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锡芸;苏海飞;杨茵梅
目的 分析广州市荔湾区2013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对各医院报告的荔湾区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采集病例血液样本开展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测,并划定疫点进行蚊媒调查和病例搜索.结果 广州市荔湾区2013年报告本地登革热病例781例,发病率为86.95/10万,无死亡病例;流行季节为7月下旬至11月下旬,高峰为9月下旬至11月上旬;男女性别比1∶1.14;发病年龄大92岁,小2岁,以中青年为主.全区疫情以城乡结合部为主,随后向老城区扩散,后波及21个行政街,有8个较大暴发点;病毒型别主要为登革Ⅰ型.结论 2013年荔湾区发生登革热大流行,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疫情主要发生在城乡结合部.病媒控制不理想是疫情扩散的主要原因.荔湾区存在不利于登革热防控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作者:杨丽莉;景钦隆;曾伟锋;王敏;蔡明伟;杨翠辉;何国宽;范健文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红细胞参数: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与网织红细胞6项参数:网织红细胞百分率(RET%)、网织红细胞绝对值(RET#)、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比率(IRF)、低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百分率(LFR%)、中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百分率(MFR%)、高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百分率(HFR%)在地中海贫血与缺铁性贫血患儿中的筛查与临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门诊及住院的地中海贫血与缺铁性贫血儿童患者共计108例,另选取50名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用Sysmex XE-5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患儿与正常儿童的红细胞参数与网织红细胞相关参数.结果 缺铁性贫血组、地中海贫血组MCV、MCH、MCHC出现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铁性贫血组RDW升高,与地中海贫血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地中海贫血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铁性贫血组、地中海贫血组RET#、RET%、IRF、MFR%、HFR%均升高,LFR%降低,且地中海贫血组变化更为显著.结论 MCV、MCH、RDW三项指标可对地中海贫血与缺铁性贫血进行初步鉴别.网织红细胞相关参数对临床筛查地中海贫血和缺铁性贫血有提示作用,且其变化在地中海贫血中比缺铁性贫血更显著.结合运用红细胞参数与网织红细胞相关参数,可以提高两种疾病的筛查率和初步鉴别.
作者:王英;潘昆贻;黄际宪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血清硫酸脱氢表雄酮(DHEA-S)及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159例PCOS患者为实验组,136名健康女性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检测血清中DHEA-S、SHBG水平.结果 PCOS组血清DHEA-S水平(294.66±106.76) μg/d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54.47±76.18) μg/d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78,P<0.01).PCOS组血清SHBG水平(45.45±21.63) nmol/L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64.18±33.04) 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34,P<0.01).PCOS组血清DHEA-S与SHBG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r=-0.202,P<0.05).结论 PCOS患者体内DHEA-S水平升高,SHBG水平降低,DHEA-S与SHBG联合检测对PCOS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叶青;刘艳;欧阳凯;邝炎波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为了及时有效地控制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制疫情扩散蔓延.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调查病例的发病经过、可能的感染来源、传播途径及暴露因素等,医学观察患者的密切接触者.结果 确诊l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经抢救无效死亡.患者有明确的活禽市场接触史,咽拭子检测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患者的密切接触者无继发病例.通过强化监测流感病例215例,均未发现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患者暴露的活禽交易市场外环境20份标本检出3份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结论 以后仍有可能出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各项防控措施必须加强.
作者:陈茂余;杨玉芳;关毅荣;朱锦朋;陈华燕;洪海波;周宏宇;范湛丽;黄妙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反向遗传学技术的应用,使人们对流感病毒的复制及调控机制、致病性、新型疫苗制备等方面的研究更进一步.本文就反向遗传学技术的建立及其在流感病毒研究中的应用概况及前景作简要概述.
作者:连孟洋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高州地区麻疹的发病特点和流行规律,为消除麻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高州市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感染内科收治住院的154例麻疹患者,对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麻疹病例主要集中在8月龄至6岁,共127例(82.42%).8~12月龄为麻疹高发年龄段,共79例(51.29%),与其他年龄段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为1~6岁,共48例(31.17%).高发季节为4~7月,共100例(64.96%);高为4月,共32例(20.78%);低为12月,共3例(1.95%).流动人口发病率(64.94%)高于常住人口(35.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并发症共49例,约占31.82%,其中肝损害9例(18.38%).结论 麻疹有向低龄化发病趋势,成人麻疹患者易出现肝损害,医院要加强防控措施,提高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控制麻疹疫情院内感染.
作者:范锡芸;苏海飞;杨茵梅 刊期: 2014年第10期
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创伤弧菌、拟态弧菌和溶藻弧菌广泛存在于海水环境和水产品中,人们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伤口暴露于被污染的水环境中可引起腹泻、伤口感染和败血症等疾病.在选择性TCBS培养基上培养,霍乱弧菌和溶藻弧菌因能利用蔗糖发酵呈黄色菌落,其他三种弧菌呈绿色菌落.5种重要致病性弧菌主要由肠毒素、溶血素、粘附素和铁摄取系统等致病因子共同作用而致病,尤其对于患有血清铁过量性疾病的个体,铁摄取系统将增加致病性弧菌的致病性,使感染的临床症状加重.本文综述了近年来5种重要致病性弧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因子的研究进展,为致病性弧菌的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滕勇勇;王琪;吴雷;姚月娴;赵德坚;莫秋华;孙虹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抗U1RNP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表达及其与SLE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 选择121例SLE患者进行抗U1RNP抗体检测,将阳性患者和阴性患者分别设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观察在疾病活动性上两组之间的差异;同时观察抗U1RNP抗体和抗dsDNA抗体联合检测与单项指标检测在判断该病活动性中的差异.结果 121例SLE患者中抗U1RNP抗体阳性45例,阳性率为37.2%.实验组疾病活动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3,P<0.05).抗U1RNP抗体联合抗dsDNA抗体检测,两者均阳性时活动指数明显高于单项指标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91,P1<0.05;t2=4.15,P2<0.05).结论 抗U1RNP抗体检测或抗U1RNP抗体联合抗dsDNA抗体检测在临床判断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性中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代荣琴;刘玉枝;张金彪;陈洋;王瑾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黄芪消渴方联合二甲双胍片对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予二甲双胍片口服,根据血糖结果酌情调整剂量;治疗组予黄芪消渴方汤剂口服,每日1剂,配合二甲双胍片.两组观察周期为3个月.治疗前后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并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4d、治疗后3个月测定空腹及三餐后血糖.结果 治疗组二甲双胍片日平均用量少于对照组,且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均衡性良好.-治疗14 d、3个月后两组空腹及餐后2h血糖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糖值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在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糖疗效评定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黄芪消渴方联合二甲双胍片在改善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方面有显著疗效.
作者:曾纪斌;潘艳;黄寅銮;龚丽;谢嘉嘉;杨从意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重庆市恶性肿瘤发病趋势变化,为开展肿瘤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重庆市4个城市与5个农村肿瘤登记点2009-2012年肿瘤报告数据,统计分析肿瘤发病率与构成比,采用Logistic曲线估计的方法判别肿瘤发病率趋势变化.结果 重庆市恶性肿瘤报告发病率由2009年的203.29/10万上升至244.58/10万,40~岁(F=125.95,P=-0.008)与45~岁(F=225.89,P=0.004)年龄组报告肿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农村地区肿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F=18.54,P=0.049).居前6位的肿瘤分别是肺癌、肝癌、胃癌、乳腺癌、食道癌、结直肠肛门癌,肺癌历年均居第1位,城市点结直肠肛门癌居第2位,农村点食道癌居第2位.结论 重庆市恶性肿瘤发病率高,农村地区肿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恶性肿瘤发病率呈年轻化趋势.
作者:丁贤彬;吕晓燕;毛德强;焦艳;冯连贵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建立双重实时荧光PCR检测副溶血性弧菌和创伤弧菌的方法.方法 在GenBank数据库查找序列并比对后设计tdh和vvhA基因引物和探针.对PCR反应退火温度、引物、探针、Mg2+、Taq DNA聚合酶及dNTPs浓度进行优化,确定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并对新建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模拟样品进行检测.结果 建立了双重实时荧光PCR检测副溶血性弧菌和创伤弧菌的方法.该方法的特异性较好,检测限为103 CFU/ml.结论 建立的双重荧光PCR方法可快速、灵敏、特异地检测副溶血性弧菌和创伤弧菌.
作者:金玉娟;甘莉萍;杨慧;李静媚;陈应坚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不典型羊水栓塞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方法.方法 对2007年12月至2013年9月在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分娩的3例诊断为不典型羊水栓塞的病例进行临床分析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尽管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但是依据其产后出血的临床特点在疾病早期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3例患者均抢救成功.结论 掌握不典型羊水栓塞的特点在疾病的早期得到诊断和治疗是抢救成功的重要因素.
作者:韩俊;申素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调查深圳地区无偿献血者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率与特征.方法 对深圳市血液中心2013年3~4月期间4 046份无偿献血者样品留样,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筛查HEV IgG与IgM抗体的阳性率,并分析HEVIgG与IgM抗体在献血者人群的分布特征.结果 4 046名献血者中,HEV IgG与IgM抗体的检出率分别是22.15%(896/4 046)、1.24%(50/4 046).50例HEV IgM阳性样中,有88.00%(44/50)合并HEVIgG阳性.HEVIgG与IgM阳性率在不同性别、谷丙转氨酶阴阳性组和不同血型间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IgG阳性率随着年龄增大而显著升高(P<0.000 1).重复献血者的HEV IgG与IgM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初次献血者(P<0.000 1).结论 深圳地区献血人群存在一定比例的戊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为戊肝的输血安全性评估提供基础数据.
作者:聂冬梅;郑欣;许晓绚;曾劲峰;叶贤林;杜鹏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在运用改良光密度值标准化方法进行的ELISA检测结果标准化过程中,两种不同参数估计方法对标准化结果造成的差异.方法 标准化公式中的参数估计分别采用线性小二乘法和非线性小二乘法中的高斯牛顿迭代法.结果 通过线性小二乘估计得到的标准曲线很大程度上由浓度较低的几个点所决定,而非线性小二乘法确定的标准曲线总体上更接近实验数据,真实体现了不同实验板的反应动力学特性.结论 非线性小二乘法更适用于标准化过程中的参数估计,有效降低了检测结果在板间的变异.
作者:李忠;郭龙娇;陆佳玲;戚凯莉;陆雅文;郑宇;屠小明;吴海玮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南方部队传染病发病特征,为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南方某部队2002年1月至2013年12月传染病发病数据,应用Excel和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结果 2002-2013年,南方某部各年度传染病发病率分别为24.00/万、25.75/万、31.13/万、26.06/万、20.69/万、20.88/万、24.81/万、23.06/万、16.56/万、17.38/万、14.50/万、15.69/万,平均发病率为21.71/万,经秩相关检验,年份与发病率间存在负相关关系(rs=-0.818 2,P=-0.001 1),表明总体发病率呈下降趋势.按传播途径分类,肠道、血液及性传播传染病也呈明显下降趋势(rs分别为-0.860 1和-0.902 1,P均<0.01).部队发病居前3位的主要病种依次为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水痘,年平均发病率分别为67.76/万、50.21/万和18.44/万.结论 南方该部队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呼吸道传染病应作为该部队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点之一.
作者:曾年华;李文华;章文婧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黄曲霉毒素B1 (AFB1)肝毒性修复进程中细胞自噬的作用.方法 以经50 μmol/L AFB1预处理24 h的永生化人正常肝L02细胞建立模型,检测AFB1处理撤除不同时间点的细胞DNA双链损伤指标γH2AX蛋白和自噬标志物LC3-Ⅱ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AFB1撤除后细胞中γH2AX蛋白荧光焦点和自噬体形成情况;在A FB1撤除后联合应用自噬抑制剂3-MA进行干预实验,检测细胞内γH2AX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L02细胞中γH2AX蛋白的动态表达在AFB1处理撤除12h后达到高,并在24 h后逐渐降低;自噬蛋白LC3-Ⅱ和自噬体的形成在AFB1处理撤除后逐渐增强;3-MA可明显减缓AFB1撤处理后细胞内γH2AX蛋白的降低进程.结论 细胞自噬参与了AFB1诱导肝细胞毒性损伤的修复进程,与促进DNA损伤的修复有关.
作者:夏斌;廖昆;张玉静;邱杨;骆冰;庄群瑛;殷花;何承勇;林育纯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掌握佛山市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以制定相应的防制政策.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佛山市2012年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概况、健康人群及宿主动物监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2012年全市共报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63例,发病率为0.87/10万,较2011年上升18.26%,全年均有病例报告,呈春季流行高峰,分布于全市5区,主要集中在南海区,以中青年农民和商业服务为主,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大部分病例为本地感染.鼠类监测显示全年鼠密度平稳,平均密度为1.50%,鼠类带毒率为5.63%.重点职业人群抗体水平监测显示存在隐性感染,且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总体阳性率为3.64%.结论 佛山是以家鼠为主的混合型疫区,分析证实存在本地传染源,其中重点职业人群有隐性感染现象,应以病例相对聚集地区为重点,加强鼠类及人间疫情监测,采取灭鼠、健康宣教等综合防治.
作者:关绮华;黄祖星;杨泽锋;傅慕莺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热毒平对巨噬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为中暑内毒素血症的治疗提供新的切入点和依据.方法 在干球温度(34.5±0.5)℃、相对湿度(60±5)%的条件下建立小鼠中暑模型,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热毒平组、西黄芪胶组、生理盐水组、高温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提取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瑞士染色鉴定巨噬细胞,提取DNA行琼脂糖电泳,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指标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结果 高温对照组、西黄芪胶组和生理盐水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DNA电泳均出现明显的梯状条带,而热毒平组与正常对照组均未出现梯状条带.西黄芪胶组、生理盐水组和高温对照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凋亡率显著升高,热毒平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凋亡率明显低于这三组(P<0.05),且与正常对照组接近(P>0.05).西黄芪胶组、生理盐水组和高温对照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Ca2+浓度明显升高(P<0.05),热毒平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Ca2+浓度明显低于这三组(P<0.05),且与正常对照组相近(P>0.05).结论 热毒平能有效降低热环境下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凋亡和巨噬细胞内Ca2+浓度,发挥抗中暑内毒素血症作用.
作者:杨光;杨洁;陈有仁;丁红艳;罗炳德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通过肇庆市互助献血者与自愿无偿献血者的情况对比,分析互助献血在现阶段献血招募工作中的价值.方法 依据2006-2012年肇庆市《全血献血登记表》和《单采血小板献血登记表》中登记的内容,用广东迈科网络血站信息系统,统计分析互助献血者和自愿无偿献血者年龄、人数、性别、献血频次、季节性分布、传染性指标检测结果,比较互助献血者与自愿无偿献血者献血的情况.结果 2006-2012年互助献血的人数呈逐步上升趋势,互助献血1 834人次,占总献血人次的0.84%,其中互助捐献单采血小板共计372人次,占总捐献单采血小板人次的5.37%.互助献血者和自愿无偿献血者的性别、文化程度、献血频次、月份、传染病指标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互助献血在现阶段可作为自愿无偿献血的有益补充.
作者:张欣;陈志忠;陈尚良;梁洁贞;陈超红;王文敬;黎诚耀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T细胞亚群及其表面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的表达、B细胞的变化.方法 从接受PEG-IFNα-2a抗病毒治疗的CHC患者中选择快速病毒学应答者(RVR)20例、无应答者(NR)20例,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其治疗前及治疗12周时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其表面PD-1的表达、B细胞的表达水平,并以2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析其表达水平差异及临床意义.结果 CHC患者治疗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D4+T细胞增高,CD4+T/CD8+T增高,CD19+B细胞增高,CD8+T细胞降低,T细胞亚群(CD4+/CD8+)表面PD-1的表达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2周时NR组与RVR组比较,CD4+T细胞增高,CD4+ T/CD8+T增高,CD19+B细胞增高,CD8+T细胞降低,T细胞亚群CD4+/CD8+上表达的PD-1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HC患者T细胞亚群失衡及B淋巴细胞升高,经PEG-IFN治疗后,其免疫功能得到一定恢复.PD-1的高表达与丙肝病毒复制有关,可能是导致T淋巴细胞应答能力下降的重要原因.
作者:张春兰;刘新华;陈伟烈;张健珍;肖光明;袁小珍;陈铿 刊期: 201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