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广东省江门市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

陈茂余;杨玉芳;关毅荣;朱锦朋;陈华燕;洪海波;周宏宇;范湛丽;黄妙琳

关键词:H7N9禽流感病毒, 流行病学, 江门
摘要:目的 为了及时有效地控制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制疫情扩散蔓延.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调查病例的发病经过、可能的感染来源、传播途径及暴露因素等,医学观察患者的密切接触者.结果 确诊l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经抢救无效死亡.患者有明确的活禽市场接触史,咽拭子检测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患者的密切接触者无继发病例.通过强化监测流感病例215例,均未发现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患者暴露的活禽交易市场外环境20份标本检出3份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结论 以后仍有可能出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各项防控措施必须加强.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稳定期COPD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急性发作入院治疗好转的COPD患者71例,随机分为无创呼吸机治疗组21例、家庭氧疗组24例、常规治疗组26例,分别治疗1、6个月后观察各组患者血气分析(PaO2、PaCO2)、肺通气功能(FEV1%、FEV1/FVC)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6个月后,无创呼吸机治疗组PaO2、PaCO2、FEV1%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6个月后,家庭氧疗组PaO2均有明显提高(P<0.05),但PCO2和肺通气功能指标无明显改变;而常规治疗组动脉血气及肺功能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无创正压通气可以改善COPD稳定期患者的血气及肺通气指标,其效果优于常规治疗和家庭氧疗组.

    作者:张永红;刘红红;李爱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清DHEA-S与SHBG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血清硫酸脱氢表雄酮(DHEA-S)及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159例PCOS患者为实验组,136名健康女性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检测血清中DHEA-S、SHBG水平.结果 PCOS组血清DHEA-S水平(294.66±106.76) μg/d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54.47±76.18) μg/d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78,P<0.01).PCOS组血清SHBG水平(45.45±21.63) nmol/L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64.18±33.04) 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34,P<0.01).PCOS组血清DHEA-S与SHBG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r=-0.202,P<0.05).结论 PCOS患者体内DHEA-S水平升高,SHBG水平降低,DHEA-S与SHBG联合检测对PCOS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叶青;刘艳;欧阳凯;邝炎波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左旋布比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骶管阻滞用于小儿术后镇痛效果的观察

    目的 探讨左旋布比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用于小儿骶管阻滞的有效镇痛时间及该方法的安全性.方法 将拟行择期下腹部、会阴部或下肢手术的患儿80例随机分为左布组(L组)和左布+右美组(L+D组),每组40例,年龄1~6岁.七氟烷诱导后,左布组骶管内注射0.25%左旋布比卡因1 ml/kg;左布+右美组骶管内注射0.25%左旋布比卡因+右美托咪定2μg/kg,总容量为1ml/kg.观察记录患儿术后4、8、12、16、20、24 h的疼痛评分.记录两组患儿有效镇痛和苏醒时间.记录心动过缓、低氧血症、过度镇痛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L组患儿术后4、8、12h的疼痛评分高于L+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D组患儿术后有效镇痛时间为20.1 h(18.5~21.7 h),大于L组的7.7 h(5.8~9.6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苏醒时间和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过度镇静、心动过缓和低氧血症等不良反应.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明显延长左旋布比卡因用于小儿骶管阻滞的有效镇痛时间,且术中、术后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作者:雷东旭;宋兴荣;潘永英;金宇林;岳丽;江雪玲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韶关市居民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现状及其知信行调查

    目的 了解韶关市居民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现状及其知信行实际情况,为社区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控和效果评价提供本底资料.方法 按三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市10个县(市、区)中选取3个县(市、区),每个县(市、区)抽取2个乡镇/街道,每个乡镇/街道抽取2个村(居)委,每个村(居)委随机抽取70个家庭户,对15岁及以上的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身体测量,调查数据经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调查778个家庭共1 794人.韶关市15岁及以上的常住居民高血压、糖尿病粗患病率分别为24.9%、9.7%,标化患病率分别为21.1%、6.4%.随着年龄增加,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女性(P<0.05),而男、女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不同地区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病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本健康知识平均知晓率为34.6%.健康信念形成率为72.9%,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占45.1%,平均每天吸烟≥5支占13.8%,平均每周饮酒≥3次、每次≥2个标准饮酒单位占11.1%.结论 韶关市居民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趋势,必须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尽快遏制慢性病高发态势.

    作者:吴晓惠;肖晓文;叶广灵;康怀雄;卢志坚;张美娜;周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致病性弧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因子研究进展

    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创伤弧菌、拟态弧菌和溶藻弧菌广泛存在于海水环境和水产品中,人们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伤口暴露于被污染的水环境中可引起腹泻、伤口感染和败血症等疾病.在选择性TCBS培养基上培养,霍乱弧菌和溶藻弧菌因能利用蔗糖发酵呈黄色菌落,其他三种弧菌呈绿色菌落.5种重要致病性弧菌主要由肠毒素、溶血素、粘附素和铁摄取系统等致病因子共同作用而致病,尤其对于患有血清铁过量性疾病的个体,铁摄取系统将增加致病性弧菌的致病性,使感染的临床症状加重.本文综述了近年来5种重要致病性弧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因子的研究进展,为致病性弧菌的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滕勇勇;王琪;吴雷;姚月娴;赵德坚;莫秋华;孙虹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广东省江门市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为了及时有效地控制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制疫情扩散蔓延.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调查病例的发病经过、可能的感染来源、传播途径及暴露因素等,医学观察患者的密切接触者.结果 确诊l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经抢救无效死亡.患者有明确的活禽市场接触史,咽拭子检测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患者的密切接触者无继发病例.通过强化监测流感病例215例,均未发现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患者暴露的活禽交易市场外环境20份标本检出3份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结论 以后仍有可能出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各项防控措施必须加强.

    作者:陈茂余;杨玉芳;关毅荣;朱锦朋;陈华燕;洪海波;周宏宇;范湛丽;黄妙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2011-2013年深圳市光明新区梅毒流行病学特征

    目的 了解2011-2013年深圳市光明新区梅毒流行特征与趋势,为有效控制梅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深圳市光明新区2011-2013年梅毒疫情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2013年深圳市光明新区梅毒年平均发病率为56.61/10万人,其中以隐性梅毒为主,占梅毒报告病例数的81.44%,男女总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77,P<0.05),隐性梅毒女性发病率比男性高(x2=18.552,P<0.05),非隐性梅毒男性发病率比女性高(x2=10.887,P<0.05),20~39岁家务及待业、工人、民工为高发人群.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户籍、文化程度、性伴侣文化程度和既往性病史与梅毒感染有密切关系.结论 以20~39岁家务及待业、工人、民工为重点人群,开展针对性的梅毒防控措施,从而降低梅毒发病率.

    作者:陈倩盈;杨飞鹏;胡鹏飞;郑庆鸣;潘志斌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热毒平对热环境下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凋亡和Ca2+浓度的影响

    目的 探讨热毒平对巨噬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为中暑内毒素血症的治疗提供新的切入点和依据.方法 在干球温度(34.5±0.5)℃、相对湿度(60±5)%的条件下建立小鼠中暑模型,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热毒平组、西黄芪胶组、生理盐水组、高温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提取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瑞士染色鉴定巨噬细胞,提取DNA行琼脂糖电泳,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指标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结果 高温对照组、西黄芪胶组和生理盐水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DNA电泳均出现明显的梯状条带,而热毒平组与正常对照组均未出现梯状条带.西黄芪胶组、生理盐水组和高温对照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凋亡率显著升高,热毒平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凋亡率明显低于这三组(P<0.05),且与正常对照组接近(P>0.05).西黄芪胶组、生理盐水组和高温对照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Ca2+浓度明显升高(P<0.05),热毒平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Ca2+浓度明显低于这三组(P<0.05),且与正常对照组相近(P>0.05).结论 热毒平能有效降低热环境下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凋亡和巨噬细胞内Ca2+浓度,发挥抗中暑内毒素血症作用.

    作者:杨光;杨洁;陈有仁;丁红艳;罗炳德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2009-2012年重庆市恶性肿瘤发病趋势分析

    目的 了解重庆市恶性肿瘤发病趋势变化,为开展肿瘤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重庆市4个城市与5个农村肿瘤登记点2009-2012年肿瘤报告数据,统计分析肿瘤发病率与构成比,采用Logistic曲线估计的方法判别肿瘤发病率趋势变化.结果 重庆市恶性肿瘤报告发病率由2009年的203.29/10万上升至244.58/10万,40~岁(F=125.95,P=-0.008)与45~岁(F=225.89,P=0.004)年龄组报告肿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农村地区肿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F=18.54,P=0.049).居前6位的肿瘤分别是肺癌、肝癌、胃癌、乳腺癌、食道癌、结直肠肛门癌,肺癌历年均居第1位,城市点结直肠肛门癌居第2位,农村点食道癌居第2位.结论 重庆市恶性肿瘤发病率高,农村地区肿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恶性肿瘤发病率呈年轻化趋势.

    作者:丁贤彬;吕晓燕;毛德强;焦艳;冯连贵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孕烷X受体参与AFB1诱导的人肝L02细胞坏死性凋亡

    目的 初步探讨孕烷X受体(PXR)对黄曲霉毒素B1(AFB1)诱导肝细胞DNA损伤和坏死性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已构建的PXR高表达L02-PXR和空白载体对照L02-pB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检测细胞NR1I2和CYP3A4 mRNA水平改变;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内PXR和坏死性凋亡下游效应自噬分子LC3-Ⅰ和LC3-Ⅱ蛋白相对表达含量;双核微核试验(CBMN)检测细胞遗传损伤情况;采用噻唑蓝(MTT)法测定AFB1对细胞活性抑制影响;利用坏死性凋亡抑制剂Nec-1构建坏死性凋亡抑制的细胞模型,验证AFB1诱导的坏死性凋亡的效应.结果 与L02-pB细胞相比,L02-PXR细胞NR1I2 mRNA和PXR蛋白显著上调(均P<0.001).AFB1显著地诱导L02-pB和L02-PXR细胞中CYP3A4 mRNA上调(均P<0.05),在L02-PXR细胞中的效应更为明显.与对照组相比,AFB1在5~30 μmol/L呈剂量反应关系诱导L02-pB和L02-PXR细胞的微核率增高(均P<0.05),L02-PXR细胞更为明显;同时,AFB1明显地诱导两株细胞的核芽率和核桥率,但随AFB1剂量增高都有下降趋势.细胞活性随AFB1浓度(1.875~120 μmol/L)增加呈剂量反应关系抑制(均P<0.05);且相对于L02-pB细胞,L02-PXR细胞对AFB1处理48 h诱导的细胞活性抑制作用更为敏感(P<0.05).Nec-1可显著性抑制AFB1诱导的L02-PXR细胞活性抑制率(P<0.05),然而却不能降低AFB1诱导L02-pB细胞活性抑制率.此外,AFB1显著性诱导L02-pB和L02-PXR坏死性凋亡下游LC3-Ⅱ的上调(均P<0.05);且与L02-pB细胞相比,Nec-1对AFB1诱导的L02-PXR细胞活性抑制和LC3-Ⅱ上调的抑制效果更为明显(P<0.05).结论 PXR参与AFB1诱导人肝细胞DNA损伤介导的坏死性凋亡,与PXR促进AFB1诱导CYP3A4基因上调有关.

    作者:廖昆;夏斌;张玉静;殷花;何承勇;林育纯;林忠宁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2012-2013年高州市麻疹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高州地区麻疹的发病特点和流行规律,为消除麻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高州市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感染内科收治住院的154例麻疹患者,对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麻疹病例主要集中在8月龄至6岁,共127例(82.42%).8~12月龄为麻疹高发年龄段,共79例(51.29%),与其他年龄段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为1~6岁,共48例(31.17%).高发季节为4~7月,共100例(64.96%);高为4月,共32例(20.78%);低为12月,共3例(1.95%).流动人口发病率(64.94%)高于常住人口(35.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并发症共49例,约占31.82%,其中肝损害9例(18.38%).结论 麻疹有向低龄化发病趋势,成人麻疹患者易出现肝损害,医院要加强防控措施,提高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控制麻疹疫情院内感染.

    作者:范锡芸;苏海飞;杨茵梅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2007-2013年漳州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分析漳州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漳州市2007-2013年报告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7-2013年漳州市共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86起,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数的73.50%.事件类型以传染病事件为主,占97.80%.事件报告主要集中在11月至次年1月、4~5月.高发场所为小学,占69.77%.农村学校事件罹患率(4.67%)高于城市学校(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2.33,P<0.01).结论 漳州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重点应放在小学和农村学校,应加强教育和卫生部门联防联控机制,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

    作者:许志斌;吴月娇;陈丹红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2012年佛山市流行性出血热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掌握佛山市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以制定相应的防制政策.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佛山市2012年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概况、健康人群及宿主动物监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2012年全市共报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63例,发病率为0.87/10万,较2011年上升18.26%,全年均有病例报告,呈春季流行高峰,分布于全市5区,主要集中在南海区,以中青年农民和商业服务为主,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大部分病例为本地感染.鼠类监测显示全年鼠密度平稳,平均密度为1.50%,鼠类带毒率为5.63%.重点职业人群抗体水平监测显示存在隐性感染,且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总体阳性率为3.64%.结论 佛山是以家鼠为主的混合型疫区,分析证实存在本地传染源,其中重点职业人群有隐性感染现象,应以病例相对聚集地区为重点,加强鼠类及人间疫情监测,采取灭鼠、健康宣教等综合防治.

    作者:关绮华;黄祖星;杨泽锋;傅慕莺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双重实时荧光PCR检测副溶血性弧菌和创伤弧菌方法的建立

    目的 建立双重实时荧光PCR检测副溶血性弧菌和创伤弧菌的方法.方法 在GenBank数据库查找序列并比对后设计tdh和vvhA基因引物和探针.对PCR反应退火温度、引物、探针、Mg2+、Taq DNA聚合酶及dNTPs浓度进行优化,确定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并对新建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模拟样品进行检测.结果 建立了双重实时荧光PCR检测副溶血性弧菌和创伤弧菌的方法.该方法的特异性较好,检测限为103 CFU/ml.结论 建立的双重荧光PCR方法可快速、灵敏、特异地检测副溶血性弧菌和创伤弧菌.

    作者:金玉娟;甘莉萍;杨慧;李静媚;陈应坚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2013年广州市荔湾区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广州市荔湾区2013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对各医院报告的荔湾区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采集病例血液样本开展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测,并划定疫点进行蚊媒调查和病例搜索.结果 广州市荔湾区2013年报告本地登革热病例781例,发病率为86.95/10万,无死亡病例;流行季节为7月下旬至11月下旬,高峰为9月下旬至11月上旬;男女性别比1∶1.14;发病年龄大92岁,小2岁,以中青年为主.全区疫情以城乡结合部为主,随后向老城区扩散,后波及21个行政街,有8个较大暴发点;病毒型别主要为登革Ⅰ型.结论 2013年荔湾区发生登革热大流行,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疫情主要发生在城乡结合部.病媒控制不理想是疫情扩散的主要原因.荔湾区存在不利于登革热防控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作者:杨丽莉;景钦隆;曾伟锋;王敏;蔡明伟;杨翠辉;何国宽;范健文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3例不典型羊水栓塞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不典型羊水栓塞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方法.方法 对2007年12月至2013年9月在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分娩的3例诊断为不典型羊水栓塞的病例进行临床分析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尽管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但是依据其产后出血的临床特点在疾病早期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3例患者均抢救成功.结论 掌握不典型羊水栓塞的特点在疾病的早期得到诊断和治疗是抢救成功的重要因素.

    作者:韩俊;申素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2004-2013年昆山市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昆山市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有效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4-2013年昆山市网络直报系统中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统计软件选用SPSS17.0.结果 2004-2013年昆山市累计报告病毒性肝炎4 159例,年均发病率为26.67/10万,其发病率及在甲乙类传染病中所占的比例均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主要的类型是乙肝占总数的68.74%,其构成比在逐年升高,近几年除甲肝外,其余几种类型的肝炎发病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丙肝在春夏季发病高于秋冬季(x2=8.74,P<0.05),戊肝在冬春季发病较高(x2=34.99,P<0.01),其余类型肝炎发病无明显季节差异.城区年平均发病率高于乡镇(P<0.01),男性高于女性(P<0.01).25 ~44岁为高发年龄组,而发病率高的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职业以工人与农民为主.结论 病毒性肝炎发病有明显上升趋势,应加强相关肝炎疫苗在儿童以及普通人群中的接种,强化疾病监测,加大对群众尤其是城区流动人口的健康宣教.

    作者:王华;王文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甘肃省72县包虫病防治知识调查及对策

    目的 开展防治知识调查,掌握群众对包虫病防治知识的了解情况,为包虫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在72个包虫病流行县,每县随机抽取4所学校,对3年级及以上所有学生进行调查,并按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6个行政村,每村随机选取20位居民进行包虫病健康行为、基础知识问卷调查.同时按户调查饮用水源、牲畜屠宰情况.结果 学生和居民的包虫病健康行为正确率分别为53.72%(129 320/240 735)、48.19%(80 458/166 959),基础知识知晓率分别为56.30%(45 174/80 245)、43.57%(24 250/55 653).饮用河水、积水的受调查户比例为28.56%,自宰牲畜比例24.88%.结论 甘肃省包虫病流行县学生和居民健康行为正确率、基础知识知晓率均很低,包虫病流行危险因素仍然存在.加强对学生和居民的健康教育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作者:李凡;王东;冯宇;杨俊克;杨成明;杨国兵;梁虹;余大为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2007-2012年深圳市宝安区食物中毒情况分析

    目的 了解宝安区食物中毒发生的特点,为预防控制食物中毒提供依据.方法 对宝安区2007-2012年确诊为食物中毒的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发生食物中毒23起,中毒255人,死亡4人.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集体食堂,共11起,中毒166人,占中毒总人数的65.1%.细菌性食物中毒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共10起,中毒173人,占中毒总人数的67.8%.结论 集体食堂是食物中毒发生的主要场所.应加大集体食堂的监管力度,提高预防食物中毒的意识,以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

    作者:孙健;吴礼康;孙群露;张强;张新东;郭永乐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深圳地区献血者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调查深圳地区无偿献血者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率与特征.方法 对深圳市血液中心2013年3~4月期间4 046份无偿献血者样品留样,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筛查HEV IgG与IgM抗体的阳性率,并分析HEVIgG与IgM抗体在献血者人群的分布特征.结果 4 046名献血者中,HEV IgG与IgM抗体的检出率分别是22.15%(896/4 046)、1.24%(50/4 046).50例HEV IgM阳性样中,有88.00%(44/50)合并HEVIgG阳性.HEVIgG与IgM阳性率在不同性别、谷丙转氨酶阴阳性组和不同血型间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IgG阳性率随着年龄增大而显著升高(P<0.000 1).重复献血者的HEV IgG与IgM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初次献血者(P<0.000 1).结论 深圳地区献血人群存在一定比例的戊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为戊肝的输血安全性评估提供基础数据.

    作者:聂冬梅;郑欣;许晓绚;曾劲峰;叶贤林;杜鹏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