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克志;刘国栋;刘渠;谢瑞琼;骆文博
目的 对深圳市2004-2011年伤寒沙门菌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及耐药性分析,为临床用药和追踪传染源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K-B法对42株伤寒沙门菌进行20种抗菌药物敏感性测试,并用PFGE对其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42株伤寒沙门菌株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噻吩、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头孢西丁、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甲氧苄啶、氯霉素和四环素17种药物的敏感率均超过90%,对萘啶酸耐药率高达61.5%.42株伤寒沙门菌株可分为SZ0001 -SZ0028共28个PFGE型别,其中流行优势型为SZ0023型别.结论 结合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和PFGE分子分型结果可以判断伤寒疫情的优势株型.
作者:林一曼;李迎慧;扈庆华;吕东月;邱亚群;石晓路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miR-144和miR-502-3p在原发性肝细胞癌术后复发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从我院肝癌数据标本库中挑选82例原发性肝癌深低温冻存组织标本.其中50例早期复发组(术后1年内肝内出现复发病灶);32例非早期复发组(术后超过2年未出现肝内复发病灶).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miR-144、miR-502-3p在两组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 相对于非早期复发组,miR-144在肝癌早期复发组中表达上调[(43.893±107.890) vs (6.321±6.845),P=0.018];其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仅与肝癌术后早期复发有关(P<0.05).而miR-502-3p在肝癌早期复发组中表达下调[(6.702±9.775)vs(26.467±39.613),P=0.009];其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直径、肝癌术后早期复发、脉管癌栓、肝硬化、Edmonson病理分级有关(P<0.05).结论 miR-144、miR-502-3p与肝癌的早期复发转移密切相关,并且可能是肝癌早期复发的分子标记物以及未来肝癌靶向治疗的有效靶点.
作者:邓治亮;简志祥;孙建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对我市流感样病例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分析其病原学特点,为流感防控提供病原学依据.方法 采用MDCK细胞(狗肾细胞)培养法分离流感病毒,用血凝抑制试验对病毒株进行分型鉴定.结果 从哨点医院采集的520份标本中共分离出流感病毒41株,分离率为7.9%,以新甲型H1N1为主.其中新甲型H1N1 26株(63.4%),H3N2型5株(12.2%),B(Yamagata)型l株(2.4%),B(Victoria)型9株(22.0%).流感流行高峰出现在春季的1-3月和秋季的8-9月.健康人群血清中流感抗体的阳性率不高,高为新甲型H1N1抗体阳性率41.9%,低为B(Yamagata)的抗体阳性率,仅8.1%.对2010年2株新甲型H1N1进行基因测序,结果显示甲型H1N1基因未发生变异,暂时不会造成大的流行.结论 惠州市流感病毒的流行时间有明显的季节性,活动相对平缓,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春季的优势毒株,下半年逐渐转变为H3N2型流感病毒.
作者:曾健君;方巧云;刘燕;严宇斌;罗泽燕;徐励琴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围产期处理及产后出血情况.方法 收集2006年1月至2011年8月茂名市人民医院及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218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根据分娩前血小板计数51×109~99× 109/L、21×109~50×1 09/L、≤20× 109/L分为A、B、C三组,每例患者针对原发病治疗,产前根据病情适当给予糖皮质激素,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输入血小板治疗,分析各组的产后出血情况.结果 A、B、C三组的产后出血发生率分别为2.67%、7.46%、28.20%;平均出血量分别为(600±80)、(600±120)、(900±200)ml,产后24h平均阴道流血量分别为(250±30)、(250±80)、(500±100)ml,C组平均出血量及24h平均阴道流血量与A、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给予对应治疗,适时终止妊娠可有效改善不良妊娠结局.
作者:李志英;余琳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禽流感H5N1型病毒对NIH小鼠的致病性.方法 将NIH小鼠随机分为接毒组(20只)和对照组(10只),在负压感染实验室,接毒组于乙醚麻醉后给予AIV H5N1型病毒滴鼻,对照组予正常阴性尿囊液滴鼻,观察14d,记录小鼠的体温、体重、临床症状、死亡情况、病理变化、肺指数及抗体变化.结果 NIH小鼠感染禽流感H5N1型病毒后第1天就出现精神不振,病程主要集中在第3~7天,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弓背、蜷缩、竖毛、颤抖、反应迟钝、活动减少、爱扎堆,体重(下降)出现减轻,体温降低,死亡率为40%;接毒组死亡小鼠肺指数为(2.21±0.40),较对照组的(0.44±0.23)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肺组织病理严重改变,第8天才能检出抗体(OD值等于0.231).结论 禽流感H5NI型病毒对NIH小鼠有一定的致病性.
作者:刘忠华;刘香梅;黄韧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美托洛尔联合硝酸异山梨酯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血浆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选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予以硝酸异山梨酯等支持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美托洛尔治疗.观察两组的疗效、心功能分级和其他指标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0.77%,优于对照组的7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的心功能分级、左室舒张末内径、N-端脑利钠肽前体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观察组降低较对照组更为明显;而左心室射血分数方面,两组治疗后出现明显的提高(P<0.01),观察组提高较对照更为明显.结论 美托洛尔联合硝酸异山梨酯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显著,能改善心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周柬;庞珏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柴芪益肝颗粒治疗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疗效及其对Leptin、TGF-β1和IL-13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柴芪益肝颗粒组、复方鳖甲软肝片组、秋水仙碱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大鼠腹腔注射四氯化碳诱导肝纤维化,光镜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肝纤四项,液相芯片检测血清细胞因子.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柴芪益肝颗粒组肝脏病理变化显著减轻,肝小叶结构基本清晰,细胞索、肝窦无明显异常;与模型组比较,透明质酸(P=0.001)、层粘连蛋白(P=0.005)和Ⅳ型胶原(P=0.000)水平显著降低,瘦素(P=0.012)、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 (P=0.000)和白介素13(IL-13)(P=0.016)水平亦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柴芪益肝颗粒显著改善肝纤维化,可能与其通过降低瘦素、TGF-β1和IL-13水平,抑制细胞外基质沉积有关.
作者:游敏玲;胡世平;罗满芳;廖蔚茜;靖林林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酪氨酸蛋白激酶-7 (PTK7)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展、侵袭、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分析其在食管鳞癌中的诊断价值及预后变化.方法 收集食管鳞状细胞癌标本80例及癌旁组织63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一过氧化物酶连结(SP)法检测PTK7蛋白的表达,结合临床相关因素进行X2检验及Kaplan-meier等统计学分析.结果 80例患者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有45例PTK7蛋白表达阳性(x2=50.17,P<0.01),食管癌旁非典型增生及正常鳞状上皮中PTK7蛋白表达均阴性.PTK7表达与食管鳞癌的年龄、性别、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浸润长度、临床分期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x2=0.2,P>0.1);当肿瘤组织PTK7蛋白表达综合免疫组化评分≥5分时,5年生存率有下降趋势(x2=3.35,P=0.06).结论 PTK7表达与食管鳞癌有关,当PTK7综合免疫评分≥5分时,5年生存率有下降趋势.利用检测PTK7的表达,有助于综合判断食管鳞癌的相关性和临床预后.
作者:黄群锋;倪仰鹏;李易奕;肖建彪;陈龙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深圳市龙岗区2007年麻疹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麻疹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深圳市龙岗区2007年麻疹发病资料,按照发病时间、病人性别、年龄、职业分布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7年全区共报告确诊麻疹病例1 351例,2007的麻疹发病率为30.18/10万,比2006年(16.88/10万)增加7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时间集中在5~8月;发病人群以5岁以下的散居儿童和20~30岁年龄段的外来青工为主:职业以散居儿童发病多占52.5%,其次工人占20.1%.99.19%的病例无麻疹疫苗接种史或免疫史不详.结论 2007年麻疹发病显著升高,发病季节主要在夏季,5岁以下散居儿童和外来劳务青工是麻疹防控工作的重点易感人群,需积极开展麻疹疫苗的接种工作.
作者:杨克志;刘国栋;刘渠;谢瑞琼;骆文博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全自动细菌性阴道病(BV)检测系统在BV诊断中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取943例疑为细菌性阴道病的阴道分泌物标本,同时用全自动BV检测系统和Amsel金标准法进行对比检测.结果 采用全自动BV检测系统检测阳性率为18.2%,Amsel法检测阳性率为17.7%,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同时检测阳性有161例,同时检测阴性有765例,符合率达到98.2%.与Amsel法比较,全自动BV检测系统诊断BV的灵敏性为96.4%,特异性为98.6%.结论 全自动BV检测系统操作简便、快速,结果客观准确,适用于门诊病人的BV快速检测,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吴少卿;曹文平;文道林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柳州市1999-2010年50岁以上人群艾滋病流行特点,为今后制定艾滋病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和分析柳州市1999-2010年50岁以上人群艾滋病疫情报告、综合监测和专项调查资料.结果 1999-2010年累计报告50岁以上人群HIV感染者/AIDS病人1 788人,其中AIDS 977人,死亡608人;男1 367例,女421例,男女性别比为3.25∶1;职业以农民为主,占50.78%;文化程度初中以下的占73.43%;传播途径以异性传播为主,占75.84%,且历年统计显示异性传播呈逐年上升趋势,2010年达到96.94%;50岁以上病例存活时间逐年延长,但超过3年的仅占3.34%,远远低于全人群的1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50,P<0.01);病例发现晚,导致治疗晚是主因.结论 50岁以上人群艾滋病疫情发展迅速,艾滋病防治难度大,必须尽快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作者:白玉;梁庆香;黄宝杨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治疗过程中外周血自然调节性T细胞(nTreg)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抗病毒疗效的关系.方法 32例初治的CHC患者,均为基因1型,治疗方案为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48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过程中2、4、8、12、24、48周以及治疗结束后12或24周采集外周血标本.用流式的方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nTreg的比率.COBAS Ampliprep/COBAS Taqman HCV试剂盒检测HCV-RNA定量.结果 24例患者治疗12周时HCV-RNA转阴,并且随访至治疗结束后24周仍阴性,达到持续病毒学应答(SVR);8例患者治疗12周时病毒量未转阴,无应答(NVR),24周时终止治疗.应答组和无应答组治疗前外周血中nTreg的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答组治疗过程中2、4、12、24、48周及治疗结束后各个时间点PBMC中nTreg水平分别为(0.91±0.22)%、(1.31±0.29)%、(1.78±0.43)%、(1.92±0.44)%、(1.90±0.37)%、(1.14±0.35)%;在治疗2周(P<0.001)及治疗结束后(P<0.001)下降明显.无应答组治疗过程中2、4、12、24周及治疗结束后各时间点PBMC中nTreg水平分别为(1.21±0.15)%、(1.24±0.18)%、(1.42±0.11)%、(1.45±0.11)%、(1.14±0.10)%;Treg水平在治疗4周时缓慢上升(P=0.005),在治疗结束后显著下降,与治疗24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CHC患者外周血nTreg水平与干扰素/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密切相关,抗病毒治疗2周时nTreg水平的下降可以预测其疗效.提示nTreg可能在机体清除病毒的早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邵晓琼;赵志新;蔡庆贤;张晓红;林潮双;高志良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克隆表达恶性疟原虫复制蛋白PJRPA2亚基,制备多抗,为该蛋白的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克隆到表达载体pGEX-KG中,构建PfRPA2/pGEX-KG原核表达载体,IPTG诱导表达,SDS-PAGE电泳分析表达产物,谷胱甘肽柱纯化蛋白,Westem blot检测其抗原性,以纯化的GST-PfRPA2免疫小鼠,制备抗PfRPA2的多抗,间接ELISA法检测鼠血清效价,Western blot鉴定多抗特异性.结果 成功构建了重组PfRPA2/pGEX-KG原核表达质粒,并在大肠杆菌中以可溶性形式高效表达,纯化表达产物,制备抗PfRPA2的鼠多抗,效价为10-7,Westem blot证实此抗体可识别恶性疟原虫内与PfRPA2蛋白位置对应的特异性条带.结论 恶性疟原虫复制蛋白PfPA2亚基在大肠杆菌中获得可溶性高效表达,纯化表达产物能诱导小鼠生产能识别天然蛋白的特异性抗体.
作者:刘雅娟;李宏;周于婷;郝文波;李纪良;吴英松;罗树红;李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初步研究登革病毒1、2型单、双价病毒样颗粒(VLP)的免疫原性.方法 表达纯化各型VLP,用纯化好的VLP免疫BALB/c小鼠,将BALB/c小鼠随机分PBS组、灭活DENV1、灭活DENV2、纯化VLP1、纯化VLP2、纯化VLP1+2组,以灭活病毒为阳性对照,PBS为阴性对照.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抗VLP抗体效价以及血清IFN-γ、TNF-α细胞因子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细胞CD4+细胞和CD8+细胞数.结果 登革病毒1、2型单、双价VLP均能刺激免疫小鼠产生一定程度的抗血清效价,VLP1的抗体水平较VLP2的低,双价VLP组针对DENV2抗原的抗体水平上升明显,是单价VLP2的2~3倍;攻毒后,灭活DENV1和VLP2可以产生高水平的IFN-γ,分别为60和35 pg/ml,双价VLP组的较低;VLP2组的TNF-α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双价VLP组中攻DENV2组的TNF-α水平较DENV1组高;三次免疫后,各实验组较之PBS组CD4+细胞的比例都有下降,而CD8+细胞变化不大,除灭活DENV1组有增加,其余各组都有减少.结论 无论单、双价VLP均能刺激小鼠产生一定程度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联合免疫有一定程度的协同性.
作者:喻治准;刘岩;付春云;方丹云;江丽芳;周俊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前清蛋白(PA)和心肌酶谱在儿童感染性疾病中的意义.方法 将548例感染性疾病患儿依据病情分为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组,另选112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的hsCRP、PA和心肌酶谱数值,分析其变化与疾病的关系.结果 细菌感染组的hs-CRP显著增高(45.2 mg/L),PA显著降低[( 107.15±28.17) mg/L],与病毒感染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病毒感染组儿童心肌酶谱各项检测值则明显高于细菌感染组(P<0.01).结论 在儿童感染性疾病诊治中,同时检测hs-CRP、PA与心肌酶谱对于鉴别细菌与病毒感染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利于疾病早期诊断,而且对病情监测及判断预后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王淑慧;李梅爱;林爱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霍乱弧菌O1群稻叶型流行株和非流行株的蛋白表达的差异.方法 利用裂解液处理霍乱弧菌,提取全菌蛋白;采用pH梯度等电聚焦对菌蛋白进行双向电泳;考马斯亮蓝染色后获得的双向电泳图谱,并利用ImageMaster 2D Elite 5.0图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找出差异蛋白;在此基础上,胰蛋白酶消化这些特殊差异蛋白,并进行质谱( MALDI-TOF-MS)分析.结果 获得了(1081±16)个蛋白斑点,蛋白主要集中在pI 4.00~7.20之间,重复胶的匹配点数为(1057±28),匹配率为97,85%;发现了有明显差异的21个蛋白点,并进行了质谱鉴定.结论 获得了霍乱弧菌O1群稻叶型流行株和非流行株的差异表达蛋白.
作者:林静佳;李军涛;邓志爱;陈守义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慢性应激状态下大鼠一般状况,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浓度,蓝斑(LC)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即刻早期基因c-fos的表达,以及逍遥散对其的干预效应.方法 将18只SD健康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模型、逍遥散治疗组,每组6只.采用束缚的方法造模,观察大鼠行为、饮食、排便的变化;造模21d后取出蓝斑,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CRH浓度,Real-time PCR检测蓝斑中CRF mRNA和c-fos mRNA的表达.结果 模型组大鼠行为、排便、饮食出现明显异常;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CRH浓度升高,蓝斑中CRF mRNA和c-fosmRNA表达均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大鼠血清CRH浓度下降,蓝斑中CRF mRNA和c-fos mRNA表达下调(P<0.01);逍遥散组较对照组CRH浓度升高、CRF mRNA和c-fos mRNA表达上调,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递质CRF介导了慢性束缚应激中LC的激活,转录因子c-fos亦参与了其调控,而逍遥散则可以有效地进行干预,下调其过表达.
作者:丁秀芳;陶杨;张丽华;张雪;高磊;孙学刚;陈育尧;吕志平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对江西省上饶县晚期血吸虫病人医疗救治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加强晚期血吸虫医疗救助项目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江西省晚期血吸虫病人治疗救助信息管理系统》,对2005-2009年接受医疗救助的607例晚期血吸虫病人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607例晚期血吸虫病人中,男性占62.6%,女性占37.4%,50岁以上患者占83%.其中腹水型病人551例,占90.8%,救治1252例次,人均治疗2.3次;巨脾型病人56例,占9.2%,救治56例次,治疗次数均为1次.临床治愈及好转患者占89.0%.结论 上饶县晚期血吸虫医疗救助项目取得良好社会效益,达到了症状改善,病情好转的基本救治目的.
作者:周红;赵奀琴;黄书春;周玉玲;程立毅;陈远新;宁安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人热休克因子1( HSF1)对Fas配体(FasL)启动子转录活性的影响.方法 用在线启动子分析软件分析FasL启动子区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凝胶阻滞实验(EMSA)研究内源性HSF1与FasL启动子区的热休克元件(HSE)结合能力;将组成型活化的HSF1突变体与FasL启动子表达载体FasL-luc共同转染HeLa细胞,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检测荧光索酶活性.结果 在FasL启动子区发现HSE核心序列(nGAAnnTTCn),HSF1可以与该HSE体外结合;荧光素酶活性测定发现HSF1明显上调FasL-luc转录活性,突变该HSE,则转录激活作用消失.结论 HSF1对FasL具有转录调控作用.
作者:鄂顺梅;陈茶;曾建明;邹江英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精索静脉曲张Marmar术式的解剖学基础.方法 选择雄性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手术组80只和对照组20只,手术组分离及缩窄左肾静脉,对照组只分离不缩窄左肾静脉,同一条件下饲养8周,分别解剖两组大鼠精索静脉,并做血管铸型,记录及比较精索静脉系统分支数目、直径、侧枝循环数目和曲张程度.结果 手术组有51只SD大鼠可以观察到精索静脉明显曲张,腹股沟内环口水平以上及外环口水平以下精索静脉的直径较对照组明显增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手术组大鼠出现明显增粗的侧枝循环,出现的侧枝循环大部分位于外环口平面以下.对照组无或1~2支极细侧枝血管.结论 选择外环口平面以下可以有效结扎曲张的精索静脉避免漏扎导致复发.
作者:曾静;黄桂晓;黄树声;吴先哲;李伟东 刊期: 2012年第06期