薄层液基细胞学技术(TCT)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呼和浩特市新城区部分下岗女工共计200人采用HC2 HPV检测联合薄层液基细胞学技术免费对其进行宫颈癌筛查.TCT使用TBS报告系统,凡意义不明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及以上患者和(或)HC2 HPV检测为阳性的患者均在阴道镜下行宫颈活检确诊.结果 单纯TCT检查组与组织病理学的诊断符合率为57.9%,单纯HC2-HPV检查组与组织病理学的诊断符合率为58.8%,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CT联合HC2-HPV检查组与组织病理学的诊断符合率为93.3%,与单纯TCT检查组和单纯HC2-HPV检查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2 HPV检测联合薄层液基细胞学技术提高了宫颈病变的检出率及诊断符合率,同时大大降低了漏诊率,其在宫颈癌的早期筛查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马利琴;段仙芝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DEPTOR蛋白对胶质瘤间叶细胞转化能力影响及机制的探讨

    目的 探讨siRNA干扰降低DEPTOR蛋白表达对U87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方法 检测U87细胞中DEPTOR蛋白表达.应用siRNA干扰技术转染U87细胞株,并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瞬时转染以后DEPTOR蛋白的表达.体外侵袭实验观察转染后侵袭能力的改变.DEPTOR蛋白降低后,用Western blot检测间叶细胞来源的T-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蛋白和调节因子Snail、Twist1、Slug、Zeb1的表达.结果 转染DEPTOR质粒的U87细胞DEPTOR表达降低.DEPTOR表达降低的SiDEPTOR/U87细胞侵袭并穿透Matrigel膜基质的细胞数量为(42±0.789),明显比SCR/U87组(22±1.197)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cadherin降低,N-cadherin、Vimentin蛋白表达量升高,与间质转化相关的转录因子仅Twist1的表达升高,而转录因子Slug、Snail、Zeb1表达无明显改变.结论 应用siRNA干扰技术降低DEPTOR蛋白的表达使U87细胞侵袭转移能力增强,同时T-cadherin降低,N-cadherin、Vimentin蛋白和转录因子Twist1的表达量升高,提示DEPTOR蛋白表达降低可通过调节转录因子Twist1进一步影响U87细胞的侵袭.

    作者:王汉秋;张洪旺;张宝刚;杜新强;郭文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浓度变化与肺动脉高压的关系

    目的 通过检测成人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前术后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探讨血清NT-proBNP浓度与肺动脉高压(PAH)的关系,为肺动脉高压的诊断、病情程度的评估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 将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在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成功行封堵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106例作为观察组,20例表观健康者为对照组.依据肺动脉平均压将观察组分为三组:无PAH组(n=52)、轻度PAH组(n=18)、中重度PAH组(n=36).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右心导管检查,测定右房压、右室压、肺动脉收缩压、肺动脉平均压、全肺阻力.同时测定患者术前术后血清NT-proBNP浓度,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在行封堵手术前,观察组血清NT-proBN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各观察组血清NT-proBNP浓度为中重度PAH组>轻度PAH组>无PAH组,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观察组的肺动脉平均压、肺动脉收缩压和全肺阻力与血清NT-proBNP浓度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87(P=0.000)、0.921(P=0.000)和0.844(P=0.000).在行封堵手术后,观察组血清NT-proBNP浓度明显低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NT-proBNP浓度可以作为PAH的诊断、反映病情程度及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陈妍汶;杨勇;邹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速冻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的改进分析

    目的 对现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检验方法进行改进,使之更适合检测速冻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方法 从仁化地区大商场超市销售的速冻食品中随机采样,按Baird-Parker平板计数法检测;用营养肉汤(NB)为介质修复Baird-Parker平板,计数典型菌落总数,典型菌落做确认鉴定,计算确认率;从速冻食品中分离的典型菌落,用营养琼脂(NA)纯化,进行血浆凝固酶试验,计算试验阳性率.结果 在NB修复的Baird-Parker平板上,生长的典型菌落总数较多(49.4 CFU/ml),典型菌落确认率较高(92.1%),与未修复平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A纯化的典型菌落做血浆凝固酶试验,试验阳性率较高(77.5%),与未纯化的典型菌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用改进的实验定量检测速冻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操作简单,能提高检出率,计数结果更准确,适合在基层实验室推广应用.

    作者:张为朋;黄俊锋;邓礼明;谭秀凤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效果,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中晚期(TNM分期为Ⅲ、Ⅳ期)肝癌患者65例随机分为TACE联合HIFU治疗组(n=34例)和单纯TACE治疗组(n=31例),比较两组临床症状、甲胎蛋白(AFP)及免疫指标(CD3+T、CD4+T、CD8+T、NK)的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影像学变化(CT和/或MRI)以及治疗过程并发症;并随访1年,比较3、6和12个月的生存率.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5.3%vs 5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AFP转阴或下降超过50%者高于对照组(64.7% vs 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CD3+T、CD4+T细胞百分数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肝区疼痛、发热、转氨酶升高、黄疸等症状,试验组HIFU治疗后出现1例轻度皮肤灼伤.试验组患者治疗6和12个月后的生存率分别为79.4%和76.5%,较对照组高(54.8%和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CE联合HIFU治疗可提高中晚期肝癌的临床效果,且不增加或加重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临床治疗有参考价值,可作为中晚期肝癌临床综合治疗方法之一加以运用,但仍需临床大样本前瞻性研究.

    作者:董皖辉;顾建平;查名宝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感染性腹泻细菌学病原谱及耐药监测

    目的 了解感染性腹泻细菌学病原谱以及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情况.方法 选取120例感染性腹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以上患者的大便进行培养,根据培养基的菌落形态来判断病原菌的种类,使用CLSI-2012版推荐的纸片扩散法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 患者的性别和文化程度与感染性腹泻的发病无明显关系,但是在年龄方面,<60岁患者在感染性腹泻中所占比例达到65.83%,明显高于>60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0例感染性腹泻患者中,感染数量高的菌种类型分别为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和克雷伯杆菌,所占比例分别为65.00%、12.50%和6.67%.其中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唑林、氨苄西林以及复方新诺明等药物均有较强耐药性,肠球菌则对氨苄西林、庆大霉素以及头孢唑林等有较强耐药性,克雷伯杆菌则对头孢唑林以及氨苄西林的耐药性较高.结论 感染性腹泻患者的致病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为了提高感染性腹泻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并促进患者更快地康复,首先应该对患者进行病原学检查,明确患者的致病菌并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避免抗生素滥用以及细菌耐药性进一步发展.

    作者:黄国珍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宫颈扩张球囊与控释地诺前列酮栓用于足月妊娠促宫颈成熟及引产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比较宫颈扩张球囊与控释地诺前列酮栓用于足月妊娠促宫颈成熟的引产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208例于产科住院待产的单胎头位初产妇随机分为宫颈扩张球囊组(球囊组)118例,控释地诺前列酮栓(欣普贝生)组(药物组)90例,对产妇宫颈成熟、分娩方式、总产程、使用催产素情况、妊娠结局及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球囊组与药物组产妇引产前后宫颈Bishop评分、促宫颈成熟有效率、引产成功率和剖宫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球囊组使用缩宫素率高于药物组,子宫过度刺激发生率较药物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自然临产率明显高于球囊组,总产程明显短于球囊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后出血量、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羊水粪染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颈扩张球囊与控释地诺前列酮栓促宫颈成熟效果相似,控释地诺前列酮栓引产效果优于宫颈扩张球囊,但其安全性低于宫颈扩张球囊.

    作者:林清兰;叶球仙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一株蔗糖发酵阳性沙门菌的鉴定

    目的 对一株不典型的沙门菌进行生化反应和遗传基因鉴定分析.方法 采用革兰染色镜检、培养基生长特性、全自动生化鉴定系统VITEK2、API20E、血清学试验、噬菌体实验、荧光PCR检测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 发酵蔗糖,三糖铁底层斜面均产酸(变黄),三糖铁斜面不产H2S,血清型为山夫登堡,噬菌体在O-I裂解,荧光PCR阳性,16SrDNA分析符合沙门菌定义.结论 该菌是一株发酵蔗糖,三糖铁斜面上不产H2S的山夫登堡沙门菌.

    作者:侯水平;龙佳丽;伍业健;张欣强;胡玉山;吴新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Nesfatin-1对内脏高敏感性大鼠内脏敏感性和结肠动力的影响

    目的 探讨nesfatin-1对内脏高敏感大鼠内脏敏感性和结肠动力的影响.方法 将新生2d龄雄性Spragn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制备内脏高敏感性大鼠模型.模型组分为干预对照组、低浓度干预组、中浓度干预组和高浓度干预组,分别给予侧脑室注射0.5μl 0.9%氯化钠、0.5 μmol/L nesfatin-1、5 μmol/L nesfatin-1、50 μmol/L nesfatin-1,评定各组大鼠内脏敏感性,同时记录各组大鼠结肠电生理指标,对实验结果进行差异性统计分析.结果 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较空白对照组易激惹.模型组大鼠内脏敏感性较空白对照组高(P<0.05),同时组织学排除器质性病理改变的存在,提示造模成功.三种不同浓度nesfatin-1干预组大鼠内脏敏感性明显高于干预对照组(P<0.05),且低、中和高浓度干预组之间大鼠内脏敏感性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对照组大鼠快慢波频率、快慢波大振幅、收缩波数和收缩波振幅指数均低于低、中和高浓度干预组;低、中浓度干预组快慢波频率和快慢波振幅与高浓度干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低浓度干预组与中浓度干预组间收缩波数和收缩波振幅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枢途径应用nesfatin-1可以影响内脏高敏感性大鼠内脏敏感性和结肠动力.

    作者:古巧燕;张军;年媛媛;冯义朝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条件性恐惧记忆形成中大鼠海马CA1/CA3区Hsp90表达变化

    目的 探讨大鼠条件性恐惧记忆形成过程中海马CA1/CA3区Hsp90表达变化.方法 电击组和对照组大鼠各9只,分别给予或不给足底电击,1h和24 h后检测大鼠的僵住反应,然后牺牲动物,分别提取海马CA1和CA3区蛋白,Western blot检测NR2B及Hsp90表达情况.结果 电击组大鼠在1h和24 h的僵住反应时间百分比分别为(49.1±18.6)%和(75.7±19.6)%,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4.0±4.5)%,(32.1±22 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大鼠海马CA 1/CA3区Hsp90及CA1区NR2B表达电击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条件性恐惧记忆形成中大鼠海马CA1/CA3区Hsp90蛋白表达升高,活性增强.Hsp90可能参与了条件恐惧长时记忆的形成.

    作者:史萌;时燕薇;赵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他汀类药物对社区获得细菌性肺炎预后影响的研究

    目的 探讨他汀类药物是否降低社区获得细菌性肺炎住院患者的死亡风险.方法 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收集40岁以上社区获得细菌性肺炎患者的资料,服用他汀类药物的肺炎患者定义为暴露组,同时期未服用过他汀类药物的肺炎患者为对照组,用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控制混杂因素后对两组结局进行比较,并分析相关实验室结果.结果 本研究收集了1 272个住院肺炎病例,其中暴露组172人(13.5%),对照组1 100人(86.5%).在Logistic回归模型中,经过年龄等调整后,他汀类药物对肺炎30 d病死率的风险值为0.512 (95%CI:0.195~1.350).而经过调整后他汀类药物对肺炎ICU入住率与机械通气使用率的风险值分别为0.793 (95%CI:0.404~1.558)、0.488(95%CI:0.202~1.181).结论 服用他汀类药物未能显著降低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住院30 d病死率与ICU入住率以及机械通气使用率.

    作者:苏卉;李碧青;郭中敏;陆家海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2007-2014年广州市海珠区麻疹风疹疑似病例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分析2007-2014年广州市海珠区麻疹及风疹流行特征,为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疑似麻疹、风疹病例血清标本进行IgM抗体检测,SPSS13.0软件统计分析检测结果.结果 共检测样本2 281例,麻疹IgM抗体阳性总检出率为33.14%,风疹IgM抗体阳性总检出率为7.85%,不同年份之间麻疹、风疹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5.805,P=0.000;x2=143.681,P=0.000).不同年份之间麻疹、风疹阳性病例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麻疹发病高峰主要在3-7月,0~5岁婴幼儿及15~29岁中青年高发;风疹发病高峰集中在3-6月份,15~25岁青少年为主要发病人群.结论 8年间辖区内麻疹阳性率有明显波动,近3年呈上升趋势,应引起足够重视.要达到消除麻疹控制风疹的目标,必须持续做好计划免疫,严密监测,控制暴发.

    作者:郭鹏娟;甘标;潘捷云;王国玲;王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激活素A中和抗体对小鼠慢性肝损伤的影响

    目的 探讨激活素在刀豆蛋白A(Con A)诱导的小鼠慢性肝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小鼠尾静脉注射ConA,每周1次,连续4周,造成小鼠肝损伤模型,另设激活素抗体中和组于小鼠尾静脉注射ConA的次日腹腔注射激活素A的中和抗体,每周1次,连续4周,各组分别于末次给药后的次日检测小鼠血清酶变化及肝脏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同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小鼠肝组织激活素A、激活素ⅡA型受体、纤维结合蛋白(FN)、Ⅰ型胶原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TIMP2)的表达变化.结果 Con A组肝脏病理损伤为严重,肝小叶结构紊乱,肝细胞索形态消失,细胞肿胀,呈气球样变;激活素抗体中和组病理损伤明显轻于Con A组,肝细胞略有肿胀,仍可见肝小叶结构.荧光定量PCR显示Con A组和抗体中和组激活素A及其激活素ⅡA型受体mRN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FN、Ⅰ型胶原及TIMP2的mRNA水平抗体中和组明显低于Con A组.结论 激活素A是Con A诱导模型鼠肝损伤的重要致病因子.

    作者:张红军;鞠宝玲;聂影;唐小云;胡海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HIV感染者妊娠期合并疟疾感染的预防及治疗进展

    HIV感染者妊娠期合并疟疾感染是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病毒和原虫合并感染,两者的相互作用使得情况更加复杂.感染HIV会增加感染疟疾的风险和疟疾病情的严重程度,而感染疟疾会增加HIV的病毒载量并因此促进HⅣ的传播.本文针对HIV感染者妊娠期合并疟疾感染的预防及治疗,对复方新诺明防治法和磺胺多辛-乙胺嘧啶间歇性预防治疗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作者:马宁;赵书仙;刘永华;杨照青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LPS激活巨噬细胞NLRP3炎性小体的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脂多糖(LPS)激活巨噬细胞NLRP3炎性小体的作用.方法 用佛波酯诱导人单核细胞(THP-1)分化为巨噬细胞.实验分为对照组、LPS组、LPS+NLRP3 siRNA组、LPS+Scrambled siRNA组.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家族pyrin结构域蛋白3(NLRP3)和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的共定位、Western blotting检测NLRP3蛋白的表达、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白介素1β(IL-1β)的浓度.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NLRP3和ASC蛋白的共定位明显增多,LPS组NLRP3蛋白的表达增强.LPS还能使细胞培养上清IL-1β的浓度显著升高,NLRP3 siRNA干扰后细胞培养上清IL-1β的浓度显著降低.结论 LPS可以促进炎性小体成分NLRP3、ASC的表达,激活NLRP3炎性小体,刺激巨噬细胞分泌炎症因子IL-1β.

    作者:牟娜娜;娄晓盈;王仁庆;谭红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204例登革热患者病原学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204例登革病毒感染者的病毒血清型别分布及抗体产生特征,为研究登革热流行动态特征及临床诊治策略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集登革热患者急性期血清,应用实时荧光PCR检测登革病毒核酸及分型,ELISA法检测登革病毒特异性抗体IgG和IgM.结果 共检测204例标本,其中179例登革病毒核酸阳性,DENV-1型、DENV-2型及DENV-3型分别占97.2% (174/179)、1.1%(2/174)及0.6%(1/174);DENV-1合并DENV-2型感染和DENV-1合并DENV-3型感染各1例.ELISA法结果显示IgM、IgG抗体阳性者分别为193例和47例,且IgG抗体阳性者的IgM抗体同为阳性,表明初次感染和二次感染分别为146例(75.6%,146/193)和47例(24.4%,47/193).结论 广州存在多种血清型流行及二次感染患者,提示今后广东省重症登革热的发生几率可能会有所增加,应引起重视.

    作者:蔡晓莉;赵令斋;雷华丽;邱爽;袁小珍;洪文昕;王建;胡凤玉;张复春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NOD1及COX-2在脂肪组织中表达与妊娠期糖尿病相关性研究

    目的 检测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1(NOD1)和环氧合酶2(COX-2)在妊娠糖尿病患者脂肪组织中的表达,揭示NOD1和COX-2在妊娠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和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体质指数(BMI)匹配的80例正常葡萄糖耐量孕妇(NGT组)和80例妊娠糖尿病者(GDM组)剖宫产后脂肪组织中NOD1基因mRNA和COX-2蛋白水平.结果 GDM组NOD1 mRNA相对表达量为(3.148±1.037),明显高于NGT组的(0.975±0.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DM组脂肪组织中COX-2蛋白表达水平(1.672±0.452)较NGT组(0.768±0.272)显著升高(P<0.01),NOD1和COX-2表达升高与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具有密切相关性(P<0.01).结论 脂肪组织中NOD1和COX-2表达的升高可能是GDM患者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原因,在GDM发病中起到关键作用.

    作者:尉阳;孙磊;金镇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流感病毒感染神经胶质细胞条件培养上清对星形胶质细胞的免疫生物学影响

    目的 利用人流感病毒H1N1和H3N2感染小鼠星形胶质细胞获得条件培养上清刺激正常星形胶质细胞,研究人流感病毒感染星形胶质细胞后释放的细胞因子,是否会诱导正常胶质细胞的免疫病理学变化.方法 从新生小鼠大脑皮质分离纯化星形胶质细胞,经纯度鉴定后,用人流感病毒H1N1和H3N2体外感染,分别于感染早期(6 h)和感染中晚期(24 h)收获条件培养上清,刺激正常星形胶质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状况,ELISA法检测细胞不同时间分泌的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水平变化.结果 流感病毒感染星形胶质细胞的条件培养上清,可显著抑制正常胶质细胞的活性,诱导GFAP蛋白表达的上调,而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在不同时间点的蛋白表达水平发生不同程度改变,总体呈下降趋势.结论 体外实验中,人流感病毒感染星形胶质细胞后释放的细胞因子会诱导正常胶质细胞发生较为明显的免疫病理学变化,但未见明显的细胞因子级联现象.

    作者:王革非;李蕊;周健祥;蒋治武;代剑平;李康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湖北省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中期效果评估

    目的 评价湖北省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中期效果.方法 采取以人畜查治病、钉螺控制、晚期血吸虫病救治、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治理等措施,实施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评价防治效果.结果 2004-2008年全省共查病11 063 267人,治疗血吸虫病1 053 051人,扩大化疗5 055 932人.检查家畜(耕牛)1 240 986头,治疗病畜49 710头,扩大化疗800 741头.累计开展药物灭螺98 512.48 hm2,环境改造灭螺29 899.25 hm2.9个试点村及12个重流行县(市、区)以点带面开展了传染源控制措施.至2008年底,全省人、畜(耕牛)感染率分别降至1.71%、2.20%,较2004年分别下降56.15%、64.69%.钉螺面积徘徊在7.55亿~7.99亿m2之间.期间全省达到了疫情控制标准,另3个县达到了传播控制标准,4个县达到了传播阻断标准.结论 湖北省通过实施以人畜查治病、控制钉螺、晚期血吸虫病救治、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及措施,如期实现全国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中期目标.

    作者:朱红;刘建兵;蔡顺祥;黄希宝;肖瑛;涂祖武;周晓蓉;张聪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MP-9、TIMP-1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TIMP-1)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MMP-9、TIMP-1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可能的机制.方法 选取早期急性脑梗死(6~24 h)患者60例,按照TOAST分型方法将患者分为3个亚型:心源性脑梗死(CE)组21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梗死(LAA)组25例,小动脉性梗死(腔隙性脑梗塞,SA)组14例.分别于患者发病后24h内、治疗第5天、治疗第14天时进行NIHSS评分,测定血清MMP-9、TIMP-1水平.比较不同临床分型、不同临床疗效患者的指标水平,并分析血清MMP-9、TIMP-1水平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24 h时,各临床分型、疗效分组下,血清MMP-9、TIMP-1水平均升高,至第5天时高值,至第14天时基本降低至参考值水平.同一时点(<24 h、第5天、第14天)下,CE组、LAA组间NIHSS评分和血清MMP-9、TIMP-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6~1.08,P>0.05);而CE组、LAA组的NIHSS评分和血清MMP-9、TIMP-1水平均高于SA组(t=3.45~4.96,P<0.05).随着疗效的提高(进步、显效、基本痊愈),NIHSS评分和血清MMP-9、TIMP-1水平均逐渐降低(F=3.50~4.92,P<0.05).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显示,各相应时点NIHSS评分和血清MMP-9、TIMP-1水平均呈正相关性(<24 h:rNIHSS-MMP-9=0.62,rNIHSS-MIP1=0.49,P<0.05).结论 血清MMP-9、TIMP-1在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缺血再灌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发病6~24 h即已经升高,至第5天时达高值,至第14天时恢复至基础水平,其水平随梗死的严重程度而逐渐升高,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性,可能有助于预测病变预后.

    作者:施红杰;王记记;赵沧海;赵世峰;江素芹;李云香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