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62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交叉配型及HLA抗体分析

全星;杨红玲;顾晓琼;王嘉励

关键词:流式细胞术, HLA抗体, 血小板输注无效
摘要:目的 对广州地区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进行两种不同试验方法的交叉配型并检测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特异性.方法 对62名临床不同疾病类型血小板输注>2次的患者分别做流式细胞血小板交叉配型( Flow-XM)试验和经典补体依赖微量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型(NIH-CDC)试验,并进行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分析.结果 62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通过NIH-CDC试验,得出血小板配型阳性标本22例,阳性率为35.48%;Flow-XM试验比NIHCDC试验阳性检出率高,为70.97%,两种配型结果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析配型阳性患者的HLA抗体特异性,除2例为阴性外,其余都证实存在针对供者的HLA抗体.结论 Flow-XM试验对于检测HLA抗体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值得推荐.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伤寒沙门菌PFGE分子分型及耐药性研究

    目的 对深圳市2004-2011年伤寒沙门菌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及耐药性分析,为临床用药和追踪传染源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K-B法对42株伤寒沙门菌进行20种抗菌药物敏感性测试,并用PFGE对其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42株伤寒沙门菌株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噻吩、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头孢西丁、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甲氧苄啶、氯霉素和四环素17种药物的敏感率均超过90%,对萘啶酸耐药率高达61.5%.42株伤寒沙门菌株可分为SZ0001 -SZ0028共28个PFGE型别,其中流行优势型为SZ0023型别.结论 结合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和PFGE分子分型结果可以判断伤寒疫情的优势株型.

    作者:林一曼;李迎慧;扈庆华;吕东月;邱亚群;石晓路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全自动BV检测系统在细菌性阴道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全自动细菌性阴道病(BV)检测系统在BV诊断中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取943例疑为细菌性阴道病的阴道分泌物标本,同时用全自动BV检测系统和Amsel金标准法进行对比检测.结果 采用全自动BV检测系统检测阳性率为18.2%,Amsel法检测阳性率为17.7%,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同时检测阳性有161例,同时检测阴性有765例,符合率达到98.2%.与Amsel法比较,全自动BV检测系统诊断BV的灵敏性为96.4%,特异性为98.6%.结论 全自动BV检测系统操作简便、快速,结果客观准确,适用于门诊病人的BV快速检测,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吴少卿;曹文平;文道林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脑梗死相关蛋白与ACI患者脑血管狭窄程度的多因素分析

    目的 研究脑梗死相关蛋白在评估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脑血管狭窄程度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0-2012年在珠江医院因ACI住院的患者,选取脑动脉造影结果狭窄程度>70%及闭塞者为试验组(n=29),≤70%者及正常者为对照组(n=23).检测所有患者外周血脑梗死相关蛋白含量.结果 试验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栓前体蛋白(TpP)、脂蛋白α(Lpα)外周血中含量分别为(3.51±2.25) mg/L、(1 797.08±162.35) μg/L、(363.81±218.34) mg/L,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DDI)、纤维蛋白原(Fg)、血小板凝聚因子(vWF)的含量无明显变化.hs-CRP(P=0.029,OR =2.232)、TpP(P=0.032,OR=1.014)、Lpα( P=0.024,OR=1.009)与脑大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导致的脑血管狭窄程度相关,DDI(P=0.671)、Fg(P=0.248)、vWF (P=0.090)与脑血管的狭窄程度相关性不明显.高血压(P=0.029,OR=4.582)是脑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结论 hs-CRP、TpP、Lpα、高血压是脑大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导致的ACI患者脑血管重度狭窄的危险因素,血清中hs-CRP、TpP、Lpα含量升高同时伴有高血压的ACI患者脑血管重度狭窄的可能性增大.

    作者:刘鹏;刘亚杰;贺雄军;罗丽丽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218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围产期处理及产后出血情况.方法 收集2006年1月至2011年8月茂名市人民医院及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218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根据分娩前血小板计数51×109~99× 109/L、21×109~50×1 09/L、≤20× 109/L分为A、B、C三组,每例患者针对原发病治疗,产前根据病情适当给予糖皮质激素,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输入血小板治疗,分析各组的产后出血情况.结果 A、B、C三组的产后出血发生率分别为2.67%、7.46%、28.20%;平均出血量分别为(600±80)、(600±120)、(900±200)ml,产后24h平均阴道流血量分别为(250±30)、(250±80)、(500±100)ml,C组平均出血量及24h平均阴道流血量与A、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给予对应治疗,适时终止妊娠可有效改善不良妊娠结局.

    作者:李志英;余琳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人 nestin第二内含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目的 构建含有人nestin第二内含子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并检测其活性.方法 从NCBI数据库获得nestin 的DNA全长序列(NC_000001),用vector NTI软件分析找到其第二内含子位置,通过PCR的方法从人血全基因组DNA中钓取nestin的第二内含子全长片段,克隆到报告基因pGL3-promoter载体上,将报告基因载体转染至293T细胞,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评估第二内含子的活性.结果 成功钓取nestin第二内含子片段,长度为1 688 bp,测定其DNA序列正确.瞬时转染293T细胞,经双荧光报告实验显示转染了pGL3-nes-promoter载体的细胞其相对荧光素酶活性相比于空载组,大约提高了3.39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成功构建了含有nestin第二内含子的荧光素酶报告载体,为进一步研究nestin的调控机制奠定基础.

    作者:朱媛媛;安靓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东莞市2006-2011年献血人群构成分析

    目的 了解2006-2011年东莞市无偿献血人群的构成特点,为今后东莞市无偿献血宣传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东莞市2006-2011年无偿献血人群一般情况及献血情况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2011年无偿献血共396 984人次,献血人群男、女性别比为2.28∶1;献血者文化程度多为初、高中,分别占总人数36.52%及27.01%;献血者职业以“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者多,占22%.2007-2011年每年2月献血人次为当年低.固定献血者具有男性献血者多、捐献血小板者多、单次献血量较大、检验合格率高的人群特征.结论 东莞市无偿献血的重点人群是工人,应加强对非工人人群(如在校学生、企事业单位职工等)的无偿献血宣传,鼓励更多的献血者成为固定献血者.

    作者:张婷;凌莉;张迪;杜莹映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柴芪益肝颗粒防治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

    目的 观察柴芪益肝颗粒治疗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疗效及其对Leptin、TGF-β1和IL-13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柴芪益肝颗粒组、复方鳖甲软肝片组、秋水仙碱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大鼠腹腔注射四氯化碳诱导肝纤维化,光镜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肝纤四项,液相芯片检测血清细胞因子.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柴芪益肝颗粒组肝脏病理变化显著减轻,肝小叶结构基本清晰,细胞索、肝窦无明显异常;与模型组比较,透明质酸(P=0.001)、层粘连蛋白(P=0.005)和Ⅳ型胶原(P=0.000)水平显著降低,瘦素(P=0.012)、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 (P=0.000)和白介素13(IL-13)(P=0.016)水平亦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柴芪益肝颗粒显著改善肝纤维化,可能与其通过降低瘦素、TGF-β1和IL-13水平,抑制细胞外基质沉积有关.

    作者:游敏玲;胡世平;罗满芳;廖蔚茜;靖林林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DNA混合池技术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筛查主动脉夹层易感基因的研究

    目的 筛选主动脉夹层发病机制相关的遗传易感基因.方法 选取主动脉夹层患者为病例组(150例),按照性别、年龄、是否吸烟、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情况与病例组匹配的原则入选排除主动脉夹层、重大心血管疾病及肿瘤的志愿者为对照组(250例),均从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DNA混合池技术为基础的Illumina Human660W-Quad芯片扫描,筛选主动脉夹层发病相关的遗传易感基因.结果 对照组女性数量明显多于病例组(P<0.01);在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人数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芯片扫描结果,挑选silhouette width计算值大于0.7,小等位基因频率(MAF)大于0.05,且SNPs位于已知名称基因上的前5个SNPs位点.结果发现,遗传变异位点SNP rs2970873(位于PPARGC1A基因)、SNPrs12678080(位于SGCZ基因)、SNP rs489526(位于UNC13C基因)、SNP rs6928665(位于TRAM2基因)和SNP rs17837003(位于ACCN1基因上)可能与主动脉夹层的发病机制有关.结论 SNPs rs2970873、rs12678080、rs489526、rs6928665和rs17837003可能与主动脉夹层发病机制相关.

    作者:陈逸飞;钟诗龙;罗建方;薛凌;黎明;胡孜阳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会阴侧切伤口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为调查2009年8-10月深圳某医院妇产科产妇会阴侧切伤口发生医院感染事件的原因和预防相关院内感染的发生.方法 采用描述性分析和病例对照的方法,了解某医院产科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并对医院感染发生相关因素进行探讨.结果 272例侧切术病人中8例发生医院感染,术后感染率为2.94%.经调查,会阴侧切缝合术后住院天数≥3 d(X2=0.01,P=0.01)、住院时有合并症(Fisher's Exect Test,P=0.04)是产科会阴侧切术产妇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而产房物品表面(>5 cfu/m2)及病房空气(>200 cfu/m3)细菌污染严重可能为该次医院感染发生的直接原因.结论 提高手术质量,做好产后护理及产房与病房的消毒工作是预防产妇会阴侧切伤口发生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作者:邱莉芳;刘凤仁;梁享生;董建;王文玲;张起文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NT-proBNP在妊娠高血压心功能评估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在妊娠高血压疾病(PIH)心功能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将102例PIH孕妇分为妊娠高血压组37例,轻度子痫前期组33例,重度子痫前期组32例,另外选取正常妊娠组32例及正常未孕育龄妇女3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患者血清NT-proBNP浓度.结果 PIH组、正常妊娠组和对照组的NT-proBNP水平分别为(300.52±134.44)、( 83.42±26.26)和(59.83±12.89)pg/ml,三者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子痫前期组、轻度子痫前期组、妊娠高血压组的NT-proBNP水平分别为(488.56±155.54)、(323.39±148.90)和(185.73±43.78)pg/ml,三者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NT-proBNP与孕妇体重指数(BMI)呈正相关(r=0.602),与新生儿体重呈负相关(r=-0.279).结论 孕后NT-proBNP有所升高,而且是能够用于评估PIH孕妇心功能的敏感指标之一.

    作者:陈晓燕;周俐琼;陈冀莹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hs-CRP、PA联合心肌酶谱用于诊断儿童感染性疾病的临床价值探讨

    目的 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前清蛋白(PA)和心肌酶谱在儿童感染性疾病中的意义.方法 将548例感染性疾病患儿依据病情分为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组,另选112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的hsCRP、PA和心肌酶谱数值,分析其变化与疾病的关系.结果 细菌感染组的hs-CRP显著增高(45.2 mg/L),PA显著降低[( 107.15±28.17) mg/L],与病毒感染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病毒感染组儿童心肌酶谱各项检测值则明显高于细菌感染组(P<0.01).结论 在儿童感染性疾病诊治中,同时检测hs-CRP、PA与心肌酶谱对于鉴别细菌与病毒感染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利于疾病早期诊断,而且对病情监测及判断预后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王淑慧;李梅爱;林爱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607例晚期血吸虫病人的救治效果分析

    目的 通过对江西省上饶县晚期血吸虫病人医疗救治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加强晚期血吸虫医疗救助项目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江西省晚期血吸虫病人治疗救助信息管理系统》,对2005-2009年接受医疗救助的607例晚期血吸虫病人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607例晚期血吸虫病人中,男性占62.6%,女性占37.4%,50岁以上患者占83%.其中腹水型病人551例,占90.8%,救治1252例次,人均治疗2.3次;巨脾型病人56例,占9.2%,救治56例次,治疗次数均为1次.临床治愈及好转患者占89.0%.结论 上饶县晚期血吸虫医疗救助项目取得良好社会效益,达到了症状改善,病情好转的基本救治目的.

    作者:周红;赵奀琴;黄书春;周玉玲;程立毅;陈远新;宁安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美沙酮替代治疗降低吸毒者肺部并发症效果的研究

    目的 探讨用美沙酮替代治疗是否有效降低吸毒者肺部并发症罹患率,为美沙酮替代治疗对吸毒者并发症的影响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方法 走访美沙酮替代治疗门诊和市戒毒所,调查、筛选和确定样本量,选取90例坚持用美沙酮替代治疗吸毒者(病例组)和90例不用美沙酮替代治疗吸毒者(对照组)进行摄胸片检查,对两组胸片X射线影像改变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人员性别和调查前吸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研究中,病例组的治疗脱失率和对照组的跟踪脱落率均较高,分别为36.67%和33.33%;病例组X射线胸片检查异常6例,阳性率10.53%,主要病变为双肺纹理增粗4例,肺结核和肺感染各1例,X射线特征单一;对照组X射线胸片检查异常26例,阳性率43.33%,主要病变是肺结核病8例,双肺纹理增粗7例,并见胸积液4例、气胸3例和心影改变2例等,X射线特征复杂多样;两组胸片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坚持用美沙酮替代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吸毒者肺部并发症的罹患率.

    作者:关晓熙;张焕彩;梁定宇;司徒荣阮;梁坚忠;陈缘超;吴松润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登革病毒1、2型单、双价病毒样颗粒的免疫原性研究

    目的 初步研究登革病毒1、2型单、双价病毒样颗粒(VLP)的免疫原性.方法 表达纯化各型VLP,用纯化好的VLP免疫BALB/c小鼠,将BALB/c小鼠随机分PBS组、灭活DENV1、灭活DENV2、纯化VLP1、纯化VLP2、纯化VLP1+2组,以灭活病毒为阳性对照,PBS为阴性对照.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抗VLP抗体效价以及血清IFN-γ、TNF-α细胞因子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细胞CD4+细胞和CD8+细胞数.结果 登革病毒1、2型单、双价VLP均能刺激免疫小鼠产生一定程度的抗血清效价,VLP1的抗体水平较VLP2的低,双价VLP组针对DENV2抗原的抗体水平上升明显,是单价VLP2的2~3倍;攻毒后,灭活DENV1和VLP2可以产生高水平的IFN-γ,分别为60和35 pg/ml,双价VLP组的较低;VLP2组的TNF-α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双价VLP组中攻DENV2组的TNF-α水平较DENV1组高;三次免疫后,各实验组较之PBS组CD4+细胞的比例都有下降,而CD8+细胞变化不大,除灭活DENV1组有增加,其余各组都有减少.结论 无论单、双价VLP均能刺激小鼠产生一定程度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联合免疫有一定程度的协同性.

    作者:喻治准;刘岩;付春云;方丹云;江丽芳;周俊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深圳市龙岗区2007年麻疹发病特点与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探讨深圳市龙岗区2007年麻疹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麻疹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深圳市龙岗区2007年麻疹发病资料,按照发病时间、病人性别、年龄、职业分布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7年全区共报告确诊麻疹病例1 351例,2007的麻疹发病率为30.18/10万,比2006年(16.88/10万)增加7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时间集中在5~8月;发病人群以5岁以下的散居儿童和20~30岁年龄段的外来青工为主:职业以散居儿童发病多占52.5%,其次工人占20.1%.99.19%的病例无麻疹疫苗接种史或免疫史不详.结论 2007年麻疹发病显著升高,发病季节主要在夏季,5岁以下散居儿童和外来劳务青工是麻疹防控工作的重点易感人群,需积极开展麻疹疫苗的接种工作.

    作者:杨克志;刘国栋;刘渠;谢瑞琼;骆文博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美托洛尔联合硝酸异山梨酯对CHF患者血浆NT-proBNP和hs-CRP的影响

    目的 观察美托洛尔联合硝酸异山梨酯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血浆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选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予以硝酸异山梨酯等支持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美托洛尔治疗.观察两组的疗效、心功能分级和其他指标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0.77%,优于对照组的7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的心功能分级、左室舒张末内径、N-端脑利钠肽前体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观察组降低较对照组更为明显;而左心室射血分数方面,两组治疗后出现明显的提高(P<0.01),观察组提高较对照更为明显.结论 美托洛尔联合硝酸异山梨酯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显著,能改善心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周柬;庞珏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PTK7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酪氨酸蛋白激酶-7 (PTK7)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展、侵袭、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分析其在食管鳞癌中的诊断价值及预后变化.方法 收集食管鳞状细胞癌标本80例及癌旁组织63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一过氧化物酶连结(SP)法检测PTK7蛋白的表达,结合临床相关因素进行X2检验及Kaplan-meier等统计学分析.结果 80例患者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有45例PTK7蛋白表达阳性(x2=50.17,P<0.01),食管癌旁非典型增生及正常鳞状上皮中PTK7蛋白表达均阴性.PTK7表达与食管鳞癌的年龄、性别、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浸润长度、临床分期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x2=0.2,P>0.1);当肿瘤组织PTK7蛋白表达综合免疫组化评分≥5分时,5年生存率有下降趋势(x2=3.35,P=0.06).结论 PTK7表达与食管鳞癌有关,当PTK7综合免疫评分≥5分时,5年生存率有下降趋势.利用检测PTK7的表达,有助于综合判断食管鳞癌的相关性和临床预后.

    作者:黄群锋;倪仰鹏;李易奕;肖建彪;陈龙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miR-144和miR-502-3p在原发性肝细胞癌术后复发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miR-144和miR-502-3p在原发性肝细胞癌术后复发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从我院肝癌数据标本库中挑选82例原发性肝癌深低温冻存组织标本.其中50例早期复发组(术后1年内肝内出现复发病灶);32例非早期复发组(术后超过2年未出现肝内复发病灶).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miR-144、miR-502-3p在两组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 相对于非早期复发组,miR-144在肝癌早期复发组中表达上调[(43.893±107.890) vs (6.321±6.845),P=0.018];其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仅与肝癌术后早期复发有关(P<0.05).而miR-502-3p在肝癌早期复发组中表达下调[(6.702±9.775)vs(26.467±39.613),P=0.009];其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直径、肝癌术后早期复发、脉管癌栓、肝硬化、Edmonson病理分级有关(P<0.05).结论 miR-144、miR-502-3p与肝癌的早期复发转移密切相关,并且可能是肝癌早期复发的分子标记物以及未来肝癌靶向治疗的有效靶点.

    作者:邓治亮;简志祥;孙建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nTreg与基因1型CHC患者抗病毒疗效的关系

    目的 研究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治疗过程中外周血自然调节性T细胞(nTreg)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抗病毒疗效的关系.方法 32例初治的CHC患者,均为基因1型,治疗方案为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48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过程中2、4、8、12、24、48周以及治疗结束后12或24周采集外周血标本.用流式的方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nTreg的比率.COBAS Ampliprep/COBAS Taqman HCV试剂盒检测HCV-RNA定量.结果 24例患者治疗12周时HCV-RNA转阴,并且随访至治疗结束后24周仍阴性,达到持续病毒学应答(SVR);8例患者治疗12周时病毒量未转阴,无应答(NVR),24周时终止治疗.应答组和无应答组治疗前外周血中nTreg的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答组治疗过程中2、4、12、24、48周及治疗结束后各个时间点PBMC中nTreg水平分别为(0.91±0.22)%、(1.31±0.29)%、(1.78±0.43)%、(1.92±0.44)%、(1.90±0.37)%、(1.14±0.35)%;在治疗2周(P<0.001)及治疗结束后(P<0.001)下降明显.无应答组治疗过程中2、4、12、24周及治疗结束后各时间点PBMC中nTreg水平分别为(1.21±0.15)%、(1.24±0.18)%、(1.42±0.11)%、(1.45±0.11)%、(1.14±0.10)%;Treg水平在治疗4周时缓慢上升(P=0.005),在治疗结束后显著下降,与治疗24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CHC患者外周血nTreg水平与干扰素/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密切相关,抗病毒治疗2周时nTreg水平的下降可以预测其疗效.提示nTreg可能在机体清除病毒的早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邵晓琼;赵志新;蔡庆贤;张晓红;林潮双;高志良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TP47蛋白在梅毒血清学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采用原核基因工程技术重组表达梅毒螺旋体TP47蛋白,探讨其在梅毒血清学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PCR扩增获得TP47基因片段并构建pET28b-TP47原核表达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中,以IPTG诱导蛋白质表达,经镍柱纯化后通过质谱技术进行鉴定.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其与梅毒患者血清的免疫反应性.建立基于重组TP47抗原的ELISA间接法并对30份TPPA阳性血清和75份TPPA阴性血清进行方法学验证.结果 PCR扩增获得约1.1 kb的基因片段,成功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b -TP47.重组蛋白在细菌中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约占菌体蛋白含量的70%,分子量约39 000 Mr,经纯化后其纯度约95%.经质谱分析表明重组蛋白为TP47蛋白.免疫印迹法证实TP47蛋白能够与梅毒患者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ELISA测定TPPA阳性血清和阴性血清的符合率分别为97%(29/30)和97% (73/75).结论 通过DNA重组技术成功获得了梅毒螺旋体TP47蛋白,证实其与梅毒阳性血清具有良好的反应性,为研发新一代梅毒感染诊断试剂盒奠定了基础.

    作者:林勇平;俞辉;张婷;林毅妍;宋金龙;刘忠民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