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008-2012年深圳市盐田区流感样病例比例与气象因素关系研究

蒋海青;李标;李雪梅;黎大林;张丽

关键词:流感样病例, 流感样病例比例, 气象因素
摘要:目的 探讨流感样病例比例(ILI%)与气象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深圳市盐田区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流感样病例比例监测数据与气象因素数据进行Spearman相关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流感样病例比例的主要气象因素.结果 研究期间日均IL1% 5.65,每年6-7月为ILI%高峰;流感高峰时月均气温26.64℃~27.74℃,月均相对湿度76.4%~85.6%,气压均处于年低谷990~998 hpa,日降雨量处于每年的高峰;ILI%与日均气温、日均相对湿度、降雨量呈正相关,与日均气压、风速呈负相关,与日温差无显著性相关.结论 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速是影响盐田区ILI%的主要气象因素.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2008-2012年深圳市盐田区流感样病例比例与气象因素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流感样病例比例(ILI%)与气象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深圳市盐田区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流感样病例比例监测数据与气象因素数据进行Spearman相关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流感样病例比例的主要气象因素.结果 研究期间日均IL1% 5.65,每年6-7月为ILI%高峰;流感高峰时月均气温26.64℃~27.74℃,月均相对湿度76.4%~85.6%,气压均处于年低谷990~998 hpa,日降雨量处于每年的高峰;ILI%与日均气温、日均相对湿度、降雨量呈正相关,与日均气压、风速呈负相关,与日温差无显著性相关.结论 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速是影响盐田区ILI%的主要气象因素.

    作者:蒋海青;李标;李雪梅;黎大林;张丽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福建省云霄县淡水蟹种类及其感染并殖吸虫囊蚴的调查

    目的 调查云霄县淡水蟹种类及其感染并殖吸虫囊蚴的情况.方法 选取不同地理方位为调查点,捕捉各调查点的淡水溪蟹进行分类和并殖吸虫囊蚴的检查.结果 全县共调查6个乡(镇)20个村,共捕捉230只蟹,查出漳州华溪蟹(n=136)、漳浦束腰蟹(n=63)和闽溪蟹(待定种)(n=31)3种;检出感染并殖吸虫蟹15只,阳性检出率为6.6%(15/230),蟹的感染指数为0.11,对福建华溪蟹和中华束腰蟹种类及分布作了修正.结论 云霄县并殖吸虫宿主淡水溪蟹有3种,蟹感染并殖吸虫呈下降趋势,但仍为中度并殖吸虫疫源地.

    作者:吴文勇;林国华;庄培勇;郑瑞丹;陈韶红;程由注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深圳市福田区小学入学新生疫苗补种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探讨小学入学新生《预防接种证》查验后疫苗补种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完善疫苗补种工作提出建议.方法 2012年11月对公立及民办小学的650名入学新生监护人进行问卷调查,并查阅儿童的接种记录.结果 650名小学生的疫苗补种率为84.62%(550/650),疫苗剂次补种率为80.92%(988/1 221);需要补种1剂次疫苗学生的补种率较需要补种≥2剂次疫苗学生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637,P<0.01),民办小学学生的补种率及剂次补种率较公立小学学生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7.073,P<0.01;x2=7.79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监护人拥有固定职业、学生需补种疫苗剂次数较少,学生疫苗补种率较高(OR值分别为0.126和0.232).结论 民办学校的漏种儿童疫苗补种率偏低,建议改进疫苗补种的工作方式,并加大宣传力度以提高疫苗补种率.

    作者:曹丽;林宝妮;周志峰;蔡琳;段利娜;方琼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动脉血乳酸及其早期清除率在休克患者病情评估和疾病预后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动脉血乳酸水平及其早期清除率在休克患者病情评估和疾病预后方面的价值.方法 收集江门市五邑中医院ICU住院的休克患者67例,按照APACHEⅡ评分分为低分组15例(11~20分)、中分组29例(21~30分)和高分组23例(>30分)三组;休克确诊后2h测定血乳酸水平和进行APACHEⅡ评分,12 h后再次血乳酸测定并计算乳酸早期清除率.按照休克确诊第28天的临床转归划分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比较休克患者不同APACHEⅡ评分及不同预后间的血乳酸水平、早期清除率的变化;对不同预后患者早期的APACHEⅡ评分、血乳酸水平、血乳酸早期清除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不同APACHEⅡ评分患者的血乳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不同预后患者休克确诊2h、12 h时血乳酸水平、早期清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者预后与休克时APACHEⅡ评分、血乳酸水平、血乳酸早期清除率相关(rAPACHE Ⅱ评分=-0.74,r确诊血乳酸=-0.72,r确诊12h乳酸=-0.75,r乳酸清除率=0.88,P均<0.05).结论 休克患者动脉血乳酸总体水平随着病情严重程度而升高,早期乳酸清除率能动态反应病情进展和预后,两者结合可作为休克患者病情评估及预后的重要评价指标.

    作者:伍方红;许得泽;韦继政;刘伟盛;丁拥军;焦英杰;殷红霞;黎文杰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综合性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分析与防治对策

    目的 分析新建综合性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病原菌分布和耐药特点以及高危因素,为临床治疗VAP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9-2011年入住罗定市人民医院新建综合性ICU的727例机械通气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对确诊VAP患者的病原体进行鉴定和监测,并单因素分析VAP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发生VAP共89例,发生率为12.24%,检出病原菌9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6株(69.47%),革兰阳性球菌20株(21.05%),真菌9株(9.47%);主要病原菌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分别占16.84%、13.68%、10.53%、10.53%、6.32%;机械通气时间≥7d、昏迷、输血、留置胃管、气管导管气囊无定时测压、联用抗菌药、应用制酸药物均为VAP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综合ICU的VAP发生的高危因素甚多,通过目标性监测能够及时对病原菌与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VAP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陈文智;赵中;黄影兰;蓝志新;梁鉴文;梁伦昌;马中富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不同浓度利多卡因对婴儿骶管阻滞神经毒性的临床观察

    目的 通过应用不同浓度的利多卡因对1~3个月的婴儿进行骶管阻滞,观察不同浓度利多卡因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择2009-2012年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因双侧马蹄足需行跟腱切断术的90例婴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A、B、C组,分别用0.5%、1%、1.5%利多卡因行骶管阻滞麻醉.观察骶管阻滞前(T1)、骶管阻滞后10 min(T2)、切皮时(T3)、术毕时(T4)各时点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呼吸频率(RR)、心电图(ECG)变化及术后4、8h患儿对疼痛刺激的反应.结果 切皮时,A组与B、C组比较HR、SBP、DBP、R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点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中ECG也未发现有异常改变,术后4、8h后双侧足趾疼痛刺激时双髋屈曲反应正常.A组患儿在切皮时有6例因体动需要静脉追加氯胺酮.结论 0.5%~1.5%利多卡因用于婴儿骶管阻滞安全有效,其中1%利多卡因更适合.

    作者:王琼;谭永红;佘应军;毕小宝;张志意;张欢欢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2007-2011年韶关市疑似麻疹风疹病例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对2007-2011年韶关市疑似麻疹风疹病例进行IgM抗体检测,分析麻疹、风疹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IsM抗体捕获ELISA法对韶关市2007-2011年疑似麻疹风疹病例血清(n=345)进行IgM抗体检测.结果 5年来韶关市麻疹IgM抗体总阳性率29.56%(102/345),风疹总阳性率17.39%(60/345).2007-2011年度麻疹阳性率分别为39.81%、52.44%、27.45%、6.25%、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06,P<0.01);风疹阳性率分别为0.97%、9.76%、29.41%、0.25%、3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18,P<0.05).麻疹、风疹阳性病例年龄主要分布在8月龄到30岁,麻疹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3-9月,风疹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3-6月.结论 2007-2011年麻疹阳性率逐年降低,说明防控措施有力,而风疹阳性率有升高趋势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作者:徐亮;唐建红;邱灿林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住院患者血培养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住院患者血培养分离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状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收集2012年1-12月于绵阳市中心医院各科住院患者共7 716份血培养标本中分离出的692株病原菌(剔除重复菌株),采用Bact/ALERT 3D全自动血培养仪进行血液培养,VⅡ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微生物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病原菌阳性检出率为8.97%(692/7 716).其中革兰阴性菌395株,占57.08%;革兰阳性菌278株,占40.17%;真菌19株,占2.75%.常见的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n=181)、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n=165)、肺炎克雷伯菌(n=96)、金黄色葡萄球菌(n=45)、肠球菌(n=26)等.检出的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20%和83.4%,未发现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药葡萄球菌.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为7.7%,未发现利奈唑胺、替加环素耐药肠球菌.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高度敏感,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比率分别为45.0%和22.9%.非发酵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率高.结论 血培养中检出的病原菌种类较多,细菌耐药现象较为普遍,临床医师应高度重视血培养,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李红霞;王晶;罗军;蒋文强;王菲;邓蔷;闫信宇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佛山市某医院就诊人群粪便寄生虫检查结果分析

    目的 通过对就诊者粪便寄生虫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佛山市三水区寄生虫感染的特点,为区域寄生虫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1-2012年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病人共22 470例,采用直接涂片法检查就诊患者的粪便标本.结果 共检测22 470份标本,检出寄生虫(或虫卵)631例,总感染率为28.082‰(631/22 470).40~60岁人群的检出例数多;肝吸虫和钩虫是感染的主要虫种,分别占总检出数的85.3%(538/631)和11.8%(75/631);男性寄生虫感染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吸虫和钩虫是寄生虫感染的主要虫种,应加强健康教育和提高食品的安全管理,以降低人群的感染率.

    作者:杨永强;张巧玲;梁天文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高危孕产妇院内感染219例分析

    目的 探讨高危孕产妇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及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市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6614例高危孕产妇中219例发生院内感染的孕产妇的临床特征.结果 高危孕产妇院内感染发生率(3.31%)较同期普通孕产妇院内感染发生率(1.78%)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危孕产妇中,3年间非本地户籍人口组的院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4.48%、3.96%、4.79%)均高于本地户籍人口组院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49%、2.16%、2.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年间手术分娩组院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4.27%、3.72%和4.13%)均高于阴道分娩组院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19%、2.02%、2.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院内感染中常见为上呼吸道感染,占30.13%;其次为生殖道感染,占26.02%.结论 高危孕产妇的院内感染发生率高于普通妊娠孕产妇,且以上呼吸道感染及生殖道感染常见,非本地户籍人口及手术分娩可能是高危孕产妇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发因素.

    作者:黄蓓;李映桃;陈敦金;程澄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2012年柳州市HIV抗体筛查实验室比对结果分析

    目的 通过组织柳州市县HIV抗体筛查实验室进行一次室间比对,提高各个HIV抗体筛查实验室检测能力,减少其在日常检测中的差错.方法 通过下发盲样的方式,共36家HIV抗体筛查实验室,均采用ELISA的方法对考核标本(QC001、QC002、QC003、QC004、QC005)进行单独检测,并及时反馈结果.结果 36家实验室对5个盲样的检测结果显示,除了QC005的正确率为97.2%外,其他几个盲样的考评正确率均达100.0%,分析定量检测结果显示CV值波动较大,只有个别盲样CV值能控制在25%内.结论 全市HIV抗体筛查实验室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并且有良好的检测能力,但质量控制仍需加强.

    作者:陈威;潘洁;陈柳军;杨振兴;刘鑫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探讨影响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风险因素及对策

    目的 探讨影响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 对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40 788例Ⅰ类手术切口患者进行调查,分析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率为0.451%(184/40 788).其中男性、老年患者、合并糖尿病、有侵入性操作、手术时间较长、住院时间≥20 d及既往有手术史是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完善术前准备,缩短手术时间,术后合理的营养支持等措施能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

    作者:龚芸;罗碧芳;滕国召;刘莉;李阳春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医疗机构传染病漏报调查

    目的 调查法定传染病的报告情况,探讨漏报原因,为制定传染病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某市具有网络直报权限的44家不同级别医疗机构2012年传染病上报情况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传染病漏报率、报告及时率等,传染病例来自各医疗机构门诊部、住院部和检验科登记薄上的传染病个案.结果 2012年传染病平均漏报率为1.42%(26/1 830);市区级医疗机构传染病漏报率低,为0.54% (4/743);省级以上医疗机构漏报率为2.15% (19/885).漏报病种主要是病毒性肝炎、肺结核和麻疹.报告及时率为99.33%(1 792/1 804).结论 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完善自查、监督及奖惩制度,是防止医疗机构传染病漏报的有效手段.

    作者:谈民;王静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艾滋病患者骨髓培养及血培养病原体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艾滋病患者败血症的病原体分布,比较骨髓培养与血培养的阳性率.方法 收集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2012年1-12月AIDS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同时进行骨髓培养及血培养,比较两种培养方法的阳性率.结果 共444例AIDS患者同时进行了骨髓培养及血培养,共141例患者骨髓培养和(或)血培养阳性,阳性率为31.76%(141/444),其中骨髓培养阳性率为29.27%(130/444),高于血培养阳性率23.42%(104/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7.253,P=0.000).130例骨髓培养阳性者在血培养中有37例阴性,104例血培养阳性者中有11例骨髓培养阴性;两种培养方法均为阳性者只有93例.141例阳性标本共培养出152株致病菌,分离的菌株中马尔尼菲青霉菌比例高,占71.71%(109/152);新型隐球菌次之,占8.55%(13/152);金黄色葡萄球菌再次,占3.29(5/152).结论 AIDS患者的血培养特别是骨髓培养病原菌检出率高,广东地区AIDS患者血流感染的病原体以马尔尼菲青霉菌占优势.

    作者:卓丽;邓西龙;李粤平;关家龙;陈万山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住院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痰液标本中肺炎链球菌的分离情况

    目的 了解住院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肺炎链球菌感染情况,为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广州市某综合医院实验室管理系统数据库,调取2011-2012年所有住院病例痰液标本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从该医院病案管理系统数据库,调取2011-2012年所有住院病人的基本资料,出院诊断包含“糖尿病(E10-E14)”的为糖尿病患者.将上述2个数据库的数据按住院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年龄进行匹配、整合,分析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痰液标本肺炎链球菌分离情况及耐药性.结果 共分离细菌1 440株,真菌480株.仅在7名非糖尿病患者中分离出7株肺炎链球菌,其中6株对红霉素耐药,2株对青霉素耐药,全部对左旋氧氟沙星或莫西沙星敏感.结论 肺炎链球菌在住院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痰液标本中的培养阳性率低.

    作者:蔡衍珊;倪莉红;全慧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小乌桂颗粒剂含药血清对CIA大鼠膝关节成纤维滑膜细胞体外增殖的干预研究

    目的 通过观察小乌桂颗粒剂含药血清对胶原诱导关节炎(CIA)大鼠成纤维滑膜细胞(CIA-FLS)体外增殖的影响,探讨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鸡Ⅱ胶原建立CIA大鼠模型,运用关节炎指数评分法及病理切片炎症程度评分系统对其进行评价.组织块培养法体外分离培养CIA大鼠膝关节滑膜组织中CIA-FLS.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甲氨蝶呤(MTX)组及高、中、低剂量小乌桂颗粒剂含药血清组5组,分别干预CIA-FLS 24、48、72 h,MTT法检测其增殖情况,ELISA检测干预前和各组细胞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 (MMP-1)的水平.结果 高、中剂量小乌桂颗粒剂含药血清组和MTX组干预CIA-FLS 24、48、72 h均可明显抑制其增殖,细胞培养上清中TNF-α、MMP-1水平明显降低,与干预前及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小乌桂颗粒剂含药血清组干预CIA-FLS 48、72 h可明显抑制CIA-FLS增殖,细胞培养上清中TNF-α水平明显降低,其干预CIA-FLS 24、48、72 h细胞培养上清中MMP-1水平均明显降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乌桂颗粒剂含药血清可能通过抑制FLS增殖,并抑制FLS分泌TNF-α、MMP-1来减轻滑膜炎症反应,该过程是其发挥治疗RA的可能机制.

    作者:吴婧;朱俊卿;李娟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中山市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早期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中山市手足口病(HFMD)重症病例发生的早期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中山市2009-2011年重症与轻症个案调查表进行数据录入与筛检,考虑性别、年龄、入院时间的均衡,轻症与重症采用1∶1配对开展病例对照研究,数据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手足口病原学的检测采用PCR方法进行确认.结果 单因素筛选分析显示:高热(OR=2.258,95%CI:1.260~4.049)、溃疡(OR=3.918,95%CI:1.892~8.113)、咳嗽(OR=5.516,95%CI:1.530~19.882)、呕吐(OR=5.185,95%CI:1.087~24.742)、颤抖(OR =8.972,95%CI:2.998~26.848)、呼吸过快(OR =9.702,95%CI:3.391 ~27.758)、心率过快(OR =4.029,95% CI:1.866~8.701)、外周血L%升高(OR=3.452,95%CI:1.577~7.559)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热、溃疡、呼吸过快、心率过快是儿童患手足口病重症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2.859(95%CI:1.325~6.170)、4.332 (95%CI:1.752~10.712)、9.888(95%CI:2.801 ~34.900)、3.842(95%CI:1.535~9.619).结论 高热、溃疡、呼吸过快、心率过快是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早期危险因素,应及早做好手足口病患儿的疫情监测和病原学监测,提高鉴别高危患儿的能力.

    作者:舒波;夏生林;彭青青;陈雪琴;罗乐;黄恩妙;付四毛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长间隔的GnRHa方案在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延长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注射间隔期的治疗方案在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EM)患者(r-AFS Ⅲ、Ⅳ期)腹腔镜手术后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经腹腔镜手术治疗的重度EM患者32例分为两组,观察组(n=15)每隔6周皮下注射1次长效GnRHa制剂(曲普瑞林3.75 mg),共4次;对照组(n=17)每隔4周皮下注射1次长效GnRHa制剂,共6次;疗程均为24周.比较GnRHa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间性激素水平变化、绝经期症状出现情况及腰椎骨密度(DXA法,L2-L4)变化,评价两种GnRHa治疗方案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并随访患者至术后2年.结果 GnRHa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水平均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对照组患者绝经期症状出现率(58.8%)显著高于观察组(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036,P<0.05).治疗结束时,观察组患者腰椎骨密度无明显改变,而对照组患者较治疗前出现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观察组EM复发率为6.7%(1例),对照组为11.8%(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44,P>o.05).对照组患者术后2年腰椎骨密度为(1.016±0.103)g/cm2,仍低于GnRHa治疗前的(1.058±0.120)g/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延长GnRHa注射间隔期的治疗方案可适度缓解GnRHa对垂体和卵巢的过度抑制,在不降低疗效的前提下,改善近期及远期治疗的安全性,且费用减少.

    作者:苏念军;刘风华;唐婷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安全性观察

    目的 观察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在广东省广宁县和博罗县2~7岁人群中免疫后的安全性.方法 研究者主动观察疫苗接种后30 min,6、12、24、48、72 h的局部和全身反应并记录在疫苗接种日记卡上,通过主动报告和定期随访的形式收集4天~4周期间的异常反应情况.结果 共接种观察了2 974名适龄儿童,发生疫苗接种不良事件378例,异常反应率12.71%,其中发热反应率10.96%,局部反应发生率1.85%;疫苗接种后30min至72 h期间的全身和局部反应率分别为8.61%和1.82%.不良反应分级主要为2级以下,未观察到严重不良事件.所有全身反应症状和局部反应症状分别消失于接种后12 d内和6d内.结论 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在2~7岁人群中接种有较好的安全性.

    作者:汤妍;张吉凯;梁剑;蒋详顺;苏家立;谢学海;夏艳辉;邓寿平;冯社庄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台山市463例HIV/AIDS死亡状况分析

    目的 通过分析台山市HIV/AIDS死亡个案资料,探索防治措施的科学性,降低艾滋病死亡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2012年台山市HIV/AIDS死亡个案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存活时间、抗病毒治疗情况、死亡原因等.结果 2007-2012年累计HIV/AIDS死亡个案463例,其中男性占90.93%,年龄30~39岁所占比例多(41.47%),注射吸毒途径感染占85.53%.性途径感染者确认后2年内死亡的比例为74.55%,高于注射吸毒途径感染者的38.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4,P<0.01).死亡时为AIDS的占65.66%,当年报告为AIDS死亡的构成比例有降低的趋势.未进行CD4检测的个案占68.68%(318/463).抗病毒治疗组病死率为10.98%,大大低于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组的7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2.42,P<0.01).确认阳性后1年内死亡的个案占32.40%.45.39%的艾滋病病人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结论 加强艾滋病哨点监测和个案的随访,做好早期诊断和及时开展抗病毒治疗是提高HIV感染者/AIDS病人存活率和生存质量的关键.

    作者:蔡月仙;余大年;刘仲昌;方健玲;赵卫文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